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合集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生态旅游成为了当下最受欢迎的旅游方式之一。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中国生态旅游的重要发展地区之一。

为了更好地发展青海省的生态旅游业,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尝试提出针对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SWOT分析1、优势(Strengths)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天然湖泊、高原草甸、珍稀动植物等,是天然生态资源的宝库。

青海省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厚,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民俗文化体验。

为了发展生态旅游,青海省政府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并且投入重大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得青海省拥有了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2、劣势(Weaknesses)青海省位于偏远地区,对外交通不便。

青海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外国游客的接待能力有限。

目前,青海省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3、机会(Opportunities)随着低碳出行和环保旅游理念的普及,生态旅游成为了旅游市场的热点。

青海省天然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

政府对生态旅游业的支持程度也在逐渐加大,为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4、威胁(Threats)由于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青海省面临着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资源过度开发的威胁。

生态环境脆弱以及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也给青海省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战略选择1、基于SWOT分析,结合青海省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战略选择:(1)加大生态保护力度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资源非常宝贵,生态保护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

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生态环境进行严格管理,禁止过度开发和污染。

只有保护好了自然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青海省需要加大力度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内蒙古赤峰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内蒙古赤峰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主观 因素影响较 大, 为区域旅 游今后 的发展 带来一定风险 。本 文 以 内蒙 古赤峰 为例 , T WS分析 方法运 用到 将 O
区域 旅 游发 展 战 略 选 择 的过 程 中 , 期加 强 区 域旅 游发 展 战 略 选择 的 客 观 性 和 系统 性 , 进 区域 旅 游 健 康 、 速 以 促 快
2 1 年第 3 02 期
内蒙古赤峰市区域旅遵发 邀 堡竖
内蒙 古 赤峰 市 区域 旅 游 发 展 战略 选 择
王青武 张
( 桂林 理 工大 学 旅 游 学 院 , 西 广

桂林 5 10 4 04)

要 : 游 发 展 战略 的选 择 在 发 展 区域 旅 游 的过 程 中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旅 因为 它 关 系到 该 区 域 旅 游 业 发 展 的 总 体 趋 势 , 是 区域 旅 游 经济 取 得 良好 效 益 的 决 定 性 因素 。 目前 , 区域 旅 游发 展 战略 的 选择 , 本 上 凭 借 专 家的 经验 和 直 觉 , 基 受
就会 面 临严 重 问题 。如 图 1 a 所 示 。面 临 这 种 () 情况 , 系统需要 制 定相应 的发展 战略来 解决 问题 。 抑 制性 : 当外 部 机 遇 与 系统 内部 优 势不 能相 互 适
来 , 峰 的旅游 业 取得 了明 显 的进 步 。2 1 赤 赤 0 1年
峰市共 接待 旅游 者 6 0 4万人 次 , 4. 旅游 收入 8 8亿 元 , 然较 去年 有较大 幅度 的增长 , 是总 体发 展 虽 但

5 ・ 9
2 1 年第 3 总第 10 02 期( 0 期
内 部 资 源

四J治 区 中 等水 平 。1 对 上 l针

我国中部地区旅游发展战略

我国中部地区旅游发展战略

我国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的战略探析【摘要】我国旅游发展一直侧重于沿海地区,但随着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其旅游产业也有了较强的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我国中部地区的旅游产业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要有针对性地对特色地点进行合理规划,在保护中部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策略。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中部地区的发展形势,简单阐述了旅游扩大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制约中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旨在帮助加快中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关键词】中部地区;旅游产业;战略;探究我国需要在旅游资源发展方面进行整合,才能对一些恶性竞争产生约束力,优化旅游环境的发展,让区域经济更具竞争力。

经过近几年中部地区旅游产业的不断优化,其产业形象与市场定位已逐渐明确。

我国中部地区主要有晋、豫、鄂、湘、皖、赣这6个省份,基本上都是处于长江或是黄河流域范围内。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正不断崛起,国务院与党中央也对“中部崛起战略”高度重视。

我国中部的这几个省份,在客源、交通、环境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在旅游市场开发上,要注意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将旅游产业逐步向支柱产业发展,有战略性地让6省资源相互融合,达到产业化跨越式发展。

一、中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意义(一)充分利用资源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我国中部地区地域广博,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不在少数。

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中,中部地区的资源占了总数的28%,其中有一个景观文化、一个文化与自然遗产、一个纯自然遗产与六个纯文化遗产。

最近几年国家对外公布的177处重点风景名胜中,中部地区占41处,10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中部地区占了26座。

另外,我国中部地区还有124所森林公园、27处自然保护区,国家在进行旅游战略分析时,要考虑到这些资源的存在价值,这些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都是中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产业优势,要充分加以应用,同时,中部地区还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可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线路。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SWOT分析法(自我诊断方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规避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文中借助这一方法,对海南旅游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适合海南旅游业实际的发展战略。

(-)优势(Strengths)分析1.海南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认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海南是唯…具备条件建成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地区。

海南是我国唯的热带岛屿省份,中国第一个生态省,位于东经108度37分-111度05分,北纬18度10分-20度10分之间,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C,最热的8月为25——29C,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长夏无冬、四季如春。

海南具备国际旅游流行的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和洁净空气,在我国,能与世界著名的海岛度假胜地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相媲美的只有海南.在海南岛长达1528千米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

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

热带海岛风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造就了海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

三亚万年人类遗址落笔洞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海南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整,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石山火山口及其火山溶洞,有一批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的人文景点:五公祠、琼台书院、东坡书院、宋庆龄故居,及明代名臣邱浚和清官海瑞的墓陵等。

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阶段 ,允许私人资本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其必要 性 ,这种必要 水 利建设 、机械化 )、化学农 业 (f4肥 、农药 )、生物农 业
性首先就体现在对小农 经济的改造上 。当前我 国出现 的数以 (种子 、转 基因生物 )、生态农业 (循环农业 、环保与绿色农
亿计的农 民工 ,大多接受私 人资本的雇佣 。小农经 济从 表象 产品)等现代农业技术 引入农业生产过程 ,使依赖经验为基
在市场就丧失了独立性 。丧失独立的小农 ,再生产所需要的 术培训 ,为现代农业输送人才 ,开展合作经济体之 间的人才
种子 、农膜 、化肥 、农药 、水电 、机收等生产 资料价格和产 交流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在技术创新指 引下 ,不断开辟农
品价格不是由他本人决定 ,而是由建 立在 工业 生产 方式 基础 业新领域和新概念农业。
农 业 经 济 201 ̄'1
循环 经济 :欠 发达 地 区乡村 旅游 可 持续 发展 的 战略选择 *
◎莫 艳 恺
摘 要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 力地促进 了欠发达地 区的经济发展 ,但也 出现 了许 多破坏资源和环境 的问题 ,造成 了旅游业 发 展 与 环境 保 护 的冲 突。 构 筑循 环 经 济 体 系是科 学发 展 乡村 旅 游 业 , 实现 资 源利 用 最优 化 和 经 济 效 益 最 大化 的 有 效 途 径 ,也 是促进 欠发达地区 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的实践要 求和重要的战略选择 。
关 键 词 :循 环 经 济 欠发 达 地 区 乡村旅 游 发 展 战略
随 着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加 快 ,城 市 居 民 旅游 消 费 的 常 态 化 和
一 、 循 环 经济 的 理 论 内涵
小长假的实行 ,乡村旅游 不断 升温 ,成 为旅游业发展 的重要

基于SWOT分析的南湾湖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的南湾湖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

南湾湖风景区旅游业面临机遇强于威胁 , 优势强于劣势的局面, 因此 , 应以增长型战略为主导战略 。 为实现这一战略 . 应坚 持发展生态旅游, 规范景区管理 , 加强基础设旌和景点建设。 丰富旅 游商品类型, 着力提升景区旅 游品牌, 打造“ 中原文化”
旅游 整体 印象 。 关键词 : S W OT分析 ; 旅 游业 ; 南湾湖风 景 区
2风景I 墨 宣传力度不够大 3 . 利 益的纠葛拧 j 坏风景区整体形 豫
4 . 景 开发 项 } 1 调
w 一 0战略
1 . 信m 的殊 浆为南 湾湖 风 依靠强大『 内 内部优势. 利用外部的众 利H ] 外部机遇 ,克服内部劣l 势 景 巫增 名 气 多机 遇 1 . 规 范 南湾 湖 风 景 的 销 理 2 . 态旅游成为削尚选样 1 . 坚持发腱生态旅游 2精 项 目7 r 发 趋 于多样化 3陶 内需求 带米 的发展 机 2 . 着 捉升南湾湖风景区旅游 牌 3 . 树 垃街湾湖风 景l x旅游形象
遇 风 景 的人 力 支 持 3打 造 河 南 “ 中 原 文 化 ”旅 游 整 体 4 拓 展 宜 传 方式 4 政 府 政 策 上 对 南 湾 湖 臼 】 象
威胁 ( 1 ' h r e a t s ) 1 . 湖水水质保护难度较大
S - T 战略 发挥 内部优_ 铸 ,回避外部威胁


南湾 湖风景区旅游 业发展的 S WO T分析
选战 略方案做 出系统评 价 , 最终达 到选 出一 种适宜战 略的 目的 。 通过对南 湾湖风景 区旅游业 内部 的优 势和劣 势以及 外部环 境
S WO T分析法是 一种 较客观而准 确 的分 析和研究产 业现实 情 况 的方法 。其 实质是把与研究 对象密切 相关 的各种 内部 优势和劣 势、 面临 的外部 机遇 和威胁 , 通 过调 查用 S WO T矩 阵罗列 出来 , 运

基于SWOT分析的三亚滨海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的三亚滨海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基于SWOT分析的三亚滨海旅游发展战略选择摘要:滨海旅游是旅游业发展中一个全球性的前沿领域,因此滨海旅游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10年1月,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海南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三亚的滨海旅游已再度被提上日程。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三亚的滨海旅游发展战略选择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亚;滨海旅游;发展战略;swot分析一、引言三亚地处我国海南省最南端,属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热带滨海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并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滨海旅游胜地。

它拥有种类多样的旅游资源,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已被誉为三亚旅游的五大要素。

在20世纪90年代末,三亚提出了建设“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其丰富的热带滨海资源与良好的气候条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近年来,三亚滨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长速度较快,已显现出朝阳产业的特征。

随着三亚旅游接待能力的持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观光为主,度假、会议为辅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旅游经济已经成为三亚的主导产业。

二、三亚的现状从世界范围看,同类的滨海旅游城市竞争相当激烈,特别是亚太地区,由于地中海沿岸各国、拉美一些国家,占有“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地利上的优势,吸引了欧美地区许多爱好滨海旅游的游客前来度假;但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与三亚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的岛屿星罗棋布,如与三亚竞相辉映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类似的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岛屿。

然而亚太地区拥有一批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它们不仅经营时间长,市场占有率高,而且设施设备完备,功能齐全。

相对之下,三亚的旅游资源与产品不具备垄断性,并没有什么独具特色的优势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

从国内来看,我国也有十多个滨海旅游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这些滨海旅游城市开发较早,有一定的规模,较成熟的营销网络,各具特色且知名度高。

关于厦门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关于厦门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战略

‎‎‎‎‎‎关‎于厦门‎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战‎略厦‎门旅游‎业综合‎实力已‎占到全‎省1/‎4强,‎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均‎实现超‎过15‎%的增‎长速度‎。

‎一、‎厦门旅‎游业发‎展现状‎‎1.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20‎17年‎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302‎6.0‎9万人‎次,比‎增19‎.85‎%,旅‎游总收‎入38‎3.8‎9亿元‎,比增‎16.‎89%‎。

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6‎2.8‎2万人‎次,比‎增19‎.71‎%;入‎境过夜‎游客1‎12.‎16万‎人次,‎比增1‎8.7‎0%;‎接待国‎内游客‎286‎3.2‎7万人‎次,比‎增19‎.86‎%;国‎内过夜‎游客1‎386‎.33‎万人次‎,比增‎16.‎08%‎;旅游‎创汇1‎0.8‎1亿美‎元,比‎增22‎.23‎%;国‎内旅游‎收入3‎10.‎35亿‎元,比‎增15‎.69‎%。

厦‎门旅游‎业综合‎实力已‎占到全‎省1/‎4强,‎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均‎实现超‎过15‎%的增‎长速度‎。

2.‎旅游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厦门‎的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较为齐‎全。

至‎201‎7年1‎0月,‎全市有‎旅行社‎129‎家,分‎社24‎家,旅‎游饭店‎560‎家,宾‎馆、旅‎社、招‎待所4‎90家‎,其中‎星级酒‎店70‎家,旅‎游景区‎(点)‎20多‎家,旅‎游购物‎企业1‎0多家‎及上百‎家各类‎型的旅‎游餐馆‎企业,‎形成了‎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景区‎、旅游‎商品购‎物等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3‎.对台‎旅游取‎得重大‎突破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在对台‎旅游上‎抓住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的‎良好机‎遇,对‎台游取‎得突破‎。

厦台‎旅游合‎作领域‎不断深‎入,台‎湾经厦‎门赴大‎陆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同时‎境外游‎客经厦‎门赴金‎门和台‎湾本岛‎旅游人‎数也大‎增,厦‎门已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重要口‎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短缺,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就面临着合理的技术选择的问题。

合理的技术选择决定了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所采取的战略,也决定了其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具体到某一产业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其要素禀赋结构,考虑该国或地区的旅游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构成状况,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而不是忽视自身条件,一味谋求他山之石。

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因此旅游业发展所选取的战略也应有所不同。

欠发达地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旅游业发展必须选择与之相符的技术路径棗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一、从要素禀赋结构看比较优势1.现实中的问题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进而改善其经济结构的基础。

发展旅游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乘数效应,就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投资环境,进行资本积累,摆脱贫困,增加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关键是欠发达地区如何按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状况来作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然而,欠发达地区在选择旅游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相互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

与之相伴的结果:一是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缺乏自生能力,即自我造血机能;二是产业、产品缺乏竞争力。

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看似可以规避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和技术的不足,以期节约成本,但实际上,这一思路是缺乏效率的。

我们认为,只有从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其要素禀赋结构,欠发达地区才能真正做到规避资本、技术的不足,才能产生成本优势。

2.两种要素禀赋结构条件下的技术选择几乎所有的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短缺,如果采取效仿的生产和发展旅游业的技术选择,则欠发达地区就会面临着资本、技术的挑战和相对较高的成本。

假定现有两个旅游企业,一个是发达地区的,另一个是欠发达地区的,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面对着资本、技术的相对丰裕,而旅游资源相对缺乏;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面对的是资本、技术相对缺乏,而旅游资源相对丰裕。

那么,在图1的模型,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就会选择Q1的等产量线组织生产,而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就会选择Q2的等产量线组织生产。

只有这样,这两个企业才能够在相互的成本优势中取得成本优势。

如果情况相反,则两个旅游企业都将丧失彼此的成本优势。

在竞争性市场中,资本、技术和旅游资源的相对价格取决于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资金、技术和旅游资源的相对丰裕和稀缺程度。

当旅游资源相对丰裕,而资本、技术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类似于图1中的C1,反之,当资本、技术相对丰裕而旅游资源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类似于图1中的C2。

在一个资本和技术相对昂贵而旅游资源相对便宜的条件下,生产既定数量的旅游产品,A 点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反之,G点所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

如果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都放弃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要取得A点上的最优,就必须投入D2的技术成本(D2>C2),同样,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要取得G点上的最优,就必须投入D1的技术成本(D1>C1)。

这一条件表明,欠发达地区只有依据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旅游业,才是有效率的。

而采取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或不顾自身要素禀赋条件的行为,都难于达到合理的、有效的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

3.建立要素禀赋结构上的比较优势欠发达地区按照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旅游业,就会产生比较优势。

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在于要素禀赋结构中相对丰裕的旅游资源,如较好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相对封闭的原始文化形态。

这是发达地区所不具有的,欠发达地区赖以发展旅游业的核心,也是欠发达地区在此基础上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自身的产业结构,寻求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的基础。

欠发达地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就能取得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绩效,形成自身的产业结构特点,从而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

如果不从要素禀赋结构出发,没有充分利用比较优势,那么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将面临后劲不足的境况,比较优势的福利效应就无法显现。

图2表明了按照要素禀赋结构,所显示的比较优势的福利效应。

其中,PPF1代表主要以资本、技术、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F2代表主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的生产可能性曲线,U1、U2、U3、U4为无差异曲线。

F为两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交点,在F 点之上,表明了欠发达地区不具有资本、技术优势,因而效用曲线U1>U2。

在F 点之下,表明了欠发达地区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

因此,效用曲线U4>U3。

只有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欠发达地区才能够通过旅游业发展增进本地区的福利。

二、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面临着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竞争,还面临着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竞争。

比较优势原则是建立在生产某产品的比较机会成本优势上的。

因此,一个欠发达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本地区的旅游业,只表明比较优势为其提供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

如何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外显出竞争优势,我们认为欠发达地区还需从其他方面凸现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例如,制度条件决定着旅游经济增长的效率;市场条件决定着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基础设施条件决定着投资的效果;人力资本禀赋条件决定着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

鉴于此,欠发达地区赢得竞争优势的外部条件(相对于旅游资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首先,当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时,它的基本政策应该是为自由、开放和竞争的产品和要素市场的运转消除各种可能存在的障碍。

这样,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就必须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法律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便保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欠发达地区的政府从一开始就应把旅游业推向市场,使旅游业具有较强的自生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

其次,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在缩小地区间的竞争力方面能力有限,这就为政府主导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为使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政府应为本地区的旅游业政策体系的协调配套和旅游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

这中间关键的是要把旅游业的竞争力释放与本地区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保持一致。

再次,政府应充分利用宏观总量的信息优势。

欠发达地区不仅在资本、技术上面临比较劣势,而且在经济信息上也处于比较劣势。

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在要素选择和要素利用中进行合理的配置。

再其次,政府要制定支持旅游业的研究与开发政策。

为使旅游业成长和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研究与开发政策。

这种研究与开发政策不仅针对目前阶段与旅游业有关的技术领域,更应着重于代表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向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上。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现阶段旅游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而且可以为下一阶段旅游业成长奠定基础。

最后,政府应把财政资金投向完善制约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上。

良好的可进入性和完善的旅游目的地服务设施,是提升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注重提高旅游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鼓励旅游产业深化投入产出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合理配置资源,从规模不经济向规模经济转化,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引进先进要素,深化旅游产业发展当欠发达地区确定了自身的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时候,欠发达地区就应着力于增进其他要素与之保持具有相同的竞争力。

而其中一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欠发达地区的比较劣势。

如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

对于这些要素,除依靠政府的政策吸引外,也需依靠市场的作用。

如采用内引外联的方式吸纳先进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

通过先进要素的引进,可促进本地区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进而达到增强其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其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

3.提高旅游产业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是一个高度关联性的产业,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与旅游业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旅游业的关联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又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没有这些相关产业的支持,旅游业将陷人孤立无助的境地。

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相关产业。

这样才不会使某些产业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要提高旅游产业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扩展产业领域,向相关产业渗透,深化产品开发。

4.改革旅游业投入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旅游业投入机制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建立起由政府、个人、企业、外资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业投入机制。

一些旅游景点的开发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由个人、公司去兴办。

同时,要加大欠发达地区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突出特色,主动造势,积极通过广告或其他新闻媒体,发挥后起效应。

三、结束语在市场竞争中,旅游产品的竞争表现为垄断性竞争,这是由旅游资源的垄断性决定的。

如果说对工业、农业产品还有效仿行为可以节约成本,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的话,那么旅游业的发展只能是一种自我创新的行为。

对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来说,如果按照效仿的生产和发展的经济行为,无疑与把原始森林毁掉,建造人工植被的森林一样。

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选择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技术路径,无疑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做出合理的产业和技术选择,从而改善本地区的经济福利。

随着我国入世(WTO)的成功,我国旅游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而欠发达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们应对国外挑战最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同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要求我国按比较优势原则选择专业化分工。

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通过比较优势外显为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