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血液的基础知识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血液的基础知识

血液的基础知识

血液的基础知识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血液还扮演着维持正常体温、酸碱平衡以及免疫功能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一些与血液相关的常见疾病。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占据血液总体积的55%左右,主要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和无机盐组成。

血浆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是白蛋白,它在维持体液平衡和输送溶解物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最多的细胞类型,它们负责携带氧气并将其传递给身体各个组织。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它结合氧气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保证氧的运输。

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并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血小板则与血液凝结相关,在创伤部位形成血块以防止过度出血。

二、血液的功能1. 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输送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的血红蛋白,将身体吸收的氧气从肺部运输到各个组织和器官,供给细胞进行呼吸作用。

同时,血液还将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提供能量和原料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2. 废物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运输到肾脏和肺部,进行排出。

肾脏通过过滤血浆中的废物,将其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同时,在肺部发生的呼吸作用中,血液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3. 免疫功能白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白细胞可以通过磷酸酯酶释放出溶菌酶来消灭外来细菌,或者通过吞噬作用将病原体摄入并消化。

4. 维持正常体温血液的循环还有助于维护正常体温。

当体温过高时,血液会通过皮肤的血管扩张散热,让热量从体内排出。

而在寒冷的环境中,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温度。

三、与血液相关的疾病1. 贫血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液携氧能力减弱的疾病。

公共基础知识血液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血液基础知识概述

《血液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血液,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如同一条不息的河流,将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同时带走代谢废物,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了解血液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认识生命、保持健康以及应对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的基本概念1. 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约占血液总体积的 55%,其中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约占血液总体积的 45%。

(1)红细胞:也称为红血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

(2)白细胞:又称为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可以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多种类型,它们具有吞噬病原体、产生抗体、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

(3)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继续流出。

2. 特性血液具有流动性、黏滞性、渗透压等特性。

血液的流动性使其能够在血管中顺畅地流动,为身体各个部位提供营养和氧气。

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黏滞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血液循环。

血液的渗透压则维持着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分平衡。

三、血液的发展历程1. 古代认识在古代,人们对血液的认识非常有限。

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血液是人体的四种体液之一,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医学也对血液有一定的认识,如《黄帝内经》中提到“血者,神气也”,认为血液与人体的精神状态有关。

2. 近代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血液的认识逐渐深入。

17 世纪,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为现代医学对血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存在,并逐渐了解了它们的功能。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

血液系统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结构和功能1.心脏:心脏是血液系统中的核心器官,它通过不断地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循环。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在心脏的正常功能中,血液经过心脏的顺序是:从全身组织返回的含有二氧化碳的静脉血通过右心房和右心室,再通过肺动脉到达肺部,经过肺毛细血管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将含有氧的血液输送回心脏左心房,然后通过左心室再次被推送到全身组织。

这样,就完成了体循环和肺循环。

2.血管:血管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组织并返回的通道,主要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组织,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输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是血管中直径最细的部分,它将动脉血转化为静脉血,同时进行物质交换。

二、血液的成分及功能1.血液的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由水、蛋白质、糖类、脂质、矿物质和激素等组成。

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红细胞是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输送至肺部,红细胞再将其运送到肺泡排出体外。

3.白细胞:白细胞是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它具有识别和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白细胞可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的白细胞都有不同的功能。

中性粒细胞主要负责吞噬细菌,淋巴细胞则参与体液和细胞免疫。

4.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凝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在血管破损时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帮助止血。

此外,血小板还能释放生长因子,促进伤口愈合。

三、血型和凝血机制1.血型:人类的血型系统包括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系统由A、B、O和AB四种血型组成,它们根据红细胞膜上的抗原不同而有所区分。

Rh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带有Rh抗原将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

血液相关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占整个血液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糖类、氨基酸、脂类、激素、维生素、盐类等组成。

血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它们能够对体内的离子平衡和渗透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具有输送氧气、免疫功能和血液凝固功能。

2. 血液的生理功能(1)输送氧气:血液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使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2)运输养分:血液通过消化系统吸收的养分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以维持生命的运转。

(3)排除废物:血液可以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从细胞中带到肺部和肾脏,然后被排出体外。

(4)维持体温:血液通过热量的平衡调节,能够使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5)凝血和免疫: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能够保持血液的凝固功能和免疫功能,以防止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和出血。

3. 血液的生产血液细胞都是在骨髓中产生的。

红细胞、血小板和大部分白细胞都是在红骨髓中生成的,而少部分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则是在淋巴组织中生成的。

骨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的功能异常会导致血液疾病的发生。

4. 血液常见疾病(1)贫血:贫血是造成红细胞数量或者功能异常减少的一种疾病。

贫血会导致疲劳、头晕、心慌等症状,严重的贫血还可能引发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

(2)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骨髓或者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导致的白细胞疾病。

白血病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会大量增加,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感染和出血。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会出现皮下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4)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患者容易在身体受伤或者手术时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

5. 血液检查(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一种检查方法。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血液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占整个血液体积的5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


中蛋白质主要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3. 红细胞(也称为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主要负责携
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它能与氧气和二
氧化碳发生反应。

4. 白细胞(也称为血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
身体的免疫和抗感染功能。

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5.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

当血管受到
损伤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伤部位形成血栓,阻止出血。

6. 血型是指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抗体的组合情况。

目前,常见的
血型有A型、B型、O型和AB型。

不同的血型之间可以进行输血和配型。

7. 血液凝固是一种保护性机制,确保出血区域迅速被修复。

血液凝固
过程中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网,将受伤
血管封闭。

8. 血浆蛋白是血液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成分,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携带
营养物质、维持渗透压、参与免疫反应等。

9.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对于氧气的运输至关重要。

正常人体血红蛋白的含量大约为每升红细胞中32克。

10. 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之后会被肝脾等器官分解和代谢掉。

这些都是血液基础中的必学知识点,对于了解人体血液的构成和功能非常重要。

血液教学 讲义

血液教学 讲义

血液教学讲义《血液教学讲义》第一节血液的概述一、血液的定义血液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二、血液的组成1. 血浆:由水、蛋白质、无机盐和营养物质等组成。

2.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三、血液的功能1. 运输氧气和养分:红细胞携带氧气和养分向全身组织供应。

2. 运输代谢产物:携带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

3. 免疫防御:白细胞参与机体免疫反应,对抗细菌和病毒。

4. 凝血功能:血小板参与凝血过程,维持血管的完整性。

第二节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一、主要成分1. 水分:血浆的主要成分,约占总体积的90%以上。

2. 蛋白质:主要有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白蛋白起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球蛋白参与免疫功能,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反应。

3. 无机盐:主要有钠、钾、钙、镁、氯等,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4. 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脂质、氨基酸等。

二、血浆功能1. 运输功能:携带各类物质在全身组织间运输。

2. 免疫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3. 凝血功能:参与血液的凝血反应。

4. 渗透调节功能:维持正常的环境渗透压。

第三节血细胞的成分和功能一、红细胞1. 概述:无核细胞,主要构成血液的绝大部分。

2. 功能: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维持组织的呼吸功能。

3. 形态特征:呈双凹状,沉降过程中呈堆积状。

4. 血红蛋白:红细胞内含有的血红蛋白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结合物质。

二、白细胞1. 概述: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数量较红细胞少。

2. 分类: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要类别。

3. 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抵抗细菌、病毒的入侵。

三、血小板1. 概述:体积较小的无核细胞片段。

2. 功能:参与血液凝固反应,维护血管的完整性。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一、血型的定义血型是基于红细胞表面抗原、抗体的不同,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主要的血型系统1. 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血型。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

血液概述知识点总结1. 血液的成分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占据了血液约55%的体积。

它主要由水、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盐类和废物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占据了血液约45%的体积。

2.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

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它能够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红细胞被推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3. 白细胞白细胞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它们能够识别并摧毁体内的致病微生物,同时也可以清除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白细胞主要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大类,它们在人体抵抗感染和维持免疫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4. 血小板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凝结过程,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能够迅速聚集到受伤部位,形成血小板血块,阻止出血。

血小板也参与了血液凝结的起始过程,它们在伤口处释放了一些活性因子,促进血浆中的凝血蛋白生成凝块。

5. 血液的功能血液在人体内具有多种重要功能。

首先,它能够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满足细胞的生存需要。

其次,血液也可以运输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到肺部和肝脏,进行排泄。

此外,血液还能够维持体温和酸碱平衡,对维持体内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6. 血型人体的血液有四种主要的类型,分别是A型、B型、AB型和O型。

它们的区别在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浆中的抗体。

人的血型是遗传的,父母的血型决定了孩子的血型。

了解血型并且进行配对输血,可以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7. 血液疾病血液疾病是指那些影响血液组织和功能的疾病。

常见的血液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栓性疾病、血友病等。

这些疾病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其他疾病引起,它们都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的各种问题。

8. 血液与心血管健康血液健康与心血管健康息息相关。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血液中脂肪含量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变得脆弱,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液学知识点

血液学知识点

血液学知识点血液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血液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临床医学中,血液学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医生和护士来说,掌握血液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病。

一、血液的组成人体的血液主要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

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是血液中含氧量最多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白细胞则是人体的免疫细胞,能够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害。

血小板则是起止止血作用的细胞,它们能够在受伤部位形成血栓,防止出血。

而血浆则是血液中含水较多的部分,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二、血液的生理功能血液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循环系统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器官,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运送回肺脏,经过呼吸排出体外。

此外,血液还能维持体温平衡、维持酸碱平衡、帮助止血和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三、血液学常见疾病在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血友病、血栓症等。

贫血是由于红细胞数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乏力、头晕、气短等。

白血病则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患者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容易出现感染和出血。

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缺乏凝血因子,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

血栓症则是由于血液中凝块形成过多导致的一组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塞、脑卒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四、血液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血液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及形态等情况,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类型。

血凝指标检查则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血液凝固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风险。

血液免疫学检查可以检测患者体内各种免疫蛋白的水平,帮助诊断免疫相关疾病。

五、血液学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血液疾病,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贫血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铁剂、输注红细胞悬液等方式补充铁元素和红细胞。

白血病患者需要接受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为循环血量(80%); 储存血量:指小部分储存在肝、脾、肺和静脉
等处,称为储存血量。 血量维持相对稳定对机体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和黏滞性 :
1.比重:血液的比重约1.050~1.060,主要取决于红 细胞;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 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 2.血液的黏滞性: 血液是黏滞性较大的一种液体,以水 的粘滞性为1计算:血液的相对黏滞度约为水的4-5倍 (与红细胞数量有关)。血浆的相对黏滞度约为水的 1.6~2.4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
正常值:pH为7.35~7.45.它取决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红细胞内也有缓冲物质,如K2HP04/KH2P04、
KHb02/HHb0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
易下沉的特性称悬浮稳定性。
血沉 概念: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 沉所析出血浆柱的高度(mm)来
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红细胞沉 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值:男子为0-15mm 女子为0-20mm
血浆成分的变化,如球蛋白、纤维 蛋白原和胆固醇增多,加快血沉。
3.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 裂、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正常值:正常成人红细胞一般在0.42%的 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35%的NaCl溶液 中完全溶血。
造血干细胞→多系造血祖细胞→红系定向祖 细胞→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1)铁和蛋白质:Hb合成必须原料。 ①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 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 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 被利用。正常情况下不会缺乏。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Leabharlann 和血量 组成: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 (一)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 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 女性为37- 48%.
意义:血细胞比容的数值反映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
(二)血浆
水:占绝大部分,约占血浆的91%~92%;
溶质: 血浆蛋白:含量最高(约占 6.2-7.9%)
(约8%~9%)
白蛋白(A)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I)
小分子物质: 包括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
(约占2%) 有机物(如营养物质、代
谢产物和激素等)。
血浆蛋白: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 1.组成 球蛋白:α1、α2、β、γ四种球蛋白。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RBC) (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形态: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 7~8μm,周边较厚,中央较薄。血液的红细 胞绝大多数为成熟红细胞,细胞内无核,充以 大量血红蛋白(Hb)。
数量: 男性:(4.5-5.5)×1012/L; Hb:120-160g/L 女性:(3.8-4.6)×1012/L; Hb:110-150g/L
0.9%的NaCl溶液
(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O2和C02, 运输O2的功能依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而 实现的,运输C02除依靠血红蛋白外,还依 靠红细胞中含有的丰富的碳酸酐酶。
此外,红细胞内含有多种缓冲对,有一定
缓冲血液pH的能力。
(四)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在体内的利用率。
其中,内因子与VitB12形成内因子-B12复合 物:
Ⅰ.保护B12不被蛋白酶水解; Ⅱ.促进B12吸收入血; 临床:机体缺乏内因子→B12吸收障碍→巨幼 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生成及其调节 造血干细胞
早期红系定向祖细胞
爆式促进活性物质
晚期红系定向祖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原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五)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月120天,红细胞破坏
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 白蛋白与大多数球蛋白主要是由肝脏产生,γ‐球蛋 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 2.功能:
①运输功能; ②缓冲功能; ③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④免疫功能; ⑤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三)血量
概念:血量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的总量。 正常值: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自身体重的 7%~8%, 分类:循环血量:指在心血管中循环流动的血量,
(二)血浆渗透压
1.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比,而与溶质的 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2.分类与组成:
等渗溶液: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与 血浆渗透压相近称为等渗溶液。
0.9%NaCl
0.9%Na 1.5%NaCl Cl
(三)血浆酸碱度(pH值):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概念:在血液循环中红细胞通过小于其直 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 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此种特性称可 塑变形性。 影响因素:红细胞膜的弹性、表面积与体 积比值、红细胞内的黏度。
如衰老的红细胞、球形红细胞、血红蛋 白异常等,故可使变形能力降低。
2.悬浮稳定性:
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 →缺铁性贫血(低色素小红细胞性贫血)。 ②蛋白质:
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 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2)维生素B12和叶酸: ①叶酸:作用:转化为四氢叶酸→参与DNA合 成。
临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②VitB12: 作用:参与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增加叶酸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 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血型与输血
目的要求: 掌握内容: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 能;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血液 凝固的基本过程。 熟悉内容: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 ABO 血型。 了解内容:掌握、熟悉以外内容均为了解。 授课时间:3学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