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赏析】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人物形象分析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解读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形象解读1. 简介《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如何在19世纪社会中面对固有的傲慢和偏见,并最终找到真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女性角色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作者试图传达的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局限、挑战以及个体力量等方面内容。
2. 主要角色分析2.1 伊丽莎白·班内特伊丽莎白是小说中的主角兼叙述者,她聪明、独立、机智,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尽管生活在一个约束女性自由发展的社会,但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她在面对傲慢和偏见时坚持原则,并且不愿意妥协自己的价值观。
2.2 简·班内特简是伊丽莎白跟随的姐姐,相对于伊丽莎白来说更加含蓄和温柔。
她被早期女性社会角色定位所限制,努力追求婚姻是她唯一的出路。
然而尽管如此,她的善良和纯真使得她在男性角色中找到了一个真正懂得欣赏她的人。
2.3 卡洛琳·宾利卡洛琳是伊丽莎白和简的亲友,以表面端庄、礼貌而闻名,但实际上却掩饰着自私、功利的内心。
她通过虚情假意来取悦社会上层,并试图抢夺达西先生,展示了贵族阶级社会中女性间相互竞争和明显的阶级分化。
3. 女性形象所传递的信息3.1 女性局限与挑战小说揭示了当时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的各种限制和束缚。
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来说,婚姻是唯一能改变命运和获得地位提升的途径。
然而,作者通过伊丽莎白等角色的塑造,表达了对婚姻制度的批判,并强调女性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
3.2 个体力量与抗争尽管生活在一个受限制的社会环境中,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展现出了独立、机智和勇敢的一面。
她们坚守原则,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不畏惧社会上流行的偏见观念。
正是这些个体力量,使得她们能够追求自由和真爱。
3.3 社会反思与变革通过描写各种不同类型女性形象,小说展示了当时整个社会结构中旧有观念和偏见对女性发展和幸福所造成的困境。
并且在人物塑造上突出强调了女性独立思考和表达自我的重要性。
【名著赏析】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人物形象分析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人物形象分析《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早期代表作 ,也是她具有写作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她以日常生活为素材 ,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幽默和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 ,特别是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并分析作者对伊丽莎白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本书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的生活状况,在当时的社会里 , 女性被认为是低男性一等的“第二性”,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文化习俗上受到男性的全面压制,因此女性在多个方面都依附于男性。
另外,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和伊丽莎白一样的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好男人。
因此,婚姻成了女性寻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
但是伊丽莎白在这样的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却没有因世俗的压力而妥协。
她坚定的鄙视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拒绝只以金钱为基础的结合,她追求的是自己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书中以伊丽莎白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她的爱情故事。
她很明确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她拒绝无爱婚姻,因此她拒绝了经济殷实但庸俗不堪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
她真正的爱情是从在麦里屯碰到民兵自卫团的军官韦翰开始的,伊丽莎白见到韦翰第一眼之后立刻被韦翰一副“讨人喜欢”的外表迷住了。
而韦翰也表现得跟她一见如故 ,滔滔不绝地表白自己的悲伤,同时更中伤达西先生。
伊丽莎白相信了韦翰对达西的谗言 ,再加上之后她得知促使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分离的主使人就是达西时,对达西的愤恨和对吉英幸福不可得的心痛完全控制了伊丽莎白的头脑,因此她断定是达西的门户偏见和想把自己妹妹许配给彬格莱的自私想法导致了吉英和彬格莱的分手。
她深恶痛绝地指责达西毁了自己姐姐一生的幸福 ,剥夺了韦翰幸福生活的权利。
男女主人公的误会和矛盾由此展开,达西的傲慢基于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由于他出言伤害伊丽莎白,引起她的偏见;也正由于伊丽莎白的自爱才产生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傲慢与偏见都达到了最高峰。
傲慢与偏见人物分析

傲慢与偏见人物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以描写英国上层社会家庭的生活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下面将对该小说中几个关键人物进行分析。
首先,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是一位聪明、调皮且有主见的年轻女子。
她对传统的社会规范不屑一顾,对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婚姻观持怀疑态度。
伊丽莎白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坚定的个性,她对绅士达西的傲慢和偏见深感不满,因此产生了对他的负面印象。
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伊丽莎白逐渐改变了对达西的看法,最终认识到自己原先的判断是片面和偏见的。
伊丽莎白的成长过程既是对自身偏见的克服,也是对社会偏见的审视,展示了奥斯汀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倡导。
其次,费茨威廉大人和班纳特夫人是伊丽莎白的父母,在小说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费茨威廉大人是一位乐观豁达而有责任心的父亲,倾尽所能满足女儿们的需求,尤其是在面对财务困难的时候。
班纳特夫人则是一位爱施展的善良母亲,常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在育儿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爱。
他们的角色象征了英国上层社会家庭中的一种典型形象,同时也展现了家庭关系对个人性格养成的影响。
再来,达西是小说中最为复杂和有趣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富有的绅士,拥有高超的品味和卓越的才能。
然而,他却因为经济地位和与班纳特家庭背景的差异而被人认为是傲慢和冷漠的人。
尽管达西起初对伊丽莎白的印象不好,但他内心深处却是一个正直和善良的人。
通过与伊丽莎白的相处和相互理解,达西逐渐改变了自己以往对人的偏见,并向伊丽莎白表达了真挚的爱意。
达西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人们在外貌、财富和社会地位上的偏见是多么容易导致误解和判断错误。
最后,班纳特家庭的姐妹们也是小说中重要的角色。
简是伊丽莎白最亲近的姐姐,她温柔善良却有些害羞,她对人的理解和宽容多次给了伊丽莎白宝贵的意见。
而丽迪雅则是一位轻浮而急躁的女孩,经常冒犯传统的社会规范,因此在小说中扮演了一个不和谐的角色。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浅析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性格浅析摘要:《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中,《傲慢与偏见》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如反封建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以及满足于传统命运的女性形象贝纳特姐妹和卡洛特·卢卡斯,通过分析来深入表现女性发展的源泉。
这种根源在于父权制社会里,女性地位低下,而且女性长期遭遇一系列的困难和不公,如受教育的不平等,缺乏隐私权,养儿育女,承担无休止的家庭义务等。
本文从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出发,系统展开论述从伊丽莎白对待婚姻的态度上所反映的女性意识,以及几种影响婚姻的重要因素和其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反封建;婚姻观;简·奥斯汀;女性意识;《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对于英国女作家奥斯汀,她一生创作了六部作品,每部都很成功,对于她的代表作一向以来存在争议,《爱玛》,《傲慢与偏见》,作者自己说在理性和情趣方面后者胜过前者,经过时间的检验,后者的读者始终多过前者,正如一个人的举止可以反映他的性格,在对待婚姻上同样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本文着重探讨女主角伊丽莎白的性格。
一、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及其对待婚姻的态度《傲慢与偏见》的中心和焦点人物是伊丽莎白·贝纳特。
她及其聪明,并且活泼大方、有思想、有主见,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和独立人格的新女性。
她首先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后来又拒绝了达西。
拒绝求婚充分反映出她(也是作者奥斯汀)的婚姻观:爱情至上。
牧师柯林斯先生是贝纳特先生(伊丽莎白的父亲)的表侄,也是贝纳特先生的财产继承人,他是个自负、谦卑的蠢汉,善于巴结权贵的小人。
他因受了贵族夫人凯瑟琳·德·包尔夫人的赏识,得到了教区牧师的肥差,由此越发的变得妄自尊大、自命不凡。
他自认为自己有财产又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要娶贝纳特家的女儿为妻,肯定易如反掌,不会有任何问题。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分析报告《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伊丽莎白·班内特(Elizabeth Bennet)这个独立自主,机智聪慧的女主角展现了奥斯汀对于女性的理想化塑造。
伊丽莎白作为小说中最突出的角色之一,她的人物形象丰满且复杂,既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些许缺点。
下面将从她的外表、性格特点以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伊丽莎白的外表并非小说中最美丽的女性,但她却是最受欢迎的。
她有浓密的黑发,白皙的肌肤,一对明亮聪慧的眼睛。
她虽不能算是美人,却有一种娴静而散发着智慧的气质。
她在小说中与其他妹妹们形成鲜明对比,她们虽然比她们年轻漂亮,但在性格和思想上却逊色于伊丽莎白。
其次,伊丽莎白的性格特点令人难以忽视。
她是一个非常独立自主的女性,不愿受到社会观念和传统的束缚。
她拒绝成为一个权威性的女性形象,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独立。
她机智聪慧,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对于爱情和婚姻不会盲从他人的意见。
她充满正义感,对于那些傲慢自大的人极为不耐烦,她勇于为自己维权并对错误的观念提出批评。
然而,伊丽莎白也有自己的缺点,她有时会过于冲动和情绪化,容易被第一印象左右,导致对一些人产生错误的判断。
伊丽莎白在小说中与多个角色的互动也展现了她的人物形象。
她与长相帅气但傲慢自大的达西先生展开了一段充满矛盾和阻力的爱情故事。
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印象一开始是负面的,她被他的傲慢态度和冷淡冷漠所激怒,但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交流,她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重新评价了达西。
这段爱情故事既展现了伊丽莎白的坚守原则和独立思考的态度,也展示了她的成长和重新认识他人的能力。
伊丽莎白与其他姐妹和家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小说中重要的一部分。
她与姐姐简的关系非常亲密,她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互相给予支持和鼓励。
伊丽莎白也与母亲和父亲有着不同的关系,她是父亲的宠儿,而对母亲的婚姻观念持有批判和保留态度。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

对《傲慢与偏见》的女性角色分析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社会风俗的生动刻画而闻名于世。
其中,丰富多样的女性角色更是为作品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小说的女主角,她聪明、机智、勇敢且有主见。
她不会被社会的陈规陋习所束缚,对于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面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傲慢时,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他的财富和地位而妥协,反而对他的态度感到厌恶。
她坚信爱情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金钱和地位的考量。
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她在面对母亲急于将她嫁出去的压力时,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
伊丽莎白的聪明才智在她与他人的对话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能够敏锐地洞察到人们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并用巧妙的语言予以回应。
她的勇敢则体现在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为自己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简·班纳特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她温柔、善良、美丽且极具亲和力。
简是那种典型的淑女形象,她总是以善良的眼光看待世界,对他人充满了信任和关爱。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含蓄而深沉的,即使心中对宾利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不会轻易表露出来。
简的性格使得她在面对爱情时过于被动,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但正是这种温柔善良的品质,让她最终赢得了宾利先生的爱情。
夏洛特·卢卡斯则是一个务实的女性形象。
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婚姻市场上的处境,明白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一种奢侈品。
因此,她选择嫁给了愚蠢而又自负的柯林斯先生,只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生活和经济保障。
夏洛特的选择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部分女性的无奈和妥协,她们不得不放弃对爱情的追求,转而追求物质上的安稳。
这种务实的态度虽然让她获得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但也让她失去了追求真正幸福的机会。
莉迪亚·班纳特是班纳特家最小的女儿,她轻浮、鲁莽、无知且缺乏自我约束。
她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被军官的外表所迷惑,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威克姆私奔。
探索成长与自我认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的形象塑造

探索成长与自我认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内特的形象塑造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所写的经典小说之一。
伊丽莎白·班内特是这部小说中的主要女性角色之一,她的形象塑造引发了对成长和自我认同的探讨。
本文将深入分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的形象塑造,探讨她从一个固执而自以为是的女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性、坚强和独立思考的女性。
一、早期形象:固执而自以为是初始阶段,伊丽莎白被描绘为一个具有强烈个人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年轻太太。
然而,她在面对利用谣言来抹黑达西先生名声的问题时表现出了她那固执和自以为是的一面。
这种态度使得她错过了解当事人真正品性和动机的机会。
二、眼界之扩展:傲慢与偏见的自省由于种种误解和误判,伊丽莎白逐渐认识到自己那种固执而带有偏见的态度是盲目和错误的。
她开始怀疑以貌取人的观念,并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
通过与达西先生及其姐妹之间的一系列相处,她对他们进行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
三、成长与转变:接纳并大胆表达真实自我伊丽莎白逐渐在成长过程中发现,她需要放下过去的固执和偏见,并欣然接受事实和新信息。
最终,她勇敢地表达出自己对真爱和婚姻的追求,不再被社会舆论所左右。
这是一个标志着她坚持真实自我,并在学习与经验中不断成长和争取合适幸福下半生。
结论伊丽莎白·班内特在《傲慢与偏见》中经历了一个饱含挑战、成长和积极转变的旅程。
她从一个固执而自以为是的女子逐渐成长为一个理性、坚强和独立思考的女性。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重要的价值观,即接纳并表达真实自我,并努力追求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列表)。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鉴赏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充满着生动的个性,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结构和命运,通过对其形象的描写和表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以下是我对几位外国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和评价。
《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班纳特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傲慢与偏见》中的女主人公,她聪明、机智、果敢、善良,勇于拥抱真实的自我和世界。
伊丽莎白是她所在社交阶层中的一个反叛者,她不愿意妥协自己的原则和对人的价值观,坚定地拒绝了那些以社会地位、财富和门第为前提的婚姻。
她是一个现代的、浪漫的和独立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预示着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解放和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
伊丽莎白的性格具有自我尊严的特点,她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而战。
但是,她并不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她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自我纠正和进步。
伊丽莎白的形象表达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力量和意义,她成为了现代女性的精神榜样和固有价值的象征。
《罪与罚》中的罗迪翁·拉斯柯尔尼科夫罗迪翁是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被社会排斥和嘲笑的人,他的贫穷和病态使他对世界充满了绝望和愤慨。
罗迪翁的性格既复杂又丰富,他有着强烈的良知和思想,却在现实中陷入了境况的被动和难以解脱的苦难。
罗迪翁的形象表现出人的内在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和罪恶。
他的形象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现状的尖锐批判。
罗迪翁是杂乱无章的、混乱的、无序的现代性的体现,他是一个孑然一身的反叛者,标志着俄国文学的开端。
《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格列佛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也是著名的虚构人物。
他是一个冒险家和旅行家,用他的智慧和勇气,挑战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遇和冒险。
格列佛的性格既是善良、正义、聪明,又有些单薄和超脱。
格列佛的形象代表了人们对忠诚、勇气和冒险的向往和追求。
他是一个冒险家和探险家,意味着人们不断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人物形象分析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早期代表作 ,也是她具有写作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她以日常生活为素材 ,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幽默和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 ,特别是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并分析作者对伊丽莎白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本书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女性的生活状况,在当时的社会里 , 女性被认为是低男性一等的“第二性”,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文化习俗上受到男性的全面压制,因此女性在多个方面都依附于男性。
另外,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和伊丽莎白一样的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好男人。
因此,婚姻成了女性寻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
但是伊丽莎白在这样的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却没有因世俗的压力而妥协。
她坚定的鄙视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拒绝只以金钱为基础的结合,她追求的是自己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书中以伊丽莎白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她的爱情故事。
她很明确自己要追求的是什么,她拒绝无爱婚姻,因此她拒绝了经济殷实但庸俗不堪的表哥柯林斯的求婚。
她真正的爱情是从在麦里屯碰到民兵自卫团的军官韦翰开始的,伊丽莎白见到韦翰第一眼之后立刻被韦翰一副“讨人喜欢”的外表迷住了。
而韦翰也表现得跟她一见如故 ,滔滔不绝地表白自己的悲伤,
同时更中伤达西先生。
伊丽莎白相信了韦翰对达西的谗言 ,再加上之后她得知促使姐姐吉英和彬格莱先生分离的主使人就是达西时,对达西的愤恨和对吉英幸福不可得的心痛完全控制了伊丽莎白的头脑,因此她断定是达西的门户偏见和想把自己妹妹许配给彬格莱的自私想法导致了吉英和彬格莱的分手。
她深恶痛绝地指责达西毁了自己姐姐一生的幸福 ,剥夺了韦翰幸福生活的权利。
男女主人公的误会和矛盾由此展开,达西的傲慢基于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由于他出言伤害伊丽莎白,引起她的偏见;也正由于伊丽莎白的自爱才产生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傲慢与偏见都达到了最高峰。
接下来,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一封信促使伊丽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达西在信中坦承了自己之所以拆散吉英和彬格莱是因为他误认为吉英对彬格莱并无真爱。
同时在信中他揭露了韦翰的真面目,他的所作所为是那么地令人不齿,他甚至想引诱达西的妹妹和他一起私奔。
正是这封信催毁了伊丽莎白先前心中的种种障碍和芥蒂。
伊丽莎白重新认真、冷静地审视了自己,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以往未免太盲目 ,太偏心 ,对人存在偏见 ,而且不近情理”。
正是达西和韦翰对自己态度的不同更促成了自己的偏见和无知,从而长期遮蔽了双眼 ,至此蒙蔽心智的薄纱终于被揭除 ,新的正确的自我认识帮助伊丽莎白走出误区 ,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
而达西也因伊丽莎白对他激昂愤慨的谴责而产生了极大的震憾 ,达西也开始对自己从前的言行举止进行了新的认识和改造。
最终,再次出现在伊丽莎白面前的达西与求婚前的达西大不相同。
伊丽莎白看出他原本就是个性格很柔顺的人 ,
于是尊敬之外又添上了几分亲切 ,爱慕之心悄无声息地产生了。
傲慢变成了谦逊 ,偏见变成了亲切。
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和韦约翰的私奔依仗达西的资助得以平息 ,更使两人在感情上越走越近。
因此后面尽管有咖苔琳夫人的阻挠 ,但是她没能阻挡伊丽莎白与达西结亲的趋势 ,反而像爱情的催化剂大大激发了达西第二次求婚的勇气。
性格上的共同之处和对方对性格的相互欣赏是两人最终走进婚姻殿堂、走向理性幸福的一大坚实基础。
傲慢与偏见化为浓浓的柔情蜜意 ,有情人终成眷属。
全书的中心人物伊丽莎白是一个聪慧、坦率、思维敏捷、风趣活泼而有教养的小姐。
例如伊丽莎白在反驳珈苔琳夫人的责问时 ,一针见血地指出: “要是因为姐姐无法早嫁 ,或是不想早嫁 ,做妹妹的就不能有社交或娱乐 ,那实在太苦了她们。
最小的和最大的同样有消受青春的权利。
怎么能为了这样的原由 ,就让她们死守在家里 !”奥斯丁通过伊丽莎白无情地嘲讽了这种旨在维护男性权威、压抑女性情感的社会陋习。
还有书中对伊丽莎白不顾淑女礼仪 ,在清晨冒雨徒步穿越泥泞的田野 ,去探望生病的姐姐;她鄙视贵族的傲慢 ,断然拒绝有辱她尊严的求婚者达西;她不畏权贵 ,面对蛮横无理的珈苔琳夫人不卑不亢。
伊丽莎白无疑为那个时代的妇女作出了榜样 ,虽然她并不精通音乐、绘画、舞蹈 ,也不特别美丽 ,但是却读了些书 ,有见识 ,有观察力和判断力 ,聪明机智 ,充满活力 ,其周围的男人没有一个能与她抗衡。
借此奥斯丁对当时社会的种种陋习和对女性的偏见性认识进行了批判 ,肯定了女性的价值。
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女性都依附于男性,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而如果想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社会上立足,只能去做家庭教师,但这在当时是非常卑微的职业。
因为当时所认可的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女性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花瓶式的角色。
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优雅的举止才是女性接受教育的目的,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男性的目光 ,为自己觅得一个好归宿。
总之 ,女性没有其他的出路,就算受过教育也得不到尊重,在这种生存状况下的女子有许多的无奈和不满,甚至有不少女子放弃了对真爱的追求,随波逐流。
但书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观点却不同,她很具有反抗精神。
她聪明机智 ,有胆识 ,有远见 ,有很强的自尊心 ,并善于思考问题,主张独立自主的婚姻,这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主见,并因之而获得幸福。
面对情感 ,她不像妹妹丽迪雅凭一时的冲动作决定 ,保持了做人的尊严 ,体现了思想和理性的力量;面对现实 ,她不像夏洛蒂那样完全放弃感情的追求 ,伊丽莎白敢于面对阻挠她的一切力量 ,勇敢地捍卫了自己高尚纯洁的爱情。
尤其值得敬佩的是 ,她坚持男女双方的真挚感情是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 ,反对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 ,这在当时妇女处于无权地位 ,把婚姻当作自己唯一出路的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在这本书中 ,正是通过伊丽莎白这一非传统的女性形象 ,奥斯丁对那些所谓的妇女品德提出了质疑 ,对女性价值作出了新的评价。
她认为女性真正的美德不在于忍耐、顺从 ,不在于表面才艺 ,而在于她的知识和见识水平 ,一个女子不仅必须精通音乐、歌唱、绘画、舞蹈及现代语文 ,还“应该多读书 ,长见识 ,有点真才实
学”。
伊丽莎白并不擅长表面上的才艺 ,也缺乏温顺的美德 ,达西之所以克服贵族的傲慢向伊丽莎白求婚 ,正是因为从她身上发现了他更为看重的品质——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奥斯丁对于知识、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把女性置于和男性同等的地位 ,是对女性价值标准的新思维 ,改写了女性对男性的精神依附地位。
从另一方面来说,奥斯丁在塑造主人公伊丽莎白有一定的矛盾性,她虽然向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是思想上却接受了男人应向女人示爱求婚的保守观念。
在伊丽莎白发现了达西的种种优点之后,在对自己虚荣心的不断批判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了伊丽莎白的小心谨慎,勇于认错,敢爱敢恨的性格。
伊丽莎白这个女性形象,秀外慧中的个人素质以及那充满理性的观念以及她的圆满归宿,都充分表达了女作家本人对爱情婚姻以及对全部人生的理想。
以伊丽莎白的婚姻为主,作者说出了对爱情婚姻的见解。
理想的婚姻就是彼此了解,情投意合,心心相印,自由平等,互敬互惠。
它将对彼此的炽烈爱情融合在稳定融洽、相互促进的家庭关系之中。
所以她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为真正的爱情而结婚,而不是为终身有靠而草草苟合。
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奥斯汀通过批判惟利是图的金钱婚姻告诉读者,基于真正的爱情而结婚的理想的婚姻是可能的。
而伊丽莎白正是这样的一个典范,伊丽莎白作为一系列崭新的女性形象的代表,在文学作品中确立了女性身份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通过《傲慢与偏见》,奥斯汀全面透彻地说明了她所谓的理想婚姻的各种基础,展示作者及其笔下女性人物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批判金钱至
上的婚姻观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总之,奥斯丁通过对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再现了当时社会状况下女性内在的反抗,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父权社会下对女性的压制,赞扬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女性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