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孔子简介

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他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孔子弟子:孔子认为:德行见长的弟子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见长的弟子是宰我、子贡。
政务见长的弟子是冉有、季路。
文事见长的弟子是子游、子夏。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
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
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
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列入“四书”: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孔子生平介绍事迹等名人事迹

➢ 又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师襄子觉得这次真的行了,可孔子 依旧觉得自己没把这首乐曲弹好。
➢ 最终,孔子经过反复的探究琢磨,体悟琴曲的内涵,一直到 他能在乐曲中看到文王的形象呈现出来,这才罢手。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的局面,成为开创私学的先驱。其 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当属“七十二贤士”。这 七十二人中,有许多人成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也为儒家 学派延续了辉煌。
孔子学琴
➢ 孔子在学习上极为虚心,而且尤为刻苦。有一回,孔子跟着 师襄学鼓琴,曲名为《文王操》。孔子勤奋地练习了好些日 子,师襄子说:“可以啦。”孔子却说:“我虽掌握了此曲 的弹奏方法,但还没通晓其中的规律。”
(《论语·为政》)
美学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
3
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
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主要成就
1
语录汇编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 《论语》中。《论语》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民”思想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
1
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史学思想,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
2
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 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简介——精选推荐

孔⼦简介孔⼦简介 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当代作家华轩居⼠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下⾯是⼩编给⼤家整理的孔⼦简介的内容,欢迎⼤家查看。
孔⼦(公元前551年9⽉28⽇~公元前479年4⽉11⽇,即农历⼋⽉廿七~农历⼆⽉⼗⼀),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今⼭东曲⾩市南⾟镇)⼈,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孔⼦集华夏上古⽂化之⼤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化名⼈”之⾸。
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当代作家华轩居⼠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早年好学 孔⼦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所逐,于是带孔⼦庶兄孟⽪与孔⼦⾄曲埠阙⾥,过着清贫的⽣活。
孔⼦长⼤后,亦不得不为⽣活做许多粗活。
孔⼦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常将祭祀⽤的礼器(俎⾖)摆设起来,练习⾏礼演礼,作为⼀种游戏。
孔⼦长成后,⾝⾼九尺有六⼨,因此乡⼈称其为“长⼈”。
季⽒曾飨⼠,孔⼦也前去,但为季⽒家⾂阳虎所绌,于是孔⼦返回。
孔⼦⾏礼 传说,孔⼦年少⽽好礼,有⼀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太冷,他⼜穿着单薄的⾐服,不时地搓着⼿。
坐在⼀旁的母亲⼼痛地说:“孩⼦。
歇⼀会⼉吧!” “好啊!”孔⼦答应着站起⾝,拿起放在桌旁的俎⾖(当时⾏礼⽤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外⾯风⼤,天⼜这么冷,眼看就要下⾬了,你不要到院⼦⾥去玩了吧。
” 孔丘⼀脸正⾊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礼呢!” “你⾏⼤礼⼲什么呢?”母亲问他。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

孔子知识要点总结一、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名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也就是高尚人情德行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仁的境界。
孔子主张人们应该尊敬父母、尊重长者、关心他人,并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三、修身篇1. 修身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修身是一切修行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才能达到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修身首先要求一个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努力成为一个君子。
2. 儒家的道德规范儒家倡导“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是重中之重,指的是以爱人为本的伦理道德。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通过追求仁识,可以达到人格的完善。
3.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追求道德的完善。
四、齐家篇1. 家庭伦理孔子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和谐的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他主张尊敬父母,孝顺长辈,并通过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行。
2. 家庭教育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家庭教育原则。
其中,“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孔子认为通过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品德高尚、道德完善的子女,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五、治国篇1. 君子的素质孔子认为一个合格的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行和道德,他主张君子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仁爱之上,而不是权力和暴力之上。
2. 君子的职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宽容、谦恭、正直,并且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
君子应该懂得尊重和倾听人民的声音,为人民谋福祉。
六、平天下篇1. 国际关系孔子提出了“天下大同”的理念,他认为各国应该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建立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生平简介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生平简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生平简介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
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学习刻苦而又虚心。
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
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
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
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
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
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
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
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
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
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
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
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
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日期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直道而行;5.与人为善;弟 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孔子人物简介

孔子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及其学说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
有汉以来,历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无数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
堪当此誉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人物事件1:大道归仁“仁”是孔子思想的第一块基石,儒家文明的第一个原点。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孔子对奋斗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有奋斗才会有收获;对成功者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当政者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君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普通人说,要恭敬、宽厚、诚信、积极、恩惠。
以仁生义,由仁及德,孔子推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既敦促当政者“身正”,又教化民众向善去恶、尊德守法。
孔子的仁政、德政观,构成古代最早的政治观。
人物事件2:有教无类以道育人、以德化人、以术授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三个层次。
他设坛开讲、诲人不倦,让社会走向有序;他注重对人心性、品格的培育,试图把仁、义、道、德等关键词揉成泥、烧成砖、砌成墙,搭建精神的庄园;他主张“有教无类”,像一位勤奋的泥瓦匠,试图用知识的泥浆抹平人世间的贫富、贵贱、智愚、善恶、孝逆、雅俗的砖缝;他主张“师道尊严”,试图让混沌社会、迷茫人性亮起文明的曙色。
人物事件3:君子固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孔子回答弟子子路的话。
孔子一行从陈国出发到楚国需要经过蔡国,而蔡国正处于吴国和楚国交战的中间地带。
有一次,孔子被一伙乱兵包围了七天七夜,带的粮食全部吃光。
弟子们又累又饿,好多人都病倒了。
我们再来看看原文: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白话助读:孔子在陈国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床来。
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简介
导读: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
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