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最新人教版新目标九年级英语Unit9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全单元知识点)

Unit 9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Section A (1a-2d)1.重点单词:prefer,lyrics,Australian,electronic,suppose,smooth,spare,case,director,war2.重点短语:sing along with,dance to,different kinds of,in that case3.重点句式:—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Carmen likes musicians who pla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I prefer movies that give me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1.重点短语和句型2.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一、预习课本P65-66新单词并背诵,完成下面的汉译英。
1.更喜欢________ 2.歌词________3.电子的________ 4.推想________5.平滑的________ 6.空闲________7.情况________ 8.导演________9.战争________ 10.澳大利亚的________二、认真预习1a-2d找出下列短语和句型。
1.随之唱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随着……跳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不同种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4.既然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5.—你喜欢什么种类的音乐?—我喜欢能跟着唱的音乐。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单元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熟悉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4. 学会用溶液进行实验,并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
3. 溶液的分类
4. 溶液的性质
教学方法和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溶液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侧重讲解溶液的定义和组成,帮助学生理解溶质、溶剂和溶液的关系。
3. 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制备溶液并观察实验结果,加深他们对溶液的理解。
4. 拓展:通过讨论和补充知识,拓展学生对溶液的认识,让他们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其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知识检测:设计一份知识检测题目,检验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师资:
1. 教师需具备扎实的化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2. 需要配备足够的实验设备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愿本次教学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使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
(4)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总体积的比值。
2.教学难点
(1)溶液的形成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溶剂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溶液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同时,本节课也为后续学习溶液的浓度、稀释等知识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游戏设计:设计溶液配制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和稀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简洁清晰的PPT,展示溶液的定义、特征和种类等关键知识点,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溶液形成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溶液浓度计算和稀释的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溶液的定义与特征: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具有稳定性、均一性和透明性。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

课题教课媒体教学目标教课要点教课难点第九单元溶液课题 3 溶质的质量分数课型新授(第 1 课时)多媒体、实验器械1、掌握溶液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知识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技术3、初步学会配制必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1、经过着手实验、察看现象以及思虑问题使学生掌握一种表示溶液构成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过程 2、经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方法题方法,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3、经过练习必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1、学会谨慎务实的科学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感情2、培育详细问题详细剖析的能力。
态度3、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认识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宽泛联系,认识学习化学的最后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溶质质量分数的观点、计算及配制必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配制必定质量分数的溶液教课内容及问题情境创建情境引入新课【展现】三饮料瓶的不同颜色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设问】你察看到了什么?由此你将作出哪些猜想?【设问】对怎样考证糖水颜色越深浓度越大的这一猜想,你有哪些好方法?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察看思虑讲话: 1、三瓶溶培育学生发散性液颜色深浅不同,颜色思想,提升自我解浅的没那么甜。
2、颜决问题能力,养成色最深的一瓶可能是自主学习,小组合饱和溶液,其余两瓶一作学习的习惯。
定是不饱和溶液 3、它们的浓度不同,颜色较深的浓度大,颜色较浅培育学生自我评的浓度小。
价能力议论沟通、互相怀疑几名学生做总结讲话成立溶质质量分数的观点【活动研究】(投影展现)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 ( 1 mL 水的质量大概为1 g)水,而后分别加入约 0.5 g、 1g、2g 固体红糖,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红糖水的颜色。
1、将三瓶糖水蒸干,比较获得糖质量的多少。
2、没有必需将整瓶糖水所有蒸干,只须取一部分等量的三种糖水蒸干,比较即可。
3、能够在等质量的水将书籍上的药品中,加入不同质量的CuSO4 溶液改成糖,制得的糖水的颜色红糖水,使学生更不同,加入糖多的颜色易和生活联系,亲深。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3.组成: 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Nhomakorabea溶液
溶剂 溶质
水 蔗糖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3)m溶液= m溶质+ m溶剂 (4)V溶液≠V溶质+V溶剂
练习1:烧杯中有100毫升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
的大小( C )
A:A > B C:A= B
生活小常识
用洗涤剂去油污 洗涤剂是乳化剂,能使油分
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 的油珠。这些小液滴能随水流走。 达到洗净衣物的目的。
【问题】 1.洗涤剂有什么功能? 它的去污原理是什么?
洗涤剂有乳化功能;洗涤剂的去污原理是:将油污分散 成无数小液滴,然后随水流走。(这种现象称为洗涤剂的乳 化作用。) 2.修汽车的工人,当他的手上沾满油污时,他常用汽油洗去手 上的油污。这说明汽油与洗涤剂一样能去油污,那么二者去油
结论
水 乙醇 分层
混合均匀 不分层 乙醇与水互溶
注意: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例题 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
氯化钠注射液
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 [规格] 100ml 0.9g。
化钠注射液。如图是某药业公司 [注意]使用前发现溶液中
有絮状物、瓶身细微破裂
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标签上的部 等均不可使用。
(无洗涤剂) (有洗涤剂)
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 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化作用
试管内加入的 物质
振荡前
现象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到掉 后试管是否
干净
水和植 物油
分层
浑浊
分层
不干净
水和植物油及 洗涤剂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3. 浓度的计算方法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四、教学过程: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1)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溶质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4)总结: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1)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制备简单溶液。
(3)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4)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类型的溶液。
3. 浓度的计算方法(1)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浓度的概念。
(2)讲解: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4)实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制备相应浓度的溶液。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讲解: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讲解和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九单元课题1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知道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会运用观察、归纳等方法形成自己的结论,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表述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感受化学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和实验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上节学习内容,预习本节教学内容。
实验准备:试管(20×200)烧杯量筒(10mL)胶头滴管酒精灯药匙试管夹试管架火柴氯化钠硝酸钾(氯化钠和硝酸钾先称量好,2 g一份,用纸包好)高锰酸钾熟石灰检测准备:选取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习题,供课堂上学生练习。
内容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联系中考。
五导学过程【复习引入】少量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哪些可以形成溶液?面粉氯化钠硝酸钾植物油高锰酸钾泥土蔗糖【问题展示1】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某种物质是否是无限的?【活动与探究1】(根据学生数每4人一组,分组探究)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水,然后分别加入2 g氯化钠和硝酸钾,等氯化钠和硝酸钾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可由小组内同学同时操作,以节省时间)【学生结论】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是有一定限度的。
【教师点拨】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当这两个条件确定后,多数物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
当溶质溶解达到限度时,溶液就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溶质溶解未达到限度时就是不饱和溶液。
(由此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问题展示2】说饱和溶液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如果这两个条件发生变化,会怎样呢?【活动与探究2】:在上述实验中溶解氯化钠的试管中再加入5mL水,振荡,观察氯化钠溶解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教案(新人教版)第九单元题一溶液的形成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时:二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活动与探究一]蔗糖溶解在水中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结论蔗糖消失在水中食盐消失在水中现象蔗糖加入水中食盐加入水中步骤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活动与探究二]:难溶于酒精高锰酸钾酒精易溶于酒精碘酒精易溶于水高锰酸钾水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力也不同难溶于水碘水结论现象溶质溶剂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回答:汽油。
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活动与探究三]乙醇能溶于水,形成溶液。
分层不分层分层乙醇水结论静置后现象振荡后现象振荡前现象溶质溶剂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液—液互溶量多—溶剂量少—溶质通常:水是溶剂想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汽水小结:溶质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
并谈谈溶液的用途?讲解:溶液的用途见本第27页总结:略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二时1、复习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加以改正1、凡是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2、溶液是均一、透明、无色的混合物。
3、溶质必须是固体。
4、只有水才能做溶剂、98%的硫酸溶液中水做溶质,硫酸做溶剂。
6、食盐水和蔗糖水混合后仍为溶液7、所有的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组成的。
8、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2、情景引入:把油放入水中会不会形成溶液?3、讲授新:[活动与探究四]干净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形成均一的泡沫分层水和植物油及洗涤剂不干净分层不分层分层水和植物油静置后振荡后振荡前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现象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思考:这样的液体稳定吗?不稳定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原因: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为大油珠。
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因些试管的内壁很干净。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活动与探究五]硝酸铵溶于水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原因: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活动与探究六]温度升高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吸收热量温度变化不明显结论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NaHNH4N3Nal水中加入的物质思考: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结论: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型管、玻璃片,Nal、NH4N3、NaH总结:略作业:新学案教后:题二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题:2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讲授新:[活动与探究一]操作往20L水中加入gNal再加入gNal再加入L水现象结论[活动与探究二]操作现象加入g硝酸钾搅拌再加g硝酸钾搅拌……加热再加g硝酸钾搅拌冷却提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
而随着外界条(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总结:略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二时:讨论:P3页——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小结: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讨论: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P37页:资料讨论: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36页表9—1指导绘图:根据表9—1,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和8℃时的溶解度。
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那么气体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讨论:1.P38页讨论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小结:学完本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堂练习:后习题作业:新学案教后: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通过练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使学生掌握溶液配制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练习计算的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点:溶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简单的计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教学难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引入。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讲练结合教学过程:[第一时:]情景导入:[活动与探究一]: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g、1g、1g红糖。
试管编号溶液颜色比较溶剂质量/g溶质质量/g溶液质量/g12 3讲授新:设问:如何判断溶液的浓与稀?是否精确?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
如在施用农药时,过浓会毒害农作物,过稀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
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我们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溶质的质量分数=〈讨论〉在前面所做实验中,三种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活动与探究二]:按下表所定的量配制氯化钠溶液溶质质量/g溶剂(水)质量/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902080设问: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这样的溶液,我们会配制了。
那如果告诉你一定量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你会配制吗?投影:欲配制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该如何操作?请你试一试。
小结: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所需仪器:量:量筒;胶头滴管称:托盘天平;药匙称量溶解:烧杯;玻璃棒注意事项:(略)总结:略作业:新学案教后:第二时:过渡:在溶液的配制过程中,同学们已学会了使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那么你能用公式来解这题吗?投影: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题一:题目略解: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10g×16%=24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g-24g=126g答:配10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g氯化钠和126g 小结:将学生讨论的解决问题方法进行更正、完善,进行板演投影:练习题:配制00L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密度为11g/3),需要氢氧化钠和水各多少克?讨论:与例题1相比,两题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分析小结:共同之处都是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需溶质和溶剂各多少。
不同之处在于本题中涉及到了密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