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第一课时(《牧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既有深刻的意境,又有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古诗中的字词、句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诗、传承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难点: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式以及背后的文化底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诗所描述的情境,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诗的内涵,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这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描绘的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谈谈对古诗的了解和认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说课)

设计(人教版五年级
汇报人:
说课)
2023-12-31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评价与反馈 • 作业布置 • 教师自我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首古诗词的生字、生词,理解诗词的基本 01 含义。
了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02
06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秋思》和《长相思》 三首诗词。
收集与本课诗词主题相关 的诗句,加深对诗词的理 解。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 所学知识。
拓展作业
创作一篇以“思乡”为主题的 小作文,运用所学诗词中的意 象和情感表达方式。
搜集并阅读其他诗人所写的思 乡诗词,比较与本课诗词的异 同点。
新课教学环节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逐首讲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含义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巩固与拓展环节
总结词:巩固知识
详细描述:通过背诵、默写、填空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进行 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
02 作者介绍
了解三首古诗词的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及作品影 响。
03 作品地位
阐述三首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词句解析
01 难解字词
挑选课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和易混淆字,进行 辨析和解释。
02 诗句赏析
选取课文中的经典诗句,深入解析其语言特点、 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朗诵比赛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设计,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则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天人合一的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
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牧童》。
2.会读会写“牧、蓑、遮、醉、媚、锄、剥”等7个生字。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对童年生活的眷念以及对田野生活的赞美和向往,感悟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5.在朗读、理解中感悟诗与词的不同。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若有条件,选定一两处野外教学的场所。
2.学生准备:初读三首古诗词,收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牧童》)一、单元导入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
第二单元共安排了……(介绍内容和要求)【设计意图】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在学习每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时,对本单元的内容和要求或作介绍或作提示(三两分钟、几句话),既体现了教材形式与内容的系统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案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2课时配乐磁带复习《所见》,范读导入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会写“牧、蓑”等7个生字,会认“篙、棹”等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并描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呈现画面1、今日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1、你最喜爱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加学生的探讨。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然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闲情逸致地看那慢慢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安逸,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特别满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乏)(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其次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出“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看诠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句的研究,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感情朗读。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的快乐,回顾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许多多美好的趣事。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几首与童年有关的古诗词,看看从中能读出什么。
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前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
2.指名诵读(大屏幕出示古诗)。
①生读。
读后评价。
②多种形式读(评读,赛读,合作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想象一下,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学生的想象。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研究《牧童》。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研究。
生自由研究,小组内讨论交流。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大屏幕)。
1)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相机理解“六七里”“三四声”)2)不错,同学们的理解很到位。
在这辽阔的田野上,时断时续的传来了几声牧童的笛声,让人感到是那么的悠扬悦耳,轻松舒适。
读了这句诗,你们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谈感受)3)同学们的感受真深刻,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4)让我们再来研究下一句,哪个小组来汇报?出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大屏幕)交流学生的研究感受。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doc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设计: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
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
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
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
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
(老师板书课题)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
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
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4.教学目标
5.教学难点分析
6.教学课时
7.教学过程
8.课堂练习
9.作业安排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1.自我问答: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对于语文课,最怕的是古诗教学,总觉得把握不好尺度,讲深了学生听不懂,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怎样进行好本堂课的教学呢?
我们班共有52人,女生19人,男生33人。部分学生理解力不强,新教材的不断变化冲击着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讲读确实已经不适合课改的施行,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能力的形成,怎样教学《古诗词三首》?我在设计教案时突破了以往的问答及条条框框,力争改变过去的老路子,向自己已习惯的传统方式和定式思维挑战。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既可言志,又可传情,诗情画意浓缩在方寸之间。诗中有画,读诗时要想象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时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这一课的设计中,充分运用画面想象是教学的一大亮点,而想象是依托文本的想象。将诗句的读厚,演化为画面的丰实。指导学生想象由显性画面(景物)到隐性画面(人物情感),使想象具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悟诗意,读诗情,品诗境。
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
4.介绍辛弃疾生平。
(二)读入情
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
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
(三)品悟情
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教学内容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专题编排教学内容。《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见。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代儿童的生活;那一幕幕生活的镜头,一经诗人的生活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对于身处童年的孩子们来说,亲切感更是油然而生。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作者:李凤兰(小学语文甘肃嘉峪关二期小学语文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1 / 2476
发表日期:2010-03-15 23:00:50
人教版demo小学语文五年级五年级上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
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
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
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难点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3)师生共同评析。
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
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六)拓展活动
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
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
(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
(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
(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
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