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灌溉与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灌溉与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吸湿水吸湿水又称吸着水。

在土壤颗粒的分子引力作用下,土颗粒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在其表面,成为吸湿水。

2、薄膜水薄膜水是指在水蒸汽凝结时形成的水或者是滴状液体水(重力水)离去后遗留在岩石中的水,在岩石微粒上围绕吸着水的薄膜形成较厚的薄膜水。

3、吸湿系数当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100%时,土壤的吸湿量达最大值,称为吸湿水量或吸湿系数。

4、作物需水量作物全生长期的田间耗水量称为该种作物的需水量或总需水量5、灌溉制度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6、灌水率(灌水模数)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溉净流量,也称灌水模数。

(二)选择题1、土壤水分中与作物关系最密切的是(B )A. 膜状水B. 毛管水C. 重力水D. 吸湿水2、作物因缺水而产生凋萎,当作物产生永久性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称(D)A. 吸湿系数B. 田间持水率C. 最大分子持水率D. 凋萎系数3、吸湿水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之为(A)A. 吸湿系数B. 田间持水率C. 毛管持水率D. 凋萎系数4、作物需水量指(D)A. 叶面蒸腾量B. 叶面蒸腾量+深层渗漏量C. 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D. 叶面蒸腾量+棵间蒸发量+深层渗漏量5、以水面蒸发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一般适用于(C)作物需水量的估算。

A. 小麦B. 玉米C. 水稻D. 棉花6、灌区的灌水率是指灌区(C)过程线A. 单位面积用水量B. 单位面积灌水定额C.单位面积上的净灌水流量D.净灌水流量(三)问答题1、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主要有四种:质量百分数,以水分质量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表示;体积百分数,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表示,或以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孔隙体积的百分数表示;相对含水率,以土壤实际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的百分数表示;水层厚度,将某一土层所含的水量折算成水层厚度,以mn计。

2、简述土壤水的有效性。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水资源:狭义上的水资源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

2. 大循环:水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之间的循环。

3. 小循环: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的循环。

4. 径流:流域上的降水,除去损失后,经由地面和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5.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6. 径流总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总水量。

7. 径流深:设想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所得的水深8. 径流模数:单位面积上产生的流量。

9. 干旱指数:某一地区年水面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10. 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空隙中的水。

11. 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为一时的地下水流速。

12. 年径流量: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3. 设计年径流量:通过河流某指定断面对应于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

14. 水质:水和其中所含物质组成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15.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时期可供水量与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

16. 典型年法:对某一范围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只进行典型年份平衡分析计算的方法。

17. 径流系数:径流深与降水量的比值。

18. 可供水量: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下通过工程设施可提供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水量。

19. 供水保证率:多年供水过程中,供水得到保证的年份占总年份的百分数。

20.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二.填空题1.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是降水,径流 ,蒸发.2.我国河流的不给形式有:雨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积雪冰川融水补给。

3.蒸发主要有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

4.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

5.河流水文现象的特征是周期性随机性与确定性区域性。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水资源规划及利用网上作业题绪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一、名词解释1、水资源2、水能资源3、水利4、水资源的综合利用5、水流出力6、安全泄量7、作物的灌溉制度8、灌水定额9、灌溉定额二、填空1、水资源大体上包括、、、等。

2、水利发电是利用生产电能的水利部门。

3、河川水能资源的基本开发方式主要有、、三种。

4、灌水方法按照向田间输水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和等。

三、问答题1、水资源的特点有哪些?2、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兴利调节计算解决的三类课题分别是什么?第二章兴利调节一、名词解释1、径流调节2、水库面积特性3、水库容积特性4、水库特征水位5、水库特征库容6、死水位7、死库容8、正常蓄水位9、兴利库容10、防洪限制水位11、防洪高水位12、防洪库容13、设计洪水位14、拦洪库容15、校核洪水位16、调洪库容17、调节周期18、工作保证率19、年保证率20、历时保证率21、等流量调节22、调节系数23设计保证率24、库容系数25、水库消落深度二、填空1、水库的水量损失主要包括损失和损失。

2、水库兴利调节按调节周期可分为、、和四种。

3、设计代表年通常有、、三种典型年。

4、水库操作方式有和两种类型。

三、问答题1、水库的总库容和有效库容分别怎样确定?2、按调节周期分的四种兴利调节的调节周期分别是多少?3、年工作保证率和历时工作保证率之间怎样换算?4、兴利调节计算解决的三类课题分别是什么?5、水库在一年内蓄水、供水两次时,水库的兴利库容如何确定?6、水量差积曲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7、分析V兴、Q调和P设三者的关系,并说明理由8、水量累积曲线的主要特征是什么?9、请写出代表期法用差积曲线求年调节水库兴利库容的步骤?10、已知某年调节水库的兴利库容,请写出代表期法用差积曲线求该年调节水库不计水量损失时调节流量的步骤?四、计算题1、已知某水电站的设计苦水年的坝址天然流量资料及各部门综合用水流量如下:3坝址处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00.5×106m 3。

水文水资源专业术语

水文水资源专业术语

水文水资源的专业名词解释水资源: 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称为水资源。

它们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淡水资源,就是指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河川径流量。

淡水湖泊量及可开采的地下水量。

水能资源: 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

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

到20世纪90年代初,河流水能是人类大规模利用的水能资源;潮汐水能也得到了较成功的利用;波浪能和海流能资源则正在进行开发研究。

流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

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

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流域面积:亦称受水面积或集水面积。

者流域周围分水线与河口(或坝、闸址)断面之间所包围的面积,习惯上往往指地表水的集水面积,其单位以km2计。

在水文地理研究中,流域面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据。

自然条件相似的两个或多个地区,一般是流域面积越大的地区,该地区河流的水量也越丰富。

河床: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

又称河槽。

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的槽形。

纵剖面,在山区较陡,深槽与浅滩交替,多跌水、瀑布;平原区坡度较缓,微有起伏。

平面形态:山区河床多狭窄顺直,岸线因山嘴突出而呈犬牙交错;平原区河床多弯曲或分汊。

河床纵剖面是从河源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

该纵剖面的发展,受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控制。

河流的下切面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有气候、构造、岩性及环境变迁等。

河长:指从河口到河源(河流上游最初具有表面水流形态的地点)的河道水面中心线的距离。

在工程设计上所指的河长,常是某一河段的距离。

2018水文名词解释

2018水文名词解释

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

2、水文现象:在水循环过程中,水存在与运动的各种形态。

3、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动态淡水资源。

4、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5、水量平衡: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间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的差额必将等于该时段区域内蓄水的变化量。

6、可能最大降水量:现代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

7、下渗:水从地表入渗土壤及地下的运动过程。

8、径流:流域的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

9、蒸发: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逸入大气的过程10、河岸容蓄:当河道内水位上升速度大于两岸地下水位上升速度时,河水与地下水产生水力联系,使得一部分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加两岸地下蓄水量。

11、河网容蓄:涨洪阶段,出口断面以上坡地汇入河网的总水量必将大于出口断面的水量,因为河网具有一定的滞蓄作用。

12、河网调蓄作用:河网在径流形成过程中,起到降低洪峰流量,缓解洪水过程的作用。

13、流域:把地面水与地下水汇入河流并补给河流的区域,即地面集水区与地下集水区的统称。

14、中泓线:河道中各断面最大流速点的连线。

15、深泓线:河道中各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16、水位:水体的自由水面高出某一基面的高程。

17、流速:水体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

18、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水体断面的水量。

19、年径流量:一年内通过河流某断面的水量。

20、湖泊:是陆地上低洼积水地区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1、潮汐: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海水形成周期性垂直运动。

22、潮流: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海水形成周期性水平运动。

23、洋流: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海水,由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巨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

名词解释:1)水资源:可以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种水源应当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得以利用。

2)干旱指数: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3)水资源总量: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之和。

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5)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6)允许开采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的条件下,不引起水质恶化和水位持续下降等不良后果时开采的浅层地下水量。

7)给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数值上等于释出的水的体积与释水的饱和岩土总体积之比。

8)渗透系数:在各向同性介质中,它定义为单位水力梯度下的单位流量,表示流体通过孔隙骨架的难易程度。

9)导水系数:具有一定粘滞度的地下水在单位水力梯度作用下,通过单位宽度含水介质的流量。

10)水资源管理:为了保证特定区域内可以得到一定质和量的水资源,使之能够持久开发和永续使用,以最大限度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包括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

简答题:1)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

2)水资源评价:目的—查清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的水帐和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内容—通常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的调查和可供水量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作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前提、水资源规划依据、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基础。

水文学复习 重点

水文学复习  重点

第一章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水资源:广义:世界上一切水体;狭义: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这种开发利用,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且对生态环境影响是可以接受。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径流的特征值:流量:流量Q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秒;径流总量:径流总量W是指T时间段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常用单位为立方米;径流深度:径流深度R是指将径流总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径流模数:径流模数M是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F之比;径流系数:径流系数a是某一时段的径流深度R与相应的降水深度P之比,a<1。

蓄满产流:降雨在补足包气带中的水分亏缺之后,所余的水量全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即蓄满产流。

超渗产流:当降雨强度超过下渗率时,未渗入土壤的水分便形成地表径流,即超渗产流。

河岸调节作用:当河网水位上升至高于其两岸地下水位,且河水与两岸地下水之间有水力联系时,一部分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加两岸的地下蓄水量;当河网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一部分地下水补给河水,这种调节称为河岸调节。

二、简答题1、水资源的特性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2, 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3, 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4 利与害的两重性2、水循环的发生机理第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第二,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第三,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

第四,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3、水循环的实质水循环就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4、蓄满产流与超渗产流的区别蓄满产流:降雨在补足包气带中的水分亏缺之后,所余的水量全部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即蓄满产流。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含答案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含答案

三、回答问题( 1-6 小题中任选 5 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1 .用图表示水的自然循环过程,并分析人类参与循环时的污染途径。

( 10 分)2 .水资源的特性有哪些?并解释。

( 10 分)3 .阐述保护和管理好水资源的重要性。

( 10 分)4 .评价我国水资源的特征。

( 10 分)5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线路有哪些?分别说明具体调水线路和用途。

( 10 分)6 .说明水资源保护区性质、任务、基本模式。

( 10 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程考试试卷(标准答案)一、名词解释①水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如果对人类和地球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价值或经济价值,或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有可能被利用的各种形态的水,统称为水资源,其内涵包括生存利用、生产利用、生态环境利用,外延包括直接利用、间接利用、以后有可能被利用。

②水体更替周期:某水体的总量全部自然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③水质型缺水:某个地区水体总量充足,但是由于水体遭受污染不能被正常利用,致使该地区水资源不足,称为水质型缺水。

④干旱指数:一个地区的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⑤水系:干流、支流及河流内的湖泊、沼泽彼此相互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庞大水系统。

⑥流域:以分水线为界,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称流域。

⑦生态环境需水量: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平衡(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用的水量,统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量。

从狭义上讲,为维持区域内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称为生态环境需水量。

⑧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⑨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所谓点源污染,是指集中产生、并有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

所谓面源污染,是指非集中产生、不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例如人烟稀少的山区、旷野、农村地带也有自然污染产生,降雨时污染物会随地面径流进入水体,这样的污染就具有面源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水资源综合规划名词解释近来,承担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的单位及有关省(区),不断来函询问,在规划中遇到一些技术名词,对其含义、概念不够明确,由于对一些名词各自理解不同,往往使规划过程中对重大问题的处理,出现口径不能统一,甚至给工作带来返工,影响工作进度,降低了规划成果的技术质量。

为了进一步明确某些技术名词的概念、含义,请承担任务的单位务必认真学习珠江委颁发的技术细则,同时我们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有关文献资料,重新选择了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把重要的名词概念比较确切地汇集编印出来,供在规划中参照使用。

降水量从空中降落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气凝结的露、霜等的总数量。

以毫米计。

是雪、雹等应化成水的深度。

按时段统计有:以降水起止时计算的一次降水量,以一日、一月及一年计算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及年降水量。

由于降水的主要部分是雨或全部是雨,因此降水量又叫做降雨量。

一股所说某地年降雨量若干毫米,是包括了所有各种形式的降水。

流域平均雨量又叫面雨量。

水文工作中常需推求整个流域面上的平均降雨量。

最常用的方法是算术平均法和垂直平分法(又叫做泰森多边形法),也有用绘制等雨量线图来推求的。

蒸发水或冰雪变成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

在水文气象观测中,蒸发是指水分由地表的水面、土壤、植物体逸入空中的自然现象。

蒸发的水量以水层深度毫米数计。

它是气象、水文的重要因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很密切。

水面蒸发指水面不断向大气蒸发水分的过程。

其蒸发速度,可由蒸发器观测而得。

以mm/d计。

水面蒸发量是指某一时段内的总水面蒸发数。

例如年水面蒸发量为980mm,6月的水面蒸发量为125mm。

影响水面蒸发的主要因素有湿度、风速、气温及水体大小等。

在同一气象条件下,蒸发器的水面蒸发值大于实际水体(如水库、湖泊等)的水面蒸发值,这是由于蒸发器本身及其四周的动力和热力条件与天然水体不同所致。

因此,蒸发器的观测值乘一折减系数后才能作为实际水体的蒸发值。

在水利工程上,如计算湖泊、水库蓄水量的水量损失及水稻需水量等都要使用水面蒸发资料。

土壤蒸发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土壤表面后的蒸发。

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结构、土壤色泽、下垫面的特性等。

通过土壤蒸发量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支出情况。

植物蒸发又叫蒸腾。

指土壤中的水分经由植物体蒸发到大气中去的现象。

是物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的综合过程。

物理作用是指蒸发面的液体扩散过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体内输水和叶面气孔开放等过程。

植物散发主要随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在充分供应需水量的情况下,与光照、气温、湿度、风速等有密切关系。

应以大面积长时间观测为依据。

蒸散发又叫蒸腾蒸发量。

地面上植物的叶面散发(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

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

见“作物需水量”。

径流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

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

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

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

地面径流指降水后除直接蒸发、植物截留、渗入地下、填充洼地外,其余经流域地面汇入河槽,并沿河下泄的水流。

地面径流又由于降水形态的不同,可分为雨洪径流与融雪径流。

前者是由降雨形成的,后者是由融雪产生的。

它们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是有所不同的。

当地径流指由当地的降雨或融雪产生的径流。

过境河流流入或引入的径流除外。

它表征当地产生的可资利用的水量,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应首先充分利用它。

客水指从本地区以外的来水。

例如由过境河流流入的或由外地引进的水,以及由区外高地因降雨产生的滚坡水。

在当地水源缺乏时,客水是可资利用的水量,但在当地水量充沛时;客水入侵,有时造成洪涝灾害,须加以防范。

地下径流降水到达地面,渗入土壤及岩层成为地下水,然后沿着地层空隙向压力小的方向流动,称为地下径流。

地下径流是河流的一种水源。

河流的枯季径流,主要由地下径流补给。

枯水径流指非汛期的径流。

它包括地面水及地下水补给。

我国大多数河流,枯水径流一年中出现两次:一次是10月至次年3—4月的冬季枯水,另一次是夏季内历时短暂的枯水。

固体径流指坡面水流及河水中挟带的泥沙、砾石和杂质等。

是水流对坡面及河床侵蚀的结果。

按照在水中运动的方式,主要分为悬移质与推移质两种。

观测和研究国体径流的数量、性质及分布规律,为防治河流、水库、渠道等淤积提供规划依据。

年、月径流分别指一年或一月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

通常用年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表示。

研究年、月径流在地区和时间上的变化,可以为灌溉、发电等用水部门提供兴利计算所必需的水文数据。

径流量在水文上有时指流量,有时指径流总量。

即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槽某一断面的径流量。

以米3/秒计。

将瞬时流量按时间平均,可求得某时段(如一日、一月、一年等)的平均流量,如日平均流量、月平均流量、年平均流量等。

在某时段内通过的总水量叫做径流总量,如日径流总量、月径流总量、年径流总量等。

以米3、万米或亿米3计。

多年平均径流量指多年径流量的算术平均值。

以米3/秒计。

用以总括历年的径流资料,估计水资源,并可作为测量或评定历年径流变化、最大径流和最小径流的基数。

多年平均径流量也可以多年平均径流深度表示,即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转化为流域面积上多年平均降水深度,以毫米数计。

水文手册上,常以各个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深度值注在各该流域的中心点上,绘出等值线,叫做多年平均径流深度等值线。

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以米3计)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以公里2计)所得的值。

它相当于该时段内平均分布于该面积上的水深(R,以毫米计),如下式:R=W/1000F(毫米)径流系数指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内的径流深度与形成该时期径流的降水量之比。

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在干旱地区,径流系数较小,甚至近于0,在湿润地区则较大。

有多年平均径流系数、年径流系数、次径流系数、洪峰径流系数等。

降雨径流指由降雨所形成的径流。

降雨形成径流,就其水体的运动性质,大致可以分为两大过程:即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如就其过程所发生的地点,可以分为在流域面上进行的过程与在河槽里进行的过程。

即:产流过程(即蓄渗过程)流域面上降雨径流的过程形成过程坡地汇流汇流河槽汇流河槽里的过程以上每一过程只是表征径流形成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特征。

它们既有区别,又互相交错,前一过程是后一过程的必要条件和准备,后一过程是前一过程的继续与发展。

净雨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下的那部分量。

也叫做有效降雨。

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

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产流降雨量扣除损失量即为产流量。

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其中以下渗为主。

产流量是指降雨形成径流的那部分水量,以毫米计。

由于各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各次降雨特性的差异,产流情况相当复杂。

为了便于分析计算,把产流概化成两种形式:(1)蓄满产流:在南方湿润地区或北方多雨季节,流域蓄水量较大,地下水位较高,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很容易达到饱和,它不仅产生地表径流,而且下渗水量中不全是损失,其中一部分成为地下径流,所以产流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2)超渗产流:在北方干旱地区或南方少雨季节,流域蓄水较少,地下水埋藏较深,一次降雨后流域蓄水达不到饱和,下渗水量全部属于损失,不形成地下径流,只有当降雨强度大于下渗强度时才产生超渗雨,形成地面径流。

汇流在流域面积上,降雨产生地面水流汇向低处的现象。

流域汇流包括坡地汇流和河槽汇流两个阶段。

降雨充满地面坑洼后,便开始沿坡面流动叫做坡地汇(漫)流。

它是由无数股彼此时合时分的细小水流所组成的,通常没有明显和固定的槽形,其漫流的路径往往不出数百米,汇流历时也较短。

坡地上的雨水经过坡地汇流注入河槽,河槽水位上涨,水流沿槽下泄,沿程经河槽调河槽调蓄,至出口断面流出,叫做河槽汇流。

通常河槽汇流路程远,历时长,达几小时到几十个小时,所以流域汇流以河槽(网)汇流为主。

河槽调蓄河槽对水流所起的调蓄作用。

当水流沿槽下泄,在运动过程中,部分水量容蓄在河槽中,待坡面汇流入槽的水量停止后,河槽中容蓄的水量又不断泄流出来,恰如水库对水量起到调节作用一样。

这种调节作用一般还可从上游站和下游站的流量过程线的对比中看到。

生态用水是指动物、植物能够保持正常生存状态所需要的水。

地下水出现严重漏斗造成地面下陷、海水入侵状态,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环境用水一是指保持水体自净能力的用水(河道内环境用水);二是指河道外的城镇绿化用水、防护林草用水等以植物需水为主的环境用水;同时应包括湿地、湖泊、城镇河湖补给水等。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量是指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的动态水量,一般用还原后的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

水资源总量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为当地降水形成的顾表和地下的产水总量。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河川径流量中的基流部分是由地下水补给的,而地下水补给量中又有一部分来源于地表水入渗,因此计算水资源总量时,应扣除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重要计算部分。

供水工程指为社会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用水的所有水利工程。

按类型分为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地下水工程,以及污水处理工程、微咸水利利用工程和海水淡化工程等。

设计供水能力供水能力是指水利工程系统在一组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最大供水量,与来水条件、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用调度方式有关。

现状供水能力根据来水条件,供水工程系统在考虑工程状态变化和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以及相应的调度运用规划情况下所得到的与设计供水能力具有相同保证率的供水量称之为现状供水能力。

供水工程效率现状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之比称为供水工程效率。

耗水率耗水率是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牧畜饮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

耗水率为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水平的重要特征指标。

耗水率可根据灌溉试验、灌区水量平衡、工厂水量平衡测试、废污水排放量监测和典型调查等有关资料估算。

供水量供水量是指在不同来水条件下,工程设计根据需水要求可提供的水量。

可供水量可供水量分为单项工程可供水量与区域可供水量。

一般来说,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工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补偿和调节作用,区域可供水量不是区域内各单项工程可供水量单相加之和。

区域可供水量是由新增工程与原有工程所组成的供水系统,根据规划水平年的需水要求,经过调节计算后得出。

区域可供水量区域可供水量是由若干个单项工程、计算单元的可供水量组成。

区域可供水量,一般通过建立区域可供水量预测模型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