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药物(drug)是指用以预防。
诊断及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理的规律。
护用药理学(pharmacologyinnuring)第2章药物效应动力学作用(action)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效应(effect)是指药物的初始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的变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
治疗作用(therapeuticaction)符合用药目的,能够防治疾病,有利患者康复的药理作用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疾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的治疗对症治疗(ymptomatic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挽救患者生命的治疗不良反应(adverereaction)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反应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副作用(idereaction)药物所固有的,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reidual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停药反应(withdrawal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
量效关系(doeeffectrelationhip)在一定范围内,药理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大。
阈剂量(threholddoe)刚刚能引起药效的剂量。
又称最小有效剂量。
治疗量(therapeuticdoe)大于阈剂量能产生治疗效果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又称有效量或常用量。
极量(ma某imaldoe)介于治疗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又称最大治疗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病的学物质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3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闻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4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治疗作用: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7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 50对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9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通常以毫克计)兴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的药物动药:既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12肝药酶:肝细胞的平滑内质网脂质中的微粒体酶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酶系统,称为“肝药酶”,影响药物的药效13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14半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5首过()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17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总论1.药物(drugs):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病原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4.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药物作用: 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
6.药物效应:药物原发作用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作用。
8.抑制: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9.局部作用:无需药物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10.全身作用: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坏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11.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12.对因治疗(治本):针对病因治疗。
13.对症治疗(治标):用药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
14.不良反应: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15.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6.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17.急性毒性: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作用。
18.慢性毒性:因长期用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作用。
19. 变态反应(Allergy):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而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
20.继发性发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果。
21.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22.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23.受体: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如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放大、分化及整合功能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任何能与药物结合产生药理作用的细胞上的大分子)24.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25.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2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3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4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5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凰通常以毫克计6.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7.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8.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9.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10.处方:兽医根据畜禽等动物病情开写的药单,处方是有法律意义的文书,也是药房司药的依据。
11.药典:药品或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12.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13.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14.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5.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6.兴奋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
该药物称兴奋药。
17.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的目的或达到预防、治疗疾病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效果不同有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之分。
18.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20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21.剂量:为用药数量,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物: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物质。
3.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理学即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即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又4.称药效学。
5.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又称药动学。
药效学1.局部作用: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作用。
2.全身作用:药物被吸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分而产生的作用。
3.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4.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5.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机体产生不适或有害之作用。
6.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作用为药物所固有,选择性作用低的表现。
7.毒性反应:常常由于用量过大而引起,也有连续长期用药因药物积蓄中毒而发生的。
8.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映,是因药物系抗原,可使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使用药物时,抗原和抗体结合产生变态反应症状,甚至过敏性休克。
9.后遗反应:后遗反应指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10.继发反应:是指使用药物治疗后随之而引起的反应。
11.特异质反应:由于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于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某些常人不同的反应。
12.药物依赖性: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所引起的对药物的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3.剂量:一般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有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致死量之分。
临床的治疗量或常用量应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用药量。
14.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刚能效引起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即效能16.效价强度: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的科学。
2. 药物(Drug):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途径作用于生物体的物质,能改变生理或病理状态。
3.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及其所产生的效应的学科。
4.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学科。
5.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药物经口或其他非静脉给药途径后,在生物体内被吸收的比例。
6. 抗生素(Antibiotic):一类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7.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指细菌、病毒等生物对药物的抵抗能力。
8.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药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
9. 激动剂(Agonist):一种能够结合到受体并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0. 拮抗剂(Antagonist):一种能够与受体结合,但不引起生物体产生反应的药物。
11. 副作用(Side Effect):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还会引起其他的不良效应。
12. 受体(Receptor):生物体体内一种特异性分子,能与药物结合,传递或阻断特定的信号。
13. 作用靶点(Target):药物在生物体内所作用的分子或结构。
14.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一种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即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产生毒性副作用的剂量之比。
15. 组织亲和力(Tissue Affinity):药物在体内特定组织中的浓度和细胞内的作用效果。
16. 细胞毒性(Cytotoxicity):药物对体内细胞的有害作用。
17. 缓释剂(Sustained-Release Agent):一种控制药物在体内释放速率的物质。
18. 单剂毒性(LD50):指在短时间内,将试验动物的毒物剂量为体重的平均值,能在一半的试验动物中引起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2.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3.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5.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须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才能维持药效的现象6.酶诱导:凡能增强药酶活性或增加药酶生成的药7.酶抑制:凡能减弱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生成的药8.耐药性:是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9.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10.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11.化疗指数: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销量之比来表示12.最大效应(效能):当效应不再随药物浓度或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时,这一效理效应的最大极限13.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14.治疗指数(TI=LD50/ED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15.抗菌药后效应: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性抑制的作用16.细菌耐药性: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17.生物等效性:18.激活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19.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20.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21.副反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为副反应,也称副作用22.毒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不良反应2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24.继发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25.首过消除: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26.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能量化学物质27.依赖性:指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物性或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生理性依赖和精神依赖性两种28.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粘膜及肝,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29.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30.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31.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
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9.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10.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药物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是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1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在肝与葡萄糖等结合,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的药物可被重吸收,这称为肠肝循环。
1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消除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按某一恒定比重进行消除,所以又叫恒比消除。
14.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亮(速)消除,指当体内药物过多时,机体以最大能力消除药物,血中药物消除速度与药物浓度无关。
15.峰浓度(peak concentration,Cmax):指一次给药后的最高浓度,此时吸收和消除达平衡。
16.达峰时间(peak time,Tmax):指给药后达到峰浓度的时间。
17.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18.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9.消除率(clearance,CL):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消除。
20.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两个药学等同的药品,若它们所含的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别,则称为生物等效。
21.负荷量(loading dose):指立即使体内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所需的剂量。
22.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23.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24.副反应(side reaction):又称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物反应。
25.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26.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27.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28.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29.效价强度(potency):指能引起等效反映(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30.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指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