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学考试总结(中大)
口腔生物学总结2024

引言概述:口腔生物学是研究与口腔相关的生物学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生物学不仅涉及到口腔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还与口腔健康、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引言概述、正文内容、总结三个部分来详细阐述口腔生物学的内容。
正文内容:一、口腔解剖学1.口腔结构:牙齿、牙龈、舌、颌骨等。
2.口腔腔隙:颌骨、颞颌关节等。
3.口腔粘膜:种类、结构、功能。
二、口腔组织学1.牙齿组织: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等。
2.牙周组织:牙龈、牙槽骨、根膜等。
3.口腔黏膜:结构、功能、分类。
三、口腔生理学1.咀嚼与吞咽:口腔肌肉、涎液分泌等。
2.唾液:成分、分泌机制、功能。
3.酸碱平衡:口腔pH值调节机制。
4.牙本质过敏: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
四、口腔微生物学1.口腔微生物群落:定植菌群、变态菌群等。
2.口腔菌群的平衡与失衡:口腔健康与疾病关系。
3.龋齿的微生物学机制:龋齿菌的种类、生物膜的形成等。
4.牙周疾病的微生物学机制:牙周炎、牙周病菌群等。
五、口腔健康与疾病1.龋齿:龋斑、龋洞的形成机制,预防和治疗。
2.牙周疾病:牙周炎、牙周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口腔癌: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结: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口腔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口腔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口腔结构、组织和生理功能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口腔健康和疾病的机制,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口腔微生物学的研究揭示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失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口腔健康与疾病的内容涵盖了龋齿、牙周疾病和口腔癌等常见口腔疾病。
希望通过对口腔生物学的学习,能够加深对口腔健康的认识,提高口腔健康的意识,做好口腔健康管理。
口腔生物学亲测重点

1.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生态系(Ecosystem):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生态系。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影响2.口腔生态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口腔生态系,由牙齿、黏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和在其中栖息的微生物构成,因素:理化因素:温度、pH、氧张力、营养因素宿主因素:抗体、蛋白质(唾液和龈沟液)机体状况、口腔卫生细菌因素:细菌的粘附、细菌的相互作用3.细菌粘附的机理:钙桥学说,以电荷间的静电引力为依据解释细菌和上皮表面或牙表面之间的粘附现象。
脂磷壁酸-葡聚糖-葡糖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LTA和葡聚糖可能是葡糖基转移酶的受体,这些受体将三者结合成复合体,在细菌粘附中起作用。
识别系统学说,粘结素是一些与碳水化合物结合的蛋白质,具有类植物凝集素或疏水的特性,以立体化学的特异方式键合到组织表面的特异受体上。
4.牙菌斑定义牙菌斑形成过程牙菌斑与口腔疾病的关系5.变链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龋机理:GBP、PAC、LTA 促进细菌的粘附、细菌的聚集与共聚集、菌斑的形成GTF 合成葡聚糖/变聚糖、促进细菌粘附、共聚,菌斑形成FTF 合成水溶性、不溶性果聚糖,细菌粘附、共聚蔗糖酶水解蔗糖为葡萄糖和果糖(产酸基质葡聚糖酶水解水溶性葡聚糖(产酸基质产酸特性酵解各种胞外、胞内多糖生成乳酸,使釉质脱矿耐酸特性使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增殖,pH4.5-5.0比较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致龋特性:乳酸杆菌的致龋特性:产酸:合成葡聚糖、杂多糖,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耐酸:pH3.8仍可生长;促进龋病发展,使牙釉质和牙本质脱矿。
“龋标志菌”:唾液中可大量检出,预测龋病的发展趋势。
7主要牙周致病菌的毒力因子及致病机理:伴放线放线杆菌,白细胞毒素,白细胞毒素相关抗原,LPS,膜泡,菌毛,蛋白酶,外膜蛋白,相关疾病致病机理:降低宿主抵抗力骨吸收可直接侵入牙周结缔组织内,破坏牙周组织可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中间普氏菌,与Pg类似。
口腔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口腔生理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口腔生理学概述口腔生理学是研究口腔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口腔内的牙齿、牙龈、口腔黏膜、唾液腺、舌头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口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口腔内各种生理过程,如吞咽、咀嚼、味觉、唾液分泌、牙齿生长和再生等。
口腔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牙齿结构和功能:牙齿是口腔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包括牙齿的结构、生长发育、营养供应、牙齿的感觉和运动等。
2. 口腔黏膜和唾液腺:口腔黏膜是口腔内覆盖着的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参与进食和说话等功能。
唾液腺主要负责分泌唾液,润滑口腔黏膜、促进食物的消化和保护牙齿等作用。
3. 唾液分泌和功能:唾液包括由唾液腺分泌出来的唾液液体成分、细胞外的成分和细胞内的成分。
唾液具有保护口腔黏膜、促进食物消化、保护牙齿和口腔清洁、帮助咀嚼和吞咽等多种功能。
4. 咀嚼和吞咽:咀嚼是口腔内食物被咀嚼成小块并与唾液混合的过程。
吞咽是将嚼碎的食物通过食道送入胃内的过程。
咀嚼和吞咽是口腔内食物摄入的重要环节。
第二部分:口腔生理学知识点详解1. 牙齿的结构和功能(1)牙齿的结构:牙齿由牙冠、牙颈和牙根组成。
牙冠是牙齿的上部,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髓。
牙齿的牙釉质是牙齿最硬的部分,主要是由磷酸钙组成。
在口腔内的部分称为牙齿的根部,与骨质相连,称为根骨。
(2)牙齿的功能:牙齿主要的功能是咀嚼食物、保护口腔黏膜、帮助发音等。
咀嚼食物是牙齿的主要功能,通过咀嚼可以将食物咬碎,促进食物的消化。
同时,牙齿还可以保护口腔黏膜,预防食物碰伤机。
2. 口腔黏膜和唾液腺(1)口腔黏膜的结构:口腔黏膜是覆盖在口腔内表面的一层薄膜,由上皮细胞和基底膜组成。
口腔黏膜有保护作用,可以防止外界物质对口腔黏膜的侵害。
同时,口腔黏膜还参与延长食管和胃的消化功能。
(2)唾液腺的结构:唾液腺包括大唾液腺、颌下腺和颌骨颌舌下的小唾液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润滑口腔黏膜、促进食物的消化和保护牙齿等作用。
口腔生物学考试总结(中大)

口腔生物学考试总结(中大)一、名解1、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2、清晰区:破骨细胞与封闭区相对应的细胞质内没有任何细胞器。
3、口腔生态系统:oral ecosystem口腔内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活的口腔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口腔生态系。
4、再矿化:remineration 已脱矿的组织内发生矿物质的重新沉淀结晶化,分为自然、病理、人工再矿化。
5、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活体组织细胞在体外环境存货、生长增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它是研究机体细胞形态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及干细胞工程研究的基础。
6、DSPP:牙本质涎磷蛋白牙本质基质中两种主要的非胶原蛋白DSP和DPP是同一目的基因DSPP编码的单一转录的表达产物。
最初认为其仅局限于牙本质,主要在成牙本质细胞中表达,最近研究表明DSPP 在骨组织、内耳组织、乳腺癌及肺癌组织中也有表达。
7、GCF: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龈沟液主要由从龈沟上皮渗出的液体、蛋白、电解质构成,同时也是混合唾液是我组成部分。
具有抗菌防御作用,其成分变化可作为牙周病变得评判指数。
8、Southern hybridization:Southern杂交先用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然后在原位将DNA片段转移至固相基质如硝酸纤维素膜上,经变性及干烤固定,用核酸探针进行杂交,经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结果。
最大优点是能根据杂交带的位置判断待测样品中与探针杂交的DNA片段的分子量。
9、SIgA:分泌型IgA 由一个IgA双聚体分子、一个分泌成分和一个J链分子组成,有IgA1、IgA2两个亚类。
主要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表面,参与局部黏膜免疫。
口腔生物学总结

口腔生物学Oral Biology/Oral Bioscience口腔微生物学oral microbiology着重研究口腔微生物的分布特点,生物学性质及其在口腔内存在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一、构成及特点由(牙齿、粘膜、龈沟、唾液四个生境habitat)和(在这些生境中栖息的微生物)所构成。
(一)牙齿牙菌斑dental plaque/biofilm:牙表面结构稳定,有利于微生物定植,微生物附着在牙表面形成生物膜。
牙滞留区:天然滞留区(窝沟、邻面、牙颈部)异常滞留区(牙列不齐,阻生齿)病源滞留区(牙周炎导致根面暴露)医源滞留区(不良充填物、修复体)由于局部环境的差异,不同滞留区菌斑形成过程、栖息的细菌种类不同。
窝沟菌斑以口腔链球菌为主,尤其是变形链球菌。
邻面菌斑以G+杆菌为主,龈下菌斑以G-厌氧菌为主。
(二)粘膜表面口腔粘膜:唇、颊、腭、牙龈、口底及舌背粘膜。
被覆粘膜、咀嚼粘膜和口底粘膜由于咀嚼活动及上皮更新,表面附着菌量相对较少。
舌背部有乳头结构,再加上舌苔的存在,易使细菌滞留,形成适合厌氧菌生存的低氧化还原电位环境,易成致病菌(厌氧菌)的寄居部位。
(三)唾液唾液的理化特征和物质成分是口腔微生物赖于生存的重要环境和基础。
(四)龈沟及龈沟液龈沟是游离龈和牙面间形成的一条狭窄沟隙,环绕牙颈部,向口腔开放。
其中液体即龈沟液。
龈沟液对细菌生长有双重作用。
助长:丰富营养成分、适宜的氧含量,适合兼性(及专性)厌氧菌生长。
抑制:抑菌成分(血清来源的抗体)、龈沟液流动、排溢。
二、口腔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factors affecting oral ecosystem(一)温度稳定而多变,正常保持在35-36℃,波动幅度大,适合对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强的嗜温微生物。
(二)氧化还原电位(redox potential, 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 Eh)Eh值反映环境氧化还原趋势。
口腔生物学总结

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从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口腔生态系。
根据固有菌丛的分布和生理学以及形态学的不同,可将口腔分为四个主要的生态系:颊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有: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因素。
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类: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压氧菌、微嗜氧菌。
口腔菌从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口腔PH范围为5.0~8.0,唾液(PH为5.6-7.6,平均6.8,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占99%以上,无机物约占0.2%,主要是电解质,有机物约占0.5%,主要是蛋白质)为维持口腔和菌斑中性PH的重要因素,这个功能大部分由碳酸盐系统完成,小部分由磷酸盐系统以及其他成分提供。
唾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分泌性抗体SIgA,龈沟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IgG,唾液黏蛋白包含两大类型蛋白MGI和MGΠ细菌的黏附: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萄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聚集:同种类型菌细胞之间的吸附力称为聚集,称两种不同类型菌细胞之间的集聚为共聚集,通过集聚作用或共聚集作用,在生态系中出现了细菌间协同、竞争、拮抗牙菌斑: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冲去的细菌团块牙菌斑的形成过程: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菌斑形成的初始为牙面上覆盖一薄层来自唾液糖蛋白的薄膜,其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含有黏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些成分能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起着受体的功能,如富脯蛋白;2、细菌附着,在细菌黏附和聚集中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物质;菌斑成熟,成熟的菌斑基本分为三层: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系获得性薄膜组成;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间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表层主要含有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牙菌斑的分类:位于龈缘上方的冠部或修复体冠部的菌斑为龈上菌斑(包括光滑牙面菌斑和点隙裂沟菌斑),位于龈缘下方着为龈下菌斑(包括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口腔菌丛分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和暂时菌丛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黏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综合这三方面因素而使变链菌被公认为主要致龋菌采集龈上菌斑多以分离培养致龋菌为目的,采集龈下菌斑标本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牙周组织疾病相关的细菌龈沟液标本采集的目的多为研究龈沟液内炎症因子,采集方法为滤纸吸着法釉质内无机物占重量的95%-96%,主要无机物是钙、磷,钙磷是以羟磷灰石晶体【Ca10(P04)6(OH)2】的形式存在龋齿脱矿中首先被溶解的是镁和碳酸盐牙本质中有机基质绝大部分为I型胶原纤维约占95%;在正常的牙龈结缔组织中I型和III型胶原是主要的胶原类型;IV型胶原是所有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牙周病变过程中牙龈胶原纤维的改变为胶原含量的减少、胶原类型的变化、参与胶原破坏的因素(胶原酶有两类:细菌来源的胶原酶、宿主来源的胶原酶)大疱类天疱疮(BP)抗原主要存在于口腔黏膜等复层鳞状上皮的基底膜,在细胞内与半桥粒有关,在细胞外与透明层有关酸性富脯蛋白有多种功能,包括1、结合钙离子,维持唾液的钙磷稳定,可抑制唾液中磷酸钙盐的形成及其在牙面上羟基磷灰石晶体的沉积,维持唾液中的钙超饱和状态,可维持唾液中游离钙离子浓度,为牙釉质提供防御和修复的环境2、参与唾液获得性薄膜的形成,酸性富脯蛋白对牙釉质和羟基磷灰石晶体有很高的亲和力,易于吸附在牙面3、协助细菌黏附,人酸性富脯蛋白课选择性的促进细菌黏附在牙矿化组织上,对于细菌在牙面上黏附和定居牙菌斑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富组蛋白具有较强抗真菌及抑制细菌作用唾液功能:1、协助咀嚼和吞咽:唾液为咀嚼提供了液体,使食物变成了食团,从而易于在口腔内移动并被吞咽。
口腔生物学总结

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从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口腔生态系。
根据固有菌丛的分布和生理学以及形态学的不同,可将口腔分为四个主要的生态系:颊上皮生态系、舌背部生态系、龈上牙菌斑生态系、龈下牙菌斑生态系。
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有:物理化学因素、宿主因素、细菌因素、宿主可控因素。
根据细菌对氧的敏感程度进行分类:绝对需氧菌、绝对厌氧菌、兼性厌氧菌、耐氧压氧菌、微嗜氧菌。
口腔菌从的主要成员为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厌氧菌。
口腔PH范围为5.0~8.0,唾液(PH为5.6-7.6,平均6.8,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占99%以上,无机物约占0.2%,主要是电解质,有机物约占0.5%,主要是蛋白质)为维持口腔和菌斑中性PH的重要因素,这个功能大部分由碳酸盐系统完成,小部分由磷酸盐系统以及其他成分提供。
唾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分泌性抗体SIgA,龈沟液中抗体的主要类型为IgG,唾液黏蛋白包含两大类型蛋白MGI和MGΠ细菌的黏附:钙桥学说、脂磷壁酸-葡聚糖-葡萄基转移酶复合体学说、识别系统学说聚集:同种类型菌细胞之间的吸附力称为聚集,称两种不同类型菌细胞之间的集聚为共聚集,通过集聚作用或共聚集作用,在生态系中出现了细菌间协同、竞争、拮抗牙菌斑: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冲去的细菌团块牙菌斑的形成过程: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菌斑形成的初始为牙面上覆盖一薄层来自唾液糖蛋白的薄膜,其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含有黏蛋白、糖蛋白、血族抗原和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些成分能促进细菌对牙表面的黏附起着受体的功能,如富脯蛋白;2、细菌附着,在细菌黏附和聚集中起作用的分子为蛋白质、多糖、脂磷壁酸等物质;菌斑成熟,成熟的菌斑基本分为三层:基底层为无细胞的均质结构,HE染色为粉红色,系获得性薄膜组成;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含球菌、杆菌、丝状菌,丝状菌彼此平行且与牙面垂直呈栅栏状,其中间堆有大量的球菌和短杆菌;表层主要含有松散在菌斑表面的G+或G-球菌和短杆菌,脱落的上皮和食物残屑以及衰亡的细胞牙菌斑的分类:位于龈缘上方的冠部或修复体冠部的菌斑为龈上菌斑(包括光滑牙面菌斑和点隙裂沟菌斑),位于龈缘下方着为龈下菌斑(包括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口腔菌丛分为固有菌丛、增补菌丛和暂时菌丛变链菌群的胞壁表面物质在使细菌黏附、聚集和对牙表面的定植中起重要作用;此菌群所产生的酶在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此菌群的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脱矿中起作用,综合这三方面因素而使变链菌被公认为主要致龋菌采集龈上菌斑多以分离培养致龋菌为目的,采集龈下菌斑标本的目的多为分离培养与牙周组织疾病相关的细菌龈沟液标本采集的目的多为研究龈沟液内炎症因子,采集方法为滤纸吸着法釉质内无机物占重量的95%-96%,主要无机物是钙、磷,钙磷是以羟磷灰石晶体【Ca10(P04)6(OH)2】的形式存在龋齿脱矿中首先被溶解的是镁和碳酸盐牙本质中有机基质绝大部分为I型胶原纤维约占95%;在正常的牙龈结缔组织中I型和III型胶原是主要的胶原类型;IV型胶原是所有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牙周病变过程中牙龈胶原纤维的改变为胶原含量的减少、胶原类型的变化、参与胶原破坏的因素(胶原酶有两类:细菌来源的胶原酶、宿主来源的胶原酶)大疱类天疱疮(BP)抗原主要存在于口腔黏膜等复层鳞状上皮的基底膜,在细胞内与半桥粒有关,在细胞外与透明层有关酸性富脯蛋白有多种功能,包括1、结合钙离子,维持唾液的钙磷稳定,可抑制唾液中磷酸钙盐的形成及其在牙面上羟基磷灰石晶体的沉积,维持唾液中的钙超饱和状态,可维持唾液中游离钙离子浓度,为牙釉质提供防御和修复的环境2、参与唾液获得性薄膜的形成,酸性富脯蛋白对牙釉质和羟基磷灰石晶体有很高的亲和力,易于吸附在牙面3、协助细菌黏附,人酸性富脯蛋白课选择性的促进细菌黏附在牙矿化组织上,对于细菌在牙面上黏附和定居牙菌斑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富组蛋白具有较强抗真菌及抑制细菌作用唾液功能:1、协助咀嚼和吞咽:唾液为咀嚼提供了液体,使食物变成了食团,从而易于在口腔内移动并被吞咽。
口腔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口腔生物学试题及答案口腔生物学试题及答案【篇一:口腔生物学第一章练习题】腔定居的链球菌是:(a) a.血链球菌b.唾液链球菌 c .变异链球菌d.轻链球菌2 、以下有一项不是影响口腔生态系的物理化学因素:(d)a.营养b.温度c.ph d .唾液流量1. 导致龋病最重要的口腔细菌是a. 韦荣菌b.变异链球菌c. 奈瑟菌d. 放线菌e.乳杆菌答案:b2. 一般情况下,成熟菌斑的标志是da. 谷穗样结构b.he 染色为粉红色c. 细菌层位于中间地带d. 栅栏状结构e.菌斑表面主要含松散在菌斑表面的短杆菌儿童口腔龈沟内不存在以下哪种菌群?(d)a. 奈瑟菌b.链球菌c. 乳杆菌d.螺旋体e.韦荣菌1. 成熟菌斑的标志是?(a)约出现在菌斑形成的第5-6 天a. 栅栏状结构b.产生覆盖牙面的获得性薄膜c. 放线菌附着d.海绵状结构e. 多种细菌附着一.黏附在牙表面的细菌团块成为a。
1. 牙菌斑b.生物膜c. 细菌沉积物d.软垢二.目前可以从口腔中分离出b 种不同种的细菌。
a. 100~300b.500~700c.1000~3000d.3000~50001. 口腔正常微生物的有益作用e;a.保护性生物屏障b.合成维生素c.拮抗有害菌群d. 刺激宿主免疫.e. 以上全是 2 口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ea.相互凝集作用b. 相互营养关系c.竞争与拮抗d.通讯与遗传多样性e.以上全是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a ) a. 37 度 b.42 度 c. 25 度 d.0 度以下哪一项,有助于抑制龋病发生:(d)a.变异链球菌 b. 乳酸杆菌 c.放线菌 d. 唾液链球菌 e.螺旋体1、口腔内部ph 值(a)a 5.0-8.0b 6.0-7.0c 5.0-7.0d 6.0-8.02、口腔内菌丛有(d )a 固有菌丛b 增补菌丛c 暂时菌丛d 以上都是1 、龋齿标志菌为(a )a 、乳杆菌属b、棒杆菌属c、丙酸杆菌属d、梭菌属2、可产生黑色素的菌类是(b)a、卟啉单胞菌b、普氏菌c、棒杆菌属d 、丙酸杆菌属2. 下列哪项不是口腔菌丛的分类da 固有菌丛b.增补菌丛c.暂时菌丛d.感染菌丛3. 在细菌黏附和聚集中起重要作用的分子为_________ 等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解1、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
2、清晰区:破骨细胞与封闭区相对应的细胞质内没有任何细胞器。
3、口腔生态系统:oral ecosystem口腔内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生活的口腔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口腔生态系。
4、再矿化:remineration 已脱矿的组织内发生矿物质的重新沉淀结晶化,分为自然、病理、人工再矿化。
5、细胞培养:Cell Culture 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适当的条件下使活体组织细胞在体外环境存货、生长增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它是研究机体细胞形态及功能的重要手段,也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及干细胞工程研究的基础。
6、DSPP:牙本质涎磷蛋白牙本质基质中两种主要的非胶原蛋白DSP和DPP是同一目的基因DSPP编码的单一转录的表达产物。
最初认为其仅局限于牙本质,主要在成牙本质细胞中表达,最近研究表明DSPP 在骨组织、内耳组织、乳腺癌及肺癌组织中也有表达。
7、GCF: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龈沟液主要由从龈沟上皮渗出的液体、蛋白、电解质构成,同时也是混合唾液是我组成部分。
具有抗菌防御作用,其成分变化可作为牙周病变得评判指数。
8、Southern hybridization:Southern杂交先用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然后在原位将DNA片段转移至固相基质如硝酸纤维素膜上,经变性及干烤固定,用核酸探针进行杂交,经放射自显影显示杂交结果。
最大优点是能根据杂交带的位置判断待测样品中与探针杂交的DNA片段的分子量。
9、SIgA:分泌型IgA 由一个IgA双聚体分子、一个分泌成分和一个J链分子组成,有IgA1、IgA2两个亚类。
主要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和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表面,参与局部黏膜免疫。
10、seal zone:封闭区环绕皱褶缘的破骨细胞膜与骨基质紧密接触,形成一个封闭区,使骨吸收陷窝与周围骨基质相对隔离,构成骨吸收的局部微环境。
11、stem cell:干细胞来自胚胎、胎儿或成人的具有持久或终身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它能产生特异的细胞类型,形成人体组织和器官。
12、cell subculturing :传代培养当原代培养成功以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和细胞不断分裂,一则细胞之间相互接触而发生接触性抑制,生长速度减慢甚至停止;另一方面也会因营养物不足和代谢物积累而不利于生长或发生中毒。
此时就需要将培养物分割成小的部分,重新接种到另外的培养器皿(瓶)内,再进行培养。
这个过程就称为传代(passage)或者再培养(subculture)。
13、exon外显子最后出现在成熟RNA中的基因序列, 又称表达序列。
既存在于最初的转录产物中,也存在于成熟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
就是指真核细胞的基因在表达过程中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
14、牙菌斑dental plaque 指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群。
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不能用漱口或用水冲洗的方法把它去除。
因此,现把牙斑看成是细菌附着在牙石上的一种复杂的生态结构,其与龋病和牙周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15、获得性薄膜acquired pellicle 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16、GTF(Glucosyltransferase) 葡糖基转移酶是变形链球菌分泌的胞外酶之一,也是其主要致龋因子之一,包括三种类型。
17、PCR(Plymerase Chain reation) 聚合酶链反应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
它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RNA的地方.18、胶原酶Collagenase 它能在生理PH和温度条件下特异性地水解天然胶原蛋白的三维螺旋结构,而不损伤其它蛋白质和组织。
胶原酶的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因此,这对温度、PH和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各种因素均非常敏感,极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改变其本身的构象和性质。
19、生理性矿化机体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中,无机离子在生物调控下在机体的特定部位与有机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矿化组织,其中矿化物包括存在于牙和骨骼中的难溶性磷酸盐、磷灰石晶体等。
二、简答、问答1、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决定不同口腔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
这些因素分为四大类:○1物理化学因素,包括温度、氧张力、pH、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2宿主因素,宿主的全身状况和口腔各部位的解剖形态以及组织结构均对口腔生态系有一定的影响,唾液及龈沟液中的许多成分;○3细菌因素,细菌对宿主防御系统的抵抗力、对其所附着的组织面的亲和力;○4宿主可控制的因素,饮食习惯(主要是糖消耗的频率和量以及消耗的方式)、口腔卫生。
2、牙菌斑的分类龈上菌斑:为附着在牙表面或修复体表面的非钙化的细菌团块,其中G+菌占多数。
光滑牙面菌斑,优势菌为链球菌,菌斑的年龄或宿主的饮食均可影响这些菌属在菌斑中的数量和分布。
点隙裂沟菌斑,大部分亦为G+球菌,但变链菌数量比光滑面多,在陈旧的裂沟菌斑中优势菌有从链球菌转向乳杆菌的趋势。
龈下菌斑:为位于龈缘下的菌斑,处于龈沟或牙周袋这种盲袋样的结构中很少受自洁作用的影响,氧化还原电势较低更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根据是否附着于牙表面又分为附着性和非附着性,前者主要含G+球菌杆菌和血链菌、轻链菌,后者主要含G-厌氧菌和螺旋体、新月形单胞菌等能动菌属。
3、简述牙菌斑的形成过程牙菌斑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牙面上获得性薄膜的覆盖菌斑形成的初始为牙面上覆盖一薄层来自唾液糖蛋白的薄膜。
在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2细菌附着细菌通过其表面蛋白、脂磷壁酸、多糖黏附和聚集在牙表面获得性薄膜。
○3菌斑成熟当纤毛菌定植于菌斑后替代了原先栖息在菌斑深层的链球菌并与牙面垂直排列成栅栏状结构,使菌斑内氧含量减少,氧化还原电势降低而更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
一般认为成熟菌斑的标志是栅栏状结构,约出现在菌斑形成的5~6天,可见谷穗样结构,在成熟菌斑内无论细菌的数量或组成比例均趋于问鼎的极期群落状态。
4、牙周病中牙龈胶原的变化○1胶原含量的减少:胶原的破坏增加,胶原的产生受到抑制○2胶原类型的改变:Ⅴ型胶原含量上升,出现Ⅰ型胶原三聚体,Ⅲ型胶原的含量下降○3牙周病变参与胶原破坏的因素:胶原酶(细菌来源,宿主来源)牙周袋内挥发性巯基复合物,为微生物对蛋白的代谢产物:降低胶原合成;促进胶原分解细菌内毒素,侵入深层牙周组织,刺激细胞因子产生而促进胶原吞噬和降解5、口腔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口腔防御系统的组成:牙齿、牙周上皮、口腔黏膜组织、口腔淋巴组织、唾液、龈沟液6、口腔免疫反应的特点有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也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过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疾病存在○1口腔是有菌环境:常居菌对机体无致病性,当细菌数量、寄居部位或机体免疫力发生改变时,正常菌群成为机会致病菌——致病、引起免疫反应○2.口腔健康与口腔黏膜的完整性密切相关:口腔黏膜构成阻挡细菌入侵的物理性屏障○3.口腔分泌液的局部免疫功能:口腔中各种分泌液(唾液、龈沟液)的抗菌作用机械冲洗、稀释细菌及其致病力各种杀菌成分(非特异性物质、免疫球蛋白、补体、白细胞)阻止细菌入侵○4.局部免疫与全身免疫:口腔免疫反应的场所主要为口腔局部组织,其所致病变以局部病变为主,也可影响到全身其他器官某些口腔粘膜疾病的发生是全身系统疾病在口腔的表现,与全身免疫异常有关○5.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周病: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物质引起根尖周和牙周组织的免疫反应免疫应答是使病变局限的保护性反应,同时造成根尖周和牙周组织的病理损伤去除细菌→彻底清除抗原→控制感染,终止免疫反应→促进组织修复7、龋病与免疫的关系○1唾液中非特异性物质与龋唾液的有机物(黏蛋白\溶菌酶等) 无机成分(碳酸盐\磷酸盐)缓冲作用:中和牙面上细菌代谢糖类产生的酸性物质清除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减少牙表面理化反应性○2SIgA与龋:机体对致龋菌能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全身免疫和口腔局部免疫),口腔局部特异性免疫主要由SIgA 介导血清抗体:龋病发生时,抗变链菌IgG和IgM升高;治疗后IgG和IgM降低,SIgA上升唾液中抗变链菌SIgA:SIgA水平低,患龋易感性和患龋率增加患龋时SIgA浓度增加,龋病活动期增加显著8、唾液对口腔菌群的影响唾液在调节口腔菌群的生态平衡方面起关键作用。
唾液既可抑制微生物生长,也可为其生长提供营养。
一方面唾液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因子如溶菌酶、乳铁蛋白、过氧化物酶、黏蛋白、免疫球蛋白、富组蛋白、淀粉酶等,还有杀菌的化学物质包括硫氰酸盐、过氧化物等。
另一方面唾液中有聚集细胞的因子如黏蛋白MGⅠ、Ⅱ,使细菌聚集在一起并附着到固体表面,为细菌的生长起到培养基的作用。
9、唾液粘蛋白的分类结构组成根据分子量高低分为:MG1: 分子量大于1000KD,除腮腺外的其他涎腺分泌,糖含量较高,有大量疏水结构,与牙表面有亲和力,作为牙面初期获得性膜的组成成分参与获得性膜形成;借助疏水部位的疏水键覆盖于粘膜表面,维持黏膜湿润,减少咀嚼时的摩擦力。
MG2: 200~ 250KD,除颚腺及腮腺外的其他腺体分泌,糖类含量相对较低,基本无疏水功能区段,与牙表面亲和力不高;内含大量的神经氨酸,能与一些细菌发生特异性作用,促进细菌凝集成团,有利于细菌从口腔中清除,调节口腔菌从,防止龋病及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
10、简述唾液的生化作用○1消化及营养功能协助咀嚼和吞咽,直接参与消化作用,维持味觉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维持口腔软硬组织的代谢平衡○2保护功能润滑作用,维持黏膜的完整,软组织修复作用,清除作用,调节口腔菌群平衡,维护口腔缓冲能力,维持牙齿钙化○3唾液蛋白质的功能保水作用,润滑作用,维持味觉(味觉素),形成软组织表面膜,形成釉质获得膜,消化作用,软组织修复,保护和修复牙组织,调节菌斑pH,抑制微生物○4诊断作用诊断口腔疾病,诊断全身性疾病,药物监测,测定激素水平,检测体内环境毒物11、简述破骨细胞的鉴定标准○1细胞表面降钙素受体阳性○2抗酒石酸磷酸酶染色阳性○3可以在骨表面形成骨吸收陷窝12、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关系○1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在骨表面附着的调节许多促进骨吸收因子的受体存在成骨细胞表面○2成骨细胞合成破骨细胞骨吸收刺激因子,促进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3成骨细胞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调节13、试述你所了解的遗传性乳光牙本质的致病基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