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①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P71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 ②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 、主观和客观、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 具体的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相符合。P71 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历史的指认识要同 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相适应。 P71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当事物的过程已经向前推移,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 就会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过程尚未结束,如果把将来可能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就会犯冒进的错误。 P71
(一)从实践到认识P68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P68是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P68 特点:直接性、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P68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P68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内部联系的 认识。 认识。P68 特点:间接性、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P68-69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P68
P67
③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 而且能塑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 事物。 事物。P67
“人的意识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不仅能够反映世界, 而且能够创造世 界。”——列宁 ——列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论

02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 01 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具有目的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它不是人的 02 头脑中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最终还要
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03 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基
个人成长中的认识论启示
认识论在个人成长中也有重要的启示,它告诉人们要注重实践、勇于探索、 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
在个人成长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尝试、反思和总结,逐渐形成对世界的正 确认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认识论启示人们要保持谦虚、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也要有 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信息和观点,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认识能够反思实践
通过认识活动,人们可以反思实 践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实 践水平。
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关系
实践与认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在不断互动中深化发展,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05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认识论
目录
• 认识论概述 •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 真理与认识的发展 •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 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01
认识论概述
认识论的定义与重要性
认识论的定义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结构和方法等问题的哲学分支。它主要研究知识的本质、 获取和应用的途径,以及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
认识论的重要性
认识论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推动科 学和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同 重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 的物体下落速度相 同。
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鱼
概 念
鸟
鱼是用腮呼吸
判 的水生动物 断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推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理
鲸用肺进行呼吸
鸭子长羽毛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 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 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
复性和无限性
从形式上看,认识发展总过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
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 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人类认识的反复 性和无限性说明,人 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 上升的运动过程。
2.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 合反映;是对事物整 体形象的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 象;是对事物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 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 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梨含有维生素。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直接性、生动性 表面的、外部的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间接性、单纯性 内部的、本质的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为理性划出界限
康德为科学划出界限:凡是经验世界的事物,都 可以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凡是超验世界的事物就 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例如科学不研究逻辑学
、美学、道德哲学。
既然休谟已经发现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都是
“联想”,那么科学发现就只能满足于此,对于
超验世界的事情,科学应当保持沉默,因为那对 它来说是“不可知”的。
3、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相同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
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主体 实践
主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基本地原理概论》第二章

contents
目录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 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0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即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人类认识的进步和发展,促使人类不断探索和发现
新的知识和真理。
0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具有真理
性。
04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真理的客观性及其在实践中的检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决 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在同一条件下真 理只有一个,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而改
变。
真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 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与
实践的形式
01
02
03
生产实践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人类在生产实 践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的实践活动,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人们运用科学 方法进行探索、验证的实 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 的重要手段。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 观实在性。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B)A感性存在的人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现实存在的个人 D实践所指向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指( D)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4、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C)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阐明(B)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段论述表明(A)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8、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是( C)A只要参加实践 B只要刻苦读书C既要参加实践又要认真读书 D依靠灵感和机遇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10、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C)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1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D)A实践活动 B辩证法 C反映论 D实践和辩证法1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反映具体的特点是(D)A摹写性和深刻性 B创造性和新颖性C新颖性和深刻性 D摹写性和创造性14、“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A)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 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 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5、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D)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16、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B)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7、感性认识的特点是(D)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18、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B)A表面联系 B本质联系 C直观联系 D外部联系19、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A)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20、理性认知的特点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 D形象性、直接性2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C)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22、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B)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23、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D)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24、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A)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2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A抽象思维 B辩证思维 C正确认识 D社会实践26、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C)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2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A)A积极能动的过程 B消极被动的过程C完全自发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28、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D)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 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 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9、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D)A起消极作用 B起积极作用C不起作用 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30、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它的作用在于(A)A能改造世界和检验理论 B能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C能认识实践和指导实践 D能认识世界和检验理论3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 C)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理论来源于实践32、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A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坚持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D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33、下列情况哪个是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A)A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B严格按照正确理论办事C理想与现实要相结合 D要实现集体领导3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D)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地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35、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D)A人们的认识欲望是无止境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度的C事物的本质是深刻的 D主客观条件限制和物质世界的无限性36、真理是(D)A在现有知识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B永恒不变的正确认识C客观规律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37、真理的内容是( D)A以个人的意志去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38、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这表明真理的(D)A正确性 B科学性 C一元性D客观性39、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C)A正确性 B科学性C一元性 D真实性40、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上的( A)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4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B)A不变性、永恒性B无条件性、无限性C唯一性、不变性 D根本性、无限性4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B)A可变性、多元性B有条件性、有限性C暂时性、多样性 D不稳定性、多变性43、承认我们的一切知识具有相对性,就会(D )A陷入诡辩论 B导致怀疑主义C防止相对主义 D防止绝对主义44、任何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种观点是( D)A相对主义 B绝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45、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C)A是否承认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C是否承认真理的辩证法 D是否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4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D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47、“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种观点是(D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48、真理和谬误互相贯通的含义是(C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两者互为因果C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没有确定的界限49、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C )A多数人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50、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D)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51、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B)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52、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正确认识,是实践的(C)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53、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是实践的(B)A唯一尺度 B价值尺度 C真理尺度 D客观尺度54、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D)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55、揭示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D)A利益范畴 B利害范畴 C有效范畴 D价值范畴56.价值评价是(B)A感性的认识活动 B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C理性的认识活动 D关于对象的属性和规律的认识活动57、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的不同之一在于(A)A前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后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B前者以客体本身状况为反映内容,后者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C前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认识,后者获得的是感性认识58、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在认识结果上的不同在于(A)A前者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后者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B前者具有主观性,后者具有客观性C前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理性的D前者获得的是理性的,后者获得的是非理性的59、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A)A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性认识 B相关的主体及其需要C相关的主体的具体特点 D相关的主体的客观状态60、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正确的价值评价只能是(D)A与主体及其需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B与主体的具体特点相符合的价值评价C与主体的客观状态相符合的价值评价D与人民、人类整体的利益相一致的价值评价6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A)A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B积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C消极的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D合乎主体所要求的作用62、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它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C)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63、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A)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引领功能64、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朝着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向行进。
这体现了价值评价的(B)A制约功能 B导向功能 C激励功能 D促进功能65、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