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 ( )B.不可知论学派 ( )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 ( )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 ( )D.唯心主义阵营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2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2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2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 ( )B.唯物论(√)C.辩证法 ( )D.唯心论 (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 康德哲学的功绩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答案】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习题题目总数:19答题正确:19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习题1(单选题)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o实践的观点o认识的观点o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习题2(单选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说明()o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o。
o科学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o技术比科学更为重要o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习题3(单选题)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o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o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o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识路线o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习题4(单选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o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的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理论之中习题5(单选题)人的认识就是类似于照镜子的活动,这是属于()的观点o唯心主义o形而上学唯物主义o经验主义o…o辩证唯物主义习题6(单选题)关于感性认识的正确说法是()o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o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o感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o感性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推理三种形式习题7(单选题)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o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路线o"o旧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o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o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习题8(多选题)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的错误o经验论o唯理论o教条主义o经验主义习题9(多选题),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o矛盾关系o实践关系o认识关系o价值关系习题10(多选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o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o实践是认识的来源o实践是认识的目的o:o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习题11(多选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有()o缺乏理性认识o缺乏辨证的观点o缺乏矛盾的观点o缺乏实践的观点习题12(多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看法是()o反映就是原物在头脑中的映现o#o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o反映具有创造性o反映具有摹写性习题13(多选题)理性认识的形式主要有()o概念o推理o判断o表象习题14(判断题)<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因此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其次章习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试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肯定精神B.具有思维实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相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肯定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相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高校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依据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相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相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相识自然的实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料将来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创建出来。
”从相识和实践的关系看,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相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相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相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行,而且具有干脆现实性的品行D.实践与相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相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相识的目的D.间接阅历毫无用处10.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是( )A.感性相识是牢靠的,理性相识是不行靠的B.感性相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相识是对现象的相识,理性相识是对本质的相识D.感性相识来源于干脆阅历,理性相识来源于间接阅历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辩不休的唯理论和阅历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阅历论是错误的B.阅历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阅历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阅历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特别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状况下都是肯定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分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运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阅历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仔细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仔细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相识与一般相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练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A .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 .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 .书本上的常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当代,自然科学的开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这是由〔A .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 .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 .环境和资源状。
况决定的D .出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3 .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不雅反映C .认识是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认识是绝对不雅念在头脑中的显现4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 .概念、判断、推理C.阐发和综合〕B .感觉、知觉、表象.总结和概括D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A .感觉、知觉、表象C.概念、判断、推理〕B .感觉、阐发、$合D 、识记、联想、判断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颠末两次飞跃。
以下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查询拜访研究,了解情况C .精心安排,制定方案7.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D .执行方案,付诸实践〕A .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B .实践—认识一实践C .认识一实践一认识D .概念一判断一推理8. 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 .有限与无限的统一C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B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D .正确与错误的统一9 .两条底子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可知论与不成知论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D .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10 .驳倒不成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 .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 .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C .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 .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不雅世界11.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底子的关系是〔A.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 反映与被反映的的关系C. 彼此依存的关系〕D.彼此作用的关系12.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掉臂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了C .类似唯理论的错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3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成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 .唯理论的错误C .形而上学的错误B .经验论的错误D .主不雅唯心主义的错误14.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 .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 .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 .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不雅自生的D .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5 .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克不及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竭斥地认识真理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这表明()。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15.“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句话体现的是实践基本特征中的()。
A.自觉能动性B.物质性C.客观性D.社会历史性16.下列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
A.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B.真理存在与观念之中C.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D.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17.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
A.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B.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C.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D.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8.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
A.客观性B.相对性C.价值性D.具体性19.人们要判断某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B.能不能被多数人接受C.能不能付诸实践D.能不能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20.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与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心想事成B.成事在天C.坚持就是胜利D.无限风光在险峰21.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
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的统一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的统一2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怀疑主义的观点23.价值评价的对象本质上是()。
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B.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C.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事实关系2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25.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而这一规律本身不会随之改变。
这说明()。
A.对于一个特定的认识客体而言,不同的阶级、民族可以有不同的真理B.真理形式的多样性并不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C.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D.真理是相对的26.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一句名言:“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
”失败的实验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是因为()。
A.成功是普遍的,失败是个别的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的界限C.成功和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可以超越时代实践水平的限制27.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28.“知识就是力量”,对这一命题理解正确的是()。
A.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B.知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知识精英是历史的创造者D.知识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2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
.A.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B.与实践标准一起构成检验真理的标准C.可以代替实践标准D.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是主观标准30.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尺度是指()。
A.合规律性B.合目的性C.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D.社会性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有一个以上正确选项)1.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主观性B.直接现实性C.自觉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类型()。
A.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政治实践C.科学文化实践D.虚拟实践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5.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C.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6.价值的基本特性()。
A.主体性B.客观性C.多维性D.社会历史性7.真理总是一元的,这表明()。
A.世界上最高的真理只有一个B.在相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取D.真理具有客观性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容为()。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B.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C.真理的绝对性通过其相对性表现出来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能通过实践来检验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D.不同阶级、不同的人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1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可以改变规律。
()2.“认识即回忆”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一个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4.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开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6.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7.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8.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9.有相对真理,有绝对真理,所以真理是二元的。
()10.真理与谬误之间,如同冰炭之不可同炉。
()四、辨析题1.人对世界的认识就像镜子映照他物。
/2.存在就是被感知。
3.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是绝对的,确定不移的。
五、案例分析1.【材料1】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材料2】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并结合自身或身边案例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年9月16日,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现象,所有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不可能。
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夸克。
·这表明,以前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还有第4种,可能还有第5种甚至更多种夸克。
【问题】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六、论述题1.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2. ×3. ×4. √5. √6.√7. ×8. ×9. × 10. ×二、单选题:【三、多选题:四、辨析题1. 答: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