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论语》知识梳理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 远其子也。”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作为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 此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1)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的教学思想。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2)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 ,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 ”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分 )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 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参考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 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 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 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 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为政篇》原文、注释及译文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为政篇》原文、注释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为政篇》。
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
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
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为政以德复习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二)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答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也,小子呜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 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第二则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 第二则“ 指的是什么? (1)第二则“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2)孔子一方面强调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 孔子一方面强调“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 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 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肯定孔子的思想); 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 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 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 当去声讨他。 当去声讨他。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 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 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能违背道德所用 时的危害。 时的危害。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 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 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 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1分)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1 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为政以德》〔重点版〕一、核心解读: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
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
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5、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必偃。
”6、自古皆有死,。
7、百姓足,?百姓不足,?三、字词注音: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政〔dǎo〕冉有仆.〔pú〕庶.矣哉〔shù〕千乘.之国〔shèng〕将伐颛臾..〔zhuānyú〕焉用彼相.〔xiàng〕相.夫子〔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中〔dú〕近于费.〔bì〕盍.彻乎〔hé〕南宫适.〔kuò〕羿.善射〔yì〕奡.荡舟〔ào〕禹稷.躬稼〔jì〕三、实词整理: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拱,环抱〔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导,训导〔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导,治理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1〕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勤勉〔2〕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不能:能力差的人〔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诸侯的封地。
《论语》为政以德

• 意义阐释:
• 子贡问政治,孔子答复得很简要。如何来办政治?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就是这三条。 「足食」,就是粮食要充足,这属于经济建设的范畴, 粮食就代表了所有的物质生活。「足兵」,就是兵力 要充足,国防、警察、军队这些,我们现在讲的国家 机器,这个要强大。还有一个,就是「民信之矣」, 那就是要取信于民,国家就是政府,如果人民不能够 相信政府了,这个国家也就有危机了。所以谈到政治、 治国,孔子举出这三个方面,当然这三个方面都是非 常有必要的。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 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 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 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
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 译文
•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
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
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
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
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为政以德章》原文及解读【导语】:一为政以德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一、为政以德
1.背诵2.1、2.3、l3.6章和l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二、克己复礼
1.背诵1
2.1、
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发展要求:。
语文版《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 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 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 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 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 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 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 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 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 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相关成语: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
③既来乊,则安乊:
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 ②陈力就列: 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 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④分崩离析: 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⑤大动干戈: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链接:这是孔子和弟子离开鲁国初到卫国时 的一次谈话。“庶、富、教”是孔子的治国三部 曲,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这一论述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在物质充裕的基础上提高精神素养,即先富 民后教民 由此可见,德政的手段有 富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乊。”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乊。”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①“既富矣,又何加焉?” “何加”,即加何,下一步做什么。疑问代词 作宾语,动词宾语前置。 ②“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孰与”,即与孰,跟谁。疑问代词作宾语, 介词宾语前置。 ③“无乃尔是过与?” “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代词,复 指前置宾语。“是字句”宾语前置,即用“是” 字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为政以德”知识点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譬.如()冉.有()千乘.之国()颛臾
..()()社稷.()虎兕.()柙.()椟.()近于费.()盍.()偃.()南宫适.()羿.()奡.()
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释作。
2、道之以政……道之以德:通,释作。
3、道千乘之国: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活用方式解释活用方式解释1、富.之:2、足.食,足.兵
3、则修文德以来.之
4、既来之,则安.之
5、如杀无道
..
..6、以杀有道
7、君子之德风.8、小人之德草.
9、举善.而教不能
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1、为
2、政
为.政以德、子为.政为政.以德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道之以政.
何以伐为.3、足
后世必比为.子孙忧足.食,足.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年饥,用不足.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4、必
5、相
必.不得已而去则将焉用彼相.矣
后世必.为子孙忧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6、是
7、过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也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是谁之过.与
五、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1、民免而无耻: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既来之,则安之:
六、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1、为政以德:,译:
2、道之以政:,译:
3、齐之以刑:,译:
4、使民以时:,译:
5、临之以庄:,译:
6、既富矣,又何加焉:,译:
7、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译:
8、无乃尔是过与:,译:
七、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
1、无乃
..尔是过与.?
2、何以
..伐为.?
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八、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齐.之以刑
2、有耻且格.
3、子适.卫
4、冉有仆.
5、敬.事而信
6、节用.而爱人
7、使.民以时8、是社稷
..之臣也
9、陈.力就列
..10、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11、非吾徒.也12、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3、年.饥,用不足14、草上.之风,必偃.
15、使民敬、忠以劝.16、禹、稷躬稼
..而有天下
九、背诵自测
1、子曰:“为政以德,,。
”
2、子曰:“其身正,;其身不正,。
”
3、子曰:“,,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