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考选考中电磁感应计算题问题归类例析(精品,有详解)

物理高考选考中电磁感应计算题问题归类例析(精品,有详解)
物理高考选考中电磁感应计算题问题归类例析(精品,有详解)

物理选考中电磁感应计算题问题归类例析

余姚八中 陈新生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是历年物理选考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高三复习阶段有必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解它的内涵。通过研究各种题目,可以分类为“单杆、双杆、线圈”三类电磁感应的问题,要探讨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种:

1、问题的总体动态分析:①运动状态分析:稳定运动状态的性质(可能为静止、匀速运动、匀加速运动)、求出稳定状态下的速度或加速度、感应电流或安培力。②运动过程分析:分析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位移或相对位移,运动时间、某状态的速度等。③等效电路分析:谁是等效电源,路端电压如何求解,外电路的串并联情况等。

2、能量转化的计算:分析运动过程中各力做功和能量转化的问题:如安培力所做的功、摩擦力做功等,结合研究对象写好动能定理。明确在电磁感应现象中,通过克服安培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

3、各运动量速度v 、位移x 、时间t 的计算:两个思路,①位移x 的计算一般需要结合电量q : ②速度v 和时间t 的计算一般需要结合动量定理:

12mv -mv q -t =+BL I F 变力恒力, 还可以计算变力的冲量。以电荷量作为桥梁,可以直接把上面的物理量位移x 、速度v 、时间t 联系起来。

按照不同的情景模型,现举例分析。

一、“单杆”切割磁感线型

1、杆与电阻连接组成回路

例1、如图所示,MN 、PQ 是间距为L 的平行金属导轨,置于磁感

强度为B 、方向垂直导轨所在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M 、P 间接有

一阻值为R 的电阻.一根与导轨接触良好、阻值为R /2的金属导

线ab 垂直导轨放置

(1)若在外力作用下以速度v 向右匀速滑动,试求ab 两点间的电势差。

(2)若无外力作用,以初速度v 向右滑动,试求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ab 电量以及ab 发生的位移x 。

例2、如右图所示,一平面框架与水平面成37°角,宽L=0.4 m ,上、下两端各有一个电阻R 0=1 Ω,框架的其他部分电阻不计,框架足够长.垂直于框平面的

方向存在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 =2T.ab 为金属杆,其长度

为L =0.4 m ,质量m =0.8 kg ,电阻r =0.5Ω,棒与框架的动摩擦因

数μ=0.5.由静止开始下滑,直到速度达到最大的过程中,上端电

阻R 0产生的热量Q 0=0.375J(已知sin37°=0.6,cos37°=0.8;g 取

10m /s2)求:

总总总R BL R B R x

n s n n q =?=?=φ

(1)杆ab 的最大速度;

(2)从开始到速度最大的过程中ab 杆沿斜面下滑的距离;在该过程中通过ab 的电荷量.

变式题:如图1所示,半径为r 的两半圆形光滑金属导轨并列竖直放置,在轨道左侧上方MN 间接有阻值为R 0的电阻,整个轨道处在竖直向下的磁感应强

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两轨道间距为L ,一电阻也为R 0质量为m

的金属棒ab 从MN 处由静止释放经时间t 到达轨道最低点cd 时

的速度为v ,不计摩擦。求:

(1)棒从ab 到cd 过程中通过棒的电量。

(2)棒在cd 处的加速度。

2、杆与电容器连接组成回路

例3、如图所示, 竖直放置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 相距L , 导轨一端接有一个

电容器, 电容为C, 匀强磁场垂直纸面向里, 磁感应强度为B, 质量为m 的金

属棒ab 可紧贴导轨自由滑动. 现让ab 由静止下滑, 不考虑空气阻力, 也不

考虑任何部分的电阻和自感作用. 问金属棒的做什么运动?棒落地时的速

度为多大?

例4、光滑U 型金属框架宽为L ,足够长,其上放一质量为m 的金

属棒ab ,左端连接有一电容为C 的电容器,现给棒一个初速v 0,使棒始终垂直框架并沿框架运动,如图所示。求导体棒的最终速度。

3、杆与电源连接组成回路 例5、如图所示,长平行导轨PQ 、MN 光滑,相距5.0 l m ,处在同一水平面中,磁感应强度B =0.8T 的匀强磁场竖直向下穿过导轨面.横跨在导轨上的直导线ab 的质量m =0.1kg 、电阻R =0.8Ω,导轨电阻不计.导轨间通过开关S 将电动势E

=1.5V 、内电阻r =0.2Ω的电池接在M 、P 两端,试计算分析:

(1)在开关S 刚闭合的初始时刻,导线ab 的加速度多大?

随后ab 的加速度、速度如何变化?

(2)在闭合开关S 后,怎样才能使ab 以恒定的速度υ

=7.5m/s 沿导轨向右运动?试描述这时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情况(通过具体的数据计算说明).

二、“双杆”切割磁感线型

1、双杆所在轨道宽度相同——常用动量守恒求稳定速度

(1)、“双杆”向相反方向做匀速运动

当两杆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时,相当于两个电池正向串联。

例6、两根相距d=0.20m 的平行金属长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并处于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2T ,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条金属细杆,构成矩形回路,每条金属细杆的电阻为r=0.25Ω,回路中其余部分的电阻可不计。已知两金属细杆在平行于导轨的拉力的作用下沿导轨朝相反方向匀速平移,速度大小都是v=5.0m/s ,如图所示,不计导轨上的a b

C v 0

摩擦。

(1)求作用于每条金属细杆的拉力的大小。

(2)求两金属细杆在间距增加0.40m 的滑动过程中共产生的

热量。

(2)、“双杆”同向运动,但一杆加速另一杆减速

当两杆分别沿相同方向运动时,相当于两个电池反向串联。

例7、两根足够长的固定的平行金属导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两导轨间的距离为L 。导轨上面横放着两根导体棒ab 和cd ,

构成矩形回路,如图所示。两根导体棒的质量皆为m ,电阻

皆为R ,回路中其余部分的电阻可不计。在整个导轨平面内

都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 。设两导体棒均可沿导轨无摩擦地滑行。开始时,棒cd 静止,棒ab 有指向棒cd 的初速度v 0。若两导体棒在运动中始终不接触,求:

(1)在运动中产生的焦耳热最多是多少。

(2)当ab 棒的速度变为初速度的3/4时,cd 棒的加速度是多少?

(3)、“双杆”中两杆都做同方向上的加速运动。

“双杆”中的一杆在外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另一杆在安培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最终两杆以同样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8、如图所示,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

上,磁感应强度B=0.50T 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

导轨的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l=0.20m 。两根

质量均为m=0.10kg 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

滑动,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

R=0.50Ω。在t=0时刻,两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

平行、大小为0.20N 的恒力F 作用于金属杆甲上,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经过t=5.0s ,金属杆甲的加速度为a=1.37m/s 2,问此时两金属杆的速度各为多少?

2、双杆所在轨道宽度不同——常用动量定理找速度关系

例9、如图所示,abcd 和a /b /c /d /为水平放置的光滑平行导轨,

区域内充满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ab 、a /b /间的宽度是cd 、

c /

d /间宽度的2倍。设导轨足够长,导体棒ef 的质量是棒gh 的质量的2倍。现给导体棒ef 一个初速度v 0,沿导轨向左运

动,当两棒的速度稳定时,两棒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例10、 如图所示,光滑导轨、等高平行放置,间宽度为间宽度的3倍,导轨右侧水平且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左侧呈弧

形升高。

、是质量均为的金属棒,现让从离水平轨道

高处由静止下滑,设导轨足够长。试求: (1)、棒的最终速度;

a

a /

b b /

d d / c c /

e g h

(2)全过程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

3、磁场方向与导轨平面不垂直 例11、如图所示,ab 和cd 是固定在同一水平面内的足够长平行金属导轨,ae 和cf 是平行的足够长倾斜导轨,整个装置放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在水平导轨上有

与导轨垂直的导体棒1,在倾斜导轨上有与导轨垂直且水平的导体棒2,两棒与导轨间接触良好,构成一个闭

合回路。已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导轨间距为L ,倾斜导轨与水平面夹角为θ,导体棒1和2质量均为m ,电阻均为R 。不计导轨电阻和一切摩擦。现用一水平恒力F 作用在棒1上,从静止开始拉动棒1,同时由静止开始释放棒2,经过一段时间,两棒最终匀速运动。忽略感应电流之间的作用,试求:

(1)水平拉力F 的大小;

(2)棒1最终匀速运动的速度v 1的大小。

三、线圈模型 例12、如图所示,“凸”字形硬质金属线框质量为m ,相邻各边相互垂直,且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ab 边长为L ,cd 边长为2L ,ab 与cd 平行,间距为2L .匀

强磁场区域的上下边界均水平,磁场方向垂直于线框所在平面.开

始时,cd 边到磁场上边界的距离为2L ,线框由静止释放,从cd

边进入磁场直到ef 、pq 边进入磁场前,线框做匀速运动.在ef 、

pq 边离开磁场后,ab 边离开磁场之前,线框又做匀速运动.线框

完全穿过磁场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为Q .线框在下落过程中始终处

于原竖直平面内,且ab 、cd 边保持水平,重力加速度为g .求:

(1)线框ab 边将离开磁场时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是cd 边刚进

入磁场时的几倍;

(2)磁场上下边界间的距离H .

例13、如图2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垂直向下的匀强磁

场分布在宽度为L 的区域内,现有一个边长为a (a ﹤L )的正方

形闭合线圈以初速度v 0垂直磁场边界滑过磁场后,速度为v(v ﹤

v 0),那么线圈

A.完全进入磁场中时的速度大于(v 0+v )/2

B.完全进入磁场中时的速度等于(v 0+v )/2

C.完全进入磁场中时的速度小于(v 0+v )/2

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F θ θ B a b d c

e

f

1 2

参考答案:

例1、解析:(1)ab 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E ,所以ab 相当于电源,与外电阻R 构成回路。

∴U ab

=BLV BLV R R R 322=+ (2)若无外力作用则ab 在安培力作用下做减速运动,最终静止。动能全部转化为电热。 221mv Q =。由动量定理得:mv Ft =即mv BILt =,It q =∴BL

mv q =。BL mv R BLx R It q ==?==2

323?,∴2223L B mvR x =。 例2、解析:该题是一道考察电磁感应、安培力、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力学有关知识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分析金属杆的运动及受力的变化情况。

(1) 杆ab 达到平衡时的速度即为最大速度v ,这时

mgsin θ—F —N μ =0,N=mgcos θ

∴F=mg (sin θ—μcos θ)

总电阻Ω=+=120r R R ,Blv E =,R E I =,BIL F =R

v L B F 22=,得s m L

B R mg v 5.2)cos (sin 22=-=θμθ

克服磁场力所做的功数值上等于产生的总电能即

J Q Q Q W 5.12200=+==,由动能定理:02

1cos sin 2-=--mv mg W smg θμθ)

cos (sin 212θμθ-+=mg W mv s 通过ab 的电荷量 R BLs t I q =

?=,代入数据得q =2 C 变式题:分析与解

有的同学据题目的已知条件,不假思索的就选用动量定理,对该过程列式如下:

mgt -B I Lt=mv -0 显然该式有两处错误:其一是在分析棒的受力时,漏掉了轨道对棒的弹力N ,从而在使用动量定理时漏掉了弹力的冲量I N ;其二是即便考虑了I N ,这种解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是一个矢量式,三个力的冲量不在同一直线上,而且IN 的方向还不断变化,故

我们无法使用I=Ft 来求冲量,亦即无法使用前面所提到的方法二。

为此,本题的正确解法是应用前面提到的方法一,具体解答如下:

对应于该闭合回路应用以下公式:

例3、解析:

ab 在mg 作用下加速运动,经时间 t ,速度增为v ,a =v / t

产生感应电动势 E=Bl v

电容器带电量 Q=CE=CBl v ,感应电流I=Q/t=CBL v/ t=CBl a

产生安培力F=BIl =CB2 l 2a ,由牛顿运动定律 mg -F=ma

ma= mg - CB 2 l 2a ,a= mg / (m+C B 2 l 2)

∴ab 做初速为零的匀加直线运动, 加速度 a= mg / (m+C B 2 l 2)

落地速度为

例4、解析:当金属棒ab 做切割磁力线运动时,要产生感应电动势,这样,电容器C 将被充电,ab 棒中有充电电流存在,ab 棒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减速,当ab 棒以稳定速度v 匀速运动时,有:

BLv=UC=q/C

而对导体棒ab 利用动量定理可得:-BLq=mv -mv 0

由上述二式可求得: C L B m mv

v

220+= 例5、解析(1)在S 刚闭合的瞬间,导线ab 速度为零,没有电磁感应现象,由a 到b 的电流A r

R E I 5.10=+=,ab 受安培力水平向右,此时瞬时加速度2000/6s m m L BI m F a === ab 运动起来且将发生电磁感应现象.ab 向右运动的速度为υ时,感应电动势Blv E =',

根据右手定则,ab 上的感应电动势(a 端电势比b 端高)在闭合电路中与电池电动势相反.电

路中的电流(顺时针方向,r

R E E I +-='

)将减小(小于I 0=1.5A ),ab 所受的向右的安培力随之减小,加速度也减小.尽管加速度减小,速度还是在增大,感应电动势E 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电路中电流进一步减小,安培力、加速度也随之进一步减小,当感应电动势'

E 与2

222l CB m mgh ah v +==

电池电动势E 相等时,电路中电流为零,ab 所受安培力、加速度也为零,这时ab 的速度达到最大值,随后则以最大速度继续向右做匀速运动.

设最终达到的最大速度为υm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0m E Bl υ-= 所以 1.50.80.5

m E Bl υ=

=?m/s=3.75m/s . (2)如果ab 以恒定速度7.5υ=m/s 向右沿导轨运动,则ab 中感应电动势 5.75.08.0'??==Blv E V=3V

由于'E >E ,这时闭合电路中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大小为:2.08.05.13''

+-=+-=r R E E I A=1.5A 直导线ab 中的电流由b 到a ,根据左手定则,磁场对ab 有水平向左的安培力作用,大小为5.15.08.0''??==BlI F N=0.6N

所以要使ab 以恒定速度5.7=v m/s 向右运动,必须有水平向右的恒力6.0=F N 作用于ab .

上述物理过程的能量转化情况,可以概括为下列三点:

①作用于ab 的恒力(F )的功率:5.76.0?==Fv P W=4.5W

②电阻(R +r )产生焦耳热的功率:)2.08.0(5.1)(22'+?=+=r R I P W=2.25W ③逆时针方向的电流'

I ,从电池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吸收能量,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电池吸收能量的功率:'' 1.5 1.5P I E ==?W=2.25W

由上看出,'''P P P +=,符合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沿水平面匀速运动机械能不变). 例6解析:(1)当两金属杆都以速度v 匀速滑动时,每条金属杆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 E1=E2=Bdv 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回路中的电流强度大小为:

因拉力与安培力平衡,作用于每根金属杆的拉力的大小为F1=F2=IBd 。

由以上各式并代入数据得N

(2)设两金属杆之间增加的距离为△L ,则两金属杆共产生的热量为

,代入数据得 Q=1.28×10-2J 。

例7解析:ab棒向cd棒运动时,两棒和导轨构成的回路面积变小,磁通量发生变化,于是产生感应电流。ab棒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安培力作用作减速运动,cd棒则在安培力作用下作加速运动。在ab棒的速度大于cd棒的速度时,回路总有感应电流,ab棒继续减速,cd棒继续加速。两棒速度达到相同后,回路面积保持不变,磁通量不变化,不产生感应电流,两棒以相同的速度v作匀速运动。

(1)从初始至两棒达到速度相同的过程中,两棒总动量守恒,有根据能量守

恒,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总热量

(2)设ab棒的速度变为初速度的3/4时,cd棒的速度为v1,则由动量守恒可知:

此时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分别为:,

此时棒所受的安培力:,所以棒的加速度为

由以上各式,可得。

例8解析:设任一时刻t两金属杆甲、乙之间的距离为x,速度分别为v1和v2,经过很短的时间△t,杆甲移动距离v1△t,杆乙移动距离v2△t,回路面积改变

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回路中的电流,

杆甲的运动方程。由于作用于杆甲和杆乙的安培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所以两杆的动量时为0)等于外力F的冲量。联立以上各式解得,代入数据得

点评:题中感应电动势的计算也可以直接利用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公式和右手定则求解:设甲、乙速度分别为v1和v2,两杆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分别为E1=Blv1 ,E2=Blv2由右手定则知两电动势方向相反,故总电动势为E=E2―E1=Bl(v2-v1)。

分析甲、乙两杆的运动,还可以求出甲、乙两杆的最大速度差:开始时,金属杆甲在

恒力F 作用下做加速运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金属杆乙在安培力作用下也将做加速运动,但此时甲的加速度肯定大于乙的加速度,因此甲、乙的速度差将增大。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流将增大,同时甲、乙两杆所受安培力增大,导致乙的加速度增大,甲的加速度减小。但只要a 甲>a 乙,甲、乙的速度差就会继续增大,所以当甲、乙两杆的加速度相等时,速度差最大。此后,甲、乙两杆做加速度相等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金属杆甲、乙的共同加速度为a ,回路中感应电流最大值Im 。对系统和乙杆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有:F=2ma ;BLIm=ma 。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E=2ImR ,而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

例9解析:当两棒的速度稳定时,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为零,设导体棒ef 的速度减小到v 1, 导体棒gh 的速度增大到v 2,则有2BLv 1-BLv 2=0,即v 2=2v 1。对导体棒ef 由动量定理得:

01222mv mv t I BL -=?-- 对导体棒gh 由动量定理得:02-=?-mv t I BL 。由以上各式可得:02013

2,31v v v v ==。 例10、ab 下滑进入磁场后切割磁感线,在abcd 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ab 、cd 各受不同的磁场力作用而分别作变减速、变加速运动,电路中感应电流逐渐减小当感应电流为零时,ab 、cd 不再受磁场力作用,各自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滑动。全过程中系统内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内能,总能量守恒。

ab 自由下滑,机械能守恒:mgh=(1/2)mV2 [1]

由于ab 、cd 串联在同一电路中,任何时刻通过的电流总相等,金属棒有效长度 Lab=3Lcd ,故它们的磁场力为:Fab=3Fcd [2]

在磁场力作用下,ab 、cd 各作变速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反,当εab=εcd 时,电路中感应电流为零,(I=0),安培力为零,ab 、cd 运动趋于稳定,此时有:BLabVab=BLcdVcd 所以Vab=Vcd/3 [3]

ab 、cd 受磁场力作用,动量均发生变化,由动量定理得:

Fab △t=m(V-Vab) [4] Fcd △t=mVcd [5]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Vab=(1/10),Vcd=(3/10) (2)根据系统能量守恒可得:Q=△E 机=mgh-(1/2)m(Vab2+Vcd2)=(9/10)mgh

例11解析(1)1棒匀速:BIL F = 2棒匀速:θtan mg BIL =

解得:θtan mg F =

(2)两棒同时达匀速状态,设经历时间为t ,过程中平均感应电流为I ,据动量定理, 对1棒:01-=-mv Lt I B Ft ;对2棒:0cos sin 2-=?-?mv t L I B t mg θθ

联立解得:θcos 12v v =

匀速运动后,有:θcos 21BLv BLv E +=,R E I 2= 解得:)cos 1(tan 22221θθ

+=L B mgR v

例12、

解:(1)设线框dc 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的速度为v1,感应电动势 E=B ?2lv1 ① 感应电流:I= ②

dc 边受安培力的大小:F=BI ?2l ③

由于做匀速运动,则:F=mg ④

由①~④式解得速度:⑤

设线框ab 边将离开磁场时,线框的速度为v2,同理可得:

所以:v2=4v1 ⑦

(2)在线框从开始下落到dc 边刚进入磁场的过程中,重力做功WG=2mgl

根据动能定理得:2mgl= ⑧

线框完全穿过磁场的过程中,由功能关系得:

联立⑦⑧⑨得:H=

答:(1)线框ab 边将离开磁场时做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是cd 边刚进入磁场时的4倍;

(2)磁场上下边界间的距离是.

例13、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物理过程很直观的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和离开磁场过程中均为加速度不断减少的减速运动,完全进入磁场后即作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三个过程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乍看好象无从下手,但对照上面的理论分析,可知它属于第三类问题。首先,由于进入磁场和离开磁场两段过程中,穿过线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量Δφ相同,故有q0=q=Δφ/R;其次,对线框应用动量定理,设线框完全进入磁场后的速度为v′,则有:

线框进入磁场过程:

2021届高考物理人教版二轮复习 计算题精解训练 机械波 作业(12) 含解析

2021届高考物理二轮复习计算题精解训练 (12)机械波 1.如图是一列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像。已知这列波的频率为5 Hz ,此时0.5 m x =处的质点正向 y 轴正方向振动,可以推知: (1)这列波正在沿轴哪个方向方向传播; (2)波速大小是多少; (3)该质点1 s 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一列沿 x 轴传播的简谐横波,在0t =时刻的波形如图实线所示,在1=0.2 s t 时刻的波形如图虚线所示: (1)若波向 x 轴负方向传播,求该波的最小波速; (2)若波向 x 轴正方向传播,且1t T <,求 2 m x =处的 P 质点第一次出现波峰的时刻。 3.简谐横波沿 x 轴传播,M N 、是 x 轴上两质点,如图甲是质点 N 的振动图象.图乙中实线是 3 s t =时刻的波形图象,质点 M 位于8 m x =处,虚线是再过t ?时间后的波形图象.图中两波峰间距离7.0 m x ?=.求 (1)波速大小和方向; (2)时间t ?.

4.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实线和虚线分别为10 s t =时与2 2 s t =时的波形图像,已知该波中各个质点的振动周期大于4 s 。求: (i)该波的传播速度大小; (ii)从10 s t =开始计时,写出 1 m x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5.如图,在平静的湖面上有相距12 m 的B C 、两片小树叶,将一枚小石子投到B C 、连线左侧的 O 点, 6 m OB =,经过24 s ,第1个波峰传到树叶 B 时,第13个波峰刚好在 O 点形成。求: (ⅰ)这列水波的波长和水波的频率; (ⅱ)从第1个波峰传到树叶 B 算起,需要多长时间 C 树叶开始振动。 6.如图所示,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2s t =时的图象,Q 为4m x =处的质点,P 为11m x =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P 的振动图象。 (1)求质点P 的振动方程及该波的传播速度; (2)2s t =后经过多长时间Q 点位于波峰?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doc

近三年高考物理试卷分析 一、对三年试卷的总体评价 1.较好地体现了命题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年来,命题遵循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分省命题工作暂行管理办法》,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有助于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体现了“立足于平稳过渡,着眼于正确导向,确保试题宽严适度”的指导思想。 2.试卷既遵循考试大纲,又体现地方特色 三年的试题严格按照《当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 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规定和要求命制试题,命题思路清晰,试题科学规范,未出现科学性、知识性错误;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考查考生所学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某些试题体现四川特色。 3.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难度在合理范围控制试题难度,确保区分效果,三年的全卷的平均得分率为0.57,达到了较佳的区分度,Ⅰ卷和Ⅱ卷总体来看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合理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中学教学,引导教学和复习回归教材。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试题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现代科技,强调知识应用,贴近生活,学以致用。如2006年试卷的4、6、11、14、22、26、28、29、30题; 2007年试卷的3、4、12、14、17、25、26、29、30题等;

2008年试卷的1、3、12、16、20、22、28、30题等。 这些试题均考查了考生运用理、化、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理科学习的价值。 5.体现新课标精神,凸现了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卷注意体现了当前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标的内容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如2006年试卷的第22题、第26题、 2007年试卷的25题等,对课程改革起着良好导向作用. 6.突出学科特点,强调实验能力的考查 三张试卷有鲜明的理科特色,而实验题与教材联系更加紧密,坚持“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的思想,对中学实验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1、对物理试题的基本评价 (1)试题结构非常稳定,难度有变化但幅度不大,试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高了物理试题的区分度,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 (2)全卷所考查的知识点的覆盖率较高,注重回归教材,这对促进考生注重双基,全面复习,减少投机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知识点都是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各部分知识考查比例为:力学53分,占44.2%;电学49分,占40. 8%;热学6分,占5%;光学6分,占5%;原子物理学6分,占5%,和大纲和教材内容的比例一致。特别注重了对牛顿第二定律、力和运动、功能关系、动量、机械能、电场、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的考查。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1:7:2 。 2008年全卷考查的知识覆盖了考试大纲中17个单元中的14个(未涉及到电场、电磁场和电磁波、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涉及到30个知识点(Ⅱ级知识点考

高考物理超经典力学题集萃

高考物理经典力学计算题集萃 =10m/s沿x1.在光滑的水平面内,一质量m=1kg的质点以速度v 0 轴正方向运动,经过原点后受一沿y轴正方向的恒力F=5N作用,直线OA与x轴成37°角,如图1-70所示,求(1)如果质点的运动轨迹与直线OA相交于P点,则质点从O点到P点所经历的时间以及P的坐标;(2)质点经过P点 时的速度. 2.如图1-71甲所示,质量为1kg的物体置于固定斜面上,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1s末后将拉力撤去.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1-71乙,试求拉力F. 3.一平直的传送带以速率v=2m/s匀速运行,在A处把物体轻轻地放到传送带上,经过时间t=6s,物体到达B处.A、B相距L=10m.则物体在传送带上匀加速运动的时间是多少?如果提高传送带的运行速率,物体能较快地传送到B处.要让物体以最短的时间从A处传送到B处,说明并计算传送带的运行速率至少应为多大?若使传送带的运行速率在此基础上再增大1倍,则物体从A传送到B的时间又是多少? 4.如图1-72所示,火箭内平台上放有测试仪器,火箭从地面起动后,以加速度g/2竖直向上匀加速运动,升到某一高度时,测试仪器对平台的压力为起动前压力的17/18,已知地球半径为R,求火箭此时离地面的高度.(g为地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5.如图1-73所示,质量M=10kg的木楔ABC静止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摩擦因素μ=0.02.在木楔的倾角θ为30°的斜面上,有一质量m=1.0kg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当滑行路程s=1.4m时,其速度v=1.4m/s.在这过程中木楔没有动.求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力加速度取g=10/m·s2) 6.某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在正常航线上作水平飞行时,由于突然受到强大垂直气流的作用,使飞机在10s内高度下降1700m造成众多乘客和机组人员的伤害事故,如果只研究飞机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且假定这一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试计算: (1)飞机在竖直方向上产生的加速度多大?方向怎样? (2)乘客所系安全带必须提供相当于乘客体重多少倍的竖直拉力,才能使乘客不脱离座椅?(g取10m/s2) (3)未系安全带的乘客,相对于机舱将向什么方向运动?最可能受到伤害的是人

备战2020年高考物理计算题专题复习《向心力的计算》(解析版)

《向心力的计算》 一、计算题 1.如图所示,长为L的细绳一端与一质量为m的小球可看成质点 相连,可绕过O点的水平转轴在竖直面内无摩擦地转动.在最 低点a处给一个初速度,使小球恰好能通过最高点完成完整的圆 周运动,求: 小球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 初速度的大小; 最低点处绳中的拉力大小. 2.如图所示,一条带有圆轨道的长轨道水平固定,圆轨道竖直,底端分别与两侧的直 轨道相切,半径,物块A以的速度滑入圆轨道,滑过最高点Q,再沿圆轨道滑出后,与直轨上P处静止的物块B碰撞,碰后粘在一起运动。P点左侧轨道光滑,右侧轨道呈粗糙段,光滑段交替排列,每段长度都为。物块与各粗糙段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A、B的质量均为重力加速度g 取;A、B视为质点,碰撞时间极短。 求A滑过Q点时的速度大小V和受到的弹力大小F; 若碰后AB最终停止在第k个粗糙段上,求k的数值; 求碰后AB滑至第n个光滑段上的速度与n的关系式。

3.如图所示,一个固定在竖直平面上的光滑半圆形管道,管道里有一个直径略小于管 道内径的小球,小球在管道内做圆周运动,从B点脱离后做平抛运动,经过秒后又恰好垂直与倾角为的斜面相碰到。已知圆轨道半径为,小球的质量为,g取求 小球在斜面上的相碰点C与B点的水平距离 小球经过圆弧轨道的B点时,受到轨道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小球经过圆弧轨道的A点时的速率。 4.如图所示,倾角为的粗糙平直导轨与半径为R的光 滑圆环轨道相切,切点为B,整个轨道处在竖直平面内。一 质量为m的小滑块从轨道上离地面高为的D处无初速 下滑进入圆环轨道,接着小滑块从圆环最高点C水平飞出, 恰好击中导轨上与圆心O等高的P点,不计空气阻力。求: 小滑块在C点飞出的速率; 在圆环最低点时滑块对圆环轨道压力的大小; 滑块与斜轨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020高考物理计算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计算题 1.为了使航天员能适应在失重环境下是的工作和生活,国家航天局组织对 航天员进行失重训练。故需要创造一种失重环境;航天员乘坐到民航客机 上后,训练客机总重5×104kg,以200m/s速度沿300倾角爬升到7000米 高空后飞机向上拉起,沿竖直方向以200m/s 的初速度向上作匀减速直线 运动,匀减速的加速度为g,当飞机到最高点后立即掉头向下,仍沿竖直 方向以加速度为g加速运动,在前段时间内创造出完全失重,当飞机离地 2000米高时为了安全必须拉起,后又可一次次重复为航天员失重训练。若 飞机飞行时所受的空气阻力f=Kv(k=900N·s/m),每次飞机速度达到 350m/s 后必须终止失重训练(否则Array飞机可能失速)。 求:(1)飞机一次上下运动为航天员创 造的完全失重的时间。 (2)飞机下降离地4500米时飞机 发动机的推力(整个运动空间重力加速 度不变)。 (3)经过几次飞行后,驾驶员想在保持其它不变,在失重训练时间不 变的情况下,降低飞机拉起的高度(在B点前把飞机拉起)以节约燃油, 若不考虑飞机的长度,计算出一次最多能节约的能量。

2.如图所示是一种测定风速的装置,一个压力传感器固定在竖直墙上,一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的M 点,另一端N 与导电的迎风板相连,弹簧穿在光滑水平放置的电阻率较大的金属细杆上,弹簧是不导电的材料制成的。测得该弹簧的形变量与压力传感器示数关系见下表。 迎风板面积S =0.50m 2,工作时总是正对着风吹来的方向。电路的一端与迎风板相连,另一端在M 点与金属杆相连。迎风板可 在金属杆上滑动,且与金属杆接触良好。定值电阻R =1.0Ω,电源的电动势E =12V ,内阻r =0.50Ω。闭合开关,没有风吹时,弹簧处于原长L 0=0.50m ,电压 传感器的示数U 1=3.0V ,某时刻由于风吹迎风板,电压传感器的示数变为 U 2=2.0V 。求: (1)金属杆单位长度的电阻; 形变量(m ) 0 0.1 0.2 0.3 0.4 压 力(N ) 0 130 260 390 520

高考物理大题评分细则

高考物理大题评分细则 很多学生或学生家长向我问及高考评分细则问题,有关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准,本人多次参加高考阅并与多位参与多年高考阅卷的老师交流,现在将物理大题的评分细则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将要参加201x年高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一、只看公式,不看文字。 这个应该是与高中物理老师对大家的要求最不相同的地方。高中物理老师要求大家平时解题要养成良好习惯,列公式一定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是对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养成更好的解题习惯。但其实,高考物理大题进行评分时,文字说明是没有分的,也就是说,你写了,不多得分;不写,也不扣分。所以,在高考答题时,对于不确定该写什么文字说明时,不写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能写出最好,这样更利于阅卷老师理解你的解题思路。 二、等价给分。 高考的评分标准中往往会给出一题的多种解答,以及每种解答中每一步骤的给分原则。但是,在阅卷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某个学生用了与评分标准中的每一种解答方式都不一样的解答。此时的阅卷原则是等价给分。也就是说,只要公式是一级公式,也确实能推出正确答案的,就给满分。如果其中的某个公式应用错误而导致结果不正确的,那么,根据标准答案的解答方式来判断这个公式的重要性,再经过商讨给分。 三、只看对的,不看错的。 高考阅卷时,对于必要的公式,高考的阅卷方式是,只要与本题有关的公式都写出来了,而且答案正确,那么就给满分。对于一些不相关的公式,写出来也是不扣分的。换句话说,高考阅卷,是只看评分标准中给定的公式来给分的,其他的如果写了,不给分也不扣分。因此,对于不会做的题目,不要一字不答,而应该是把能想到的与本题相关的公式都写上,只要对了就有分。再综合考虑到第二个评分细则,即使你写的公式与标准答案中的都不一样,也是很有可能得分的。 四、不重复扣分。 这条评分细则应该是又一条容易被学生忽略的。不重复扣分就是指在同一道题目中,如果一个错误犯了两次,那么只按一次来扣分。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道题的第一问答案应该是1,第二问的答案是它的两倍,也就是2,但学生把第一问结果做错了,答案写成了2,那么自然,第二的答案就成了4,在这种情况下,是只扣第一问的分的,也就是说,第二问给满分。这也是物理阅卷与数学不一样的地方,物理阅卷认为,错误只在第一问,第二问的过程没错,结果的错误也仅仅是第一问造成的,因此,第一问的分扣掉后,第二问就不再重复扣了。这也提醒大家,即使第一问不能保证做对了,做第二问也不要有任何压力,即使第一问错了,第二问一样可以得到满分。 五、只看物理公式和答案,不看数学运算过程。 这条原则就是告诉我们,在物理试卷中,能不出现数学运算就不要出现,因为只有公式和最后的答案是给分点。应用物理过程推导出的数学运算过程再精彩也是没分的,在草稿纸上进行就可以了。举个简单的例子。201x高考北京卷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由于应用的物

2020届高考物理计算题复习《竖直上抛运动》(解析版)

《竖直上抛运动》 计算题 在竖直井的井底,将一物块以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块在上升过程 中做加速度大小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物块上升到井口时被人接住,在 被人接住前1s 内物块的位移 求: 物块从抛出到被人接住所经历的时间; 此竖直井的深度. 原地纵跳摸高是篮球和羽毛球重要的训练项目。已知质量 的运动员原地 摸高为 米,比赛过程中,该运动员先下蹲, 重心下降 米,经过充分调整后, 发力跳起摸到了 米的高度。假设运动员起跳过程为匀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 力影响,g 取 求: 1. 如图甲所示,将一小球从地面上方 气阻力,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加速度不变, 小球从抛出到上升至最高点所需的时间 小球从抛出到落地所需的时间 t; 在图乙中画出小球从抛出到落地过程中的 处以 的速度竖直上抛,不计空 g 取 ,求: 图象。 2. 3.

该运动员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从开始起跳到双脚落地需要多少时间? 4. 气球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它上升到离地面40m高处,从气球上落下一个物 体.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落到地面需要的时间;落到地面时速度的大小. 5.小运动员用力将铅球以的速度沿与水平方向成 方向推出,已知铅球出手点到地面的高度为 求: 铅球出手后运动到最高点所需时间; 铅球运动的最高点距地面的高度H ; 铅球落地时到运动员投出点的水平距离x.

6. 气球下挂一重物,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度处时, 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空气阻力不计,g取则求: 绳断后物体还能向上运动多高? 绳断后物体再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落地时的速度多大? 7.气球下挂一重物,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度 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长时间落 到地面?落地时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g取。 8.气球以的速度匀速上升,在离地面75m高处从气球上掉落一个物体,结果气 球便以加速度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 空气阻力,问物体落到地面时气球离地的高度为多少?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书写要求规范

高考物理大题答题规范 一、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的目的是说明物理过程和答题依据,有的同学不明确应该说什么,往往将物理解答过程变成了数学解答过程.答题时应该说些什么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考虑: 1.说明研究对象(个体或系统,尤其是要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求解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和转化问题). 2.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或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3.说明所设字母的物理意义. 4.说明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面). 5.说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6.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名称及对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 7.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有时需要讨论分析). 二、要有必要的方程式 物理方程是表达的主体,如何写出,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写出的方程式(这是评分依据)必须是最基本的,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这是相当多的考生所忽视的).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应有q v B =m v 2R ,而不是其变形结果式R =m v qB . 2.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用掺有数字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3.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内容. 4.方程式有多个的,应分式布列(分步得分),不要合写一式,以免一错而致全错,对各方程式最好能编号. 三、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 1.演算时一般先进行文字运算,从列出的一系列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并写出结果.这样既有利于减轻运算负担,又有利于一般规律的发现,同时也能改变每列一个方程就代入数值计算的不良习惯. 2.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记数法. 3.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一般应与题目中开列的数据相近,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 4.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最好不要以无理数或分数作为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可以),是字母符号的不用带单位. 四、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1.“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2.所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写出判断结果而不必证明. 3.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4.所求的方程若有多个解,都要写出来,然后通过讨论,该舍去的舍去. 5.数字相乘时,数字之间不要用“·”,而应用“×”进行连接;相除时也不要用“÷”,而应用“/”. 五、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1.字母符号要写清楚、规范,忌字迹潦草.阅卷时因为“v 、r 、ν”不分,大小写“M 、m ”或“L 、l ”不分,“G ”的草体像“a ”,希腊字母“ρ、μ、β、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经典测试题含答案(2)

高考物理物理学史知识点经典测试题含答案(2)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开普勒三定律都是在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B.爱伊斯坦根据他对麦克斯韦理论的研究提出光速不变原理,这是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假设 C.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D.红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波长变长,颜色不变 2.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史实的是( ) A.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C.惠更斯总结出了折射定律 D.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利用双缝干涉实验首先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 3.在物理学建立、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它们的重量决定,伽利略在他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利用逻辑推断,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 B.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卡文迪许扭秤”首先较准确的测定了静电力常量 D.牛顿首次提出“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的科学推理方法 4.科学发现或发明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青年人应当崇尚科学在下列关于科学发现或发明的叙述中,存在错误的是 A.安培提出“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B.库仑发明了“扭秤”,准确的测量出了带电物体间的静电力 C.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D.法拉第经历了十年的探索,实现了“电生磁”的理想 5.关于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韦伯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C.洛伦兹发现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 D.安培观察到通电螺旋管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 6.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作持续的匀速运动。

2020高考物理计算题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计算题 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用电动势E=6V,内阻不计的电池组向电阻R0=20Ω,额电压U0=4.5V的灯泡供电,求: (1)要使系统的效率不低于η0=0.6,变阻器的阻值及它应承受的最大电流是多大? (2)处于额定电压下的灯泡和电池组的最大可能效率是多少?它们同时适当选择的变阻器如何连接,才能取得最大效率? 2.环保汽车将为2008年奥运会场馆服务。某辆以蓄电池为驱动能源的环保汽车,总质量3 m=?。当它在水平路面上以v=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10kg 时,驱动电机的输入电流I=50A,电压U=300V。在此行驶状态下 ; (1)求驱动电机的输入功率P 电 (2)若驱动电机能够将输入功率的90%转化为用于牵引汽车前进的机械功率P机,求汽车所受阻力与车重的比值(g取10m/s2);

(3)设想改用太阳能电池给该车供电,其他条件不变,求所需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最小面积。结合计算结果,简述你对该设想的思考。 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260410W P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111.510m r =?,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能量损耗,该车所用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约为15%。

3.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太阳光以平行光束入射到地面。地球表面2/3的面积被水面所覆盖,太阳在一年中辐射到地球表面水面部分的总能量W约为1.87×1024J。设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平均反射率为7%,而且将吸收到的35%能量重新辐射出去。太阳辐射可将水面的水蒸发(设在常温、常压下蒸发1 kg水需要2.2×106 J的能量),而后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1)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以毫米表示,球面积为4πR2 地球的半径R=6.37×106 m)。 (2)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中只有约50%到达地面,W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没能全部到达地面,这是为什么?请说明二个理由。

高考物理计算题专项练习(轨道型)

高三物理计算题专练(轨道类) 1.如图所示,质量为m=0.10kg的小物块以初速度v0=4.0m/s,在粗糙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经时间t=0.4s后以速度v飞离桌面,最终落在水平地面上。已知物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桌面离地高h=0.45m,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小物块飞离桌面时的速度大小v。 (2)小物块落地点距飞出点的水平距离s。 2.如图所示,一滑板爱好者总质量(包括装备)为50kg,从以O为圆心,半径为R=1.6m光滑圆弧轨道的A点(α=60°)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轨道最低点B后(OB在同一竖直线上),滑板爱好者沿水平切线飞出,并恰好从C点以平行斜面方向的速度进入倾角为37°的斜面,若滑板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斜面长s=6m,(g取10m/s2,sin37°=0.6,cos37°=0.8)求: (1)滑板爱好者在B、C间运动的时间。 (2)滑板爱好者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3.学校科技节上,同学发明了一个用弹簧枪击打目标的装置,原理如图甲,AC段是水平放置的同一木板;CD段是竖直放置的光滑半圆弧轨道,圆心为O,半径R=0.2m;MN是与O点处在同一水平面的平台;弹簧的左端固定,右端放一可视为质点、质量m=0.05kg的弹珠P,它紧贴在弹簧的原长处B点;对弹珠P施加一水平外力F,缓慢压缩弹簧,在这一过程中,所用外力F与弹簧压缩量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BC段长L=1.2m,EO间的距离s=0.8m。计算时g取10m/s2,滑动摩擦力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压缩弹簧释放弹珠P后,求:

(1)弹珠P通过D点时的最小速度v D; (2)弹珠P能准确击中平台MN上的目标E点,它通过C点时的速度v C; (3)当缓慢压缩弹簧到压缩量为x0时所用的外力为8.3N,释放后弹珠P能准确击中平台MN 上的目标E点,求压缩量x0。 4.一长l=0.80m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连接一质量m=0.10kg的小球,悬点O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H=1.00m。开始时小球处于A点,此时轻绳拉直处于水平方向上,如图所示。让小球从静止释放,当小球运动到B点时,轻绳碰到悬点O正下方一个固定的钉子P时立刻断裂。不计轻绳断裂的能量损失,重力加速度g取10m/s2。求: (1)当小球运动到B点时的速度大小。 (2)绳断裂后球从B点抛出并落在水平地面的C点,求C点与B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3)若OP=0.6m,轻绳碰到钉子P时绳中拉力达到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断裂,求轻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013-2017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化学阅卷评分细则

湖北省2013-2017年高考化学非选择题评分细则制定与评分标准标准 目录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化学 (内部交流资料) 湖北省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阅卷评分细则的制订与执行 (2) 湖北省2013年高考化学非选择题评分细则 (3) 湖北省2014年高考化学非选择题评分细则 (9) 湖北省2015年高考化学非选择题评分细则 (13) 湖北省2016年高考化学非选择题评分细则 (15) 湖北省2017年高考化学非选择题评分细则与答卷中的共性问题 (17)

湖北省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阅卷评分细则的制订与执行 (内部资料仅供参考) 评分细则的制定 1.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和评分参考‖(简称―国标‖)为准绳,结合本省各种层次的考生(好、中、差)答题的实际情况,制订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的评分执行细则。 2. 制订细则执行的具体原则 ①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都要参照标准扣分。 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给分(包括分子式前的倍数或分数都视为不规范!) ③在做计算题时,没有考虑有效数字的,可不扣分(有特殊注明的情况除外) ④考生如按其他方法或步骤解题,正确的同样给分;有错误的,根据错误的性质,参照评分参考中相应的规定评分。 ⑤制订评分执行细则时,第一依据是―国标‖,其次是中学正规教材,教参及权威的资料。 ⑥坚持实事求是,即―白纸黑字‖原则,不作任何主观臆测。 ⑦一个问题出现多种答案的,则酌情给分,甚至―0‖分。 ⑧凡是字迹模糊,辨认不清者皆按―0‖分处理。 ⑨未按指定位置答题又没有加以标注者按―0‖分处理。 3.制订评分执行细则的程序 ①认真研究―国标‖→调阅样卷,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答案→业务组讨论并制定评分细则初稿→业务组向评卷员宣讲评分执行细则并讨论→定稿→无条件执行 ②根据各小题的题分设置若干个小分值。 评卷工作中的有关规范问题 1.有关无机化学方面的试题 ①严格按要求给分:填空要求填什么就写什么,答非所问者按―0‖分处理。 ②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定要符合规范要求,其中包括原子序数、原子量、电荷数、化合价以及同位素的表示等。 ③化学方程式的问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完全正确、系数正确,气体或沉淀的标志,反应物与产物两边用等号或可逆号连接,反应条件等。 2.有关有机化学方面的试题 结构式:如苯环、双键、羧基、醛基、羰基、羟基等均要求按教材规范写出,尤其要特别注意出现在某一中心结构左边的基团。 H(氢)、O(氧)或其他元素,其他基团与C(或其他元素)成键时,连接位置必须准确。 聚合物:其结构简式一定要求严格按教材规范书写。尤其要注意单体双键打开部分伸出方括号外。 如考核的是某物质的中文名称,则一定要用中文写出学名,不能写出俗名。 反应条件:反应条件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十分重要,规范的有机反应方程式要求反应物及生成物分子式或结构简式及相关系数正确,且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催化剂等)准确,否则酌情扣分。 专业名词不能出现白字、错字:如― 苯‖ ━―本‖或―笨‖;―催化剂‖ ━―摧化剂‖;―金刚石‖ ━―金钢石‖;―加成反应‖━―加层反应‖;―酯化反应‖━―脂化反应‖等。 元素符号的书写一定要规范:有机化学题中常见的―H‖与―N‖,―C‖与―O‖,由于过于潦草造成难以区分。 3.计算题 ①关于数字的表示:按正常的计算并对结果做合理的修约(一般保留到小数点后二位,―国标‖特殊说明者除外。) ②以值域来表示计算结果的,千万不可对结果进行数字修约。 ③用不等式表示时,要注意是开区间还是闭区间。 ④单位:结果一定要有正确的、规范的单位。 ⑤有关的计算式:如果不是纯粹填空(填写结果)的计算题,一定要有相应的计算式。 ⑥在涉及填空时,一定要按照顺序填空,不可颠倒(最好加上适当的标注) ⑦用代数式表示,要求十分严谨:a+b/c≠(a+b)/c【可能理解为a+b/c,同理c/a+b≠c/(a+b)】 4.实验题 专业术语:实验用语要规范,如普通漏斗、长颈漏斗、烧杯(不是―杯子‖)、圆底烧瓶、平底烧瓶、止水夹、导管、乳胶管、集气瓶、洗气瓶…… 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防止实验描述口语化、生活化。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定要切实可行,如无法实现则无法得分。

高三物理计算题训练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三物理计算题训练 1、如图所示,质量为1kg的物体静置在水平地面上,现对物体施以水平方向的恒定拉力,1s末将拉力撤 去,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试求: (1)在0~3s内物体的位移;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拉力的大小。 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有一个长为L的长木板C,在C左端和距左端s处各放有一个小物块A、B,A、B都可视为质点,它们与C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A、B、C的质量都是m。开始时B、C静止,A以某一初速度v0向右运动。设B与C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求:⑴A相对于C向右滑动过程中,B与C之间的摩擦力大小。⑵为使A、B能够相碰,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v0 A B C 3、如图所示,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长纸带上放有一个质量为m的小金属块A。金属块离纸带左端距离为d,与纸带间动摩擦因数为μ。现用力向右将纸带从金属块下面抽出,设纸带的加速过程极短,可以认为一开始抽动纸带就做匀速运动。求:⑴金属块刚开始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⑵为了能把纸带从金属 块下面抽出,纸带的速度v应满足什么条件? A v d 4、真空中存在空间范围足够大的、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在电场中,若将一个质量为m带正电的小球由静止释放,运动中小球的速度与竖直方向夹角为53o(取sin37o=0.6,cos37o=0.8)。现将该小球从电场中某点以v0=10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求运动过程中 (1)小球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2)小球从抛出点至最高点的电势能变化量; (3)小球的最小动量的大小和方向。 5、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A、B两物体,用劲度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A被手用外力F提在空中静止,这时B离地面的高度为h。放手后,A、B下落,若B与地面碰撞后不再反弹,求:A从开始下落到其速度达到最大的过程中,A的重力势能的改变量。 A B h 6、如图所示,竖直的光滑杆上套着一轻质弹簧,弹簧长度为原长时,上端在O 点处。现将质量,m2=3kg 的圆环套在杆上,压缩弹簧,平衡于A点处,A点和O点间距为x0;再将一质量m1=6kg的圆环套在杆上,从距A点3x0处的B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与m2碰撞后粘为一体。它们运动到C处时 速度达到最大值,此时动能E k=19.5J。已知弹簧劲度系数k=300N/m。求: (1)m1在与m2碰撞前瞬间的速度v;

2010年高考理综化学评分细则

2010年高考理综化学评分细则 试题27、(15分)在溶液中,反应A+2B C分别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c(A)=0.100mol/L、c(B)=0.200mol/L 及c(C)=0mol/L。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①比较,②和③分别仅改变一种反应条件。所改变的条件和判断的理由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平衡时B的转化率为_______;实验③平衡时C的浓度为___________; (3)该反应的△H______0,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反应进行到4.0min时的平均反应速率: 实验②: 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实验③: 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第27题评分细则: (1)分两空 ②分值设定:【0,1,2】 改变条件:加催化剂或催化剂或正催化剂(1分) 判断理由: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1分) 注意:

1、改变条件错误,扣2分,得0分; 2、注意判断理由的用词可能有多种叙述,只要与标准答案含义一致,皆可给分。如: 反应(速率)加快与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的含义相同。 平衡不移动与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的含义相同。 ③分值设定:【0,1,2】 改变条件:温度升高(1分) 判断理由: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平衡时A的浓度未变。(1分) 注意: 1、改变条件错误,扣2分,得0分; 2、注意改变条件和判断理由也可能有多种叙述,只要与标准答案含义一致,皆可给分。如:加热、升温等于温度升高的含义相同。 反应速率加快与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的含义相同。 平衡向右(或正反应方向、或C方向等)移动与平衡时A的浓度减小的含义相同 3、平衡移动必须指明方向,浓度减小必须指明生成物或反应物或具体物质,否则得0分。(2)分值设定:【0,2,4】 40%(或0.4)(2分) 0.060mol/L (2分) 注意: 1、0.060mol/L的数字和单位必须都正确,才能给2分。其中一个有错或无单位,均为0分。 2、单位为mol·L-1、mol/dm 3、mol·dm-3都正确。 3、若写成60mol/m3也正确。 4、0.060mol/L中的单位“升”写成小写“l”,为0分。 注意:本大题中涉及化学术语若有错别字,均视为错误,不得分。 试题28、(15分)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它们都是中学化学中常 用的无机试剂。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它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 ②将A分别加入其它五种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生成;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 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 ③将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 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定的溶液是(写出溶液标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 (2)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号,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第28题评分细则: (1)分值设定:【0,2,4,6】 A、NH3E、H2SO4F、AgNO3 (各2分共6分)C、BaCl2(3分) 若C—BaCl2写在(2)中,且有Ba2+、Cl-均检验正确。(3分)

高考物理-计算题专题突破

计算题专题突破 计算题题型练3-4 1.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t1=0和t2=0.005 s时的波形如图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 (1)设周期大于(t2-t1),求波速; (2)设周期小于(t2-t1),并且波速为6 000 m/s,求波的传播方向. 解析:当波传播时间小于周期时,波沿传播方向前进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当波传播时间大于周期时,波沿传播方向前进的距离大于一个波长,这时从波形的变化上看出的传播距离加上n个波长才是波实际传播的距离. (1)因Δt=t2-t1T,所以波传播的距离大于一个波长,在0.005 s内传播的距离为 Δx=vΔt=6 000×0.005 m=30 m. 而Δx λ= 30 m 8 m=3 3 4,即Δx=3λ+ 3 4λ.

因此可得波的传播方向沿x轴负方向. 答案:(1)波向右传播时v=400 m/s;波向左传播时v=1 200 m/s(2)x轴负方向 2. (厦门一中高三检测)如图所示,上下表面平行的玻璃砖折射率为n=2,下表面镶有银反射面,一束单色光与界面的夹角θ=45°射到玻璃表面上,结果在玻璃砖右边竖直光屏上出现相距h=2.0 cm的光点A和B(图中未画出). (1)请在图中画出光路示意图(请使用刻度尺); (2)求玻璃砖的厚度d. 解析:(1)画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2)设第一次折射时折射角为θ1,

@高考物理计算题训练——滑块与木板模型(答案版)

1、木板M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上放着一个小滑块m,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了使得m能从M上滑落下来,求下列各种情况下力F的大小范围。 (1)m与M刚要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①要滑动:m 与M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力;②未滑动:此时m与 M加速度仍相同。受力分析如图,先隔离m,由牛顿第二定 律可得:a=μmg/m=μg 再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0=(M+m)a 解得:F0=μ(M+m) g 所以,F的大小范围为:F>μ(M+m)g (2)受力分析如图,先隔离M,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a=μ mg/M 再对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0=(M+m)a 解得:F0=μ(M+m) mg/M 所以,F的大小范围为:F>μ(M+m)mg/M 2、如图所示,有一块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木板质量M=4kg,长L=1.4m.木板右端放着一个小滑块,小滑块质量m=1kg,其尺寸远小于L,它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g=10m/s2, (1)现用水平向右的恒力F作用在木板M上,为了使得m能从M上滑落下来,求F的大小范围. (2)若其它条件不变,恒力F=22.8N,且始终作用在M上,求m在M上滑动的时间. (1)小滑块与木板间的滑动摩擦力 f=μFN=μmg=4N…………① 滑动摩擦力f是使滑块产生加速度的最大合外力,其最大加速度 a1=f/m=μg=4m/s2…② 当木板的加速度a2> a1时,滑块将相对于木板向左滑动,直至脱离木板 F-f=m a2>m a1F> f +m a1=20N …………③ 即当F>20N,且保持作用一般时间后,小滑块将从木板上滑落下来。 (2)当恒力F=22.8N时,木板的加速度a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Ma2'

2019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I卷)化学试题标准答案与阅卷评分细则

2019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I卷)化学试题标准答 案与阅卷评分细则 硼酸(H3B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医药、肥料等工业。一种以硼镁矿(含Mg2B2O5·H2O、SiO2及少量Fe2O3、Al2O3)为原料生产硼酸及轻质氧化镁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在“溶浸”硼镁矿粉,产生的气体在“吸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标准答案:NH4HCO3+NH3===(NH4)2CO3 或(2分)

NH 4HCO 3+2NH 3+H 2O===(NH 4)2CO 3+NH 3·H 2O 评分细 则: b. (1)平均分0.77 a. 写成两步反应也可以, 但只写其中一步不给分 ;

(2)“滤渣1”的主要成分有。为检验“过滤1”后的滤液中是否含有Fe3+离子,可选用的化学试剂是。 标准答案:SiO2,Fe2O3,Al2O3 (3分)KSCN (1分) 评分细则:a.写SiO2或SiO2、Fe2O3或SiO2、Al2O3均给2分; (2)平 均 分 1.99 Fe2O3,Al2O3给1分;只写这俩其中一个不给分; 只要有错的就不给分。

b.KSCN 或硫氰酸钾、硫氰化钾、亚铁氰酸钾、 K4[Fe(CN)6]、K4Fe(CN)6、苯酚、NaOH、KOH均可凡错别字不给分 (3)根据的解离反应:,可判断H3BO3是酸;在“过滤2”前,将溶液调节至3.5,目的是。

标准答案:一元弱(2分)转化为H3BO3,促进析出(2分)评分细则:a.只答“一元”或“弱”或“非氧化性弱”得1分。 b.答:促进H3BO3生成或者促进转化为H3BO3,或者 抑制H3BO3解离,也得2分。 以下不给分:富集H3BO3;使H3BO3沉淀完全;有 利于H3BO3的分离;得到纯净的H3BO3; (3)平均分1.56 (4)在"沉镁"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

(完整word版)高考物理经典大题练习及答案

14.(7分)如图14所示,两平行金属导轨间的距离 L=0.40 m,金属导轨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θ=37°,在 导轨所在平面内,分布着磁感应强度B=0.50 T、方向垂直于 导轨所在平面的匀强磁场.金属导轨的一端接有电动势 E=4.5 V、内阻r=0.50 Ω的直流电源.现把一个质量m=0.040 kg的导体棒ab放在金属导轨上,导体棒恰好静止.导体棒 与金属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导体棒与金属导轨接图14 触的两点间的电阻R0=2.5 Ω,金属导轨电阻不计,g取 10 m/s2.已知sin 37°=0.60,cos 37°=0.80,求: (1)通过导体棒的电流; (2)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大小; (3)导体棒受到的摩擦力 15.(7分)如图15所示,边长L=0.20m的正方形导线框ABCD 由粗细均匀的同种材料制成,正方形导线框每边的电阻R0=1.0 Ω, 金属棒MN与正方形导线框的对角线长度恰好相等,金属棒MN的电 阻r=0.20 Ω.导线框放置在匀强磁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0.50 T,方向垂直导线框所在平面向里.金属棒MN与导线框接触良好,且 与导线框的对角线BD垂直放置在导线框上,金属棒的中点始终在BD 连线上.若金属棒以v=4.0 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当金属棒运动 至AC的位置时,求(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图15 (1)金属棒产生的电动势大小; (2)金属棒MN上通过的电流大小和方向; (3)导线框消耗的电功率. 16.(8分)如图16所示,正方形导线框abcd的质量为m、边长为l, 导线框的总电阻为R.导线框从垂直纸面向里的水平有界匀强磁场的上 方某处由静止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导线框始终在与磁场垂直的竖直 平面内,cd边保持水平.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 里,磁场上、下两个界面水平距离为l已.知cd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 恰好做匀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1)求cd边刚进入磁场时导线框的速度大小. (2)请证明:导线框的cd边在磁场中运动的任意瞬间,导线框克 服安培力做功的功率等于导线框消耗的电功率.图16 (3)求从导线框cd边刚进入磁场到ab边刚离开磁场的过程中,导 线框克服安培力所做的功. 17.(8分)图17(甲)为小型旋转电枢式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图,其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方向的固定轴OO′匀速转动,线圈的匝数n=100、电阻r=10 Ω,线圈的两端经集流环与电阻R连接,电阻R=90 Ω,与R并联的交流电压表为理想电表.在t=0时刻,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φ随时间t按图17(乙)所示正弦规律变化.求: (1)交流发电机产生的 电动势最大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