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知识梳理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部分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的详细解读和分析,总结出《论语》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经典著作。
一、《论语》的基本介绍1. 《论语》的作者及成书背景《论语》是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成书于战国时期末期至秦朝初期。
2. 《论语》的内容概况《论语》全书共20篇,包括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记录。
内容涵盖了政治、伦理、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思想。
3. 《论语》的地位和影响《论语》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经典之一,对后世的文化、政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儒家经典”。
二、《论语》的思想核心1. 仁2. 义3. 礼4. 智5. 诚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提出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民主和德治。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是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国;民主,即重视民众的意见和利益;德治,即以德行治国。
2.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重视教育,提出了“教无倦”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耐心、持续、不厌其烦。
3. 孔子的伦理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
4. 孔子的道德思想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的道德观念,即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然后再去教化他人。
5. 孔子的宗教思想孔子主张尊重祭祀、祷告、宗教仪式,并强调人与神灵之间的亲近关系。
四、《论语》中的经典语录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君子不器。
”4. “君子欲言,则言,欲辩,则辩。
”5. “言必信,行必果。
”五、《论语》的现实意义《论语》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 对政治的指导作用2. 对教育的启示和指导作用3. 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指导作用六、《论语》的文学价值1. 语言简练2. 思想深刻3. 风格优美七、《论语》的阅读方法与技巧1. 注重细节2. 注意孔子的言行3. 结合实际情况总之,《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1. 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体系贯穿于《论语》全书。
其中,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人不仁,无法立身”。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德观念,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互相关爱。
义是指孔子所强调的正义和公平,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义来行事,才能取得天命。
礼是指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孔子主张人们要以礼来治国,以礼来修身。
智是指思想的敏锐和明晰,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具备智慧,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信是指诚信和信用,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信守承诺,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
2. 孔子弟子的思想除孔子之外,《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他们也对仁、义、礼、智、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比如,子路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修身养性;子贡提出“舍我其谁”的思想,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颜渊则强调修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
这些弟子都在不同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发扬和深化。
3. 政治思想《论语》中也涉及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仁政,以仁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爱民如子,体谅百姓的疾苦,并以民为本,实行民本政治。
同时,孔子也主张用礼来治理国家,礼乐之邦,使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孔子也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认为国家应该富强,才能保住国家的疆土。
4. 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学诗,无以言”等教育观念。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主张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他也主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强调教育要以立身为本。
5. 家庭伦理《论语》中也包含了孔子对家庭伦理的思考。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和谐。
他主张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之本,是立身之本。
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妇女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应该明辨是非,注重修养品德。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

《论语选读》文言知识总结1、弟子问仁、重点字词1.尧舜其犹病诸:其:恐怕,表推测病:不足2.请问其目:目:细则,条目3.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的封地4.其言也讱讱:说话谨慎5.问知子曰:“知人”知1:智慧,名词知2 :了解,动词6.樊迟未达达:明白、通假字1. 错:同“措”,放置2. 乡:同“向”,刚才、词类活用1. 直:正直人,形作名2. 立:使.... 站得住3. 达:使……行得通4. 远:远离形作动四、古今异义①克己复礼为仁古:恢复,归于今:再,又②请问其目古:条目,细则今:眼睛③请事斯语也古:请你让我做今:请求别人做④举直错诸枉古:弯曲,不正今:冤枉⑤选于众,举皋陶古:选用,推选今:向上托或抬⑥尧舜其犹病诸古:难以做到今:身心不正常五、特殊句式(一)状后:1.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选于众(二)主谓倒装:富哉言乎、重点字词1、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3、 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4、 士不可以不弘毅5、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6色取仁而行违 7、 士而怀居8、 盍:何不兼词逾:逾越,矩:规矩夸耀,施:表白 弘:远大,毅:意志闻:名望,名声色:外表,取:趋向、求怀:留恋、通假字 有:同“又”三、词类活用2、立身处世2.四十、五十而无闻焉 动作名 名望3.敝之而无憾 使动 使 ……破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使动安:使•使……信任 怀: :使•……怀念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名作状在… …之后6. 士不可以不弘毅形作名意志卜有五而志于学 安逸名作动,立志 1.吾 信:同“凋”7. 虑以下人名作动处在……之下8. 士而怀居名作动安逸的生活四、虚词而: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承接:就)2. 士而怀居(假设:如果)3. 敝之而无憾(转折:却)4. 任重而道远(并列:并且)5.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承接:才)6. 察言而观色(连词,不译)7.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之:1.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 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选择:还是)(主谓间,不译)(代词:它们)3. 愿闻子之志(结构助词“的”)4. 老者安之(“他们”的意思)5. 居之不疑(指代“仁人”)6.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指前文的“仁”这件事五、特殊句式虑以下人虑以下(于)人(省略状后句)5、君子三戒一、重点词语1. 抑:还是,或是,连词2. 恶(w u)乎:于何,从哪里,在哪方面3. 造次:匆忙,仓促4. 处(ch 口):接受5. 颠沛:动乱6. 成人:完人,德才兼备的人7. 文:文饰,修饰8. 得:贪得9. 大人:指天子、诸侯等地位高贵的人10. 狎(xi a):轻侮,不尊重1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约定二、古今异义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古:不合礼法今:不合礼节,不礼貌②子曰:爱人古:爱护他人今:丈夫或妻子③虑以下人古:甘于人下今:旧指仆人④子路不对古:不回答今:错误⑤譬如平地古:在平地上堆土成山今:平坦的土地⑥子路问成人古:德才兼备的人今:成年人⑦今之成人者何必然古:为何一定今: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三、特殊句式1 .文之以礼乐(状语后置句,“以礼乐文之”)2 •子禽问于子贡(状语后置句,“子禽于子贡问”)3.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状语后置句,“其诸乎人之求之异与”)4.恶乎成名(倒装句,“乎恶成名”)5.富与贵,疋人之所欲也(判断句)6、乐在其中一、重点词语不图:想不到汤:热水二、通假字:无:通“毋” ,不,不要知:同“智”,聪明三、词类活用君子食无求饱(名词用作动词,吃饭)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一箪食,一瓢饮(动词用作名词,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乐)饭蔬食(名词用作动词,吃)曲肱而枕之(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弯曲枕:名词用作动词,当枕头)四、古今异义1. 三月不知肉味(古义:尝不出今义:不知道)2.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古义:想不到今义:不贪图)五、文言句式:1.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后)2. 贤哉,回也!(主谓倒置)9、言而有信一、重点词语省:1. 检查、察看忠:尽心尽力信:诚实守信习:复习2. 贤贤易色;事父母贤1:尊重、追求,动词贤2:优秀的品德,贤者,名词事:侍奉3. 致其身:献出他的生命致,给予4•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近:合乎复:实践5.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依靠宗:可靠6.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使严肃暴慢:粗暴怠慢7. 正颜色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正:使……端正出辞气:出,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8. 狂:急躁、狂妄9. 侗:tOng,幼稚无知10. 愿:谨慎、小心、朴实11悾悾:kong,诚恳的样子12. 崇德、辨惑:尊重道德,辨别迷惑13. 徙义:徙,靠拢向义靠扰14. 祗:只15. 行:通达、行得通的意思16. 笃敬:忠厚谨慎、恭敬实在17. 参:列,显现18. 衡:车辕前面的横木19. 诸:之于20则以为历己也历:折磨二、通假字倍,通“背”,违背,错误三、词类活用1. 吾日三省日:每天,名作状2. 信近于义信:讲信用名作动3. 远耻辱远:使...... 远离4. 君子所贵乎贵:重视,形作动5. 动:使……严肃6. 正:使……端正7. 主:以……为根本8. 劳:使动用法,使……辛苦四、特殊句式兵刖:1. 其何以行之哉?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何以:以何,凭借什么2.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义、以礼……”10、交友之道一、重点词语1. 重:庄重威:威严主:以.... 为主忠信:忠诚、信实友:交朋友,作动词2. 惮:害怕、畏惧3. 亡:通假字,通“无”,没有4. 益者:有益的朋友者,代词,指代人、事物等5. 损者:有害的朋友6. 友直:同正直的人交朋友7. 谅:诚信8. 多闻:见闻广博9. 便辟:逢迎谄媚10. 善柔:阿谀奉承11. 便佞:花言巧语12. 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乐2 yu e13. 骄乐(I e):骄傲放纵佚(y i)游:放纵游荡晏乐(I e):安逸声色14. 可者与之与:跟……在一起容众:包容普通人嘉:赞美 矜:同情词类活用 主:以……为主 意动用法乐节礼乐,乐1:以 为乐意动用法 友直友:以……为友 意动用法 特殊句式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省略句我独亡(兄弟)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状后)异乎吾所闻 (状后)乎:跟于人何所不容: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所不容者何(宾前)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判断句)13、敏而好学重点词语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修:培养,进修 讲:讲究,探求 及:赶上 意:同“臆”,主观揣测必:绝对肯定 固:固执己见 我:唯我独是 其回也与! 其:语气副词,大概 愈:超过,好一些 过犹不及:过分和不足是一样不好犹:如同 尤:责怪、怨恨 知我者其天乎!其:大概 15.16.17. 二_ 、 1. 2.3.三、 1. 2. 3. 4.5. 、1.2.3.4.5.6.7.8.9.10.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焉:“于此”,兼词二、通假字1. 意:同“臆”,主观揣测2. 然则师愈与与:同“欤”3. 亡:同“无”,未知的新知识三、词类活用1.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2. 下学而上达下,上:名作状向下,向上3. 日:每天月:每月名作状四、特殊句式兵刖:1.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 是以谓之文也”3.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4. 莫我知也夫!5. 何为其莫知子也?状后:6.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判断句:7. ......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8. 生而知之者,上也14、切问而近思一、重点词语1. 人焉廋哉?焉:怎样廋s a u,隐藏2. 斯害也已斯:那已:停止3. 然:对的,正确的4. 笃志:坚守志向5. 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6. 近思:思考当前的问题二、通假字1. 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2. 女:同“汝”,你三、词类活用1. 善:使 ... 做好形容词使动用法2. 利:使…… 锋利形容词使动用法3. 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四、特殊句式1. 吾与回言终日终日言(状后)2. 何有于我哉? 于我有何哉?(状后,宾前)3. 有鄙夫问于我(状后)4. 予一以贯之。
论语知识点集锦

论语知识点集锦《论语》知识点集锦篇一:《论语》导读《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后来的一些学生编纂而成。
本文将针对《论语》中的知识点进行集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论语》的地位和作者《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名著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编纂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学说。
二、《论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论语》以孔子的言行和学说为主要内容,分为20篇,共514章。
其中,第一篇至第十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第十一篇至第十八篇记载了孔子的学说,最后两篇收录了孔子的学生孟子的言行。
三、《论语》中的重要思想1. 仁德:《论语》中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认为仁德是人类的最高道德标准,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学习与修养:《论语》提倡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可以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3. 政治哲学:《论语》中有关政治方面的言论也相当丰富,强调君主应具备仁德为本、明断公正等素质。
四、《论语》的影响和价值《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弘扬了儒家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篇二:《论语》的人物形象《论语》中有着许多优秀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通过言行展示了他们的品德和智慧。
1. 孔子:作为《论语》的核心人物,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言谈举止庄重,智慧卓越,对众人具有激励作用。
2. 仲尼:即孔子的名讳。
他严谨求是,言行一致,在各种场合都能展现出高尚的品质。
3. 颜回:被尊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聪慧过人,极具才智,同时也非常虔诚地向孔子学习。
4. 子路:孔子的学生之一,勇敢坚毅,并且善于思考和提问。
5. 季氏:孔子的学生之一,他非常注重仁德和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自律来塑造良好的品质。
篇三:《论语》中的教育观《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论语(选读)》思想观点汇总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二:克己复礼一、重要思想陈述(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大全必考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以及对话。
阅读《论语》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入了解,也是我国古代思想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1. 孔子论学:学无止境,要终身学习。
2. 学习的态度:虚心求教,不骄不躁。
第二章:“为政”篇1. 孔子治国理政的思想:明德治国,以德为先。
2. 政治者的道德标准: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第三章:“八佾”篇1. 学习楷模:须学习孔子的弟子们,不断超越自己。
2. 品行操守:律己宽严,善于反省。
第四章:“里仁”篇1. 仁者的品质:宽厚仁爱,以义为先。
2. 仁德传播:以身作则,善行传世。
第五章:“公冶长”篇1. 学习的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忠恕之道:忠诚待人,宽恕他人。
第六章:“雍也”篇1. 言传身教:以言传身教,积极实践,传承德行。
2. 亲善友好:善交者的表现。
第七章:“述而”篇1. 学习策略:虚心向他人请教,长进不已。
2. 知识传播:以德为先,知识传播不拘一格。
第八章:“述而”篇1. 学习的态度:坚持学问,不容怠惰。
2. 知识的普及:普及知识,鼓励他人学习。
第九章:“述而”篇1. 谦虚学习:谦虚好学,不骄不躁。
2. 诚信待人:诚实守信,待人诚恳。
第十章:“述而”篇1. 知识的传承:孔子的弟子们互相学习,传承博大精深的学问。
2. 污蔑诬陷:对不实的言论应予以矫正。
第十一章:“述而”篇1. 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忠实可靠。
2. 学习的目的:明德达理,以德治国。
第十二章:“述而”篇1. 言行一致: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2. 高尚的人格:为人正直,坚守原则。
通过以上对《论语》十二章的知识点归纳,可以更好地了解《论语》所传递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希望大家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塑造高尚的品格。
在《论语》中,所包含的十二章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精深。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

答案 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 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 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 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
• 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 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
• 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 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 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
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2021/5/27
9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 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答案 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 事十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 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 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 活的逍遥自在。
(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 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 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

《论语》选读(知识讲解)《论语》选读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从不同的选文中,认识不同的孔子及其弟子们,初步了解孔子的哲学思想。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
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与其最为卓越的继承者孟子被后人合称为“孔孟”。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14)鼓瑟希(希,通稀)(15)由,诲女知之乎/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女,通汝)(16)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17)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18)小人之过也必文(文,通纹)(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20)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知,通智)(21)举直错诸枉(错,通措)(22)富而可求也(而,通如)(23)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通约)(24)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通无)(2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第二个“弟”,通悌)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吾未尝不得见也(会见,谒见)子见夫子乎(看到)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见得)(2)与是鲁孔丘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丘不与易也(参与)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介词,和,跟)吾与点也(赞同)(3)易而谁以易之(动词,改变)丘不与易也(名词,变革)(4)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作为)夫执舆者为谁(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治理)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因为)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5)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是知也(通“智”)(6)如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像)(7)过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路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第一个“过”,名词动用,犯错误;第二个“过”,名词,过错)古今异义词(1)遇丈人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2)子见夫子乎夫子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3)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今义: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4)子路从而后从而古义: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却今义: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5)明日,子路行以告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6)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7)君子一言以为知以为古义:以,可以;为,表现出来今义:认为(8)足食,足兵兵古义:武器今义:士兵(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古义:贫困今义:大约(10)造次必于是造次古义:慌忙、仓促今义:轻率,莽撞于是古义:两个词,于,介词;是,代词,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11)子路问成人成人古义:完美无缺的人今义:人发育成熟,也用来指成年的人(12)中人以上中人古义: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13)至于他邦至于古义:两个词,至,到;于,介词,引出到的地点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14)古之学者为己学者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15)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子古义:年轻人今义:学生(16)其蔽也贼贼古义:害,害人害己今义:小偷(17)其蔽也绞绞古义:急切,不容忍而伤人今义:缠在一起(18)则民不偷偷古义:浇薄,不厚道今义:盗窃词类活用(1)耰而不辍(耰,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2)子路从而后(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食,名词使动用法,使……吃饭)(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5)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阶,名词动用,登上台阶)(6)所谓立之斯立(第一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立)(7)动之斯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发动)(8)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博,丰富)(9)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事父母,能竭其力(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尽)(10)噫!天丧予(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丧)(1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扩大、光大)(1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远,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远离)(13)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14)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名词活用为动词,掩饰)(15)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前“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正直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克己复礼》
• 1.“礼”的内涵 • 孔子所说的“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 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制度)的完善是根本, 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 争(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宗族嫡 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来巩固 社会秩序。 • 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 到冲击,所谓“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 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 矩。 •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 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1.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 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 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 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 “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用行舍藏”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 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 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 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 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 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论语》选读知识点梳理
一、《为政以德》
•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
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 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 耻之心而走正道。
一、《为政以德》
•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 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 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 “德”与“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 张。“德”是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为核心。 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仁政”,对百姓不 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
五、仁者爱人
• 3.孔子的仁爱观 •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 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 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 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另一方面又 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 为“仁者”。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 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 “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 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 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 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
• 1.周而不比 • “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 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 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 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 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 要惟私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 则做交易。
八、周而不比
一、《为政以德》
• 3.先富后教 •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 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 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 •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 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 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 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 “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 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 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
•
一、《为政以德》
• 1.德治 • 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 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 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 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 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 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 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 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 鉴作用。
八、周而不比
• 4.以直报怨 • “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 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 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相报”显 得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显得太偏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 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
十一、诲人不倦
• 1.因材施教 •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 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 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闻斯行诸”中孔子对 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谓抑扬 得当,不失时机,效果理想。
六、君子之风
• 3.义利观——见利思义 •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倡导“见利思义”, 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 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孔子之论符合人 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确 处理好利与义关系的实际,应该是所有经商言 利者的原则。所以中国历来就有“儒商”,无 论是“徽商”还是“晋商”,都以“诚信”为 本。到现代,如日本的商人、企业家都奉《论 语》中的道德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 “义”,这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发展应该是
• 几个隐士的人物形象
五、仁者爱人
• 1.仁的内涵 • “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 治思想核心的“礼”,是《论语》的基本思想, 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 基本的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 保证。 • 孔子对“仁”的论述贯穿在《论语》中,概 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 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 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 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 心弱者、珍子对“仁”的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 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学习并全面 正确地理解和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 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仁者爱人
• 2.忠恕——推己及人 •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忠,就是对人尽心竭 力,指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 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 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与愿望,并尽力帮助 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二、《克己复礼》
• 2.“礼”与“仁” • 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 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 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 “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 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五、仁者爱人
• 1.仁的内涵 • 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 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 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 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 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 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 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 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沦,批评对 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儒家讽刺墨家 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
六、君子之风
• 4.仁者和智者 •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 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以山水形容 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 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 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 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八、周而不比
• 1.周而不比 •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 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 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为友, 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 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 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 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十一、诲人不倦
• 2.启发式教育 • 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体现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 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 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 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 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 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 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 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一、《为政以德》
• 2.民生与教化 • 孔子的天道观是唯物的,崇尚自然的。他不 会高唱仁爱的赞歌而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 问政时,他先强调“足食”,然后才是“教 之”。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都 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 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正体现了儒家 “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一、《为政以德》
• 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 • 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 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 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 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
一、《为政以德》
• 5.“均”的含义 •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 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 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 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 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 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 富济贫。
六、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