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1 我国海洋概况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延绵达1800公里,海岸线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辽阔发展的空间。

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多达26000多种,鱼类3000多种、浅海和滩涂生物资源2200多种,长久以来在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海域划界也存在着激烈的争端,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各国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辖权争议。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为科学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丰富的海底能源,将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資源保障。

目前,其他国家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颇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

随着开发的深入,我国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富养化、物种多样性快速减少等问题,使海洋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 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2.1 我国海水受污染情况非常严重2.1.1 海洋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就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随着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赤潮现象频频发生,且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出现新的赤潮生物种,给海洋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危害。

2.1.2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能源战略的石油在陆续大量建设开发,海上运输石油频繁如织,开采石油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广,风险源强度更大,溢油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发生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

近几年,我国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开采石油的泄露与井喷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约12万吨。

渤海湾“7·16”溢油事故和山东蓬莱“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沉重打击同时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2.1.3 海运航行和作业中的船舶所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也可能发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产生有害物质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

2024年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2024年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推广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强 调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和社 会发展的协调
统一
实践可持续发 展的措施:包 括减少污染、 保护生物多样 性、促进绿色
经济等
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 海洋生态环境
恶化的挑战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 传,提高公众 对海洋生态环 境保护的认识
和参与度
海洋酸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导致海洋酸化,影响珊瑚礁等海洋生物的生存
极端天气事件: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台风、海啸等,影响海洋生态 环境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
04
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后 果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 生物多样性下降,影响人类 食物来源
海洋污染导致海鲜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破坏,影响全 球气候平衡
海洋污染导致海水温度升高, 加剧极端天气事件
海洋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 缓全球变暖
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影响 全球气候调节能力
对全球经济的损失
渔业资源减少:影响渔业产业, 导致渔民收入下降
航运业受阻: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航运安全,增加航运成本
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海洋 环境保护政策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 与度
加强科技研发,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技 术的创新和应用
建立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 系统,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变化 情况,为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的负面影 响
加强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保护的认识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减少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实验报告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实验报告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实验报告在进行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实验时,我们主要针对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这些结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

海洋中分布着大量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中层生物等。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而精密的海洋生态系统。

通过对各种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我们还发现海洋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在海洋中有着不同的分布特点,一些生物主要生活在浅海区域,而另一些生物则主要分布在深海区域。

此外,一些海洋生物会根据季节、水温、盐度等因素发生迁徙,从而影响它们的分布范围和数量。

通过对海洋生物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最后,调查实验的结果还显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海洋生物的数量逐渐减少,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受到破坏。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推动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通过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调查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分布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调查结果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我们的实验报告能够为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取得更大的进展。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海洋污染调查报告

海洋污染调查报告

海洋污染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海洋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对海洋污染的调查研究,深入探讨了海洋污染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旨在唤起社会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视,共同为清洁的海洋努力。

一、海洋污染现状我国海洋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然而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污染问题也相应愈发严重。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数百万吨废弃物被排入海洋,其中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塑料垃圾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二、海洋污染原因1. 工业排放:大量工厂排放的废水和废气中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污染海水。

2. 生活污水: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不当,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海洋,造成水质污染。

3. 石油泄漏:石油勘探、开采和运输中发生的事故,导致大量石油泄漏进入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4. 塑料垃圾:人类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随意丢弃在海洋中,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

5. 农药和化肥:农田施用的农药和化肥通过农田径流进入河流,最终流入海洋,使海洋水质恶化。

三、海洋污染影响1. 生物灭绝:海洋生物因海水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过高,导致生物死亡,生态链被扰乱,食物链被破坏。

2. 水质恶化:海洋污染导致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现象加重,大量藻类生长,消耗氧气,使水质变差。

3. 捕捞量下降:海洋污染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捕捞量下降,损害渔民的利益,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4. 人类健康:海洋污染物中的有害物质通过海产品等途径进入人体,威胁人类健康。

四、海洋污染应对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 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工业排放,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3. 提倡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品。

4.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及时监测海洋环境变化,预警海洋污染事件。

四级海洋环境调查

四级海洋环境调查

四级海洋环境调查在人类的生活中,海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的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四级海洋环境调查成为了必要的工作。

一、海洋环境的重要性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海洋中的水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地球的气候、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经济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海洋环境的状态和变化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海洋环境调查的目的四级海洋环境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海洋环境的状况,包括海洋水质、生物多样性、海洋污染等方面的信息,为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调查海洋环境,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海洋污染状况,从而为制定科学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

三、海洋环境调查的方法四级海洋环境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航空遥感、卫星遥感、水下摄影、声纳测深、水样采集和生物样品采集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大量的海洋环境数据,从而全面了解海洋环境的状况。

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可以通过遥感图像获取海洋水质、悬浮物浓度、海洋生物分布等信息。

水下摄影可以记录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了解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

声纳测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的地形和海底结构,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水样采集和生物样品采集可以通过分析水质和生物样品中的化学物质,了解海洋污染的程度和类型。

四、海洋环境调查的意义四级海洋环境调查对于海洋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海洋环境,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海洋污染事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调查海洋环境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海洋环境调查的挑战四级海洋环境调查面临着许多挑战。

海洋环境的广阔和复杂性使得调查工作变得困难。

海洋环境的状况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进行调查。

第三次海洋生态调查质检报告

第三次海洋生态调查质检报告

第三次海洋生态调查质检报告
概述
本报告总结了第三次海洋生态调查的质检结果。

通过对调查数
据的分析和评估,我们提供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扼要描述,并就评
估结果提出了建议和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领域。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船载观测、潜水调查和气象监测。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获得了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丰富数据样本,并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

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海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良好,存在丰富的生态资源。

2. 水质监测结果良好,水体的污染程度较低。

3. 潜水调查发现了一些受损的珊瑚礁,需要采取保护措施。

建议
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对受损珊瑚礁的保护措施,并推动恢复计划的实施。

2. 继续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调查,以跟踪生态变化和污染情况。

3. 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意识,促进环境保护的行动。

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领域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调查的领域:
- 海洋鱼群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 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过程
- 海洋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结论
第三次海洋生态调查的质检结果表明,海洋生态系统整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需要及时关注和采取行动。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发布,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并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
*请注意:本报告所提供的结论仅基于第三次海洋生态调查的数据分析,具体行动方案和保护措施需进一步研究和评估确认。

*。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卵及仔稚鱼)、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各项目调查方法均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

①浮游植物调查: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和采水器采集表、底层水样500ml(水深>10m时,采表层和底层;水深≤10m时,只采表层样),现场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网样单位:个/m3,水样单位:个/L。

②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所获标本均经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分类、鉴定和计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湿重,单位:mg/m3,密度单位:个/m3。

③底栖生物调查:用采泥器(0.025 m2)进行采集,每站采集4次,取4次平均值为该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底栖动物样品在船上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重)、分析,计数,鉴定到种,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mg/m2)和栖息密度(个/m2)。

依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简明规程》,用网口宽度为1.5米的阿氏拖网(Agassis trawl)进行拖曳,拖速为1.00 nmi-1,拖网时间为10分钟,采集底栖生物定性样品。

④游泳动物调查:用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每站拖网时间为1小时,拖网速度1kn。

采集后进行分类、计数、称重和群体组成分析。

2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1优势度(Y)及计算优势种的概念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占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源,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出现频率(f i)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数量(n i)庞大,密度n i/N较高。

设:f i为第i个种在各样方中出现频率;n i为群落中第i个种在空间中的个体数量;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总和。

海洋环境调查报告

海洋环境调查报告

海洋环境调查报告一、引言海洋环境是地球上极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和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某海域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地点本次调查地点为某某海域,该海域位于XX度北纬,XX度东经,属于某某国家的领海范围。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1. 海水质量调查:对水质进行采样并进行化验分析,包括水体的PH值、COD、氨氮、硝态氮等关键指标;2. 海底底质调查:采集海底沉积物样品,进行颗粒度分析和微生物含量检测;3. 海洋生物调查:通过水下摄像机和捕捞工具对海洋生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对鱼类、贝类、海草等进行种类和数量统计;4. 海洋垃圾调查:对海域内的垃圾进行清点和分类,了解海洋垃圾来源和分布情况。

四、调查结果1. 海水质量: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水质总体较好,PH值在7.8-8.2之间,COD、氨氮、硝态氮等指标均处于国家限定标准范围内;2. 海底底质:海底底质颗粒度均匀,微生物含量适中,生态环境相对稳定;3. 海洋生物:该海域生物种类繁多,包括适应海水环境的各类鱼类和贝类,以及一定数量的海草,表明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4. 海洋垃圾:海域内发现大量塑料垃圾和金属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造成潜在威胁。

五、调查结论1. 该海域海水质量较好,生物多样性丰富,但存在海洋垃圾污染问题;2. 建议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力度,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和排放,加强海洋垃圾清理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六、致谢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感谢相关部门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使得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七、参考文献1. XX. XXXX. 海洋环境调查技术指南. 海洋出版社, 20XX;2. XXXX, XXXX. 海洋生态学导论. 科学出版社, 20XX.(以上为海洋环境调查报告的内容,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调查1 海洋生态环境调查内容及方法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包括鱼卵及仔稚鱼)、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体组成、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等各项目调查方法均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

①浮游植物调查:采用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和采水器采集表、底层水样500ml(水深>10m时,采表层和底层;水深≤10m时,只采表层样),现场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及按个体计数法进行计数、统计和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网样单位:个/m3,水样单位:个/L。

②浮游动物调查:采用浅水Ⅰ型和Ⅱ型浮游生物网从底至表层垂直拖网获取,所获标本均经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带回实验室进行称重、分类、鉴定和计数。

浮游动物生物量为湿重,单位:mg/m3,密度单位:个/m3。

③底栖生物调查:用采泥器(0.025 m2)进行采集,每站采集4次,取4次平均值为该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底栖动物样品在船上用5%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后带回实验室称重(软体动物带壳称重)、分析,计数,鉴定到种,并换算成单位面积的生物量(mg/m2)和栖息密度(个/m2)。

依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简明规程》,用网口宽度为1.5米的阿氏拖网(Agassis trawl)进行拖曳,拖速为1.00 nmi-1,拖网时间为10分钟,采集底栖生物定性样品。

④游泳动物调查:用底层拖网和变水层拖网,每站拖网时间为1小时,拖网速度1kn。

采集后进行分类、计数、称重和群体组成分析。

2 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2.1优势度(Y)及计算优势种的概念有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占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可以利用较高的资源,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空间出现频率(f i)较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数量(n i)庞大,密度n i/N较高。

设:f i为第i个种在各样方中出现频率;n i为群落中第i个种在空间中的个体数量;N为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数总和。

综合优势种概念的两个方面,得出优势种优势度(Y)的计算公式:Y=n i/N×f i2.2种类丰富度(d)、均匀度指数(J′)群落多样性的高低,除了受取样大小、数量的分布外,主要依赖于群落中种类数多少及个体分布是否均匀。

丰富度(d)和均匀度指数(J′)计算公式如下:d=(S-1)/log2N上2式中,为种类数,为第种的丰度,为总丰度,为实测Shannon-Weaver 多样性指数,。

2.3多样性指数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质量报告书(水质生物学评价部分)》的有关近海海域及河口水质生物群落评价要求,结合《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HY/T003.9-91)中污染生态调查资料常用方法,本次调查的海洋生态生物学评价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H’=-∑P i*log2P i式中,H′---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 i为第i种的个体数(或密度)占总个体数(或密度)的比例。

标准:H′ 0~1 重污染1~2 中污染2~3 轻污染>3 清洁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结果与评价3.1 浮游植物3.1.1 种类组成和生态类型调查期间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29属71种,其中,硅藻门20属56种,占78.87%,硅藻在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甲藻门8属14种,占19.72%,蓝藻门1属1种,占1.41%。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类型主要以近岸低盐性类群为主,辅以少量的外海高盐性类群。

3.1.2 细胞密度和分布浮游植物水样调查海域浮游植物水样的密度范围为4.674×103~28.163×103个/L,平均值为9.656×103个/L。

水样密度低值区分布在08、04、02、09号站位;高值区位于07号站位;区域分布差异不大。

各站点浮游植物种类不够丰富,各站点浮游植物种类在20种左右,02站点最多,检测到25种;07站点最少,只有15种。

3.1.3生物多样性分析整个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5287 ,均匀度均值为0.7729,丰富度均值为0.6626(表9)。

07站位的多样性指数小于2,06、10站位的多样性指数大于3,其它站位的多样性指数介于2和3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合理,结构基本稳定,本区海域环境尚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

整体而言,整个调查海域总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

表9 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结果统计表3.1.4优势种类整个调查海域优势种类(优势度Y≥0.02)共13种。

主要优势种类为中肋骨条藻、分叉角甲藻、小头舟形藻、孔圆筛藻窄隙变种、条纹小环藻、细弱圆筛藻,优势度分别达0.6097、0.2288、0.1917、0.1116、0.1106、0.1065,最大优势度仅为0.6097,中肋骨条藻优势度很高。

3.2 浮游动物3.2.1种类组成和生态类型调查期间调查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7大类45种。

其中节肢动物门17种,各类幼体18种,原生动物3种,腔肠动物门水母类3种,毛颚类1种,环节动物多毛类2种,脊索动物门1种。

由调查结果可知: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中的各类幼体和节肢动物占优势。

表10 浅水I型网所采浮游动物种类汇总本调查海区浮游动物主要由低盐近岸生态类群组成,辅以少量的半咸水河口生态类群和广温广盐生态类群,种类比较丰富。

3.2.2密度和分布调查海域浮游动物水样的密度范围为11.5~550.5个/m3,平均值为162.38个/m3。

水样密度高值区分布在8、9、10号位,其它站位密度都不足100个/ m3;01站位种类最少,只有5种,08、09、10站位种类较多,都超过20种,08站位最多,达27种。

3.2.3生物多样性分析整个调查海域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5483,均匀度均值为0.7139,丰富度均值为2.1285(表11)。

05站位多样性指数小于2,06站位多样性指数大于3,其它站位多样性指数在2和3之间。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合理,种类结构稳定,表明本区环境适宜浮动物的生长。

表11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分析结果统计表3.2.4优势种类整个调查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优势度Y≥0.02)共11种。

主要优势种类为太平洋纺缍水蚤、强壮箭虫、短尾类蚤状幼体、真刺唇角水蚤。

优势度分别达0.6068、0.4831、0.2174、0.1097,最大优势度仅为0.6068,优势度都不高。

本调查海区浮游动物主要由近岸广温广盐生态类群组成,种类比较丰富。

3.3 底栖生物3.3.1种类组成l 采泥器采集(定量)调查海域共鉴定底栖生物4大类12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4种,甲壳动物3种,软体动物4种,脊索动物1种。

表12 底栖生物种类汇总(定量)l 阿氏网采集(定性)调查海域共鉴定底栖生物4大类,46种,其中甲壳动物18种,棘皮动物3种,鱼类10种,软体动物15种。

表13 底栖生物种类汇总(定性)3.3.2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平面分布调查海域底栖生物栖息密度范围为0~2180个/m2,平均值为259个/m2;生物量范围为0.000~2199.821g/m2,平均值为225.046g/m2。

调查海域中05站位底栖生物量最大,但种类数不多,定量仅仅采到2种,生物量贡献者为黑龙江河蓝蛤;01站位和10站位的定量样品中底栖生物量最少,未采集到底栖生物。

整个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主要贡献者为黑龙江河蓝蛤、海鞘sp.、红带织纹螺、半褶织纹螺。

3.3.3生物多样性分析底栖生物(定量)调查中从01站位到10站位共有10个站位,共发现12种底栖生物,07站位最多,有4种;01站位和10站位最少,未有底栖生物;03、04、06、09四个站位都出现3种底栖生物;02、05站位各有2种底栖生物;08站位出现1种底栖生物。

由表14可见,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丰富度均值为0.2154,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7887,均匀度均值为0.5073,多样性指数(H')未有大于2的站位;多样性指数(H')小于1的站位01、02、05、06、08、10六个站位;多样性指数(H')大于1而小于2的站位有03、04、07、09四个站位;07站位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6645,01站位和10站位未有底栖生物。

表明调查海域的底栖生态环境较差,总体属于重度污染状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修复。

表14 调查海域底栖生物多样性统计表3.3.4优势种类根据优势度Y≥0.02时为本调查海域底栖生物的主要优势种类,该调查海域优势种类共有10种,最大值为0.4000,优势度超过0.1的只有3种,绝大多数不超过0.1,优势度不高。

主要优势种类为长吻沙蚕、黑龙江河蓝蛤、小头虫、绒毛细足蟹、织纹螺sp.,优势度分别为0.4000、0.3982、0.1143、0.0800、0.0750。

3.4游泳动物3.4.1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调查海域共鉴定游泳动物3大类48种,其中鱼类26种,甲壳动物18种,软体动物2种。

表15 游泳动物种类组成汇总3.4.2底拖网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平面分布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数量范围为455~5657尾/(网.h),平均值为2384.8尾/(网.h);生物量范围为6.8461~33.7410Kg/(网.h),平均值为20.4343 Kg/(网.h)。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底层网每个站位的采集种类数为12~29种,平均为22.6种;种类最少的有12种,出现在05站位,种类数最多的是04站位,共出现29种。

表16底拖网各站位的生物质量与数量分布表17 底拖网游泳动物中各站位鱼类及其它经济无脊椎动物的重量及数量比例3.4.3变层网栖息密度、生物量及平面分布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数量范围为660~6485尾/(网.h),平均值为3014.9尾/(网.h);生物量范围为7.4589~41.2290kg/(网.h),平均值为25.3152kg/(网.h)。

调查海域游泳动物底层网每个站位的采集种类数为15-29种,平均为23.5种;种类最少的有15种,出现在变层-03站位,种类数最多的是变层-04、变层-08两个站位,各出现29种。

表18 底拖网各站位的生物质量与数量分布表19 变层网游泳动物中各站位鱼类及其它经济无脊椎动物的重量及数量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