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绚烂多姿的荷兰17世纪

17世纪荷兰美术的艺术风格

17世纪前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往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着书立说。新的文化气息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主义,继承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特点,很少受巴洛克艺术影响。挣脱了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

(一)哈尔斯

哈尔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早期与盛期作品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如《弹曼陀林的小丑》、《吉普赛女郎》,团体肖像画《圣乔治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晚年作品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流露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如《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吉普赛女郎

(二)伦勃朗

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一生经历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

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的生活化。他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他描绘的老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其代表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1632年);《夜巡》(1642年原名《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后期《带天使的圣家族》、《入浴的妇人》、N幅自画像,铜版画《三棵树》、《基督救治病人》。

(三)荷兰小画派

之所以被称为“荷兰小画派”,是因为画幅小,适于悬挂以装饰居室;题材小,迎合市民趣味。画面上多表现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或做轻微的家务劳动。

特鲍赫,《音乐课》、《年轻姑娘给一位妇人读信》;霍赫,《在地窖门前》、《一个荷兰家庭的庭园》;梅蒂绥,《一位绅士惊扰了晨妆时的年轻妇女》。

维米尔,其作品与“小画派”其他画家有所区别,不以情节引人入胜,也不描绘过多的生活细节,而是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最主要的风景画描绘其故乡的《德尔夫特风景》、《小巷》。他大部分作品表现了舒适、安闲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倒牛奶的女仆》、《穿蓝衣读信的少女》、《花边女工》、《戴头巾的少女》。

(四)荷兰风景画

17世纪荷兰形成完全独立的风景画科

雷斯达尔,他在写实精度和细节的纤巧上并不突出,但总能显示出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使风景画提高到史诗般的地位,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画大师,《急流》、《犹太人的墓地》等。

雷斯达尔,他在写实精度和细节的纤巧上并不突出,但总能显示出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使风景画提高到史诗般的地位,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画大师,《急流》、《犹太人的墓地》等。

威廉.考尔夫等雷斯达尔,他在写实精度和细节的纤巧上并不突出,但总能显示出浑厚的力量。雄伟的气势,闪烁的光影,使风景画提高到史诗般的地位,被誉为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风景画大师,《急流》、《犹太人的墓地》等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美术特点

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20世纪上半叶,“罗兰主义”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但由于把“博爱”当作出发点和终点,宣扬“爱能拯救一切”,视贫富均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本质上因袭了19世纪的传统而没能达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或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社会现实,试图站在崭新和时代高度去分析问题。马丁?杜?伽尔(1881—1958)的《蒂博一家》(1922—1940)通过蒂博和丰塔南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了第一次大战期间法国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和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从人道主义立场反对战争。小说采用意识流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了现实主义兼容并蓄的开放性。5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出现了革命倾向,作品中的劳动人民不再是受命运摆布的

小人物,而成了敢于跟罪恶势力作斗争的“强者”。

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

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复杂、残酷的现实,历史主义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力图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环境的艺术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令人信服地揭示旧制度、旧生活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趋势。较之19世纪现实主义,叨世纪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的及时性和撷取题材的政治性上更进了一步。许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写的事件刚刚结束甚或还未结束时就写了出来。而且,在反映现实之中寄托了改变现实的愿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有的还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展现着名政坛人物的政治活动。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揭发黑幕运动”。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的《屠场》(1906)根据自己对芝加哥肉类加工行业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为素材写成,作品揭露了芝加哥肉食品制作加工的极不卫生和工人非人的劳动条件。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这部被称为“史诗性的巨着”,以1912至1922年十年间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顿河两岸五百万哥萨克在战争与革命时期的巨大变动。

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向内心世纪掘进”是20世纪欧美文学和美学的一股潮流。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表现主真实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轰动效应,使现实主义文学引起艺术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调整。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作家们在综合中不断创新,既融会了自然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又汲取了象征主义手法、意识流手法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潜意识表现、性心理描述、

时序颠倒、荒诞变形、多角度的情节发展和多层次的结构形式等等,这些在传统现实主义中不被采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艺术手段,在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了.罗兰在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原序”中声明:它“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

。作品采用内心独白、自我对话、梦境、联想、抒情性插笔以及情景交融等多种艺术手段,去表现主人公丰富而又奔腾的内心世界,展示他生命的流程,即一生精神探索的曲折历程。同时,罗兰的心理描写,不只是为了在更深的层面上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也是为了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中心点去看客观世界,即以心灵为窗口去反映外部的大千世界。布莱希特创造了一种称为“间离效果”(陌生化效果)的艺术方法。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制造感情上的距离,使观众用探讨、批判的态度看剧情,激发人们改变现实的愿望,使叙事剧成为关心社会问题、强调教育性的文体。其代表作有《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

们》。

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素以直面人生为本色,面对20世纪复杂错综的社会生活和变幻莫测的世态人情,他们在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强化

了客观务实的立场,疏远或放弃了理想化、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着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在具备某些闪光点的同时,并存着许多并不高尚甚至并不

道德的思想品质。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他们低能、笨拙、脆弱,有时还怯懦;对生活有点浑浑噩噩,或许还带点玩世不恭;但他们是好人,并不为非作歹,并不损人利己,而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肖伯纳是受社会主义运动影响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对资

本主义的批判是他创作的基本主题,他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反对军国主义,针贬时弊,揭发资产阶级的虚伪。《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等作品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伦勃朗的艺术成就

①伦勃朗在各类绘画体裁上都有惊人的贡献,从创作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他是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荷兰画家。

②他特有的运用光线的手法,源于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但更自然,更具表现力。

③注重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在伦勃朗的肖像画、宗教画种都有深刻体现。

④他的铜版画和素描也是他艺术遗产种极为珍贵的一部分。

⑤油画《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夜巡》、《自画像》、铜版画《基督救治病人》是其代表作。

作品欣赏

这幅画是荷兰绘画艺术“群像画”中的重要里程碑。当时一些团体常请艺术家为其全体成员画像,但画面通常都是罗列千人于一列,或呈现过度对称排列的做作的团体肖像,伦勃朗则使这幅群像画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使其成为一个有情节的舞台场景,而每位人物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伦勃朗在画中安排了八个人物,各自具有独特的位置和引导作用,而整体的情绪基调趋于和谐统一。有的人注视着教授的讲解,有人似乎分了心,还有人物的眼神迎上观画者的目光,表情不一,全画从背景以至观赏者之此画除了构图新颖之外,光线的运用也引人注目。在一片暗影中,人物明亮的脸部显得突出,尤其白色皱褶领更加反衬出人物脸上细腻的表情变化。画中的明暗对比特别强烈,也显得较为生硬,不似伦勃朗成熟时期作品那样富于中间色的细节和变化,但仍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间,呈现了一种具层次的浮雕感。

绚烂多姿的荷兰17世纪

专业:设计艺术

年级:09级

姓名:汤英子

指导老师:贾洁老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