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4.1生物进化的理论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_《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学习目标】1.说出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
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地位】本节内容是上一节现代达尔文主义的延伸,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生物进化产生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及产生原因在高考中常考到。
【教法指导】1.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根据地质年代由近及远出现的生物化石来证实的,通过多媒体展示在不同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即可得出结论。
2.生物多样性是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来说明的。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与进化的关系注重理解。
【新课导入建议】1.展示几件化石或化石图片,提出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很有规律,提出与生物进化有什么规律?2.展示各种形态各异的各种生物图片,地球上生物具有多样性,提出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流程设计】,填充“【课前自主导学】知识1,完成课前自主导学:(1)阅读教材P103-105思考交流1”。
(2)阅读教材P105,填充“【课前自主导学】知识2完成思考交-109流2”。
⇒步骤1:课程导入:选择【新课导入建议】中的两种形式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步骤2:检测预习情况:(1)学生尝试表述生物进化的方向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学生抢答【正误判断】,并进行校正。
⇒步骤3:学生根据教材P104表格总结生物进化的顺序、趋势和生物代谢类型的演变,通过【探究1】总结,学生分析解答【例1】。
⇓步骤6: 默诵【结论语句】,尝试构建最佳知识网络,完成【当堂双基达标】和教材P109【评价指南】。
⇐步骤5:学生总结生物五界系统细胞结构特征和能量利用方式的基本差异。
⇐步骤4:学生回答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内涵讨论总结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解答【例2】。
【课前自主导学】1.主要进化事件(以动物为例)35亿年前—原核细胞首次出现↓21亿年前—真核细胞首次出现↓7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古生代奥陶纪—无脊椎动物繁盛,无颌鱼类及脊椎动物首次出现↓古生代志留纪—有颌鱼类首次出现↓古生代泥盆纪—昆虫、两栖类首次出现↓古生代石炭纪—爬行类首次出现↓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鸟类出现↓新生代更新世—现代人类出现2.进化方向单细胞→多细胞;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级→高级3.依据化石、同源器官。
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知识总结

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觉知识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对不离现象的解释〔4点假讲〕1、生物的外形是由遗传因子决定决定显性状态的是显性遗传因子决定隐外形态的为隐形遗传因子2、体细胞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不离,分不进进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的一个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对不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知识点二、不离定律知识点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自由组合定律操纵不同外形的遗传因子的不离和组合是互不相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外形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不离,决定不同外形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一般特点自由组合遗传题的快速解法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的相互作用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知识点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中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及数目与配子类型的关系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对比知识点二、受精作用实质:精子核与卵细胞融合的过程结果:1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2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由卵细胞提供,因此细胞质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知识点三、萨顿假讲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确实是基本讲,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维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是成对的。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注重: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假如不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那么不能自由组合②假如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孟德尔遗传定律就能得到非常好的解释知识点四、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果蝇的杂交试验知识点五、伴性遗传第三章基因的实质知识点一、DNA是要紧的遗传物质理论依据:①稳定性:分子结构相对稳定②连续性: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维持一定的连续性③操纵性:能够操纵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④变异性: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⑤信息性:能够贮躲大量遗传信息知识点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知识点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实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知识点四、DNA分子的结构知识点五、DNA分子中有关碱基种类和数目的计算1、A=TC=G2、(A+G)/(C+T)=(A+C)/(T+G)=13、任意两个不互补的碱基和占总碱基数的50%,即腺嘌呤之和=嘧啶之和=50%,A+G=T+C=A+C=T+G=50%4、一条链中互补碱基的和等于另一条链中这两种碱基的和,即:A1+T1=A2+T2,G1+C1=G2+C25、一条链中互补的两碱基占该单链的比例等于这两种碱基占DNA分子两条链中总碱基的比例6、假设一条链中〔A1+G1〕/(T1+C1)=K,那么另一条链中(A2+G2)/(T2+G2)=1/K知识点六、DNA的复制知识点七、与DNA分子复制有关的计算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知识点一、基因的转录和翻译mRNA: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信使空间结构:单链状功能:转录DNA上的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的直截了当模板种类: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含量和种类相差大,其上有64种密码子tRNA:转运空间结构:三叶草功能:以反密码子识不mRNA上的密码子,另一端携带一个特定的氨基酸进进核糖体种类:数量许多,不同生物和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的种类全然一致rRNA:核糖体RNA空间结构:单链状,局部双链区功能: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参与蛋白质合成种类:不同真核生物和同种生物不同细胞中种类相同知识点二、中心法那么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知识点一、基因突变缘故: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特点:1、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2、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3、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4、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非常低5、基因突变一般基本上有害的知识点二、基因重组发生时刻: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四分体时期类型:1、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使等位基因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知识点三、染色体变异机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知识点四、人类遗传病知识点一、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优点:育种的目的性强、能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品种,淘汰不良的品种缺点:只能利用已有的基因进行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制造新基因,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不离,育种周期长,过程复杂诱变育种:优点:①提高变异频率,能够产生多种多样的新类型,为育种制造丰富的原材料②诱变育种能够使后代性状尽快稳定,加速育种进程③大幅度地先进某批性状,增强抗逆性缺点:由于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个体往往不多,育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突变个体难以集中多个优良性状,需要处理大量的材料,工作量非常大知识点二、基因工程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一、自然选择学讲拉马克进化讲达尔文进化讲知识点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紧内容知识点三、基因频率的计算。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大全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大全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XXX豌豆杂交试验(一)1.XXX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实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实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纯1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构成不同的个体。
如Dd。
其特性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星散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体式格局如:DD×ddDd×dd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DD×DDDd×Dd等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体式格局。
如:Dd×dd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全书知识完整总结

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全书知识完整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全书知识完整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高考生物复习开始了,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全书知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遗传的细胞基础1. 细胞的减数分裂...高考生物复习开始了,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全书知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遗传的细胞基础1. 细胞的减数分裂( 1 )什么叫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过程与有丝分裂有什么区别?【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
】考点细化① 为什么减数分裂后,染色体数目比原来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进入两个子细胞,使染色体数目减半】② 如何判断两条染色体是否为同源染色体?【来源于上,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上一般相同(一对性染色体除外);行为上能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分离】③ 什么是四分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 DNA 之间的数量关系?【联会配对后的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一结构叫四分体。
1 个四分体 =1 对同源染色体 =4 条染色单体 =4 个 DNA 之间的数量关系】④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能形成四分体吗?【有丝分裂过程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配对,无四分体形成】⑤ 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发生是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 配子的形成过程( 2 )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① 细胞质的分裂:精子形成时在减Ⅰ 后期、减Ⅱ 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卵细胞形成时在减Ⅰ 后期、减Ⅱ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
② 生殖细胞数目: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 4 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遗传进化是生物必修二的重点内容,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一)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4.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二)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进化知识点(三)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RNA上A对应的是U.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高中生物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学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学案苏教版必修21、说出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含义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重点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2、基因频率的概念含义及变化难点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学习内容及过程学习札记学习内容及过程学习札记【知识拓展】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
环境只是对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一定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历史意义: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大大促进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有力武器。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5-97页,自学完成下列内容:一、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等问题,达尔文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它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和,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频率(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该位点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2)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见表5-1)基因频率 = 该种群中此基因的数量/该种群中此基因和其等位基因的总数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 +1/2杂合子的频率总结: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例1】某人从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200只果蝇,其中灰身(AA)为70只,灰身(Aa)为120只,黑身(aa)为10只,那么在这个种群中,A与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65%、35%B、35%、65%C、95%、5%D、40%、60%【例2】对一个种群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结果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70%,基因型aa的个体占6%,则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A、59%和41%B、47%和53%C、82%和18%D、62%和38%讨论: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必背内容】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课堂练习】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A、适者生存B、过度繁殖C、生存斗争D、自然选择学说2、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3、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大量繁殖,少量生存的原因是()A、遗传变异B、过度繁殖C、生存斗争D、适应环境4、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来的生物个体是()A、类似亲体的个体B、体形高大的个体C、结构复杂的个体D、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5、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A、自然选择B、遗传和变异C、生存斗争D、适者生存6、生物的适应是()A、过度繁殖的结果B、遗传和变异的结果C、生存斗争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7、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A、表现型B、基因型C、不利变异的基因D、肽链结构8、下列哪项属于一个种群()A、一个池塘中所有鱼类B、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C、一片草地的所有蒲公英D、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9、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C、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10、下列可称作一个基因库的是()A、一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B、一个染色体组所携带的全部基因C、一个生物体所具有的全部基因D、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11、某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 、aa的个体数量之比为5:2:1,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A、75%B、62、5%C、50%D、60%12、在豚鼠中,黑色(B)对白色(b)是显性。
苏教版高一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_《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教案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教学内容分析第一节介绍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并以此来分析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这些知识是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本节还着重介绍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从而阐明了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在长时期内遗传组成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为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时已经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及中性学说有了初步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现代达尔文主义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补充与完善,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本节活动较多,有助于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数据信息等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隔离、物种的概念。
2.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3.阐述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尝试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5.分析并阐述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性学习。
技术媒体和实验器材: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是,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研究性学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学习目标,本节课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着手,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旨在能够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让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导师”,学生是科学家的新课程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达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切实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学案文档:第五章 第一节 生物进化理论(Ⅱ)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Ⅱ)【目标导航】 1.结合已学生物变异的知识,阐明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以及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方向的决定作用。
2.结合实例,阐明物种形成的机制。
3.阅读教材,概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以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
一、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和进化的方向1.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以保留对个体生存和繁衍后代有利的变异,使生物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
二、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1.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在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突变、选择和隔离。
3.隔离(1)地理隔离:是指地理上的障碍,是一种主要的隔离方式。
地理隔离可以导致亚种的形成,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2)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如马与驴杂交产生的骡不可育。
三、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及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1.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1)提出者:日本学者木村资生。
(2)内容①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②每种生物的信息大分子都有一定的进化速率。
③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也无害。
④当随机漂变的突变,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使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物种。
⑤当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进化。
2.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判断正误(1)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2)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发生定向改变。
()(4)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5)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总是不断地变化的。
()(6)自然状态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是同一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