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备课笔记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备课笔记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备课笔记

1.淀粉的显色和水解

(1)了解淀粉的性质及淀粉水解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淀粉水解的条件和产物的实验方法。

(3)淀粉的老化原理和方法

2.原理

(1)淀粉与碘的反应

淀粉与碘作用呈蓝色,是由于淀粉与碘作用形成了碘-淀粉的吸附性复合物,这种复合物是由于淀粉分子的每6个葡萄糖基形成的1个螺旋圈束缚1个碘分子,当受热或淀粉被降解,使淀粉螺旋圈伸展或者解体,失去淀粉对碘的束缚,因而蓝色消失。

(2)淀粉的水解

淀粉可以在酸催化下发生水解反应,其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反应过程如下:

(C6H12O5)m→(C6H10O5)n→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3)淀粉的老化

淀粉加入适量水,加热搅拌糊化成淀粉糊(α-淀粉),冷却或冷冻后,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将淀粉拌水制成糊状物,用悬垂法或挤出法成型,然后在沸水中煮沸片刻,令其糊化,捞出水冷(老化),干燥即得粉丝。

3.试剂和器材

试管夹、量筒、烧杯各一只、白瓷板一块、试管一支。

(1)水浴锅

(2)淀粉及0.1%溶液

(3)10%NaOH溶液

(4)20%H2SO4溶液

(5)10%Na2CO3溶液

(6)稀碘液

(7)班乃德试剂:取无水硫酸铜1.74g溶于100ml热水中,冷却后稀释至150ml;取柠檬酸钠173g,无水Na2CO3100g和600ml水共热,溶解后冷却并加水至850ml,然后将150mlCuSO4溶液倒入混合既成。此试剂可长期使用。

(8)绿豆粉和甘薯淀粉(1:1)或玉米和绿豆淀粉(7:3)

4.操作步骤

4.1淀粉与碘的反应

4.1.1取少量淀粉于白瓷板空内,加碘液两滴,观察颜色。

4.1.2取试管一支,加入0.1%的淀粉6ml,碘两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另取试管两支,将此淀粉均分为三等份并编号做如下实验:

4.1.3. 1号管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然后冷却,又观察颜色变化。

4.1.3. 2号管加入10%NaOH溶液几滴,观察颜色变化

4.1.3. 3号管加入乙醇几滴,观察颜色变化。

记载上述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解释现象。

4.2淀粉水解实验

4.2.1取100ml小烧杯,加入0.1%淀粉15ml及20%H2SO4溶液5ml 后,置于水浴锅水浴加热至溶液呈透明状。

4.2.2每隔2min取透明液1滴于白瓷板上做碘实验,直至不产生颜色反应为止。

4.2.3取一支试管,加入反应液1ml,滴10%Na2CO33-4滴进行中和。然后加入班式试剂2ml后于水浴加热数分钟。

记录2、3步骤的实验结果,并解释之。

4.3 粉丝制备

将10g绿豆粉加入适量开水使其糊化,然后再加90g生绿豆淀粉,搅拌均匀至无块,不沾手,再用底部有7-9mm孔径的多孔容器(或分析筛)将淀粉糊状物漏入沸水锅中,煮沸3min,使其糊化,捞出水冷10min,再捞出置于搪瓷盘中,与烘箱中干燥即得粉丝。

5.思考题

记载各实验结果并解释每一个实验现象。

4.1.1

4.1.2

4.1.2.1

4.1.2.2

4.1.2.3

4.2

4.2.1

4.2.2

4.2.3

4.3

1.目的和要求

(1)初步掌握测定油脂酸价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测定油脂酸价的意义。

2.原理

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部分油脂会被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和醛等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具有刺激性气味,使油脂产生酸败。酸败的程度使以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的多少为指标的,常以酸价或者是酸值来表示。同一油脂若酸价高,则说明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就多。

酸价是指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价越高,油脂的质量也越差。

3.试剂和材料

(1)锥形瓶(250ml)。

(2)量筒(50ml)。

(3)碱式滴定管(250ml)。

(4)花生油或者菜油。

(5)氢氧化钾标准溶液:C(KOH)=0.1mol/L;

(6)石油醚—乙醇(2:1)混合溶剂;

(7)指示剂:1%酚酞乙醇溶液。

4.操作步骤

(1)准确称取1-3g(1-3ml,密度0.92g/ml)菜油于250ml锥形瓶中。(2)在瓶内加入乙醇-石油醚(1:2)混合液50ml,充分振荡,使油脂样品完全溶解成透明溶液。

(3)待油样完全溶解后,加入1%酚酞指示剂1~2滴,立即用0.1mol/L K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成微红色(放置30S内不褪色)为终点,

并记录用去的KOH的体积,并按下式进行计算。

油脂样品的克数

分子量标准溶液的浓度的毫升数消耗酸价KOH KOH KOH ??=

5. 思考题

(1) 测定油脂酸价时,装油的锥形瓶和油样中均不得混有无机酸,这是为

什么?

(2) 请列式计算出你所测出的酸价。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纸层析法对混合氨基酸进行分离和鉴定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属于分配层析法的一种,是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滤纸纤维

上分布大量的亲水性羟基,因此能吸附水作为固定相,通常把有机溶剂作为流动相。将样品在滤纸上(此点称为原点),用有机溶剂进行展层时,样品中的各种溶质即在两相溶剂中不断进行分配。由于各种溶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因而不同溶质随流动相移动的速率不等,于是从点样的一端向另一端展开时,样品中不同溶质被分离开来,形成距原点距离不等的层析点。样品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比移值R f 来表示的

R f 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

距离原点到层析斑点的中心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展层剂的组成、层析纸质量等不变),某物质的

R f 值是一个常数,借此可作定性分析依据。本实验只利用纸层析分离氨基酸。

三、试剂和器材:

(1) 层析缸(可用标本缸代替)。

(2) 层析滤纸(新华一号滤纸,12cm*12cm)。

(3) 喷雾器、电吹风、三角板、铅笔、毛细管(可用微量注射器代替)。

(4) 氨基酸标准溶液:1%的甘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缬氨

酸、脯氨酸。

(5) 混合氨基酸溶液:将1%的甘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缬

氨酸、脯氨酸也按1%浓度制成混合溶液。

(6) 展层剂(扩展剂):正丁醇:80%甲酸:水=15:3:2 (体积分数)

(7) 显色剂:0.1%茚三酮-丙酮溶液 (取0.1g 茚三酮溶于100mL 无

水丙酮,贮于棕色瓶中待用。)

四、操作步骤:

(1) 取滤纸一张(12cm×12cm),按图要求画好平行线和样点并在样点上标号。

(2) 点样

用毛细管依次点上氨基酸标准样液和混合液于样点并记录各样点所点的氨基酸。点样时一定要注意:第一,样点直径控制在3mm以内;第二,每样点需重复点3次,但每次需经干燥后方可再点,为了快速干燥,可用电吹风在较低档温度下风干。点好样的滤纸卷成筒状,用透明胶纸黏接,要注意在卷纸筒时,两纸不能搭接。

(3) 展层

在层析缸内放好展层剂,(展层剂液面高度约1cm),(或培养皿20ml 的展层剂),将一张点好样的滤纸小心地移入层析缸,点样端浸入展层剂中,要特别注意不要使样点浸入展层剂。盖好层析缸。当看到展层剂到达画定的溶剂前沿线时,取出滤纸,用较低档温度电吹风吹干。

(4) 显色

将上述单向层析和双向层析的滤纸经吹干后用喷雾器把茚三酮溶液均匀地喷在纸上(不要喷的太多),取下纸,放入65℃烘箱中显色数分钟,或用电吹风热风吹干显色亦可。

(5) 计算各氨基酸的R f。

(1)计算各R f,并说明混合氨基酸溶液中含有一些什么氨基酸?(2)请画出你得到的纸层析图谱的示意图。

(3)请总结一下确保氨基酸纸上层析实验准确性的关键点。

1.目的要求

(1)学习几种鉴定氨基酸与蛋白质的一般方法及其原理。

(2)学习和了解一些鉴定氨基酸的特殊颜色反应及其原理。

2.原理

(1)双缩脲反应当尿素加热到180℃左右时,2分子尿素发生缩合放出1分子氨而形成双缩脲。双缩脲在碱性溶液中与铜离子结合生成复杂的紫红色化合物,这一呈色反应称为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多个与双缩脲相似的键,因此也具有双缩脲的颜色反应。借此可以鉴定蛋白质的存在或测定其含量。应当指出,双缩脲反应并非蛋白质的特异颜色反应,因为凡含有肽键的物质并不都是蛋白质。

(2)茚三酮反应

蛋白质与茚三酮共热,产生蓝紫色化合物,此反应为一切蛋白质及α-氨基酸(除脯氨酸和羟脯氨酸)所共有。含有氨基酸的其他化合物也呈此反应。

该反应十分灵敏,1:1500000浓度的氨基酸水溶液就能呈现反应。因此,此反应广泛用于氨基酸的定量测定。

3.试剂和器材

(1)试剂

①鸡蛋清②尿素③10%NaOH溶液④1%硫酸铜溶液⑤0.1%茚三酮-乙醇溶液

(2)仪器

试管及试管夹、酒精灯

4.操作步骤

4.1双缩脲反应

4.1.1取一支干燥试管,加入少量尿素,用微火加热使之熔化,待熔化的尿素开始变硬时停止加热。此时,尿素已缩合为双缩脲并放出氨气(可由气味辨别)。待试管冷却,加入约1mL10%NaOH溶液,振荡使其溶解,再加入1滴1%硫酸铜溶液。混匀后观察出现的粉红色。

4.1.2另取1支试管,加入稀释过的蛋清溶液2滴,再加入5滴10%NaOH溶液摇匀,然后再加入1滴1%的硫酸铜溶液。摇匀观察其颜色变化。

注意事项:加入的硫酸铜不可过量,否则会产生蓝色的氢氧化铜,从而掩盖了双缩脲反应的粉红色。

4.2 茚三酮反应

4.2.1取1支试管,加入稀释的蛋清溶液4滴,0.1%茚三酮-乙醇溶液2滴,混匀后在小火上加热煮沸1~2min,放置冷却,观察颜色变化。

4.2.2另取2支试管,用0.5%的酪蛋白和0.5%的甘氨酸溶液代替蛋白溶液,进行茚三酮反应,观察颜色变化。

5.思考题

通过实验谈一谈你对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有何认识。

4.1

4.1.1

4.1.2

4.2

4.2.1

4.2.2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加深对酶的性质的认识

2.了解酶的专一性以及温度、酸度、激活剂和抑制剂等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酶的专一性

淀粉和蔗糖无还原性,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有还原性的麦芽糖,但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可用班氏试剂检查糖的还原性。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催化反应速度最高,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在37-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偏离此最适环境时,酶的活性减弱。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酶的最适pH值不同,本实验观察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为6.8。

激活剂和抑制剂

酶的活性常受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使酶的活性增加,称为酶的激活剂,有些物质会使酶的活性降低,称为酶的抑制剂。很少量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常具有特异性。但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为某种酶的激活剂,而在高浓度时则为该酶的抑制剂。本实验中氯化钠可以作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硫酸铜为其抑制剂,但氯化钠达到1/3饱和度时就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三、试剂和器材:

1.试剂

(1)2%蔗糖溶液(至少要分析纯)。

(2)溶于0.3%氯化钠的1%淀粉溶液,0.2%淀粉的0.3%氯化钠溶液,溶于0.3%氯化钠的0.5%淀粉溶液(需新鲜配制)。

(3)稀释100倍数的新鲜唾液。

(4)班氏(Benedict)试剂:无水硫酸铜1.74g溶于100ml热水中,冷却后稀释至150ml,取柠檬酸钠173g,无水碳酸钠100g和600ml水共热,溶解后冷却并加水至850ml。再将冷却的150ml硫酸铜溶液注入。本试剂可长久保存。

(5)碘化钾-碘溶液:将碘化钾20g及碘10g溶于100ml水中。使用前稀释10倍。

(6)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

(7)0.1mol/L柠檬酸溶液

(8)pH试纸:pH=5、pH=5.8、pH=6.8、pH=8

(9)1%氯化钠溶液,0.5%硫酸铜溶液。

2.仪器试管及试管夹、恒温水浴锅、移液管(10mL、5mL各1支)锥形瓶、滴管、白瓷板等

四、操作步骤:

1.酶的专一性

(1)淀粉酶的专一性按下表操作:

管号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滴) 2%蔗糖溶液(滴)稀释唾液(ml)

煮沸过的稀释唾液(ml)

蒸馏水(ml) 4

-

-

-

1

-

4

-

-

1

4

-

1

-

-

-

4

1

-

-

4

-

-

1

-

-

4

-

1

- 37℃恒温水浴15分钟

班氏试剂(ml) 1 1 1 1 1 1

沸水浴2~3分钟

现象

2.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淀粉和可溶性淀粉遇碘呈蓝色。糊精按其分子的大小,遇碘可呈蓝色、紫色、

暗褐色或红色,最小的糊精和麦芽糖遇碘不呈色。在不同的温度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可由其遇碘呈现的颜色来判断。

取3支试管,编号后按下表加入试剂:

管号 1 2 3

淀粉溶液(ml)

稀释唾液(ml)

煮沸过的稀释唾液(ml) 1.5

1

-

1.5

1

-

1.5

-

1

摇匀后,将1号、3号两试管放入37℃水浴中,2号试管放入冰水中.10分钟后取出,(将2号管内液体分为两半),用碘化钾-碘溶液来检验1、2、3管内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记录并解释结果,将2号管剩下的一半溶液放入37℃水浴中继续保温10分钟后,再用碘液试验,判断结果。3.pH对酶活力的影响

取4个标有号码的50ml锥形瓶。用吸管按下表添加0.2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和0.1mol/L柠檬酸溶液以制备pH5.0-8.0的四种缓冲液。

锥形瓶号0.2mol/L磷

酸氢二钠(ml)

0.1mol/L柠檬酸

(ml)

pH

1 2 3 4 5.15

6.05

7.72

9.72

4.85

3.95

2.28

0.28

5.0

5.8

6.8

8.0

从4个锥形瓶中各取缓冲液3ml,分别注入4支编好号的试管中,随后于每个试管中添加0.5%淀粉溶液2ml和稀释100倍的唾液2ml。向各试管中加入稀释唾液的时间间隔各为1分钟。将各试管内容物混匀,并依次置于37℃恒温水浴中保温。

在第4管中加入唾液2分钟后,每隔1分钟由第4管取出1滴混合液,置于白瓷板上,加1小滴碘化钾-碘溶液,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待混合液变为桔黄色时,向所有试管依次添加1-2滴碘化钾-碘溶液。添加碘化钾-碘溶液的时间间隔,从第一管起,亦均为1分钟。观察各试管内容物呈现的颜色,分析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 抑制剂激活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取3支标有号码的试管,向第1支试管中加入1%氯化钠溶液1mL ,向第2支试管中加入0.5%硫酸铜溶液1mL ,向第3支试管中加入蒸馏水1mL 作为对照。再向每支试管各加入1%淀粉溶液3mL 和稀释的唾液1mL 。摇匀各管内容物,一齐放入37℃恒温水浴中保温,10-15min 后取出。冷却后,各滴入2-3滴碘化钠-碘溶液,混匀,观察比较3支试管颜色的深浅。

注意事项:保温时间因唾液淀粉酶活力而异。如果激活剂或抑制剂的作用不明显,可以适当延长反应时间或降低唾液稀释倍数。

五、思考题

1.试解释酶为什么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2.什么是酶的专一性?试从你所做实验及其结果解释酶具有这种性质。

3.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哪些特性?

4. 激活剂可以分为哪几类?本实验中的氯化钠属于其中那一类?

备注:

(1)0.2mol/L 磷酸氢二钠溶液配制

4

.3581205.178298

.14124224242=?=?=分子量分子量分子量O H HPO Na O H HPO Na HPO Na

0.2mol/L 磷酸氢二钠溶液含O H HPO Na 24212?的量为71.68g/L

(2)0.1mol/L 柠檬酸溶液配制

14.2102786=?分子量O H O H C

0.1mol/L 柠檬酸溶液含21.01g/L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α-淀粉酶活力测定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能将淀粉分子链中的α-1,4葡萄糖苷键随机切断成长短不一的短链糊精、少量麦芽糖和葡萄糖,而使淀粉对碘呈蓝紫色的特异性反应逐渐消失,呈红棕色,其颜色消失的速度与酶活力有关,故可通过测定反应后的吸光度计算其酶活力。

三、材料用具

(一)材料

商品α-淀粉酶。

(二)试剂

1、原碘液:称取碘(I2)11.0g和碘化钾(KI)22.0g,用少量蒸馏水使碘完全溶解,然后定容至500mL,贮存于棕色瓶中。

2、稀碘液:吸取原碘液2.00mL,加碘化钾20.0g,用水溶解并定容至500mL,贮于棕色瓶中。

3、20g/L可溶性淀粉溶液:称取可溶性淀粉(以绝干计)2.000g(精确至0.001g)于烧杯中,用少量水调成浆状物,边搅拌边缓缓加入70mL沸水中,然后以30mL水分几次冲洗装淀粉的烧杯,洗液并入其中,搅拌加热至完全透明,冷却定容至100mL。此溶液需要当天配制。

4、磷酸缓冲液(pH=6.0):称取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45.23g,柠檬酸(C6H8O7?H2O)8.07g,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mL,配好后用pH计校正。

5、酶液制备:称取酶粉l~2g(精确至0.0001g)或吸取液体酶1.00mL,先用少量的磷酸缓冲液溶解,并用玻璃搅拌棒捣研,将上清液小心倾入容量瓶中,沉渣部分再加入少量缓冲液,如此捣研3~4次,最后全部移入容量瓶中,用缓冲液定容至刻度mL(将估计酶活力除以4,即酶活力应在3.7~

5.6 U/mL范围内),摇匀。通过4层纱布过滤,滤液供测定用。

6、0.1 mol/L 盐酸溶液。

(三)器材

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秒表等。

四、实验方法

1、取两只试管,分别吸取可溶性淀粉溶液20.0mL加入试管中,加入磷酸缓冲液5.00mL,摇匀后,置于(60±0.2)℃恒温水浴中预热8min。

2、取一只试管,用缓冲液将酶溶液稀释2倍(2 mL酶液与2mL缓冲溶液混合)。向盛有淀粉的溶液中分别加入原酶液或者稀释酶液1.00mL,摇匀,立刻计时,准确反应5min。各反应间可以间隔1~2分开始。

3、立即吸取反应液1.00mL,加到预先盛有0.5 mL 0.1mol/L盐酸溶液和5.00mL稀碘液的试管中,摇匀,并以0.5 mL盐酸溶液和5.00mL稀碘液作空白,于660nm波长下,用10mm比色皿,迅速测定其吸光度(A)。根据其吸光度查表,求得测试酶的酶活力(浓度)(C)。

五、计算

X= C×n

式中:X——样品的酶活力,U/g(U/mL);

C——测定出的酶活力(浓度),U/mL;

n——样品的稀释倍数。

所得结果表示至整数,平行实验相对误差不得超过2%。

酶的比活力定义:1g固体酶粉(或1mL液体酶),于60℃,pH6.0条件下,1h液化1g可溶性淀粉,即为1个酶活力单位,以U/g(U/mL)表示。

六、思考题

1. 计算你所测定出的酶活力。

2. 测定α-淀粉酶活力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为什么?

实验七饮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一、目的与要求

1. 掌握2,6-二氯酚靛酚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

2. 进一步熟练掌握滴定操作。

二、原理

染料2,6-二氯酚靛酚在酸性中呈红色,被还原后红色消失。还原型抗坏血酸还原2,6-二氯酚靛酚后,本身被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在没有杂质干扰时,一定量的样品提取液还原标准2,6-二氯酚靛酚的量与样品中所含维生素C的量成正比。

反应式如下:

三、仪器

滴定管、锥形瓶。

四、试剂

(1)2%草酸溶液:溶解20g草酸结晶于200 mL水中,然后稀释至1000mL。

(2)1%草酸溶液:取上述2%草酸溶液500mL,用水稀释至1000mL。

(3)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准确称取20mg抗坏血酸,溶于1%草酸溶液中,移入l00mL容量瓶中,并用1%草酸溶液稀释至100 mL,混匀,置冰箱中保存。

(4)2,6-二氯靛酚溶液:称取碳酸氢钠52mg,溶于200mL沸水中,然后

中过夜,次日过滤置于250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液应贮于棕色瓶中并冷藏,每星期至少标定1次。

五、操作步骤

1. 2,6-二氯靛酚溶液的标定

取5mL已知浓度的抗坏血酸标准溶液,加入1%草酸溶液5mL,摇匀,用配制的染料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15秒不褪色为止。

每毫升染料溶液相当于Vc(mg)=滴定度(T)=(C×V

1)/V

2

式中:

C:抗坏血酸的浓度(mg/mL)(此实验中0.2 mg/mL)

V

l

:抗坏血酸的标准溶液量(mL)

V

2

:消耗染料溶液量(mL)

2. 样品测定

吸取饮料溶液50mL置于250mL三角烧瓶中,用标定的2,6-二氯靛酚染料溶液滴定之,直至溶液呈粉红色于15秒内不褪色为止。

六、结果计算

样品中抗坏血酸含量=V×T×100/W,单位为mg/100mL或100g

V:滴定时所耗去染料溶液的量(mL);

T:lmL染料溶液相当于抗坏血酸标准溶液的量(mg);

W:滴定时所取的样液中含样品量(g或mL)。

七、注意事项

(1) 样品取样后,应浸泡在已知量的2%草酸溶液中,以免发生氧化,使抗坏血酸受损失。

(2) 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防止还原型抗坏血酸被氧化。

(3) 若样品滤液有色,须加白陶土脱色,还要对每批新的白陶土测定回收率。加白陶土脱色过滤后,样品要迅速滴定。

(5)滴定开始时,染料溶液要迅速加入,直至红色不立即消失而后尽可能一滴一滴地加入,并要不断振动三角烧瓶,直至呈粉红色于15秒内不消失为止。样品中可能有其他杂质也能还原 2.6-二氯靛酚,但一般杂质还原该染料的速度均较抗坏血酸慢,所以滴定时以15秒钟红色不褪为终点。

[《诗五首》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格式

[《诗五首》备课笔记]备课笔记格式 一、课文悟读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本课的五首诗歌是以时间为序排列的,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风格也迥异。放到诗歌发展史的长河中看,应是春兰秋菊,各有所长。或者换个角度看,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恰好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彩总结。 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曹操的对酒当歌;从《古诗十九首》的青青园中葵,到《孔雀东南飞》的纤纤作细步,诗歌一刻也没有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唐宋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整个诗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一时期真是群星灿烂,辉煌无比。

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初唐四杰自不必多言。王维是唐朝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前期也写过些关于游侠、边塞的诗篇。他的诗歌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充分显示了他善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后人评价他诗中有画。 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绩不能不推李白。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称赞其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敢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他敢写飞流直下三千尺;忧愁时他会抽刀断水,高兴时他会仰天长笑。他的感情表达没有丝毫的掩抑收敛,相反却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他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他热爱人世美好的事物,而对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全过程。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反而使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为人民的哀乐而歌唱。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是别的诗歌难以企及的。这大概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吧。 到了宋代,有人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又拓展了诗歌的内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与之相似的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2015高级生物化学及实验技术试题答案

高级动物生化试题 问答题: 1. 简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非编码RNA的种类结构和功能 1tRNA转运RNA(transfer RNA,tRNA) 结构特征之一是含有较多的修饰成分,核酸中大部分修饰成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修饰成分在tRNA分子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但其功能不清楚。5’末端具有G(大部分)或C。3’末端都以ACC的顺序终结。有一个富有鸟嘌呤的环。有一个反密码子环,在这一环的顶端有三个暴露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anticodon).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链上互补的密码子配对。有一个胸腺嘧啶环。tRNA具有三叶草型二级结构以及“L”型三级结构,tRNA 的不同种类及数量可对蛋白质合成效率进行调节。tRNA负责特异性读取mRNA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并将信息转化成相应氨基酸后连接到多肽链中。 tRNA为每个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提供了结合体,同时还准确地将所需氨基酸运送到核糖体上。鉴于t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关键作用,又把tRNA称作第二遗传密码。tRNA还具有其他一些特异功能,例如,在没有核糖体或其他核酸分子参与下,携带氨基酸转移至专一的受体分子,以合成细胞膜或细胞壁组分;作为反转录酶引物参与DNA合成;作为某些酶的抑制剂等。有的氨酰-tRNA还能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rRNA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 rRNA) 核糖体RNA是细胞中最为丰富的RNA,在活跃分裂的细菌细胞中占80%以上。

他们是核糖体的组分,并直接参与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核糖体是rRNA 提供了一个核糖体内部的“脚手架”,蛋白质可附着在上面。这种解释很直接很形象,但是低估了r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主动作用。较后续的研究表明,rRNA并非仅仅起到物理支架作用,多种多样的rRNA可起到识别、选择tRNA以及催化肽键形成等多种主动作用。例如:核糖体的功能就是,按照mRNA的指令将氨基酸合成多肽链。而这主要依靠核糖体识别tRNA 并催化肽键形成而实现。可以说核糖体是一个大的核酶( ribozyme)。而核糖体的催化功能主要是由rRNA来完成的,蛋白质并没有直接参与。 3 tmRNA tmRNA主要包括12个螺旋结构和4个“假结”结构,同时还包括一 个可译框架序列的单链RNA结构。tmRNA中H1由5’端和3’端两个末端形成,与tRNA的氨基酸受体臂相似。H1和H2的5’部分之间有一个由10-13nt 形成的环,类似tRNA中的二氢尿嘧啶环,称为“D”环。H3和H4,H6和H7,H8和H9,H10和H11之间分别形成Pk1,pK2,pK3,pK4。H4和H5之间则由一段包含编码标记肽ORF的单链RNA连接。H12由5个碱基对和7nt 形成的环组成,类似tRNA中的TΨC臂和TΨC环,称为“T”环。tmRNA 结构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可分为tRNA类似域(TLD)和mRNA类似域(MLD),TLD主要包括H1,H2,H12,“D”环和“T”环,MDL则包括ORF和H5,这两部分分别具有类似tRNA和mRNA的功能。tmRNA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菌及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中的稳定小分子RNA。它具有mRNA分子和tRNA分子的双重功能,它在一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反式翻译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与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等生命过程密切相关,是细菌体内蛋白质合成中起“质量控制”的重要分子之一。识别翻译或读码有误的核糖体,也识别那些延迟停转的核糖体,介导这些有问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动物营养研究所 树润 2015.10.12 猪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一.实验目地 1.通过实验了解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 2.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本功能与应用。 二.实验原理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酸性蛋白,是唯一以自由基为底物 的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酶,在酶分子上共价连接金属辅 基,因此它对热、PH、以及某些理化性质表现出异常的稳定性。 该酶首次从牛红细胞中分离得到,是一种蓝色含铜蛋白,之后, 研究发现该蛋白酶具有催化氧发生歧化反应的能力,因此将其 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1-2。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能专一地清 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2-)的金属酶,它具有抗衰老、抗辐射、 抗炎抗癌等作用,因而在医药(如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的 治疗3)、化妆品(有防晒抗炎效果4)、食品工业(SOD灵芝菌5 等)等方面具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一种金属酶, 可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与H+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H2O2和 O2。SOD催化下述反应:2H++2O2-→H2O2+O2。

超氧化物歧化酶按照它所含金属离子的不同,可分为 Cu-Zn-SOD、Mn-SOD、Fe-SOD等三种。Cu-Zn-SOD为二聚体,呈 蓝绿色;Mn-SOD呈紫红色;Fe-SOD呈黄褐色。 SOD提取、纯化制备方法各异, 常用方法有经典的溶剂沉淀法、盐析法、超滤法和层析法等6-7。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法8以新鲜猪血为原料,从中提取SOD并进行纯化。酶活力测定可用以下方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9、黄嘌呤氧化酶法、NBT光还原法、化学发光法、肾上腺素自氧化法、亚硝酸法等。 该实验SOD酶活性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酶活性单 位定义为:每毫升反应液中,每分钟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 达50%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单位。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考马斯亮 蓝G-250在游离状态下呈红色,与蛋白质结合呈现蓝色。在一 定围,溶液在595nm波长下的光密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可 用比色法测定,测定围1-1000μg。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1.实验试剂 ACD抗凝剂、0.9%Nacl、丙酮、95%乙醇、氯仿、考马斯 亮蓝G-250、50mmol/L pH8.3磷酸缓冲液、10mmol/L EDTA钠盐 溶液、3mmol/L邻苯三酚溶液等 2.实验器材

机械基础备课笔记第一次课

机械基础第一次课 绪论: 一.本课程性质和任务1.性质:是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化专业的一门主干课 程2.任务:讲授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讲授静力学、运动力 学和直杆强度计算 讲授机器、机构的基本组成讲授常见机构的类型、运动形式、特点及应用讲授 典型机器零件的结构、性能特点及选择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了解普通热处理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平面力系及空间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法掌握直杆 材料的基本变形形式及拉伸、压缩、扭转、弯曲时的简单强度计算 理解常用机构的组成、类型、运动形式、特点及应用掌握典型零件的结构、性能特点及选择 2.能力培养目标:初步具有选用常用工程材料的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简单力学问题具有设计简单机 械装置和零件的初步能力 初步具有运用各种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具有热爱科学、热爱专业、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一篇:机械工程材料

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应用概述: 一.古代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应用 1.石器时代:最早的生产和生活工具:石头、木头和骨头等人类学会用火之后:6000~7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火烧陶器新石 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在氧化性窑中950C温度下烧制红陶在还原性 窑中1050C温度下烧制黑陶 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出现了釉陶,窑温提高到1200C东汉时期:发明 了瓷器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对世界文化有极大的影响 2.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的使用始于XX和XX 我国:青铜冶炼始于公元前 2 1 40~ 1 7 1 1年夏朝以前,比古埃及晚,发展较 快殷、周时期用青铜器制作的工具、食器和兵器已较普遍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青铜器:司母戊鼎重850公斤 XXXX 出土 我国古铜剑的代表:湖北江陵楚墓中发掘的两把越王勾践的宝剑我国古代 文化高度发达的见证:湖北隋县出土的战国青铜编铜春秋时期:不仅掌握了铸铜的冶炼技术,还能根据不同的用途配制不 同的铜锡合金,总结了符合于现代合金理论的文献《吕氏春秋》: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 3.铁器时代:从青铜器发展到铁器是材料科学的重大进步 xx 时期:开始 西汉时期:采用了煤作炼铁的燃料,比欧洲各国早1700~1800 年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课程编号09054206: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适用于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总学时:48学分3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系课程负责人:呼凤兰 执笔人:呼凤兰审核人:高平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生理功能和它们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的变化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其营养质量的变化,理解食品各营养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生化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其它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核心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几大类生命物质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酶的组成、分类、酶作用机理、酶活力测定和酶促反应动力学;掌握糖类分解代谢,脂肪酸费解和合成代谢,DNA和RNA合成蛋白质合成等生物体内的重要生化反应过程;掌握生物氧化中氧化磷酸化过程和ATP产生机理;掌握层析、电泳、酶动力学实验、核酸等生物物质分离、蛋白质性质实验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巧。 三、教学内容、目标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学习食品生物化学的意义;如何学习食品生物化学;新陈代谢概论 目标及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及我国食品营养工作的发展历程及未来任务; 2、掌握食品的概念,了解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生物化学的概念及食品生物化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二章食品物料重要成分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课程类型:制药工程专业必修 实验总学时:32课时 开设实验项目数:8个 适用对象:2017制药工程1、2班 实验教师:段志芳 一、实验目标及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内容

三、成绩 包括实验时的表现(实验出勤、安全卫生、操作对错、损坏器皿情况等,占50%)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占50%),每个实验按总分为100分为满分进行打分,共8个实验,总评取平均值。 四、要求 (1)实验过程中同组人可以配合进行; (2)实验报告独立完成,同组人数据相同,不得抄袭他组数据;(3)实验过程若出现失误应向老师汇报后再进行重做; (4)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实验一植物组织中可溶性总糖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可溶性总糖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可溶性总糖提取的基本原理。

3.掌握溶解、过滤、洗涤、定容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可溶性糖是指易溶于水的糖,包括绝大部分的单糖、寡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等。它们在植物体内可以充当能量的储存、转移的介质、结构物质和功能分子如糖蛋白的配基。总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的单糖的蔗糖、麦芽糖以及可能部分水解的淀粉。可溶性总糖提取方法包括:热水提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其溶于热水,不溶于60%以上乙醇,所以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除去部分醇溶性杂质。本实验利用可溶性糖溶于水的特性,将植物磨碎,用热水将组织中的可溶性糖提取出来,结合实验二得到总糖浓度,已知溶液体积和原料重量,可以求出总糖含量。 三、实验用品 1.仪器设备:电子天平(精确到0.0g,配称量纸若干);可控温电 加热板或电炉或电热套或水浴锅均可。可共用。 2.玻璃器皿:研钵1套;100mL锥形瓶1个;25mL量筒1个;玻 璃棒1根;100mL烧杯2个;胶头滴管1支;过滤装置1套(铁架台1台+铁圈1个+玻璃漏斗1个+100mL容量瓶1个+洗瓶1个); 不锈钢刮勺1个;剪刀1把。此部分为每组所用,集中到小框里,放置各实验台上。 3.药品试剂:新鲜植物叶片;蒸馏水。 4.其他:9cm滤纸若干(与玻璃漏斗配套);纸巾若干;标签纸若

备课笔记环艺模型制作资料

环艺模型制作方法与技巧 1、模型分类:方案模型(形式表现要求不高)和展示模型(材料及制作深度高的成品) 2、:测绘:三棱尺、直尺、三角板、弯尺、圆规、游标卡尺、模板、蛇尺。 剪裁:勾刀、手术刀、推拉刀、45°切刀、切圆刀、剪刀、手锯、钢锯、电动手锯、电动曲线锯、带锯、电热切割器、优耐美模型机组、电脑雕刻机。 打磨喷绘:砂纸、砂纸机、锉刀、什锦锉、木工刨、小型台式砂轮机、喷枪。 热加工:塑料板亚克力弯板机、火焰抛光机。 3、:主材:泡沫聚苯乙烯板、有机玻璃板、塑料板、ABS板PVC板(abspvc 电脑加工)、木材版(轻木软木微薄木) 辅材:金属材料:单面金属板、双色板、确玲珑、纸粘土、油泥、石膏、即时贴、植绒即时贴、仿真草皮、绿地粉、泡沫塑料、水面胶=A、B水、软陶、石蜡、型材-基本、仿真成品。 胶黏剂:纸类:白乳胶、胶水、喷胶、双面胶带。 塑料类胶黏剂:三氯甲烷、502胶黏剂、建筑胶、热熔胶、hart胶、Araldite 胶、无影胶。 木材类胶黏剂:乳胶、4115建筑胶、hart胶。 面层喷色材料:自喷漆、醇酸调和漆、硝基磁漆、聚酯漆、模型专用漆、丙烯颜料。 4、环艺模型制作设计:主题制作设计:总体与局部、效果表现、材料选择、模型色彩。 模型绿化制作设计:绿化与建筑主体关系、绿化中树木形体的塑造=环艺模型比例的影响&绿化面积及布局的影响、绿化树木色彩=色彩与建筑主体关系&色彩自身变化与对比关系&色彩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环艺模型配景制作设计:无 5、聚苯乙烯模型制作基本技法:画线-刻写钢板的铁笔+切割-电热切割器及推拉刀+粘接-乳胶&大头针=组合。 6、纸板模型制作基本技法:薄纸板模型制作基本技法:把纸板裱于图纸上,喷湿+浆糊/胶水,干燥后剪裁,留粘接量,立面不做开窗处理,手术刀划裂折线以保持折线的挺直。厚纸板模型制作基本技法:选材-画线-切割-粘接。 7、木质模型制作基本技法:木材纹理规整性&木材强度,对接/搭接/斜面拼接法。 8、有机玻璃板及ABS板模型制作基本技法:选材-放样-制作窗户-打磨-检验:粉末堆积修补石膏粉&广告色+白喷漆搅拌修补、喷漆缓慢平行远离多次。 9、环艺模型制作特殊技法:替代制作法、磨具制作法、石膏浇注法、石蜡浇注法、玻璃钢翻制法(环氧树脂)需调制&固化剂+玻璃纤维布+隔离剂模具内+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专插本食品生物化学考试大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章糖类物质 第一节单糖 开链结构[差向异构体、镜像对映体(D、L型)]、环状结构(α和β型、吡喃糖、呋喃糖、Haworth式)、单糖的物理性质(溶解度、甜度、旋光性和变旋性)、单糖的化学性质(单糖的氧化、单糖的还原、糖苷键的生成、脱水作用、与氨基反应) 第二节寡糖 双糖的构成、还原性和非还原性、还原糖、非还原糖、蔗糖理化性质、转化糖、麦芽糖的分子结构、麦芽糖的空间构型、麦芽糖的理化性质、乳糖的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乳糖不耐症 第三节多糖 多糖、同多糖、杂多糖的概念、淀粉分子的结构(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糊化和老化、糊精的呈色反应、糖原和纤维素的结构 第三章脂类物质 第一节脂类 简单脂、甘油脂类[结构、脂肪酸常用简写法、脂肪酸共同特点、甘油的理化特性和应用、甘油三酰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水解和皂化、氢化和卤化、氧化、酸败、乙酰化)] 第二节生物膜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脂质、膜蛋白、糖类)、膜脂和膜蛋白在脂双层两侧分布的不对称性、生物膜的流动性、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物质的穿膜运送(被动运送、主动运送、基团运送)、物质的膜泡运送(外排作用、内吞作用)。

第四章蛋白质 第一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与分类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含氮量、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根据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组成分类(简单蛋白、结合蛋白)、根据蛋白质来源分类(动物蛋白、植物蛋白和单细胞蛋白)、分子形状(球蛋白、纤维蛋白) 第二节氨基酸与肽 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分类(非极性、极性不带电荷、酸性、碱性)、氨基酸的物理性质(色泽、溶解度、熔点、味道、紫外吸收特性)、氨基酸的化学性质(等电点、与甲醛反应、与亚硝酸反应、茚三酮反应、桑格反应、艾德曼反应)、肽的结构与命名、多肽的性质(水解、颜色反应) 第三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自由肽段)、三级结构、四级结构、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第四节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分子量、渗透压、透析、胶体性质、两性解离和等电点、蛋白质的电泳、蛋白质的沉淀(盐析、有机溶剂沉淀、重金属盐沉淀、酸类沉淀、热凝固沉淀) 第五节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蛋白质的水化性、持水性,面团面筋、蛋白质的膨润、蛋白质的乳化性质、蛋白质的发泡性、蛋白质与风味物质结合 第五章核酸 第一节核苷酸 核苷酸的组成(戊糖、碱基和磷酸)、嘌呤碱、嘧啶碱、核苷酸的碱基构型与紫外吸收

教学备课笔记的撰写要求与格式

教学备课笔记的撰写要求与格式 文章来源:原创发布日期:2010-4-16 阅读次数:1449 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学备课笔记的撰写要求与格式 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使教师更好的了解把握教材与学生,我校依据前期工作的优劣和目前工作要求,制定如下意见。 一、严格手写备课。 汉字书写是教师必备基本功。手写备课更能强化记忆,锻炼书写,减少抄袭应付。所以做如下手写要求: 1、备课用笔均须使用黑、蓝色彩钢笔、圆珠笔,红笔可以作为标记批注用笔。 2、书写以楷书、行楷为正确字体。(书写要求:方块字、衡平竖直、结构紧凑、自己干净、字体大小一致、在一条支线上。正楷或行楷。需要图表的。图表要美观。拼音、生字、单词的教学要在四线三格、田字各种具体寿命书写要求与结构安排。) 二、严格超前备课。 备课内容均须超前一周,以利于教学准备和教师熟练上课。每周一查。 三、严格备课格式、内容与使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基础。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是备好课的基础。 (一)基本备课格式与内容如下: 1、把握整册教材(体现在教案本的第一页) (1)整册教材知识点、能力内容简述; (2)重点、难点以及基本对策方法简述; (3)整册教材教学计划 (4)对教学方法和学法的初步设计和简要说明。

2、把握单元教材(体现在每一单元课时设计前) (1)单元教材知识点、能力内容简述;知识点前后联系简述 (2)重点、难点以及突出、突破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3)是否有课时调整,如何调整的。 (4)对教法、学法的具体说明。 (5)其他(如单元主题图的作用与利用;练习题的把握等) 3、把握课时教材,做好课时教学设计 (1)严格依据教案本的每一项内容格式; (2)以“全面依靠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教学模式,重视师生的交流与讨论)的思想精细化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 A:重难点确立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策略的选取及体现(即:预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内容,方法与活动。特别强调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的设计); B:选择恰当的教具学具(考虑每种工具的主要性能和特征及实效性) C:设计好教师课堂教学情感 D:教学过程基本格式: (A)每一个大环节都用“一、二”汉字字样;大环节中的小环节依次采用“(一)(二);1、2;(1)(2)”等字样,以区分层级。 (B)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至少需具备“导入(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巩固、全课总结评价、作业设计”五大环节。其中每一环节都可以有小环节,尤其新授、练习部分。有的还需要注明课前交流等内容。 (C)须附上完整的课堂板书。(必须体现课题、主要内容等,精炼精美,注意贯彻执行“学校对黑板使用的几项规定”,内容附后) E:严密设计教学过程 (A)导入环节要吸引学生,要尽量精简时间。要求导入的内容、方式方法、

811食品生物化学,哈工大大纲

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食品生物化学考试科目代码:[811]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和实用技术,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二、考试内容 1)氨基酸、肽、蛋白质 a)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分类、酸碱特性、特征化学反应;天然存在的活性肽及应用:谷光苷肽、催产素、胰岛素 b)肽平面:结构形成及特点;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胶原蛋白、三级结构的结构特点、作用力;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分子伴侣作用特点、疯牛病 c)肌红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特点及功能;BPG效应、波尔效应、镰刀形细胞贫血病 d)透析、盐析、沉淀、柱层析、电泳、氨基酸序列分析:末端分析、edman 降解 2)酶 a)酶的分类,比活、活化能、活性部位 b)酶的催化机制、米氏方程、可逆抑制与不可逆抑制作用、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c)别构酶判断方法、概念、生理功能 3)糖、脂和生物膜 a)寡糖、同多糖、杂多糖:实例结构及应用 b)生物膜组成成分特点及结构特点 c)膜的流动性、跨模转运 4)核酸、蛋白质合成及核酸研究技术 a)核酸:基本结构、变性、复性、杂交 b)DNA:结构、碱基组成、修复以及复制的模式、方式、过程 c)RNA:类型、转录的过程和调控、转录抑制剂的种类,初始转录RNA的加工 5)代谢 a)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代谢调控、代谢途径的区室化、酰基转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b)糖酵解:10步反应、调控;巴斯德效应、丙酮酸的代谢命运;柠檬酸循环:

8步反应,产生的能量、调控;糖原的降解与合成,糖异生、戊糖磷酸途径 c)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脂肪酸氧化以及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胆固醇的合成;氨基酸代谢:转氨、脱氨作用,尿素循环 三、试卷结构 a)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b) 题型结构:概念题(30分)、判断题(20分)、简答题(60分)、论述题(20 分)、计算题(20分) 四、参考书目 王希成编著. 生物化学.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新整合

1.名词解释、选择及填空: 食品生物化学: 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代谢的科学。糖类(carbohydrates)物质: 是含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化合物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构象: 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 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常见二糖及连接键: 蔗糖(α-葡萄糖—(1,2)-β果糖苷键);麦芽糖(葡萄糖-α—1,4-葡萄糖苷键);乳糖(葡萄糖-β—1,4半乳糖苷键);纤维二糖(β-葡萄糖-(1,4)-β—葡萄糖苷键) 脂类: 是生物细胞和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主要由碳氢结构成分构成的一大类生物分子。脂类主要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占95%左右)和一些类脂质(如磷脂、甾醇、固醇、糖脂等) 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 顺式脂肪酸: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链的形状曲折,看起来象U型 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两侧,看起来象线形 皂化作用与皂化值: 皂化作用:当将酰基甘油与酸或碱共煮或脂酶作用时,都可发生水解,当用碱水解时称为皂化作用。 皂化值:完全皂化1g甘油三酯所需KOH的mg数为皂化值。 酸败及酸值: 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卤化作用及碘值: 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脂肪酸,这一作用称为卤化作用。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碘值。 乙酰化与乙酰化值: 油脂中含羟基的脂肪酸可与醋酸酐或其它酰化剂作用形成相应的酯,称为乙酰化。 1g乙酰化的油脂分解出的乙酸用KOH中和时所需KOH的mg数即为乙酰化值。 核酸: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 是一种糖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C—N”糖苷键相连接。X-射线分析证明,核苷中碱基近似地垂直于糖的平面。 DNA与RNA组成异同: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 (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 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莫氏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色瓶内。用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 1%果糖溶液100 mL 1%蔗糖溶液100 mL 1%淀粉溶液100 mL %糠醛溶液100 mL 浓硫酸 500 mL 4、实验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糠醛溶液各1 mL。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倾斜试管,小心地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1 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 1、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醣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塞氏试剂:%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 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至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 1%果糖溶液100 mL 1%蔗糖溶液100 mL 4、实验操作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十套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 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十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乳品蛋白质含量,每克测出氮相当于( 蛋白质含量。 A. 0.638 B.6.38 C.63.8 D.638.0 )2.GSH分子的作用是( A.生物还原 B.活性激素 D.构成维生素 )3.蛋白变性后( A.溶解度降低 B. 不易降解 C. 一级结构破坏 D. 二级结构丧失 )4.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A.变性 B. 变构 C. 沉淀 D.水解 )5.()实验是最早证明DNA^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A.大肠杆菌基因重组 B. 肺炎链球菌转化 C.多物种碱基组成分析 D.豌豆杂交 )6.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 表明溶液中( A.蛋白质 B.DNA C.RNA D. 核苜酸 )7.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A.NTP B.dNTP C.NMP D.dNMP )8.据米氏方程,v达50%Vma时的底物浓度应为()Km A.0.5 B.1.0 C.2.0 D.5.0 )9.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 A.Vmax下降,Km下降 B.Vmax 下降,Km增加 C.Vmax 不变,Km增加 D.Vmax 不变,Km下降 )10.维生素()届于水溶性维生素。 A.A B.B C.D D.E )11.糖代谢中,常见的底物分子氧化方式是()氧化

A. 加氧 B. 脱毯 C. 脱氢 D. 裂解 ( )12.每分子NADH曲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 )分子ATR A. 1 B.2 C.3 D.4 ( )13.呼吸链电子传递导致了( )电化学势的产生。 A. H+ B.K + C.HCO 3- D.OH ( )14.( )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A. ATP B.ADP C.AMP D.Pi ( )15.动物体内,( )彳艮难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 A.氨基酸 B. 核苜酸 C. 有机酸 D.脂肪酸 ( )16.核糖可来源于( )。 A. EMP B.TCAc C.HMP D. 乙醛 酸循环 ( )17.脂肪酸6幸化主要产物是( )。 A. CQ B. 乳酸 C. 丙酮酸 D. 乙酰辅酶A ( )18.生物膜中含量最多的脂类为( )。 A.甘油三酯 B. 甘油二酯 C. 糖脂 D. 磷脂 ( )19.人体喋吟降解的终产物是( )。 A.尿素 B. 尿酸 C. 尿囊素 D. 尿囊酸 ( )20.基因上游,可被RN尿合酶识别并特异结合的DN附段称( )< A.起点 B. 启动子 C. 外显子 D. 内含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以下各氨基酸中,届于人体必须氨基酸的是()。 A. Phe B.Lys C.Trp D.Thr ()2. 出现在球蛋白表面频率较低的氨基酸是()。 A. Ala B.Leu C.Pro D.Arg ()3. 引起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有()。

生化大实验实验报告材料

生化大实验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实验班级: 单位: 指导老师:

实验1 多酚氧化酶(PPO)的分离提取 一、实验原理: 多酚氧化酶(PPO)能够通过分子氧氧化酚或多酚形成对应的醌,它是植物组织广泛存在的一种含铜氧化酶,位于质体、微体,可参与植物生长、分化、种皮透性及植物抗性的调节,属于末端氧化酶的一种。 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和病菌侵染后,PPO催化酚与O2氧化形成为醌,使组织形成褐变,以便损伤恢复,防止或减少感染,提高抗病能力。醌类物质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所以受伤组织一般这种酶的活性就会提高。另外,多酚氧化酶也可以与细胞其他底物氧化相偶联,起到末端氧化酶的作用。 蛋白质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中的的溶解度不同,通过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固体硫酸铵来调节粗提液的盐浓度从而可以将PPO蛋白从体系中析出,且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透析膜。 二、实验目的: 通过本项实验,学习和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的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的方法,以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的系统技术。 三、材料与试剂: 1.材料:马铃薯(两小组共称200g) 2.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 6.0(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5%甘油,1%的聚乙烯吡咯烷酮)配制是配x10倍的浓缩液1000ml;固体硫酸铵;0.03M磷酸缓冲液pH 6.0(含0.02M巯基乙醇,0.001M EDTA,0.005M MgCl2) 3.设备:试管与试管架;烧杯、玻璃棒;移液管、滴管等;试剂瓶;透析袋;过滤纱布;植物组织匀浆机;pH计和pH试纸;高速冷冻离心机; 四、操作步骤: 1.两小组共称取200g土豆削皮后切成小块,加入300ml缓冲液A,两者按1:1(W/V)比例匀浆1min; 2.用两层纱布将所得的浆液过滤; 3.将匀浆滤液装入200ml的离心管10000rpm离心5min; 4.上清液两组平分,每组150ml,加36.45g硫酸铵固体搅拌均匀后10000rpm离心5min; 5.取上清液定容至150ml,加入30.75g硫酸铵固体搅拌均匀后10000rpm离心8min,倒掉上清液得粗酶沉淀,用并加入10ml 0.03M磷酸缓冲液B复溶沉淀3-5min; 6.将所得溶液倒入透析袋中,用0.02M的KCl溶液透析至无硫酸铵根离子。 五、结果和分析: 实验所得的初酶液颜色为浅黄色,颜色浅,主要是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匀浆以前速度较快酚类被氧化的少,从而最大程度的保留了PPO的活性;经过一个夜晚的透析,得到了澄清的略带黄色的液体,这样就为进一步的柱层析提供了优良材料。 六、讨论与结论: 1. 本实验在匀浆阶段应尽量快速,防止酚类充分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 2.实验材料马铃薯在削皮前一定要清洗干净; 3.加入硫酸铵固体时一定要小心缓慢,同时伴有玻璃般的搅拌,在溶解蛋白的过程中避免溶液局部盐离子浓度过大,使蛋白变性,并注意用量的计算,第二步加入的时候起点浓度是40%而不是0,否则会加入过量,影响实验的结果; 4.透析时,提前检查透析袋是否完整,避免透析时出现孔洞导致样品丢失。

备课笔记封面

含山县清溪中心学校备课笔记 学科:语文 年级:二(3) 授课人:张平义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授课表

清溪中心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二年级3班语文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含知识基础、技能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本学期,本班共57 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人。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学习的状态,有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觉性和上进心。但是,还有少部分学生习惯较差,导致拼音等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太好。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学期既要上好新课,精讲精练,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教育因素、重难点分析、各部分内容间关系等): 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识字”和“课文”三个部分组成。为了方便识字和阅读,生字和课文全部加注了拼音。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共两部分: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认真写铅笔字。 2.汉语拼音,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 3.识字,分2组编排,每部分每课都配有一幅情景图,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情景图集中识字,而且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文,共安排26篇课文,分6组编排,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26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487个,写字288个,课文部分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作业准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背诵或复述,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8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本册教材所选课文,不仅题材广泛,富有现代意识,而且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规范、生动,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助于让学生逐步形成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识字教学的安排兼收了分散识字、集中识字、自主识字等各家之长,注意便教利学,在内容安排和练习设计上,力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方便。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点是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爱惜学习用品,目的是要求学生重视用眼卫生,爱惜学习用品,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生化实验五大技术 一.分光光度技术 1.定义:根据物质对不同孩长的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每种物质都具有其特异的吸收光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定t 、定性分析的技术。 2.基本原理:(图1-1光吸收示意) 透光度T=It/lo 吸光度A=lg(lo/ I1) 朗伯-比尔(lambert-Beeri)定律:A=KLc K 为吸光率,L 为溶液厚度(em), c 为溶液浓度 (mol/L)] 摩尔吸光系数日ε:1摩尔浓度的溶液在厚度为 I.cm 的吸光度。 c=A/ε 3. 定量分析: (1)标准曲线(工作曲线)法 (2) 对比法元-KCLCx (3)计算法: e=A/ε (4)差示分析法(适用于浓度过浓成过稀) (5) 多组分湖合物测定 4.技术分类 分子吸收法&原子吸收法:

可见光(400-760 nm) &紫外光(200~ 40m) &红外光(大于760 nm)分光光度法; 5.应用方向 有机物成分分析&结构分析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人体内的微量元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二电脉技术 1.定义:带电荷的供试品在情性支持介质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其对应的电 极方向按各自的速度进行脉动。使组分分离成族窄的区带,用透宜的检洲方法记录其电泳区带图请或计算其百分含量的方法。 2.基本原理: 球形质点的迁移率与所带电成正比,与其半径及介质粘度成反比。v=Q/6xrη 3.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大,带电质点的迁移率加速 溶液的PH值: 溶液的pH离pl越远,质点所带净电荷越多,电泳迁移幸越大 溶液的离子强度:电泳液中的高子浓度增加时会引起质点迁移率的降低 电渗: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 4:技术分类: 自由电泳(无支持体) 区带电泳(有支持体):法纸电泳(常压及高压),博层电泳(薄膜及薄板).凝波电泳(琼脂,琼脂糖、淀粉胶、柔丙烁配胶凝胶)等 5. 电泳分析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小分子物质滤纸、纤维素、硅胶薄膜电泳复杂大分子物质凝胶电泳 ⑴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①这种薄顺对蛋白质样品吸阴性小,消除纸电沫中出现的“拖尾”现象 ②分离理应快,电泳时间短 ③样品用最少: ④经过冰最酸乙醉溶液或其它看明液处理后可使膜透明化有利丁对电泳图潜的光吸收措测店和爱的长期保 ------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胰岛素、游菌酶、胎儿甲种球

生物化学实验内容

《生物化学实验》容 课程类型:制药工程专业必修 实验总学时:32课时 开设实验项目数:8个 适用对象:2017制药工程1、2班 实验教师:段志芳 一、实验目标及基本要求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容

包括实验时的表现(实验出勤、安全卫生、操作对错、损坏器皿情况等,占50%)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占50%),每个实验按总分为100分为满分进行打分,共8个实验,总评取平均值。 四、要求 (1)实验过程中同组人可以配合进行; (2)实验报告独立完成,同组人数据相同,不得抄袭他组数据; (3)实验过程若出现失误应向老师汇报后再进行重做; (4)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实验一植物组织中可溶性总糖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可溶性总糖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可溶性总糖提取的基本原理。 3.掌握溶解、过滤、洗涤、定容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可溶性糖是指易溶于水的糖,包括绝大部分的单糖、寡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等。它们在植物体可以充当能量的储存、转移的介质、结构物质和功能分子如糖蛋白的配基。总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和在测定条件下能水解为还原性的单糖的蔗糖、麦芽糖以及可能部分水解的淀粉。可溶性总糖提取方法包括:热水提取法、酶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等。其溶于热水,不溶于60%以上乙醇,所以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除去部分醇溶性杂质。本实验利用可溶性糖溶于水的特性,将植物磨碎,用热水将组织中的可溶性

糖提取出来,结合实验二得到总糖浓度,已知溶液体积和原料重量,可以求出总糖含量。 三、实验用品 1.仪器设备:电子天平(精确到0.0g,配称量纸若干);可控温电加热板或电 炉或电热套或水浴锅均可。可共用。 2.玻璃器皿:研钵1套;100mL锥形瓶1个;25mL量筒1个;玻璃棒1根; 100mL烧杯2个;胶头滴管1支;过滤装置1套(铁架台1台+铁圈1个+玻璃漏斗1个+100mL容量瓶1个+洗瓶1个);不锈钢刮勺1个;剪刀1把。此部分为每组所用,集中到小框里,放置各实验台上。 3.药品试剂:新鲜植物叶片;蒸馏水。 4.其他:9cm滤纸若干(与玻璃漏斗配套);纸巾若干;标签纸若干。每个洗 手池常规配置烧杯刷、毛巾、洗手液。 四、实验操作 取新鲜植物叶片,洗净表面污物,用滤纸吸去表面水分。称取0.5g,剪碎,加入5~10ml蒸馏水,在研钵中磨成均浆,转入锥形瓶中,用蒸馏水少量多次冲洗研钵,洗出液也转入锥形瓶中,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0min,提取液冷却后过滤到100ml容量瓶中,同法残渣再提取2~3次,将提取液合并至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贴好标签,保存至冰箱中,用于实验二。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1、观察产品颜色是否与理论相符,若不符合,分析原因。 2、结合实验二结果计算含量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若有干扰,可滴加饱和中性醋酸铅以除去溶液中的蛋白质,乙醇沉淀除去部分醇溶性杂质,若色素较多可脱脂。 (2)加热时应小心,避免灼伤皮肤。 七、思考题 1、可溶性糖在植物物质代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