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8《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习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旸谷()一撮灰()皓月()妲娥()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倘使:凭栏:轰轰烈烈:3.《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_____________》中,写于1940年至1941年。
作者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请你各写出两句。
5.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_____,。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巴金先生的两篇散文《日》《月》。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一定的自读方法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3.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为追求光明、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
1.听读课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全文。
2.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晨鸟出品】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3《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 1. 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 (1561 — 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 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难要诀()蒸馏()..()咀嚼()好()读书..2.解释下列的词语。
藻()饰狡黠()诘()...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味同嚼()蜡.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陋室铭》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准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领会作者托物言志和类比的写法。
1.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刘禹锡(772—842),字______,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______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______。
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交谊很深,世称“______”;与______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
后世尊称他为“______”。
2.了解铭文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_____)苔痕(_____)鸿儒(_____ _____)调(_____)素琴案牍(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活动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2.学生展示朗读。
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3.听范读时,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
4.了解铭文◆活动三、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
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
2.翻译下列句子。
语句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语句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语句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指名学生讲述文章大意,遗漏或不准确之处由其他同学补充。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1.短文二篇素养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
(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
(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
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尝、累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境界,领会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中导学】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解决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三、学习《酬谢中书书》(一)学生沟通所查到的资料,教师增补。
(二)整体感知1.依据画面,读课文,领悟图画美。
2.以同座为单位沟通自学状况,疏导文意,提出以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沟通。
4.再次朗诵课文,稳固理解。
(三)合作研究1.以小小组为单位赏识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参照《山峡》的各样描绘角度)2.先人擅长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此中的适己之意。
想一想此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作者如何描绘光景?(四)背诵默写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五)拓展本文和《山峡》同样,四字写景句特别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述光景,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作业部署运用今日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四、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二)作者、背景等(三)熟读课文,疏导文字( 1)解决生字词读音解( ji ě)衣藻荇(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2)朗诵课文,听录音纠正温馨提示:声音亮,吐字清;像说话,有真情;重停留,悟境界。
(3)译读课文,疏导文意。
(四)品读课文,领会心蕴1.请找出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2.推测以下句子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领会文中“闲人”的含义。
(五)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表达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3.作者是如何描述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色?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5.文中结尾句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六)比较阅读,拓展延长1.阅读苏轼的《浣溪沙》,理解意思,看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浣溪沙①苏轼游蕲水清②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6课《短文两篇》导学案设计

16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可以结合文章标题和关键句的理解来掌握中心观点,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进一步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通过反复阅读,用思维导图理清行文思路,感受课文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品味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语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背景资料《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三)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洗涤.(dí)B、理解下面的词语含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人教版

22.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陋室铭刘禹锡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有《刘宾客集》。
被白居易称为“诗豪”。
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苔.( )痕鸿儒.( ) 案牍.( )解释下列加线字(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调素琴()(6)劳形()(7)何陋之有()(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2《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 短文两篇一、预习案1、预习目标(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陋室铭》与《爱莲说》寄寓的思想情感。
2、预习要点(1)积累与本课相关的语言与文言知识。
(2)背诵《陋室铭》与《爱莲说》。
3、达标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濯()亵()鲜()(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陶..()濯.清涟而不妖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答: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答:二、探究案1、要点回顾(1)《爱莲说》第一段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文中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的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
(2)①《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②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2、问题展示(1)划分《陋室铭》的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从开头至)。
第二层(至)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概括《陋室铭》这篇课文的中心答:(3)划分《爱莲说》的段落层次,概括大意: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4)概括《爱莲说》中心答:3、方法总结小组间讨论预习的收获,选一名同学课上做总结汇报。
4、拓展交流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
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
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是一列路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没有华丽的衣着,我们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但我们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种命运使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 必在黑暗中发出光亮,不必在风雪中傲立于路边,我们愿意在这里做一列路灯。有人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我们认为也惟有这种痛苦把深沉给予我 们。
(7)、冉冉(rǎn):慢慢地。(8)、烟囱(cōng)(9)、苦熬(áo)
(10)、给予(jǐyǔ)(11)、牙龈(yín)(12)、雏(chú)形
-6略7、决非发牢骚,而是借 行道树之口发出强烈的呼唤。呼唤社会上能够出现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也呼唤人们要尊重奉献者的辛劳,更加珍惜并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8、a、清洁工清扫街道,为我们送来清爽;b、解放军驻守边疆,使我们幸福安宁;c、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让人们恢复健康;d、人民教师勤勤恳恳,传递人类文明;e、运动健儿奋力拼搏,为我们带来感动;f、航天员飞上太空,为人类积累航天经验。9、略10、(1)、堕落(2)、熬 (3)、龈(4)、污浊(5)、缀11、(1)、cōngjǐ(2)、但因为(3)、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染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地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 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课堂探究
3、品读课文,分析作者认为“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4、这样一个关于人生的主题,作者却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来表现,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5、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出来并赏析。
6、文中说到"结实累累的柚子树",为什么说是"风情画"而不是"风景画"?"风景"和"风情"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7、小组内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选出代表在全班讲述。(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楚,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第一次真好》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加强散文领悟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散文主旨的能力。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4、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的经验。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读课文,画出文中的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并识记。
2、第一次关注城市烟尘中的行道树,让我们感慨万千。在《第一次真好》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第一次”的经历?
13、为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 )在你的生命中( )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A、,。:,?? B、!!,,?? C、,。:,,。D、!!:,??
14、对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8、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9、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检测
10、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雏形()丰硕()稀疏()霎时()孵鸟()姊妹()柚子()沉甸甸()结实累累()玲珑剔透()
1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玲珑剔透:具体而微:
不可磨灭: 回味无穷:
12、填空:
《第一次真好》节选自周素珊的,作者通过若干次“第一次”的描述,表达了的感悟。
以“路灯”(或行道树旁边的物体,如花草、白云……)为标题,运用本课所学的表达方法,仿写一篇短文。
参考答案:
张晓风,台湾著名女散文家,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六十年代中期就以散文成名,1977年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人称其文章“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评价甚高。
①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②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
A、比喻、比喻、 排比B、比喻、拟人、排比
C、夸张、拟人、排比D、比喻、夸张、排比
15、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第一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参考答案:
1、略2、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小鸟来,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3、让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然后作答。可用书中的原话如:“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等回答4、以小见大5、略6、“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在南国,作者所见的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人情。7、略8、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都是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第一次。9-11、略12、《无言歌》“生命中的第一次愈 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13、A14、B15、略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就工作了,发出光亮。而我们却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而我们仍然发出光亮,为行路的人们照亮夜行的方向,为无家可归的人们带去温暖,为整个城市照亮夜间。
晚上或许有人下晚班的人们在匆匆地迎着光亮回家,或许有些人在有说有笑的散步。是的,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
立在城市的风尘里,我们是一列没有华丽衣着的路灯,但我们是一列快乐的路灯。
《短文两篇》导学案
《行道树》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 运用对比突出主旨的写作手法。
2、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朗读课文,揣摩并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走近作者,搜集资料,组内交流:
2、积累词语,能读会写知意:
(1)、堕()落:(2)、点缀():
(3)、深沉:(4)、繁弦急管: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烟囱________________给予________________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你怎样理解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的含义?
答:
12.类文赏析
煤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1)、堕(duò)落:①(思想、行为)往坏里变;②沦落、流落 。堕,落、掉。
(2)、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3)、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4)、繁弦急管:形容各种乐器同时演奏的热闹情景。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5)、:①贪得无厌(含贬义);②不知满足。
9、通过学习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检测
10、根据拼音写汉字。
这无疑是一种duòluò________。(2) 我们苦áo ________着。
(3)牙yín________咬得酸痛。(4)早已习惯于wūzhuó________了。
(5)只是一种悲凉的点zhuì。
11、语段点将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①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②,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5)、红灯绿酒:(6 )、贪婪():
(7)、冉冉():
(8)、烟囱();(9)、苦熬();(10)、给予();
(11)、牙龈();(12)、雏()形;
3、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4、感 知行道树的形象:请以课文为依据,用行道树的口吻说一句话,作一个自我介绍。(提示: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介绍。)
我是的树。
5、自由朗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用笔圈点、勾画出来,并美美地读一读。
课堂探究
6、找出文中的两组对比:(1)行道树与森林同伴的对比。
(2)行道树与城市之夜中人们生活的对比。
7、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是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8、如果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用生命之绿来点缀社会的人,他们为人类带来了什么?面对他们,你最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