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复习资料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叙侄子虽身处困境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行为反衬了战乱中社会的纷扰。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
作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二人均为舜妃,舜南巡时死于湘水,成为湘水女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凰”三句描写了诗人在湖上所见到的美景:雨后凤凰山下,水风清爽,晚霞明艳。
B.“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芙蓉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C.“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以白鹭有意倾慕来衬托演奏技术的高超。
D.“数峰青”一句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言有尽而味无穷。
2.本词下片是如何来描写音乐的?请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苏轼昨夜霜风入夹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古诗鉴赏专题练习1:幽州夜饮[注]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做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6分)答:(2)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2:野泊对月有感①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愤激之词,意为漂泊无家。
③行朝:朝廷迁移不定。
(1)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
②洛中:古都洛阳。
(1)第一首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5分)答:(2)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6分)答:古诗鉴赏专题练习4: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晁补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穷,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唐宋词鉴赏课后习题1-32章全-答案(2018年春)

唐宋诗词鉴赏一1.词具有的特征是A.固定的字数B.律化的平仄C.形式上为长短句D.早期词合乐可歌2.词与格律诗相同之处有A.字数固定B.律化的平仄3.词与格律诗不同的地方是A.词为长短句,格律诗为齐言B.词可重复,格律诗一般不允许重复C.词分阙(片),格律诗不分D.词形式多样,格律诗变化很有限4.关于词的起源有哪几种不同的说法A.隋唐说B.中晚唐说C.诗经说D.六朝乐府说判断题 (1 满分)5.词具有北方文学特性:词产生于北方,且作者多系北方人。
错误文字填空题 (4 满分)6.今天人们填词用韵,基本上都依据清人戈载的《_词林正韵_ __ __ __》,其中共分19__个韵部,其中平上去三声为_14_部,入声为5__部。
(后三空请填写阿拉伯数字)单选题 (2 满分)7.总体而言,词韵要比诗韵A.宽8.格律诗的韵脚只能押___韵A.平声多选题 (1 满分)9.词的押韵较宽,能押韵的有__A.平声B.仄声C.入声D.平仄通押文字填空题 (5 满分)10.唐五代因由诗变词未久,所以平韵多于_仄韵_ __,奇字句多于__偶字句 __ __。
入宋以后,仄韵多于_平韵_ __,偶字句多于奇字句__ __ __。
11.词的平仄是在_格律诗_ __ __平仄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单选题 (7 满分)12.词的对仗要比律诗的对仗更 __A.灵活宽松13.律诗对仗的句子位置 __A.固定14.词的对仗位置 __B.不固定15.律诗的对仗 __A.要平仄相对16.词的对仗 __B.不需要平仄相对17.《鹧鸪天》词牌是由格律诗中的 __ 变化而来A.七言律诗18.词的句法中,只有一种是近体诗所没有的,它是 __ 。
B.一字豆文字填空题 (2 满分)19.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对仗类型:“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用的是鼎足对__ __ __ 。
“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用的是__ 扇面对__ __。
多选题 (1 满分)20.历代词十大名作,押入声韵居多,以下押入声韵的词有A. 《雨霖铃》(柳永) C. 《满江红》(岳飞) D. 《声声慢》(李清照)单选题 (1 满分)21.以下哪句不属于基本的律句C.仄仄仄平仄判断题 (1 满分)22.在词里副词可提到主语的前面,例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七套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及答案

七套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及答案古典诗词鉴赏训练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渔家傲①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②早。
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罢相隐居金陵以后。
②朝鸡:上早朝时的鸡鸣声。
③邯郸道: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所叙,唐代有卢姓书生在邯郸道上曾做“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隐居图景?请简要赏析。
解析: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语言要简洁凝练。
然后结合词句赏析作者“春日隐居”的原因,景物之秀、环境之静、风物之清,这些都让我们心旷神怡。
【参考答案】:作者描绘了一幅柔美清新、幽深静谧的春日隐居图。
“平岸小桥”、“柔蓝一水”,更添烂漫花草,可见景物之秀美、柔美;“平岸小桥”被“千嶂”环抱,“茅屋数间”被林木掩映,可见隐居环境之深幽静谧;“尘不到”、“春风扫”,可见风物之清新怡人。
2.词的下阕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鉴赏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从词的下阕“闻语鸟”“故人今总老”“忘了邯郸道”这些词句中都能看出作者厌倦仕途,对亲近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末句中的“邯郸”二字,提醒我们这里运用了典故,注意要分析用典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第一问: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向往亲近自然、心境恬淡的隐居生活。
“午枕觉来闻语鸟”,表现出词人那种与花鸟通性情的悠闲情致与恬淡心境。
“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听鸡鸣,接着写道:“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可见作者现如今已厌倦仕途,向往恬静如梦的隐居生活了。
第二问:用典。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作者用唐代卢生曾做黄粱幻梦的典故,坦陈自己贪恋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而已忘却仕途功利的心志。
【问题】太常引·暮行李齐贤栖鸦去尽远山青。
最新《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指晋人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酒,每饮必醉。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3)从整首诗的角度,简析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4分)答案:(1)(2分)颔联描绘出汉江流长邈远,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意境优美,景色壮丽清新。
(2)(4分)“浮”和“动”。
(1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浮”“动”以夸张笔触,奇妙想象写出了汉江波涛澎湃撼动人心的奇丽景观。
(3分)(3)(4分)诗前三联将汉江优美壮丽清新之景描摹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襄阳水光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诗人以山翁自喻,自然流露出对襄阳的留恋,情绪积极乐观,让人回味无穷。
(情感2分,分析2分;只写出情感没有分析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
(3分)(2)为什么说第三、四句有“一语双关”的特点?(3分)(3)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试作赏析。
(6分)答案:(1)(3分)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状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等(任意填对其中二类即可),这首诗属边塞征战诗。
(每空1分)(2)(3分)理由: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是写塞上梅花在风中盛开,一夜间,梅花的花瓣便散落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1分)而“梅花落”又是一支笛子曲,因此,又可将这两句的意思理解为风将笛子吹奏《梅花落》的声音吹送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唐宋诗词鉴赏专题训练一、山水胜色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诗中提到的绵谷、绵州、锦江是四川的三个地名。
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从体裁上讲,这是一首诗,第三联又叫。
(2)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行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1)诗的颈联写出了怎样一种情景?你从其间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请你用文字描画出诗的尾联画面,并说说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山寺①王令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
当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注】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
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
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像一道天然的门户。
③瓜步:山名。
在今江苏六合东南。
(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意?二、边塞军旅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马戴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却无一“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4分)三、咏史怀古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在夜晚静思时,看到了什么景物,从而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答案:床前明月光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在登高望远时,表达了什么哲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杜甫的《春望》中,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选择题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李清照答案:B2.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辛弃疾B. 苏轼C. 李白D. 王之涣答案:C三、判断题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
(对/错)答案:对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答案:琵琶女在《琵琶行》中,形象凄美,技艺高超,她的音乐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她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
2. 请简述《诗经》中的《关雎》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慕之情。
诗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五、翻译题1. 将杜甫的《登楼》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在漫长的秋天里,我常常感到悲伤,像是一个过客;在人生的百年岁月中,我常常生病,独自登上高台。
2. 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太阳依偎着山边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六、分析题1. 请分析《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说明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其艺术特色在于使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描绘蒹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请分析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说明其主题和艺术手法。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题附答案

古诗鉴赏专题练习题附答案古诗鉴赏专题练习题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
②忘机: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能力。
理解诗歌要从诗句开始,还要从整体上思考。
答案:(示例)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废了旧钓矶。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①[清]王士祯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②,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③尽,空羡夥颐王④。
【注】①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
②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
③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
④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析: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
颔联写景,极有气势。
这两联也蕴涵了作者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
颈联转为静态描写,诗的情调由昂扬变为低沉。
“通侯里”系达官贵人门庭显赫之所,本该热闹非凡,但此时傅公旧里却“寂寂”无闻,冷冷清清。
作者又将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与“通侯里”的孤寂相对照,令人思之凄然。
尾联反衬出傅公命运之悲,而作者对明太祖诛杀功臣的愤慨,亦暗含诗中。
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悲慨为主。
答案: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
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雄鹰振翅竟使云气飞扬。
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汉江临眺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山翁:指晋人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酒,每饮必醉。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3)从整首诗的角度,简析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4分)答案:(1)(2分)颔联描绘出汉江流长邈远,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意境优美,景色壮丽清新。
(2)(4分)“浮”和“动”。
(1分)“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浮”“动”以夸张笔触,奇妙想象写出了汉江波涛澎湃撼动人心的奇丽景观。
(3分)(3)(4分)诗前三联将汉江优美壮丽清新之景描摹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襄阳水光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诗人以山翁自喻,自然流露出对襄阳的留恋,情绪积极乐观,让人回味无穷。
(情感2分,分析2分;只写出情感没有分析2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
(3分)(2)为什么说第三、四句有“一语双关”的特点?(3分)(3)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试作赏析。
(6分)答案:(1)(3分)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状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等(任意填对其中二类即可),这首诗属边塞征战诗。
(每空1分)(2)(3分)理由:这两句从字面上看,可理解为是写塞上梅花在风中盛开,一夜间,梅花的花瓣便散落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1分)而“梅花落”又是一支笛子曲,因此,又可将这两句的意思理解为风将笛子吹奏《梅花落》的声音吹送到了关山的每一个角落。
(2分)(3)(6分)本诗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虚实结合。
(2分)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
后两句把《梅花落》拆开来用,则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
(2分)这样虚实交错,就构成了美妙而阔远的意境。
(2分)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注〕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李诗是作者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1)两首诗中的“梅花”都不是实指“梅花”,而是乐曲《梅花落》。
据此,简要赏析这两首诗在艺术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4分)(2)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分)答案:(1)(4分)两诗都采用了通感的艺术技巧,由听觉诉诸视觉(2分),即由听到乐曲《梅花落》联想到看到梅花落下,描绘出与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意境(2分)。
(2)(4分)李诗表达的是怀才不遇、被贬的忧伤愤懑之情(2分);高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戍边战士的崇敬之情(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分)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中感伤的往事是什么?(2分)(2)这首咏史诗表达的主旨是什么?(2分)(3)诗人写王濬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4分)(4)该诗最后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2分)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
(2)(2分)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3)(4分)对比。
(2分)其弦外之音是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王气也好,铁索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2分)(4)(4分)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
(1分)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它们最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1分)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是怎么表现的?(4分)(2)“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案:(1)(4分)①纯用名词组合成句。
②早行辛苦。
③用富于特征性的景物来暗示。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2)(6分)①“槲叶”“枳花”是旅途上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景色。
②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
③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
(解答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7分)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1)两首诗中蝉的形象与诗人各自的身世有哪些相似之处?两首诗的尾联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两首诗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艺术技巧?(3分)答案:(1)(4分)骆诗借秋蝉因露重风高而难飞难鸣,喻指自己忠直高洁而横遭诬陷,身陷囹圄。
李诗以蝉高栖难饱,悲鸣欲绝而无人同情,自喻高洁和因高洁而清贫的困境,暗示环境的冷酷无情。
(解答时注意“在狱”、“白头吟”、“薄宦”等词语的含义和提示作用)。
骆诗尾联写自己高洁而不能取信于人,抒发了强烈的悲愤和不平。
李诗尾联以蝉自励,表明要坚持高洁的操守。
(2)(3分)以蝉起兴,以蝉自喻,直抒胸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这首诗的首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颔联表达了诗人何种人生态度?(4分)(2)颔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4分)首句使用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
(2分,设问、比喻各1分)颔联表明了诗人面对飘忽不定(具有某种偶然性)的人生经历、不计较得失的达观态度。
(2分,答出“不计较得失”或“达观”“乐观”即可)(2)(4分)往日见过的老僧,同题诗的墙壁。
(2分,1点1分)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1分)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1分)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
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前四句:(2分)(2)从情与景关系角度,侧重赏析词中“寓情于景”部分。
(6分)答案:(1)(2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2)(6分)范仲淹《苏幕遮》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相映。
(2分)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季节:青碧瓦蓝的天,铺满了黄叶的地。
这是渲染空阔清冷的氛围。
接着,诗人放眼远望,秋景连绵无际,如波浪一样往前伸展,同远处的江水融和连接。
这里天、地、原野、绿波,一句一景,景景暗含诗人心中的思乡离愁。
(2分)上片末句中“芳草”暗寓离情,既自然,又精巧。
下片直抒怀乡念远之情。
(2分)9.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2)两首词主题相同,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案:(1)“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衬托作者的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
(2分)(2)范词豪迈,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下阕抒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
(2分)李词婉约,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
(2分)10.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3分)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
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
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
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11.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