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论文,文学]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论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论文

“文起八代之衰,泽被后世之功”——解读韩愈的文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唐代中期出现文体文风改革的高潮,一方面缘于儒学思潮和政治改革的触发,即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另一方面与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密切相关。

以骈文而论,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魏晋,至南北朝大盛,此后一直延续不衰。

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

但是发展到后来,弊端也逐渐明显。

如对偶惟求其工,四六句型限制了内容的充分表达;用典惟求其繁,不少篇章晦涩难懂;一意追求华丽辞藻,内容空虚浮泛。

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骈文是唐代前期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不过,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开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词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

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出文风正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中。

文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这种愿望也表现在理论批评上,从初唐以来,不断有人对骈体文风提出批评。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德古文理论。

古文和骈文是中国古代文章写作的两种基本语言表达方式,古文的名词是后起的,是针对骈文而提出来的,指骈文产生以前先秦两汉文章写作的语言表达方式,即自由、不受任何限制的语言表达方式。

古文的概念产生很早,汉人所说古文指先秦文献典籍,亦指先秦古文字,在六朝人说的古人,乃是泛指前代的文章。

这些均与唐人所说古文不同。

唐代古文提倡者所说的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文章那种与六朝骈文不同的、不讲骈俪对偶的单行散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古文并不绝对排斥骈文,也可以夹杂少量骈偶句,但以自由的单行散体为主。

古文和骈文作为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应当是并行共存的,彼此也可以相互掺杂运用,事实上它们各自的发展都没有中断过,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侧重而已。

骈文侧重于格式整齐的语言形式美,而且是一种绚丽铿锵、和谐对称的雕饰美;古文侧重于语言的自由流畅表达,讲究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生动简洁的本色美。

文学批评论文六篇

文学批评论文六篇

文学批评论文六篇文学批判论文范文1阿多诺的文学批判连续着他碎片化、星座化的写作风格,这并非仅仅是对某种形式的偏爱,而反映出阿多诺对一切系统性理论话语包括阐述性文学理论话语的不信任。

就集中收录阿多诺文学批判文章的作品集《文学笔记》这一书名确定之周折也能看出此特点。

据说阿多诺最初想把作品集命名为后接受编辑的建议接受名.英译本的标题为notestolitera-ture,这里用了介词to,而不是on,英译者解释说这就是对阿多诺作品形式特征的最好说明,由于阿多诺的文本有着类似音乐的特征。

note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其一表示音乐的音符,从字面上看,notenzurliterature就是musicalnotestoliterature;其二note又可以理解为注脚,这提示读者,对文学的看法都是一些细节之处的观看。

阿多诺的文学批判文章比较零散,但数量浩大。

详细来看,他的文学批判文章涵盖面极广,内容非常庞杂,其文学批判对象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流派均有涉及。

这些批判文章主要收集于《文学笔记》中从这些文学批判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家及详细文学作品的解读,对其他文论家理论之批判,关于作家作品集的书评,等等。

其中一部分是已发表的文章,一部分是电台的讲演,也有若干篇论文如等是从未发表被收录到此文集中的。

阿多诺的文学批判对象涉及到众多作家及作品,主要包括艾兴多夫(Eichendorff)、海涅、卡尔克劳斯(KarlKraus)、歌德、狄更斯、巴尔扎克、瓦莱里、普鲁斯特、弗兰克魏德金(FrankWedekind)、托马斯曼、布克哈特(RudolfBorchardt)、格奥尔格(StefanGeorge)、荷尔德林、贝克特、卡夫卡、弗里茨封温赫(FritzvonUnruh)等,涉及到的理论家有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egfriedKracauer)、布洛赫、卢卡奇、本雅明、萨特、海德格尔等。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文学批评论文范文

文学批评论文范文

文学批评论文范文引言文学批评是一种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的方法。

它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解读,更是对作品形式、结构、风格等方面的评价。

本文将通过对《红楼梦》进行批评,介绍一个文学批评论文的范例。

正文作品背景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

小说以富贵荣华的贾府为背景,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间的故事。

作品描绘了封建社会的荣辱悲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文学批评之主题分析在《红楼梦》中,主题是一部重要的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在这个文学批评文中,可以选取一个主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论。

比如,可以选择“爱情与现实的冲突”作为主题,探讨作品中的爱情关系如何受到封建礼教、家族压力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物之间的爱情如何在现实面前渐渐破灭。

文学批评之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是小说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作者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以及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在文学批评文中,可以选取几个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情节和对话,探讨他们的形象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比如,可以分析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对爱情的态度,并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文学批评之语言风格分析语言风格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在文学批评文中,可以选择几个代表性的语言特点,比如比喻、象征、描写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分析语言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整体风格,并从中发现作者的独特之处。

结论本文通过对《红楼梦》进行深入分析和评论,展示了一个文学批评论文的范例。

通过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红楼梦》- 曹雪芹。

文学批评意识及其构成要论文

文学批评意识及其构成要论文

试论文学批评意识及其构成要摘要:意识决定着人类行为。

批评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一,文学批评则是诸多批评行为中的一种。

文学批评意识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动力,其特殊性在于必须具备审美意识和主体意识两个基本要素。

审美意识将批评主体的阅读行为导向对文学原理的不断思考和追问主体意识则直接影响着批评理论的客观性与深度,将批评与鉴赏区别开来,同时决定着批评的风格与批评理论的独立与完善。

关键词:意识—批评意识—文学批评—审美—主体意识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由于客观物质世界(即意识的对象)可以分为不同的领域,所以意识也有相应的不同形态,譬如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哲学意识、伦理意识、宗教意识、自我意识等等。

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两个层面的存在,一个是物质的存在,即我们的肉体、感官的存在,它们总是在自发地寻找着与自身相应的愉快和协调。

此外是精神的存在。

人有理性,也需要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批评行为的存在颇能体现人类精神活动的自觉性。

人类行为无一不受某种意识的驱动,批评行为更是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一,必须以批评意识作为原动力。

一、文学批评意识中的审美意识“文学是人学”,这是我们今天普遍认可的一个命题。

这一命题包含人情、人性、人道等丰富的内涵。

在某种程度上,文学是人对自我的一种确认与安慰。

并且,不管这确认与安慰是希望还是绝望,它总是以人为指归,始终是心灵在场的。

一个作家的创作如果不是站在人学的立场,那么通过文本显示出的就不会是人在活着,而是观念在活着。

换言之,作家只有把文学创作建立在人的生存意义上,而不是建立在语言、观念等非本原因素上,文学的人学价值才不会迷失和旁落。

文学的这一特点也给文学自己带来了特殊的属性——审美性与情感性。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其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审美性和情感性。

”审美的发生在于爱与美,审美是对美的感受,‘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所发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需要调动主体全部感觉、意识、心理能力和神经功能全身心投入的整体性活动。

文学批评范文

文学批评范文

文学批评范文《范文,《红楼梦》文学批评》。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自问世以来,这部小说一直备受文学评论家和读者的热爱和关注。

本文将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意境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文学批评,探讨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从情节上看,《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贾府的兴衰和人生百态。

小说以贾宝玉的出生为开端,以贾府的衰落为结局,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命运交织,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情节曲折,跌宕起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而感到悲凉,时而感到激荡,情节的丰富多样性为小说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其次,从人物塑造上看,《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贾宝玉是一个多愁善感、柔情似水的人物,他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林黛玉则是一个聪慧、敏感的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悲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薛宝钗则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女子,她对贾宝玉的爱情和家族的兴衰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多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物的鲜活和生动。

再次,从意境上看,《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细腻的画面。

小说中的意境既有田园牧歌般的宁静和美好,又有宫廷宴会般的繁华和奢华,更有家族兴衰的悲凉和沧桑。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府的繁华和衰落,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的意境丰富多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最后,从语言运用上看,《红楼梦》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精妙的笔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小说中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和丰富。

小说的语言运用精妙细腻,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综上所述,《红楼梦》以其丰富多彩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腻的意境和优美流畅的语言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文学批评范文

文学批评范文

文学批评范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复杂。

在文学批评中,《红楼梦》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红楼梦》在文学批评中被赞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而广受好评。

曹雪芹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说中所描绘的宴会、游园、婚嫁等场景,无一不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些都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其次,《红楼梦》在文学批评中被认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以其对封建社会弊端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曹雪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封建礼教的束缚、家族势力的作祟、女性地位的低下等。

同时,他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这些都使得《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总之,《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小说中对封建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剖析,引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因此,《红楼梦》在文学批评中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达尔文主义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

关于达尔文主义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

关于达尔文主义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影响[论文摘要]跨学科研究是文学批评的新领域,科际整合对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所创立的进化论即达尔文主义被视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而且对于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达尔文主义与文学的契舍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阈,形成了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文学达尔文主义。

[论文关键词]进化论;文学达尔文主义;文学批评20世纪后期日益明显的重要学术趋势是从学科界限分明的文学研究发展为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对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为人类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作家的创作活动,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研究的进行,都与人类知识活动的其他领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跨学科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际整合”(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中,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成为学者们瞩目的焦点。

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注重创作与欣赏的过程,在方法上主要诉诸于想象和虚构;而科学则具有中立、客观、以事实(而不是主观意识)为根据等含义,是一种工具理性,主要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且更注重成果。

由于拥有各自的领域和功能,文学与科学的关系貌似遥远,但是作为构成人类文明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联系是不容切断的。

在文学发展漫长的历史中,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文学观念、创作手段及研究视阈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中生物科学中的达尔文主义即进化论学说便是一例。

一、达尔文主义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于l9世纪中叶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即通常所指的进化论。

他运用大量地质学、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的材料,令人信服地证明了现存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逐渐演化而来的,揭示了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因,从而使进化论真正成为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论文
一、当代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
1.文学批评社会政治化有余,美学自由化不足
当前,很多文学批评作品的政治化倾向明显,实际上不过“以学究之陋解诗”罢了,对作品只是理论上的标示,仅仅用文学理论去解释作品,而不是基于审美或经验主义。

在职业批评家看来,也只是“禾”与“莠”在一个田地齐生共长的景致。

事实上,其对于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的功用微乎其微。

20世纪初改良派提出的“小说界革命”,目的就在唤醒民众,启蒙民智,改良社会风气。

文学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色彩浓厚无可厚非,而当代文学则必然要求借鉴西方文学的精华,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反映新生活、新文明。

因此,文学批评者也必须从美学立场出发寻找安身立命之处,这样,文学批评界的社会地位才能有所提高。

2.文学创作的民族化与文学批评的现代化相互制约
文学发展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文学创作要民族化,文学批评要现代化,大家的思考重心往往都放在“如何改革上”,而缺少对“为何要这样”的深入思考。

其实,答案不在于艺术,而在于政治。

令人遗憾的是,创作方法可以探索创新,创作原则却难以动摇,现实主义的意识形态背景必须时刻牢记和体现,那么,在文学批评当中,批评的政治立场显然比艺术方法重要,文学批评的“推陈出新”的实践时隐时现,文学批评的从属地位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二、文学批评的未来与展望
1.丰富批评理论体系,消弭批评与创作之间的无形鸿沟
文学创作从来不源于理论思考,并超前于理论思考,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种“清风自来”的新鲜感,而这恰恰是一般批评家所未能进入的境界:他们往往把或许也曾感受到的这种得之不易的新鲜感置之脑后,其所看重的只是文学史的知识和材料而已。

威尔逊提出,批评家仅仅是批评家也是不够的,他应该首先是艺术家,善于创作诗歌、小说、戏剧,才能真正对艺术创作者及其作品产生真挚的同情,才能把作品中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2.将艺术和审美相结合,实现文学批评的美学化
艺术是精神性的,它不是供人换取功名利禄的“职业”,它需要一种活跃的、敏锐的、精深的鉴赏活动,它既关乎文学问题,也涉及社会、政治、历史、哲学等问题。

将艺术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从某一角度深层次揭示该文学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及从美学的角度发现该作品的深远意义和价值所在,并能条理清晰的阐述该作品对文学和美学发展的意义,从而实现文学批评的美学化。

3.构建文学批评的多元化体系,达到现代化和民族化的有效融合
构建文学批评的多元化体系,包括批评主体的多元化、批评形式的多元化和批评格调的
多元化。

就批评主体而言,可以是学者型批评主体,也可以是作家型,抑或是读者型。

就批评形式而言,可以通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期刊、杂志、报纸公开发表文章,也可以通过研讨会、随笔体等。

就批评格调而言,可以是科学的、规范的、严谨的学术型批评,也可以是大众的、随意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明白易懂的、共大家娱乐的服务型批评。

总之,应该是现代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统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共存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