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一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案01

合集下载

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案(粤教版必修1).docx

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案(粤教版必修1).docx

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案粤教版必修1揀前自圭丽1.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_______ ,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又叫____________ ,通常用g来表示,计算中g—般取__________ ,近似计算时,g取・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 _______________ 的.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⑴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_____ ,加速度为 _____ 的 _______ 直线运动.(2)基本公式速度公式:_______ .位移公式:_______________ •速度和位移的关系:____________ .平均速度:.3. (单选)一物体从H高处自由下落,经吋间Z落地,则当它下落扌吋,离地的高度为( )A. yB.孚C.扣D. 2^4. (单选)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一时间图彖正确的是()课前自主学习答案:1・相同;重力加速度;2・(1)零,g,匀加速;3•解析:设离地的高度为h,则H =却①,H-h=|g(|)2(2),解①②得h兮H.答案:C4•解析: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一时间图象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答案:C 课堂互动筋知识点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新知探究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由于只受重力作用,这个力是不变的,所以我们猜想自由落体运动可能是一种简单的变速运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2. 数学推理:9.8 m/s2;(2)v t=gt,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得Vt = V。

+ at10 m/s2 ;竖直向下.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则某一过程的平均速度为VVo + Vt _ 2②由平 均 速度的定义可知Vs -t③物体做 自 由 落体 运动 的初速度Vo =0④1综合①②③④得S=^gt 2即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和所对应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s-t 23. 实验验证:我们在第一节利用打点计吋器记录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吋,得到一条较为理想的纸带 的纸带如下图 2-2-2所示。

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案(粤教版必修1)

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案(粤教版必修1)

2.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教案(粤教版必修1)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讨论式、互动式. 教学用具 计算器、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纸带的研究,学会分析和处理纸带上记录的运动信息.2.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体验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2.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人类对客观世界发现之旅的乐趣.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上节课我们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轨迹.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打出的纸带,怎样通过纸带的信息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推进新课师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其速度的方向不变,大小改变,这是一种变速直线运动,请你们猜想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种什么样的运动呢?生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到重力作用,这个力是不变的,且通过上节课的探究知道速度逐渐增大.故我猜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师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然后回答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写出你的理论依据.假设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其加速度是不变的,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得,物体在t 时刻的速度为:v t =at由此可知,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则从静止开始,每间隔T s ,其速度分别为:0,Ta ,2Ta ,3Ta ……借助数学上求平均数的方法,可得到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用v 0、v t 表示该过程的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则在某一过程中平均速度v =20tv v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知v =ts 由于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初速度v 0=0易得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其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s=21at 2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为:v t =2sts生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可知,只要证明纸带上的位移与对应的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或证明各时刻的速度均匀增加,就可验证我们的猜想. 师 下面分小组进行数据的处理.如图2-2-1所示.图2-2-1此可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小组2:证明各时刻的速度均匀增加.根据v t =s2,列表如下:从上列表可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Δv 1=Δv 2=Δv 3=Δv 4=Δv 5,即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可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说明:也可以用光电测速装置,直接测量重物经过各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再用加速度公式证明自由落体运动中加速度是不变的.对于程度好、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先求出两连续点间的平均速度.因为打点计时器相邻间隔时间很短,我们可以认为近似等于瞬时速度.利用计算出来的各计数点的速度作出速度图象,再采用传统教材从速度图象中找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但这种方法一般程度的学生在认识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师 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是一个常量.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1)运动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 (3)g 的大小:g =9.8 m/s 2,粗略计算可取g =10 m/s 2. (4)g 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5)规律: v t =gt h=21gt 2v t 2=2gh v =22gt v t(展示问题)下表列出了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你能尝试解释这个规律吗?尝试解释就是作出猜想.一些地点的重力加速度g/(m/s 2)2参考: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讨论与交流在现实中,雨滴大约在1.5 km 左右的高空形成并开始下落,计算一下,若该雨滴做自由落体运动,到达地面时的速度是多大?遇到过这样快速的雨滴吗?据资料显示,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8 m/s.为什么它们的差别会这么大?参考: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得出了物体在只受重力的情况下(即不受阻力)由静止开始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那么一切物体的下落都一样快,加速度都为g =9.8 m/s 2,在任意时刻物体的速度v t =gt ,在任意时刻物体下落的高度:h=21gt 2.这样,可以得出v t 2=2gh.现在说说雨滴的下落是否是自由落体吧!首先说说雨滴的形成:由于大量湿空气的上升,随着高度增加压强逐渐减小,水蒸气出现过饱和,使水蒸气凝结而形成小水滴,大量小水滴聚集起来形成云.小水滴吸收水汽,形成大水滴,受重力开始下落,又与上升的热水汽形成更大的水珠,这样形成的水滴的下落是自由落体吗?我们先假设水滴下落是自由落体,并且还假设云的高度为2 000 m ,那么这样的水滴下落到地面的速度有多大? 由v t 2=2gh 易计算得到v t =200 m/s试想水滴以这样大的速度下落到头上会发生什么,那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水滴下落到地面上的速度到底有多大?大约为8 m /s 的速度匀速下落.这样的速度已经很大了,如果雨滴的半径比较大的话,人们必会感到痛.要真是自由落体的话,那还了得吗?那么水滴在下落时的速度为什么会这么小?原因是水滴在下落时要与它正下方的小水滴(上升的水汽)相碰并吸收,由于小水滴的阻碍作用,减慢了它下落的速度,水滴下落的速度越大,这种阻碍作用越强,当水滴的重力与阻碍的力相等时,雨滴就会匀速下落.当雨滴的半径大到某一程度时,受到气流的影响而会分裂,较大的部分继续下落,而较小的又会随上升的气流上升,又起到阻碍大水滴下落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的雨滴不会太大,就是这个道理,而且雨滴速度也不大,落到地面的雨滴速度一般不超过8 m/s. 实验与探究下面提供一组探究课题,仅供参考.1.根据图2-2-2所示漫画讨论: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测量洞的深度?请你对该方法进行评估(指出有何优点与不足).漫画:洞有多深?图2-2-2参考解答:他们采用的是自由落体运动规律,通过测量石头下落的时间求位移的方法测量洞深. s=21gt 2,g ≈10 m/s 2,t=2 s 所以s=20 m 该方法的优点:(1)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简单; (2)测量方法方便; (3)g 的取值熟悉; (4)运算简便. ……该方法的不足:(1)测量方法粗略,误差较大;(2)石块下落的初速度不为零,不是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 (3)石块下落有空气阻力,会造成一定的误差; (4)未考虑声音传播需要的时间.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实验,在自来水龙头下放一个金属盘,调节水龙头,使第一个水滴碰到盘底的瞬间,第二个水滴正好从水龙头口开始下落,且能持续下去.然后用直尺量出水龙头至盘子的高度h ,再用秒表测出某一水滴下落的时间t ,代入表达式g=2h/t 2求出g 的大小.该同学发现结果与当地重力加速度比较相差很远,试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你的实验改进方案,写出计算g 的表达式.参考解答:计一滴水下落的时间是很难做到的,这里要用累积法.测量n 滴水下落的时间t,则每滴水自由下落的时间为n t ,由h=21gt 2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222t hn .3.用滴水法可以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方法是:在自来水龙头下面固定一块挡板A ,使水一滴一滴断续地滴落到挡板上,仔细调节水龙头,使得耳朵刚好听到前一水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水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h ,再用秒表计时,计时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4……”,一直数到“n ”时,按下秒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为t.(1)写出用上述测量计算重力加速度g 的表达式.记录在表格中(表中t ′是水滴从水龙头口到A 板所用的时间,即水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请在图2-2-3中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适当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出重力加速度g 的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2-2-3参考解答:(1)每滴水下落h 所用的时间为T=1-n t,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h=21gt 2可得g=2(n-1)2h 22)1(2thn -. (2)由于2t h =2g,故下落高度h 为纵坐标,以时间的平方t 2为横坐标画h-t 2图象,应为直线,其斜率k=2g,g=2k.认真描点作图,求出斜率k,即可求得g.解得g=9.78 m/s 2. 4.一位同学进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实验.(1)现有下列器材可供选择:铁架台、电火花计时器及碳粉纸、电磁打点计时器及复写纸、纸带若干、220 V 交流电源、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秒表、导线、电键.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缺少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位同学从打出的几条纸带中,挑出较为理想的一条纸带.把开始打的第一个点标为A ,随后连续的几个点依次标记为点B 、C 、D 、E 和F ,测量出各点间的距离,如图2-2-4所示.图2-2-4请你在这位同学工作的基础上,思考求纸带加速度的方法,写出你所依据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计算公式,设计表格记录需要的数据,计算纸带下落的加速度.(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估计你的计算结果的误差有多大?试分析误差的来源及其减少误差的方法. 参考解答:(1)要根据各校具体使用的仪器作答,例如:答案1: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电火花计时器及碳粉纸、220 V 交流电源、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秒表;缺少的器材是:低压交流电源、毫米刻度尺、重锤 .答案2: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是:电磁打点器及复写纸、低压直流电源、天平、秒表;缺少的器材是:毫米刻度尺、重锤 . 数据处理方法不限,要体现取平均值消除误差的思想,表格记录的数据要与所使用的公式匹配.答案1:(2)依据的公式:s=21gt 2,所以g=22ts(4)实验结果纸带的加速度9.60 m/s 与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9.8 m/s 有偏差,误差大小为Δg=|9.8-9.60| m/s 2=0.20 m/s 2.误差的来源主要是空气的阻力和纸带的摩擦,可以用增大重锤重量的方法,减少摩擦的影响.答案2:(2)依据的公式:Δs=aT 2,T=0.02 s,所以a=2Ts.(4)实验结果纸带的加速度9.63 m/s 与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9.8 m/s 有偏差,误差大小为Δa=|9.8-9.63| m/s 2=0.17 m/s 2.误差的来源主要是空气的阻力和纸带的摩擦,可以用增大重锤重量的方法,减少摩擦的影响. 做一做测定反应时间日常工作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于战士、驾驶员、运动员等更是如此.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的行动所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这里介绍一种测定反应时间的简单方法. 请一位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你用一只手在直尺下方做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直尺时,你立即捏住直尺.测出直尺降落的高度,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可以算出你的反应时间.问题1:若测出某同学捏住直尺时,直尺下落的高度为10 cm ,那么这位同学的反应时间是多少?参考: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h=21gt 2 可得反应时间t=gh2=0.14 s. 问题2:在上课时,教师用这种方法测量同学们的反应时间,但每位同学刚把尺子捏住,教师马上就说出该同学的反应时间,也没见他怎样计算.你知道老师是怎样做的吗? 参考:教师事先算好时间并写在直尺上,这样就可以直接给出学生的反应时间. 课堂小结本节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用其规律进行应用.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案粤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案粤教版必修

§2.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纸带的研究,学会分析和处理纸带上记录的运动信息; (2)通过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物理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体验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经历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人类对客观世界发现之旅的乐趣。

【学习重点】1、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

2、将图象结论和公式推导结论联系起来。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知识要点】一、猜想和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向:竖直向下二、重力加速度g ,矢量大小:2/8.9s m g =t v v 21=三、规律 : gt v t =221gt s =gs v t 22【典型例题】例1、一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第一秒末、第二秒末、第三秒末速度之比为: ,前一秒、前两秒、前三秒下落高度之比为 ,第一秒内、第二秒内、第三秒内下落高度之比为: 。

答案分别是 1:2:3, 1:4:9, 1:3:5例2、一物体从楼顶下落到地面前最后一秒内下落的高度为楼高的167,求楼高? 分析:h 1=169h ①h=21gt 2=21×9.8 t 2=4.9 t 2 ②h 1=21g(t-1)2=4.9(t-1)2③三式联立,可得:t=4s , h=78.4m【当堂反馈】1.一个物体从高h 处自由落下,其时间达到落地时间一半时,下落的高度为A.21h B.41h C.81hD.121h 2.甲的重力是乙的3倍,它们从同一地点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比乙先着地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甲、乙同时着地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3.图2—18中所示的各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4.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个水滴自8 m 高处的屋檐落下,而且看到第五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那么这时第二滴水离地的高度是h 2=167h t 2=1sh 1 t 1h=? t=?[图2—18A.2 mB.2.5 mC.2.9 mD.3.5 m5.一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是s,则它在第3 s内的位移大小是A.5sB.7sC.9sD.3s6.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 s从同一地点释放另一小石子,则它们落地之前,两石子之间的距离将A.保持不变B.不断变大C.不断减小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7.一个自由落下的物体在最后1 s内落下的距离等于全程的一半,计算它降落的时间和高度?8.一质点由A点自由下落,经过B点到达C点,已知质点经过B点时的速度是到达C 点时速度的3/5,BC间距离是80 m,求AC间距离?9.A球由塔顶自由落下,当落下1 m时,B球自距塔顶7 m处开始自由下落,两球恰好同时落地,则塔高为多少?(g=10 m/s2)10.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Δt=0.25 s内通过高度为Δ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参考答案】1.B2.C3.C4.D5.A6.B7.3.42 s57.16 m8.125 m9.16 m10.2.28 m【达标训练】1、关于竖直上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上升过程是减速过程,加速度越来越小;下降过程是加速运动,加速度越来越大B 上升时加速度小于下降时加速度C 在最高点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D 无论在上升过程、下落过程、最高点,物体的加速度都为g2、将物体竖直向上抛出后,在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其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的图线是()3、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后又落回原出发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升过程中,加速度方向向上,速度方向向上B、下落过程中,加速度方向向下,速度方向向下C、在最高点,加速度大小为零,速度大小为零D、到最高点后,加速度方向不变,速度方向改变4、从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0.5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一粒小石子,在两石子落地前,它们之间的距离()A.保持不变B.不断减小C.不断增大D.根据两石子的质量的大小来决定5、某同学身高1.8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m高度的横杆.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g取10m/s2)()A.2m/sB.4m/sC.6m/sD.8m/s6、以初速度40m/s竖直上抛一物体,经过多长时间它恰好位于抛出点上方60m处(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7、一个物体从H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196m所用的时间是4s,求物体下落H高度所用的总时间T和高度H是多少?取g=9.8m/s2,空气阻力不计.8、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2.9、一根矩形杆的长 1.45m,从某一高处作自由落体运动,在下落过程中矩形杆通过一个2m 高的窗口用时0.3s.则矩形杆的下端的初始位置到窗台的高度差为多少?(g 取10m/s 2,窗口到地面的高度大于矩形杆的长)10.气球以10m /s 的速度匀速上升,在离地面75m 高处从气球上掉落一个物体,结果气球便以加速度α=0.1m /s 2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不计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问物体落到地面时气球离地的高度为多少?g=10m /s 2.【达标训练参考答案】1、D2、D3、BD4、C5、B6、解:设向上为正,0v 40m /s,g 10m /s ==- 由公式201H v t gt 2=+60=40t-5t 2 ∴t 1=2s t 2=6s 7、总时间T 和高度H 是多少?取g=9.8m /s 2,空气阻力不计. 解:设向上为正, 由公式201H v t gt 2=+01964v 9.88=+⨯ v 0=29.4m/s ∴t=29.4/9.8=3s ∴T=3+4=7s8、解:设向上为正方向,0v 10m /s,g 10m /s ==-由公式201H v t gt 2=+ 217510t 5t -=- ∴t 7s =由公式0v v gt =+ ∴v 60m/s =- 方向向下175m9、解:设向上为正,杆头到窗口时速度为0v 由公式201H v t gt 2=+ 202 1.45v t 5t +=+ v 0=10m/s 由公式20v h g=得 h=5m10、解:设向上为正,0v 10m /s,g 10m /s ==- 由公式201H v t gt 2=+ 27510t 5t -=- t=5s 由公式201H v t gt 2=+h=51.25m ∴ H=75+51.25=126.25m 【收 获疑 问【阅读资料】2002年9月,经世界各国物理学家提名,评出历史上最美丽的10个科学实验。

高中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二章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粤教版必修1

第1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本节教材分析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2)正确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并明白自由落体运动是理想状态下的运动;(3)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落体运动的运动轨迹,并能通过分析纸带上记录的位移与时间等运动信息,获取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信息;(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科学研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落体运动的实验探究,初步学习使用变量控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史实,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及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教学建议建议教师按照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通过演示、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

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提出物体下落快慢与质量无关的设想;再进一步通过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进一步验证设想。

最后再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自由落体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一.介绍名人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格言: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

(这告诉我们,天才也是通过汗水成就的)2、伽利略: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城。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粤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必修1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第一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3.能够识别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4. 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at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从生活中的事例,忽略次要因素,经抽象得到物理模型是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学生要能够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界不是理想的。

需要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

教学重点及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知识回顾:匀变速直线运动最基本的特征:整个运动过程_________不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____线(_______函数的图像),在图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位移。

学习过程: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______________,变形t=____________,某时刻的瞬时速度vt=________________。

例题:某自行车运动员从起点出发,经过7s达到最高速度14m/s,求该运动员的加速度(假设这段时间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课堂练习:汽车正以72km/h的速度前进,遇到障碍,紧急刹车,加速度大小为5m/s2,需要多长时间汽车才能够停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例题:某物体的初速度为3m/s,以1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画出它的v-t图像,并在图像中求出前三秒的位移可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曲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区域一般情况下为梯形,该梯形的_______代表运动的位移。

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平均速度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公式求出上面例题中第4s初到第7s末的位移。

课堂练习:某物体的初速度为3 m/s,以-1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画出它的v-t 图像,并在图像中求出前三秒的位移,前5s的位移以及第5s初到第6s末的位移。

高中物理第二章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练习课教案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二章2.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练习课教案粤教版必修1

2.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练习课A.H2B.H4C.3H4D.3H44.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 s内,速度的增量为(g取10m/s2)( )A.1 m/s B.5 m/s C.10 m/s D.不能确定5.下列图象中表示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拓展提升6.(2020·佛山高一)一块石块由高出地面上方H处自由下落,落地时速度大小为v,则当它下落到H2高度时,它的速度大小为( )A.12v B.2v C.22v D.14v7.(双选)A、B、C三个大小相同的小球,A为实心木球,B为实心铁球,C为质量与A一样的空心铁球,三个球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落下,则( ) A.A球下落的加速度最大B.C球落地时速度最大C.A、C球下落的加速度同样大D.B球最先落地8.(2020·深圳高一)(双选)从比萨斜塔塔顶自由落下一石子,忽略空气阻力.如果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再知下列哪项条件即可求出比萨斜塔塔顶高度( )A.石子落地时速度B.第1 s末和第2 s末速度C.最初1 s内下落高度 D.最后1 s内下落高度9.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到达地面的速度是40 m/s,这个物体是从多高下落的?落到地面用了多长时间?(g取10 m/s2.)10.竖直悬挂的一根15 m长的直杆,其下端正下方5 m处有一观察点A,现杆自由下落,则杆的全部长度通过观察点A需要多少时间?(g取10 m/s2)参考答案第二节: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 2 3 4 5 6 7 8教师公布答案,释疑解难。

高考理综物理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高中物理 2.2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2.2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2.2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粤教版必修11、《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一、教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讨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事实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学问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稳固所学的学问,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说明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

由于学生受日常阅历的影响,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所以本节课做好试验十分重要。

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阅历出发,通过试验逐步提出问题〔设疑〕2、,让学生自己探究〔解疑〕,得出结论。

充分表达了物理是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试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把握并敏捷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能力〔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2〕把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3〕培育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推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试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看法和世界观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究的人格魅力,培育学生3、严谨务实的科学看法。

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先通过观看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提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设疑“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快吗?”,让学生通过分组试验及演示试验〔牛顿管〕解疑,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明确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并得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相同的结论。

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呢?”,通过分组试验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讨论,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粤教版必修一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粤教版必修一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粤教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自由落体的概念,了解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2.掌握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公式及运动学公式。

3.能够运用自由落体公式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的概念,加速度公式及运动学公式。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的公式应用和问题求解。

三、教学过程3.1 自由落体的概念•引入:以图1为例,通过展示一张自由落体图像来引出自由落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自由落体”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质点在不考虑阻力的情况下,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清晰的定义:请学生默写自由落体的含义和特性,确认学生对自由落体的概念掌握情况。

3.2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知识讲解:介绍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例如,“自由落体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

•公式的表述:学生在掌握了自由落体基本概念之后,将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公式和运动学公式清晰地表述出来,强化学生对公式的记忆。

•基于实验数据的验证:通过实验数据,向学生展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公式和运动学公式的正确性。

3.3 自由落体公式应用和问题求解•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情境案例,让学生能够将自由落体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深入理解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练习训练:结合课本中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以下运用自由落体公式的分析和问题求解:1.自由落体开始时的初速度为0,公式为$y=\\frac{1}{2}gt^2$。

2.有初速度向上的自由落体,公式为$y=v_{0}t+\\frac{1}{2}gt^2$。

3.有初速度向下的自由落体,公式为$y=v_{0}t-\\frac{1}{2}gt^2$。

4.两次自由落体运动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式为$\\Deltat=2\\sqrt{\\frac{h}{g}}$。

四、教学方式•讲授基础知识:黑板授课、讲解演示。

•问题分析和解决:案例分析和训练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且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及公式
2.过程与方法
(1)复习在纸带中读出物体运动信息的方法,并进一步学会处理纸带信息的方法(2)初步了解运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使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体验电脑软件处理各种数据的便捷性。

(2)通过高空坠物危险性的分析体会这种行为的恶劣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如何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推导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数据猜想自由落体运动为运变速支线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推导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在实验室探究了自由落体运动,明白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可能不相同,主要原因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因此自由下落的物体下落情况相同。

复习自由落体运动定义、条件、特征。

上节课在实验室中打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纸带信息,并且在作业初步分析了纸带信息,但是没有进一步分析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要进一步的探究。

(二) 新课教学
1. 提出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思路:猜想——验证——推导公式
2. 依据纸带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猜想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
(1) 匀速直线运动——不可能(两点间的距离不等) (2) 匀变速直线运动——可能(直线运动,速度变化)
进一步假设,如果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特征还有哪些? (1) 初速度为0 (2) 运动方向竖直向下
引导学生如何证明此猜想:想要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只需证明其速度均匀变化,即只需证明加速度a为固定值。

3.验证猜想:
(1)初速度为0的运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提醒学生注意:这是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该公式中的加速度a为固定值,即最后一个推导式中,等号右边的12a 为固定值,则等号左边的2s
t
也应该为固定
值,即s与2
t 成正比。

换言之,只要是s与2
t 成正比,就可以推出a为固定值。

所以我们证明的核心问题可以转化为s与2
t 究竟是否成正比。

(3) 验证过程:
验证的依据同样应该是纸带中的数据,在上堂课的作业中已,已经布置学生通过图像处理纸带中的数据(纪录纸带运动信息t、s、2
t ,画出s-t图像与s-2
t 图像)当堂通过投影仪展示学生作业并加以点评。

介绍新的处理数据的方法――EXCEL 电子表格处理,并让学生自己根据纸带填写运动信息。

通过EXCEL 自带的图像处理功能绘出s-t图像与s-2
t 图像
20
12s v t at =+212
s at =2
12
s a
t =
由图像可以看出s与2
t 的确成正比例关系,由此可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确是一种匀变速支线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是否相同? a为固定值有两层含义:
1、某一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固定值 2、不同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也为固定值
因此我们用一个特殊的符号g来代替这一固定的a值。

4.自由落体加速度g 通过表格提出问题:
(1) 自由落体加速度在不同地方是如何变化的? (2)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一般为多少 总结如下:
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1、一般取9.82
/m s
由图像中看出,s与t不成正比例,即自由落体运动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由图像中看出,s与2
t 成正比例,即s∝2
t 。

2、简便计算时取102
/m s 3、其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自由落体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 5.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规律为: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推导出:
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对于自由落体运动也都适用 (三).规律的应用:
(1)课堂活动:测定反应时间
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来作反应,从人发现情况到采取行动所经历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

让甲同学在乙同学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正上方捏住一把直尺,乙同学的大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保持在3cm左右,在没有任何预示的前提下,甲同学突然放开直尺,乙同学尽快用手夹住它。

运用刚学过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就可以求出乙同学的反应时间。

(2)思考:生活当中,高空坠物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那么高空坠物究竟有多大的危害呢?
例1:一花盆从5楼的高度由静止开始坠下,忽略空气阻力的作用,问:果核坠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为多大?(每层楼高3米,g 取9.8m/s²)
通过计算得到该花盆落到地面的速度大约是17.15m/s,这个速度比以60km/h行驶的汽车速度还要大,将对人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3)讨论与交流
速度公式:
位移公式:
212
h gt
=t v gt
=
雨滴下落的高度大约是1.5km,比花盆高得多,如果它作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它落地时的速度?思考,为什么下落高度比花盆高得多的雨滴却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四.作业
P3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