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品牌价值的品牌创新研究——以燕京啤酒品牌为例的开题报告

基于品牌价值的品牌创新研究——以燕京啤酒品牌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品牌创新是指企业不仅要在现有的品牌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更要在市场变化、消费者需求、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品牌创新已成为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而品牌价值则是衡量品牌消费者接受能力和品牌在市场中的价值,是品牌创新的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基于品牌价值展开品牌创新研究对于企业提升品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燕京啤酒是国内知名的啤酒品牌之一,市场占有率领先。
但随着消费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燕京啤酒需要进行更有力的品牌创新,以保持领先地位。
因此,选取燕京啤酒品牌进行基于品牌价值的品牌创新研究,有助于探究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品牌创新,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分析燕京啤酒品牌的当前市场形势和竞争对手状况,以及市场对啤酒产品的需求状况。
(2)从品牌价值的角度出发,系统研究燕京啤酒品牌的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等方面的价值,明确品牌在市场中的位置。
(3)研究燕京啤酒品牌的创新模式和创新策略,探究如何从品牌内核、品牌传播、品牌扩张等方面实现品牌创新。
(4)运用市场调查、问卷调查及竞品分析等方法,对燕京啤酒品牌的品牌创新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进一步有效的品牌创新建议。
2. 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综述法,调研燕京啤酒品牌在品牌意识形态、品牌形象、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价值及其定位。
(2)采用实证研究法,运用市场调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消费者对燕京啤酒品牌的认知、满意度及忠诚度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检验品牌价值的实现程度。
(3)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挖掘燕京啤酒品牌的创新模式和创新策略,并引入竞品分析法,从多维度比较燕京啤酒品牌的市场表现。
三、预期目标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燕京啤酒品牌进行基于品牌价值的品牌创新研究,探究品牌创新对于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并为燕京啤酒品牌提出更加有效的品牌创新建议。
【开题报告】国内自有品牌研究开题报告

国内自有品牌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日益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自有品牌应运而生。
然而,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比,我国自有品牌在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深入探讨国内自有品牌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对于提升我国品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1. 分析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特点及规律;2. 探讨我国自有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与不足;3. 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为我国自有品牌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三、研究内容1. 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有品牌逐步崛起,形成了以家电、服装、食品等为主导的行业格局;(2)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自有品牌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渠道拓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3)我国自有品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2. 我国自有品牌的竞争优势与不足(1)竞争优势:成本低、品质稳定、售后服务完善等;(2)不足之处:品牌知名度较低、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拓展能力有限等。
3. 我国自有品牌的发展策略(1)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认知度;(2)加强技术研发: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品质;(3)拓展市场渠道: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4)创新营销模式:结合互联网+,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5)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自有品牌发展现状及趋势;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内自有品牌,分析其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3. 比较分析法:对比国内外自有品牌,找出我国自有品牌的优劣势;4. 调查分析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收集一手数据,为研究提供依据。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2个月):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2. 第二阶段(3-4个月):收集数据,进行案例分析;3. 第三阶段(5-6个月):撰写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完善;4. 第四阶段(7-8个月):完成论文定稿,进行答辩。
提高盘锦大米市场竞争能力的营销策略思考的开题报告

提高盘锦大米市场竞争能力的营销策略思考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盘锦市是辽宁省的一个小城市,以盛产高口感、高品质大米而著称。
随着中国大陆市场消费水平的提高,愈来愈多的消费者注重吃的健康和品质。
盘锦市大米行业的竞争也即日越激烈。
为了提高盘锦大米市场的竞争能力,制定好的营销策略至关重要。
二、选题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盘锦大米市场的分析,了解目前市场的竞争状况。
之后和结合对盘锦大米的调查,对盘锦大米的导入和推广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针对市场状况和竞争特点,提高盘锦大米的市场竞争力。
三、研究内容1. 盘锦大米市场的竞争现状:分析盘锦大米市场的现状,包括市场占有率、市场增速、市场销售量等,了解市场的竞争状态,明确存在的问题。
2. 盘锦大米品牌营销推广策略:分析目前盘锦大米品牌的营销推广情况,包括品牌口碑、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等,并提出改进策略。
另外,对于传统渠道与新兴渠道的应用、线下和线上融合的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确定营销推广策略的可行性和优先级。
3. 产品推广策略:通过对盘锦大米的调查,深入探讨消费者对于大米的需求、偏好和习惯,为大米制定更合理的推广策略,包括产品功能、包装设计、价格等因素的优化方向。
4. 市场扩张策略:本章内容包括分析国内大米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海外大米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以此确定盘锦大米市场扩张的策略方向,拓宽盘锦大米的市场份额。
四、预期结果本文预期达成以下三点目标:1. 深入分析盘锦大米市场的竞争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
2. 针对盘锦大米的调查,提出整合各种资源,优化盘锦大米的品牌营销和产品推广策略,提高盘锦大米市场竞争力。
3. 根据盘锦大米市场的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提出市场扩张策略,以拓宽盘锦大米的市场份额。
五、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市场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
六、研究意义本文研究对盘锦市大米行业的企业,以及大米行业从业者、消费者等相关方面可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市场状况和市场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推广方案,提高盘锦大米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江苏今世缘酒业品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可编辑)

# # 工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江苏今世缘酒业品牌策略研究指导教师:2013 年02 月28 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市场的更加开放和复杂,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
企业的竞争手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以产品取胜的局面已成为过去时,企业迎来的越来越多的是品牌的竞争。
所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站住脚而不被淘汰,品牌策略的研究必不可少。
白酒行业曾经一度混乱,为了控制终端,各种品牌采用全部买断销售权或促销权的方式进行终端恶劣式垄断,通过政策调整,白酒企业改变了营销策略,开始通过调节价格、终端促销、广告宣传等方式进行营销,白酒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利润。
因而,白酒企业越来越多,白酒竞争更加激烈,白酒高同质化现象严重,传统营销手段失灵,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建设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性。
白酒品牌建设使一部分白酒企业发展起来,并逐渐稳定下来,也使一部分企业跟不上发展被迫出局。
因此,在白酒品牌营销时代,企业只有加强品牌策略,建立“名优”品牌,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本文以淮安今世缘白酒企业为例,研究该企业目前的品牌策略,对该企业目前的品牌策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2 关于品牌策略理论的研究2.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菲利普?科特勒(2006)在《营销管理》中对品牌的界定是: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志、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体,以识别某个销售商或某一群销售商的产品或服务,使其与他们的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
任何一个品牌都有它的产品,但并不是任何产品都有品牌。
莱斯利?彻纳东尼(2002)在《品牌制胜-从品牌展望到品牌评估》中认为:品牌建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一个通过在品牌输入和输出之间演进的过程。
从行为而言,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品牌建设是指品牌拥有者对品牌进行的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
学校品牌建设探索的开题报告

学校品牌建设探索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学校在市场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如何提升学校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已成为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学校品牌建设,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深入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对于提升学校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分析其意义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学校提升知名度和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学校品牌建设概述:介绍学校品牌建设的概念、含义、目的和基本原则。
2. 学校品牌建设策略:探讨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并分析其优劣势。
3. 学校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学校品牌建设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管理体制、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学生数量和地域等因素。
4. 国内外学校品牌建设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国内外学校品牌建设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学校品牌建设提供参考。
5. Case Study:通过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成功的学校品牌建设策略。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式,通过阅读相关理论、研究文献,总结出学校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策略、影响因素等;同时,采用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学校品牌建设案例,以及不同学校品牌建设策略和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为学校品牌建设提供更为深入的参考和指导。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为学校领导提供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思路,帮助学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2. 为学校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学校品牌建设管理制度。
3. 对于学校品牌建设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结果是对高校品牌建设方面有一定启发和实质性的提升。
宁波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可编辑

宁波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宁波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一个劳动密集程度较大且对外依存度高的产业,也是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重点行业。
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服装行业国际竞争加剧,2008年以来,国家三次提高纺织行业出口退税率,2009年,通过纺织行业振兴规划。
由此看来,研究宁波的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就尤为重要。
宁波是浙江纺织服装业出口大户,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竞争力,产品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成本,土地和相关配套环节上。
近年来宁波纺织服装业发展迅速,全市拥有各类服装生产企业就多达3000余家,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外向度达65%以上,居全国前列,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2007年宁波口岸出口纺织品及服装共计14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4%。
纺织服装业作为宁波国民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传统支柱产业和城市产业,长期以来,在增加财政收入、出口创汇、吸纳就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宁波的纺织服装产业目前还处在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对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领域尚未有很多的涉及。
尽管宁波在劳动力各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势,低档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随着人世后国际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全球纺织服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弱化甚至丧失;同时宁波的中高档服装,在生产成本、创新设计等方面与国际高档服饰品牌以及国际中端服饰品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宁波未来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
因此加快促进其国际竞争力提升意义重大。
本文旨在研究宁波城市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比具有品牌竞争优势的企业分析宁波城市纺织服装业现状,并且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战略策划和理论依据。
以此加强宁波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从而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2.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学术界,关于国际竞争力评价有两个权威机构,一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Economic?Forum,WEF),另一个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Institution?for?Management?Development,IMD)。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XX角度分析XX产业的竞争力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XX角度分析XX产业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竞争力成为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将从XX角度出发,对XX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供参考和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上获得优势地位并保持这种地位的能力。
一个产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品牌影响力等。
在分析XX产业的竞争力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找出关键因素。
其次,从XX角度分析XX产业的竞争力可以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
XX角度可以是行业内的某一特定方面,也可以是外部环境对该产业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产业的潜力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在分析XX产业的竞争力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对于制定竞争策略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市场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XX产业的市场需求特点,为企业未来的产品研发和营销提供参考。
其次,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可以分析XX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研发投入、专利申请、人才队伍等方面,找出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突破口。
再次,成本控制分析。
成本控制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可以分析XX产业的生产成本结构,找出成本高企业的原因,并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和措施。
最后,品牌影响力分析。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我们可以分析XX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包括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等方面,找出品牌建设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建议和策略。
综上所述,从XX角度分析XX产业的竞争力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深入分析市场需求、技术创新能力、成本控制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我们可以全面了解产业的竞争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达利食品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达利食品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一、选题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行业也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作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达利食品在由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所带来的机遇面前,却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因此,寻找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当前达利食品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达利食品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对达利食品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探究其发展战略,找寻其核心优势,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具体建议,帮助达利食品更好地应对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的收益。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达利食品的企业背景和战略定位;2. 达利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分析;3. 达利食品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反思;4. 达利食品的提升核心竞争力对策。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达利食品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预期研究成果1. 通过对达利食品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揭示其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潜在机会和挑战;2. 在探索达利食品核心竞争力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企业需要加强的尽力;3. 最终提出一份全面的方案和建议,帮助达利食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五、论文框架与内容提纲1. 导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4 研究成果及结构2. 达利食品的企业背景和战略定位2.1 达利食品的发展历程2.2 达利食品的组织架构和业务规模2.3 达利食品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3. 达利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分析3.1 达利食品的核心竞争力概述3.2 达利食品的品牌建设3.3 达利食品的产品研发能力3.4 达利食品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能力3.5 达利食品市场营销能力分析4. 达利食品核心竞争力问题的反思4.1 达利食品竞争战略失误分析4.2 达利食品市场环境变迁分析4.3 达利食品管理水平差距分析5. 达利食品的提升核心竞争力对策5.1 提高产品质量5.2 加强品牌营销5.3 加强供应链管理5.4 提升组织能力6. 结论6.1 研究成果总结6.2 研究局限与展望达利食品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也关系到中国食品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本研究对于食品行业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品牌竞争力研究课题类型:科研□论文□模拟□实践□***名:**学号: **********专业班级:工管041系别:管理工程系指导教师:何治国(讲师)开题时间: 2008年3月 9 日2008 年 4 月 10 日一、论文的内容及研究意义1、研究意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竞争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由以供不应求为主要特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上,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成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重要依据;二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接轨,导致中国品牌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与跨国公司品牌竞争,而且要在国际市场上与其竞争;三是跨国公司纷纷以直接投资和倾销产品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凭借其资本、技术和品牌优势,对我国企业展开了强大的竞争攻势,从而使简单的商品竞争进入到品牌竞争,人们开始关注品牌。
可以说中国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很多工业品的产量已经位局世界前列,然而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具体表现在:一,中国还没有世界名牌。
中国还没有一个品牌能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雀巢、万宝路、索尼、松下等国际名牌相抗衡,多年来,国际上权威的评估机构多次评估国际驰名商标,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的;二,中国品牌的资产价值与外国品牌相比差距较大。
从品牌价值来看,近年来,在世界最有价值品牌前十名中,中国依旧榜上无名。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中国产品的品牌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品牌的资产价值,使之成为世界品牌并在国际市场上争雄,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2、论文的内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品牌竞争力概述,对一些基本概念如品牌、品牌竞争、品牌竞争力等进行界定,并阐述品牌效应。
在第二部分里,对品牌竞争力的来源作具体分析.将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植根于企业运作系统中,而企业的运作系统有企业内部系统和企业外部系统,因此,品牌竞争力有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其中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是关键。
第三章说明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品牌价值较低,与世界品牌相比有很大差距,缺乏科学的品牌运营观,管理体制僵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 对应品牌竞争力的内、外部来源,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论文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内外关于品牌理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外主要以科特勒和凯勒为首在品牌的概念,特征和品牌战略等理论上做出巨大贡献。
国内的研究中,对品牌竞争力的研究最为显著的是张世贤和李光斗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品牌竞争力的研究中,国内的研究比国外更为具体。
国外的学者只是从竞争理论方面阐述了品牌竞争力,但是就其整个理论的框架没有形成,也没有成熟完善的关于品牌竞争力评价理论。
就品牌理论整个现状而言,也存在着局限性,比如没有深入讨论网络时代的品牌问题;没有对品牌运作的具体环境和适用范围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主要讨论了个人消费品市场制造商品牌问题,而忽视了讨论中间商品牌问题。
在对品牌竞争力的概念分析时,众说纷纭,没有统一。
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国外的研究动态对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国外许多学者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营销学家菲利普•柯特勒所下的定义: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和设计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者。
而品牌的功能就是减少人们在选择产品时所花费的比较与分析货品的精力。
英国学者Do llar David以及科特勒则从竞争力的表层意义入手,提出“竞争力是指企业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是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阐述了竞争力要通过企业的产品优势和市场认定优势反映出来。
前世界经济论坛常务理事长葛瑞理教授认为:所谓竞争力,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
该定义将竞争力的结果归结为比对手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即竞争力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市场上。
新加坡的品牌管理顾问、学者Paul Temoral博士曾经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未来竞争优势来自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而不是市场营销。
品牌就等于客户,拥有客户才意味着拥有品牌,对不同的顾客采用不同的服务策略,维持对企业最有价值的顾客,通过尽可能满足每个客户的特殊要求,特别是重要客户的要求,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利润贡献度,给企业带来忠实和稳定的客户群,从而提高竞争力。
Enter prise IG公司CEO Mike Murphy这样认为:你的客户就是你的品牌,品牌是一种感觉,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一个无形资产,而不是产品本身。
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产品的附加值。
国内研究动态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律是:20%的强势品牌占据着80%的市场。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未来的市场趋势将是: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而判定强弱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品牌。
同时,随着国际品牌加入中国市场竞争,中国企业亲眼目睹可口可乐、麦当劳、IBM、Sony等世界一流品牌,挟品牌之雄风横扫天下,如入无人之境,在惊诧、感叹之余,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拿起品牌的武器,与之抗衡。
邴红艳认为品牌竞争力是品牌在竞争的环境中,为谋求企业长远发展,通过对自身可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使其产品和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消费者,为企业提供超值利润的能力。
她用波特模型分析我国的品牌竞争发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国品牌作为潜在或直接的竞争对手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品牌竞争力影响很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要求我们重视品牌的发展,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等。
陈锦华说:“我国企业要更好的参与世界竞争,必须重视创建和发展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品牌体现一个企业的素质、信誉和形象,也体现一个民族的素质和一个国家的形象,创建和发展品牌是企业长久不衰,保持市场生命力的最有效手段,中国企业家要认识品牌,锲而不舍地发展品牌。
”入世以后,最终决定中国企业品牌命运的不是价格,不是产品,也不是跨国竞争者,而是我们自己。
李光斗指出,品牌竞争力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核心力、市场力、忠诚力、辐射力、创新力、生命力、文化力、和领导力的八个结构层次,乃至对国家品牌竞争力与城市品牌竞争力的延伸深入研究。
三、论文研究方案及工作计划1、论文研究方案引言第1章品牌竞争力的概述1.1 基本概念1.2 品牌效应第2章品牌竞争力的来源2.1 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分析2.2 品牌竞争力的内部来源2.3 品牌竞争力的外部来源第3章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3.1 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3.2 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第4章提高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4.1 构建有利于品牌竞争力提高的政府政策体系4.2 提高品牌竞争力的微观对策结论与展望致谢参考文献3、工作计划3月3日-15日确定论文选题并查阅相关资料3月16日-4月10日撰写开题报告4月11日-6月20日论文的撰写6月21日-27日论文的装订,答辩小组内评阅6月28日-29日论文答辩4、工作重点与难点及拟采用的途径本论文的难点是研究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体。
重点是根据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和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需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并与导师深入沟通,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采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加以研究.四、主要参考文献1. 陈宝忠. 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研究[D]. 南昌大学, 20052. 王明昊. 提升我国企业品牌竞争力对策研究[D]. 长春理工大学, 2006.3. 许基南. 品牌竞争力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04.4. 孙苏. 提升中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5. 朱建忠.试论我国企业的品牌战略.[J].机械管理开发,20026. 陈景华.中国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7. 张英奎 ,刘莹. 品牌延伸新战略[J]企业研究, 2004,(01).8. 沈占波. 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分析[J]商业研究, 2005,(22).9. 季六祥. 我国品牌竞争力的弱势成因及治理[J]财贸经济, 2002,(07)10. 李干洋. 略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03).11. 保罗,品牌的力量,[M] 中信出版,200012. 达勒桑德罗.大卫,品牌战:创建有竞争力品牌的十大原则,[M]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13. 诺克斯.西蒙,价值竞争:在品牌价值和消费者价值之间架起桥梁,[M] 北京出版社,2001斯图伯特14. 唐波拉尔,创建新经济时代强势品牌,[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英文文献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acticsArmstrong ,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2004The level of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s does not depend entirely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 itself is good or bad, i there are many technical lead, nexpensive, and also facilitate the use of the product in the market did not achieve the expected proceeds when some enterprises will be able leadership position after the second-line business is not doing nothing. Affect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s a number of factors, as long as they are able to in a number of ways, or even to establish a superiority in the market can occupy the position can not be ignored.1. Brand pullConsumers in the face of competition, brand competi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marketing management in the core content. Particularly in the situation of the same products under the brand is the best way to form a differentiated advantage places.Not only the final consumer-oriented products need to build br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should also be possible in the final where consumers set up their own brand, and then through the final consumer “pull” and to increase the downstream manufacturers negotiating capacity . For example, Intel’s chips, DuPont “Lycra,” all through the final consumers where to build strong brand position, and thereby strengthened the bargaining power of manufacturers, in the entire supply chain in a leadership role.2. Product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monopoliesThe monopoly, the monopoly is the largest commercial value. Monopolistic enterprises can always be to their own products to a high pric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need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can be less concerned about consumer demand. Microsoft is the most typical, windows98, the Microsoft operating system there is hardly anything worth mentioning innovation, but this does not preclude Microsoft is more than 90 per cent market share and 86% of the profits, that is, monopoly power.In most cases, enterprises, it is hard to achieve monopoly, but it could be the pursuit of “monopoly power.” Cisco, for instance, 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s market, Galanz in a microwave oven market, Intel in the computer chip market, the new distributors in the regional market, SuperTerminal in the city retail market, relying on the “monopoly power” of the largest enterprises can at least guarantee the safety operation, but also the pursuit of higher profits.3.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In a market economy the early success of the great majority of Chinese enterp rises to make use of all sectors of China’s enormous 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take a marketing based on the expansion of roads, access to considerable progress, bu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exposed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oad , and because of competition has been gradually deepening competi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the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the area.In IT, in areas such as home appliances, China’s large enterprises due to pay patent fees, according to the high production cost no less than seriously affected the competitiveness. Although many famous enterprises claimed that it received a number of patents, are “speculation than actual results,” little Nadechushou, 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an rely on the “speculation” and short-term interests, seize the opportunity , but large-scale enterprises, especially in the industry-leading enterprises must act in accordance with objective law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act, and make real breakthroughs in key technologies, or not there will be a way out, in recent years, many famous enterprises Stumbling, it is because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the result.What is gratifying is that many enterprises have been suffering from being contained in the technical sorrows, we began to accumulate real commitment to technology, some enterprises have also tried to rely on China’s huge domestic market, and develop industry technical standards, as this will undoubtedly rai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s is a good thing.4. Lead in the new technology platform launched productsDue to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whole community would step of the reform, more enterprises to provide an unconven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f an enterprise in a period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promptly adjust strategy, and actively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new technologies, changing concepts, adjust strategy, in the new technology platform to develop products, it will quickly come to the fore their own.Changes in any era, the era of the old vested interests will be most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to resist changes in the externalcircumstances always forced himself not the same when it is beginning to change, action has been very slow, and the emerging forces is no history drag, direct access to a rich new meaningful market, occupy the market, and rapid development, the original alternative leadership.Sony, Fujitsu, Hitachi, NEC, Toshiba representative of the Japanese enterprises in the era of powerful simulation technology, consumer electronics simulation times of vested interests, but in the era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een insensitive, and Samsung such enterprises because of the burden of small, quickly adapted to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digital era, South Korea’s competitive edge among enterprises has been reversed.20 of Intel in the 1970s, 1980s and 1990s, Microsoft, Cisco, they all accompanied by the rise of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coming: the microprocessor, PC and network. The secret of their success is that they adhere to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revolution.5. Reduce services or increase serviceThis approach is essentially isolated from a new segments of the market, by reducing services and products can be simplified to reduce costs and to tap those services and product features on the main requirement of the consumer groups.In the products of the various services, not all consumers need all these services. If consumers will be able to remove unnecessary services, and lower prices, it will be more competiti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mer groups. Second-line, third-line enterprises,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to adopt a strategy to avoid leading enterprises areas of expertise into a neglected segments of the market, an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market segment to strengthen their advantage in the market place. Southwest Airlines low-cost “air bus”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of this strategy.In addition to reducing services or streamlining products, enterprises can also, through the opposite way to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products, and that is to increase their services. If the product does not provide substantive difference, enterprises can extend the value of the product advice, such as after-sales service, by improving the overall value of products to make up for the core values of similar products.6. Product innovation or enter new segments of the marketOnly innovation can create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dvantages. Small innovation is a product attributes of a subsidiary of innovation, for example, appearance, packaging, and other big innovation is the core attributes of product innovation. Through product innovation can be the first to enter a new market segment to enable enterprises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stead, when the new segments of the market there, and if the delay could not enter, they will miss the opportunity. Into one between a competitive situation may be a fundamental reversal.Fat sheep in the small company within a short span of two years in the country opened more than 600 chain stores, and the output value reached 25 billion, relying on the “James is not expected Shuanyangrou small” product innovation.7. Enhanced dynamic channelEnhanced channel power is to strengthen the sales channels of distributors, retailers, terminal sales incentives, so that they are willing to make greater efforts to promote their products.When the enterprise products lack of visibility, or the lack oflarge-scale enterprises advertising funds, the limited resources can be pooled together into the channel, the channel increased the intensity of incentives to promote sales growth.中文译文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战术阿姆斯特朗华夏出版社,2004某种级别的产品竞争力不完全取决于产品的质量本身是好的或坏的,有很多技术上领先,价格低廉,而且方便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收益时,二线经营并非什么都不做,一些企业也有可能取得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