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中历史高二必修三(人民版)_练习:专题检测卷一_word版有答案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高二必修三(人民版)_练习:专题一_一百家争鸣_word版有答案

专题一一百家争鸣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C2.生活在春秋后期的孔子,为了匡救人欲横流、秩序紊乱的末世,在创建儒学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②包含了民本思想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④在当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3.古代某思想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墨子C.老子D.韩非答案:C4.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答案:A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材料二2015年9月27-29日在曲阜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文化局面?(2)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所反映的思想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但却备受冷落?其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哪些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解析:(1)仔细分析三人所说的话,可以看出观点不一,由此联系所学即可整合出百家争鸣。
(2)根据图片中的文字,联系所学可知,图1反映的是儒家思想,图2为道家思想,图3为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较大,但备受冷落,其原因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三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个大方向:向西方学习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四大层次: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二、重大历史线索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化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的进步(1)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不同:①政体:维新思想主张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斗争方式: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③土地: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共和思想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题型应用体验特点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设问一般含有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等词语。
2.既要求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要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注重考查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新发展和新变化。
【典型例题】康有为曾说过,他并不排拒外来文化,而是能欣赏它们的价值。
不过,他的赞赏,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这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的合理性因素B.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品评西方文化C.主张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D.认为西方新文化和儒学具有完全一致性【技法攻略】析题干→康有为欣赏外来文化的价值,但是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抓关键→康有为对西方文化的欣赏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乎孔子的三世教义,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构联系→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将中西思想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文化去衡量西方文化,故选B。
【针对训练】1.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一专题整合 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两大学说:“仁”与“礼”三大教派:儒、佛、道五大阶段: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时沉重打击、西汉确立为正统地位、魏晋时受到冲击、宋元明清得到新的发展二、重大历史线索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原因及其所体现的演变规律(1)演变历程。
①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
③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
三、题型应用体验比较式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呈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一般由比较对象、比较项目和比较结果三部分构成,从考查方式又有横向和纵向比较之分。
【典型例题】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观点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B.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C.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技法攻略】析题干→一是明确对比项:商鞅、黄宗羲的思想,二是甄别备选项内容。
抓关键→由备选项提示,本题核心是要求对比两者观点不同的决定性原因。
构联系→形成对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鞅和黄宗羲分别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渐趋衰落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了他们的思想。
明答案→不同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故选C。
【针对训练】1.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汉武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取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答案:B2.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南宋时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两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两人争论不休。
【金版学案】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练习:单元归纳3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练习:单元归纳3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903d88f784254b35eefd345f.png)
一、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重要认识1.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全面奠基时期。
农业方面,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构成了特有的中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2)两汉时期:科技人才辈出,科技著作大批问世,科技成果辉煌,科技对生产的渗透日益显著。
如:《九章算术》、《氾胜之书》、农具制造、冶铁和造纸工艺等。
(3)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宋元时期,科举制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格物致知的学风等为科技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宋代,以毕升、王祯、郭守敬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
(4)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总结时期。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显示了医学、农学集大成的特点。
由于传教士东来,中西科学成就开始交融与会通。
2. 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和理性认识。
而西方近代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3. 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易位的主要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未能转向近代科技并且在世界科技领域逐步落后,西方近代科技形成、发展并且欧洲成为世界科技的中心,究其原因有:(续表)4.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启示。
(1)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得出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
二、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金版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 练习:专题二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这一诗歌总集()A.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B.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C.以辞藻华美铺张著称D.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答案:A2.如图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该图能反映出()①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②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③诗人追求真理的坚定意志④诗人豪迈的精神气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3.“气势恢宏、辞藻华美、文辞铺张”是下列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A.楚辞B.乐府诗C.汉赋D.宋词答案: C4.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答案:B5.从宋代的瓦肆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答案:B6.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离骚》诗句摘录与译文: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难道我还害怕什么灾祸吗?我担心的是祖国遭殃。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声叹息泪流满面,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在各国为他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请回答:(1)材料一所选诗句主要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怀?(2)许多人都喜欢用屈原《离骚》中的哪一诗句来激励自己?这又表达了屈原怎样的精神?(3)我国有在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
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你认为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屈原的诗所反映的爱国主义这一关键,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学上的贡献,使屈原受到人们的纪念。
答案:(1)热爱祖国和人民,忠诚于祖国和人民,关注祖国的安危和人民生活的艰难。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检测卷(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金版学案】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检测卷(一)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6ea4fe68767f5acfa1c7cddc.png)
单元过关检测卷(一)(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考查范围:第1~2单元)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公元前7世纪,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D)①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②贵族与平民的矛盾③贵族与工商业者的矛盾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贵族的专权与剥削使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成为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更为尖锐,②③正确,故选D项。
2.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能够最终得以确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D)A.独特的地理环境B.杰出的民主政治领袖C.良好的公民教育D.壮大的工商业者群体解析:根据所学,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能够最终得以确立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特别是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
他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繁荣。
工商业者阶层的壮大直接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进行。
本题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壮大的工商业者群体。
3.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其中最利于巩固统治基础的措施是(D)A.公民按财产多少分享政治权利B.建立四百人议事会C.建立公民陪审法庭D.废除债务奴隶制解析: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保证了公民群体的数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
4.(2015·扬州模拟)有学者对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作了如下评价:“(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该项措施应为(A)A.颁布解负令B.发展工商业C.实行津贴制D.财产等级制解析: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公民群体,与材料“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相符,故A项正确;发展工商业属于经济措施,与材料所提及的政治保证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津贴制度实行于伯利克里统治时期,故C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与材料涉及巩固公民群体没有关系,故D 项错误。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一)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3电子题库 专题一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Word版含答案

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周礼以维护旧的统治秩序,而鲁国大夫违背礼制,用天子专用的八佾舞,对此,孔子极力反对。
2.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的是()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
(苏渊雷)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
(范文澜)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
(郭沫若)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
(梁启超)解析:选B。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而A项中的“崇功利,尚干涉”,C 项中的“同情公室”,D项中的“深信政府万能”都体现的是“人为”,B项则体现了“无为”思想。
3.某校高二的一位学生在编演“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说了一句台词:“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位学生扮演的是()A.孟子B.荀子C.韩非D.墨子解析:选C。
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
台词中的信息反映了法家韩非的观点,他主张以法治国,以法为教。
4.“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由材料中的“贤者……为官长;不肖者……为徒役”可知是墨家的“尚贤”思想。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2: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3: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卷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孔子的下列哪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其中“教育公平”体现了这一思想,故选B。
答案:B2.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解析:本题考查调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
A项体现了儒家贵贱有“序”的等级思想,B项体现了墨家节用的思想,C项体现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D项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C3.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④主张“尚贤”“非攻”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④解析: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尚贤”、“非攻”是墨子的主张。
答案:A4.“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反映出庄子()①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②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③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④走上了不可知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从题干的两段话可知,庄子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从而抹杀了事物的相对性,走上相对主义,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必然走上了不可知论的道路。
答案:D5.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合的是()A.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清心寡欲,顺应自然D.善用权力,建立权威解析:B为儒家思想,C为道家思想,D为法家思想。
答案:A6.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解析:本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
解答本题注意分析历史背景,汉武帝想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董仲舒的对策符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
答案:D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②③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独尊儒术”的原因和影响做出正确分析,另外儒学之外的其他各学派地位虽然受到冲击,但是“独尊儒术”并非消灭其他各家。
答案:D8.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重在“尊”,这主要表现在() A.提高儒学地位,禁绝其他思想学派B.将儒家经术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中C.将儒家经术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唯一内容D.采用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独尊儒术”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依据教材可知,是将儒术用于教育和选拔官员中,故选B。
答案:B9.《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占52.38%。
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解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其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儒学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深刻,故D为最佳选项,A、C与材料无关,B项到秦朝已实现转变,故排除A、B、C。
答案:D10.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科举制的影响中A、C、D都是正确的,而B项说法错误。
因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皇权,故选B。
答案:B11.“二程”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下列不属于他们基本主张的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天理的核心是“仁”C.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D.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解析: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基本主张。
答案:C12.“宇宙便是吾心”,与下列哪一思想家的观点本质一致()A.董仲舒B.程颢C.朱熹D.王守仁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不同思想家思想的识记能力。
“宇宙便是吾心”属于心学,王守仁的思想与其一致。
答案:D13.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A.本质上是相同的 B.内容上是相同的C.观点上是一致的 D.存在时间相同解析:理学和心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A14.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A.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B.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C.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D.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解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对“理”的认识方面有差别,但二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是一致的。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A15.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B.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C.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D.人民起义的推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进行分析,其他选项是作为其产生的对立面或者有利条件,不属于根本原因。
答案:A16.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哪项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制天命而用之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解析:本题以儒家思想的发展切入,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具有民主启蒙色彩”,A项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董仲舒的主张,都体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
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他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具有民主启蒙色彩,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17.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A.建立“一家之法”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法治D.建立君主立宪制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法治的思想,从材料可以看出他反对“一家之法”和君主专制,但他还未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答案:C18.王守仁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
”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C.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解析:王守仁的言论体现了“心外无物”的思想是唯心主义;而王夫子的说法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于唯物主义,故选A。
答案:A19.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A、B分别是先秦时期孟子、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20.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张载的思想与顾炎武的思想均强调了社会责任感。
B项是王守仁的观点,C、D与材料无关,故选A。
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21题16分,22题18分,23题16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指出其时代特点。
(6分)(2)三则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4分)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生活的不同时代,他们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地形成的时期;西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
(2)韩非子主张法治。
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建立。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他的思想对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主要是由于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