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高考语文【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3)作用。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以创造意境;表明态度,语言生动。
(4)注意问题。①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 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 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 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如“屋里静极了,就连 掉下一枚小钉子也听得见”,这句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3)作用。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 奏鲜明,长于抒情。
[微积累]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 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 似,字数要求不太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 的提示语,使排比内容互相衔接,给人们紧凑密集之感;而典 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不重字。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 修辞格来表现。
④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 张。
五、对偶:比翼齐飞,共结连理 (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 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2)种类。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a.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 相关的关系。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b.反对。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例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串对。上下句在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 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例如: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 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 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
考点16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全攻略之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述包含两点重要的信息:一是命题的范围——“常见”,《考试大纲》明确指出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名词术语(各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正确运用。
从近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该考点的命题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从题型来看,多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从考查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三是从命题方式来看,该考点一般不会单独设题,而是经常与语言文字运用的其他考点(如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等)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四是从取材来看,主要选择那些描写、记叙或抒情性语段;五是从考查目的来看,注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1.请在“思念”和“家园”中任选一个词,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
要求每个句子都使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且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示例一思念像一株刚萌发的幼苗,对外界探头探脑。
思念像一株小树,亭亭玉立的,生长着,伸展着。
思念像一棵枝丫横生的老槐树,狂舞着,张扬着,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
示例二家园像幼年时的摇篮,摇着我童年的梦,要我快快长大。
家园像青年时的屋舍,随时等我,随时欢迎我,任我逍遥,任我奔波。
家园像老年时的古宅,纵然有些残破,也让人心安,让人心有依托。
【解析】考生在解答此题时,要做到句式一致,还应特别注意每个句子都要用到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手法。
2.根据以下两种情境,以“微笑”为重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扩展成不少于30个字的语段。
情境一:课堂上老师微笑情境二:病房里护士微笑【答案】示例一课堂上,老师的微笑像温暖的春风,吹散了我心头自卑的阴影,使我扬起生活和学习的风帆。
08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如:难道时间可以倒流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九)反复
1.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
2.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
例如:①语彼武陵人,多事何须寻洞口;笑依荆楚客,痴情只为爱桃花。(《题蒲圻赤
壁》)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的对偶
D.总有月夜,世界有一半浸在银子里,另一半浸在墨汁里。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容易题。本题考查比喻的基
本类型:明喻、暗喻、借喻。四个选项均为比喻。B 选项将君子的德比为风,小人的德比
为草。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为明喻。A、C、D 三个选项为借喻,句中本体不出现,直接以
(2)只问不答。
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运用设问要注意的问题: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l.定义:
3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纲要/语文】
【2020 届】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问。
2.种类: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4.示例:玫瑰迷人牡丹大气(意思恰当即可。需注意本体、喻体之间的关联性。根据不
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

习题3: (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请另选一 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 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原作: 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
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却湿透你自己
(示例)1、黑板:你注定一生与粉尘为伴,时时为别人传授知识, 却磨损了你自己。 2、蜡烛:你注定一生与黑暗为伴,时时为人们发光发热,却耗尽 了自己。
习题2: (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29题)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 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 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 . . . .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 . ,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的怎么得了!
习题4: (2002年全国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
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 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示例)1、中华大地是一个奋斗不屈的巨人,珠穆朗玛峰是高昂的 头颅,万里长城是挺直的脊梁,黄河、长江是沸腾的血液。 2、油画是描绘在油布上的音乐,线条是活动的思想,色彩是绚丽的 旋律,山川、人物是跳着欢快舞蹈的音符。 3、人生像一个饺子,事业是饺子皮,家庭是饺子陷,亲情、爱情是 饺子的味道。
⑥废除二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借喻 )
⑦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 片片银色的羽毛。( 比喻 )
⑧稚嫩的孩子看见小草上的露珠,说是小草的眼泪,妈 妈告诉她,那不是眼泪,那是长夜遗落的夜明珠,是晨 雾可子馈赠的头饰,是太阳洒下的七彩球。( 比喻、排比)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是考纲要求的考点,但全国卷近几年未做单独考查。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本书对本考点也做到了精讲精练,达到备考无盲区的复习目标。
常考修辞手法辨识及运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林下潼心
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 问和反问等九种。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是准确辨 识,二是灵活运用。
• 一、比喻 • 1.含义: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 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 • 2.作用: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 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 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 刻的印象。 • 3.构成: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 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七、反复 1.含义:反复是有意地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 或抒发某种感情的修辞格。 2.作用:反复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感情、突 出思想观点的作用(内容);同时还使诗文格式整齐有序,回 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和节奏感(形式)。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种类: (1)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 语间隔。如: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 革命……革命……革命…… (2)间隔反复:重复运用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 子。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 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 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补充: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也可以交错使用。
• 二、比拟
• 1.含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
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 2.作用:比拟可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赋予某事物,使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
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进而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2、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3、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③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 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 豪杰怕熊罴(pí )。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 下笔以前的构思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 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 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 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 现思念之切。
知己,是一把伞,晴朗时轻轻收起,阴 雨时豁然张启。 母亲,是一港湾,风雨时紧紧庇护,天晴 时敞开怀抱。
亲人,是一盏灯,天明时静静隐去,黑暗 中骤然亮起。
(2011年新课标)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 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 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 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命题规律: 修辞方法重在考查运用。体现在高考 试卷中,通常为: 1、根据表达语义的需要,正确灵活地运 用修辞方法; 2、能够理解修辞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效 果; 3、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考查方式:多与扩展语句、仿写句式和 阅读鉴赏结合起来考查。
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 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 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好

修辞训练——比拟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
A.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 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 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 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容易误解为把话语比喻成“棉球”不恰当 。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就医务人员来 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特定的场合中是合 适的。
修辞格介绍
1. 比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形式。 明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 远处绵延的燕山褶皱带作了首都的
苍翠的屏障。
借喻 夕阳把胭脂抹了一河,便匆匆地落
了山。 博喻 比起北国的秋来,(南国的秋)正像 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 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修辞格介绍
修辞训练——比喻
青玉案 (宋)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 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 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 词中的“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请分 别从修辞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体 会它的艺术魅力。
1. 比喻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 本体同喻体并列 来的都是血。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同喻体同位
这里是花的海洋。
本体修饰喻体
书籍——人类的朋友。 喻体注释本体
修辞格介绍
1. 比喻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 的互相沟通。 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 的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雪在下,像小夜曲,又像交响乐; (宋 · 秦观《浣溪沙》) 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像二胡奏出的悲怆哀婉的老歌,又像钢琴弹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出的激昂有力的新曲。 作者把荷花的似有似无的清香比作“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以听觉写嗅觉才能 感到的事物,准确而形象地表现了荷香似有 似无,忽有忽无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
【解题技巧】
一、考点梳理
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
头柄了。
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
1.辨析技巧
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2.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要求。
尤其是要注意题干中要求修辞方面的信息点。
(2)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联系语言运用题的内容,确定具体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写出准确的答案。
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在充分考虑内容和形式相对应的前提下,展开必要的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述出来。
3.常用的答题格式
一般性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使“……”,或写出了(什么)(套修辞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具体答题格式:(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使(什么形象)更加?r明,使人印象深刻。
(2)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什么)代(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同步突击】
1.请写出以下各句中的借代词所代表的内容。
(1)她静静地在金黄的草地上坐着,脸上竟有彩霞的颜色。
(2)衣索比亚是个穷困的地方,到处都是褴褛的衣、光赤的脚。
(3)半生的漂泊与历练,使他练就了一双锐利的眼睛。
(4)昨晚,在沉睡的森林里,我彷?酚挚醇?了童年的那只风筝飞扬。
(5)我深深地感动于海的咆哮与无言……
(6)这条波光粼粼的彩带,流过几万里,流过几千个世纪。
(7)不停地敲打着、探听着,树医生始终不会退休。
(8)铁幕里的人民穷尽一生,无非只希望能看见飞翔的白鸽。
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
3.按要求在下文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语句。
盛名冠中外,高格赛真金。
6月25日,91岁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在依依不舍中①。
据悉,大师对身后事的遗愿极尽淡泊平静,要求不设灵堂,不挂挽联,不摆花圈,不开追悼会……
吴冠中对名利虽然淡泊,但对关乎艺术的问题,却一点都不随和。
近年来,他激烈地批评中国的美术水平和体制弊端。
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虚假的繁荣”,实际美术水
准“落后于非洲”,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大学艺术类专业只
能培养工匠培养不了艺术家,尤其是还极其尖刻地嘲讽了各级画院,“从中央到地方,养了②”,建议取消各级美协和画院。
吴冠中终生献身于美术,却对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有着近乎苛刻的评价,比如他曾经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③”。
绘画和杂文的社会功用是不好类比的,此论未必确然。
但相比于某些人的夸张和膨胀,吴冠中对自己的终生职业肯予如此保守的定位,这种内敛和自省的意识,弥足珍贵。
①用比喻的手法,表达“逝世”的意思:。
②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许多画不出画的画家”的意思:。
③用借代的手法,表达“很多画家不如一个杂文家”的意思:。
4.京剧《杜鹃山》中有一场“烤番薯”,“毒蛇胆”在山
下烧杀乡亲,雷刚不能下山搭救,他在篝火中烤一块番薯,番薯的香气使他想起乡亲们往日待他的恩情,唱道:“一块
番薯掰两半,曾受深恩三十年……”雷刚唱的“一块番薯掰两半”采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其潜台词是什么?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