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散热器设计规范
AVC AMD 95

2. 12
4-R2.50
4- 5.50±0.10THRU
26.00 96.00±0.15 110.00±0.2
26.00 48.00±0.15 62.00±0.2
Right tack faces outward
0.43 0.53±0.3
日期(DATE): 2008 年 07 月 02 日
日期(DATE): 2008 年 07 月 02 日
日期(DATE): 2008 年 07 月 02 日
奇鋐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LTD
加工方法(METHOD):
重量(WEIGHT):
材质(MATERIAL):
称(DRAWING NAME): 螺丝
客户料号(CUSTOMER PART NO.):
料号(PART NO.):
A202000858
批准(APPD):
日期(DATE):
LIZHIMIN
2007.10.10
审核(CKD):
日期(DATE):
LIUXUEHUI
附件 6…………………散热片导热膏图面………………………
图纸名称(DRAWING NAME): 导热膏位置图
客户料号(CUSTOMER PART NO.):
料号(PART NO.):
**********+A304000019
批准(APPD):
日期(DATE):
李智敏
2008 年 07 月 02 日
《技术协议》附录 规格书编号:
AMD 95W CPU 散热器规格书
本规格书确认双方 甲方:方正科技集团苏州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苏虹东路 188 号
散热片设计准则(参考)

散热片设计一般准则一、自然对流散热片设计—-散热片得设计可就包络体积做初步得设计,然后再就散热片得细部如鳍片及底部尺寸做详细设计1、包络体积2、散热片底部厚度良好得底部厚度设计必须由热源部分厚而向边缘部份变薄,如此可使散热片由热源部份吸收足够得热向周围较薄得部份迅速传递.底部之厚度关系底部厚度与输入功率得关系3、鳍片形状空气层得厚度约2mm,鳍片间格需在4mm以上才能确保自然对流顺利。
但就是却会造成鳍片数目减少而减少散热片面积。
A、鳍片间格变狭窄—自然对流发生减低,降低散热效率。
ﻫ鳍片间格变大—鳍片变少,表面积减少。
B、鳍片角度鳍片角度约三度.鳍片形状鳍片形状参考值C、鳍片厚度当鳍片得形状固定,厚度及高度得平衡变得很重要,特别就是鳍片厚度薄高得情况,会造成前端传热得困难,使得散热片即使体积增加也无法增加效率鳍片变薄-鳍片传热到顶端能力变弱ﻫ鳍片变厚—鳍片数目减少(表面积减少)鳍片增高—鳍片传到顶端能力变弱(体积效率变弱)ﻫ鳍片变短-表面积减少4、散热片表面处理散热片表面做耐酸铝(Alumite)或阳极处理可以增加辐射性能而增加散热片得散热效能,一般而言,与颜色就是白色或黑色关系不大.表面突起得处理可增加散热面积,但就是在自然对流得场合,反而可能造成空气层得阻碍,降低效率。
二、强制对流散热片设计——增加热传导系数(1)增加空气流速这个就是很直接得方法,可以配合风速高得风扇来达成目得,(2)平板型鳍片做横切将平板鳍片切成多个短得部分,这样虽然会减少散热片面,但就是却增加了热传导系数,同时也会增加压。
当风向为不定方向时,此种设计较为适当.(如摩托车上得散热片)散热片横切(3) 针状鳍片设计针状鳍片散热片具有较轻及体积较小得优点,同时也有较高得体积效率,更重要得就是具有等方向性,因此适合强制对流散热片,如图九所示。
鳍片得外型有可分为矩形、圆形以及椭圆形,矩形散热片就是由铝挤型横切而成,圆形则可由锻造或铸造成型,椭圆形或液滴形得散热片热传系数较高,但成型比较不易。
散热片设计准则(参考)

散热片设计一般准则一、自然对流散热片设计——散热片的设计可就包络体积做初步的设计,然后再就散热片的细部如鳍片及底部尺寸做详细设计1、包络体积2、散热片底部厚度良好的底部厚度设计必须由热源部分厚而向边缘部份变薄,如此可使散热片由热源部份吸收足够的热向周围较薄的部份迅速传递。
底部之厚度关系底部厚度和输入功率的关系3、鳍片形状空气层的厚度约2mm,鳍片间格需在4mm以上才能确保自然对流顺利。
但是却会造成鳍片数目减少而减少散热片面积。
A、鳍片间格变狭窄-自然对流发生减低,降低散热效率。
鳍片间格变大-鳍片变少,表面积减少。
B、鳍片角度鳍片角度约三度。
鳍片形状鳍片形状参考值C、鳍片厚度当鳍片的形状固定,厚度及高度的平衡变得很重要,特别是鳍片厚度薄高的情况,会造成前端传热的困难,使得散热片即使体积增加也无法增加效率鳍片变薄-鳍片传热到顶端能力变弱鳍片变厚-鳍片数目减少(表面积减少)鳍片增高-鳍片传到顶端能力变弱(体积效率变弱)鳍片变短-表面积减少4、散热片表面处理散热片表面做耐酸铝(Alumite)或阳极处理可以增加辐射性能而增加散热片的散热效能,一般而言,和颜色是白色或黑色关系不大。
表面突起的处理可增加散热面积,但是在自然对流的场合,反而可能造成空气层的阻碍,降低效率。
二、强制对流散热片设计——增加热传导系数(1)增加空气流速这个是很直接的方法,可以配合风速高的风扇来达成目的,(2)平板型鳍片做横切将平板鳍片切成多个短的部分,这样虽然会减少散热片面,但是却增加了热传导系数,同时也会增加压。
当风向为不定方向时,此种设计较为适当。
(如摩托车上的散热片)散热片横切(3) 针状鳍片设计针状鳍片散热片具有较轻及体积较小的优点,同时也有较高的体积效率,更重要的是具有等方向性,因此适合强制对流散热片,如图九所示。
鳍片的外型有可分为矩形、圆形以及椭圆形,矩形散热片是由铝挤型横切而成,圆形则可由锻造或铸造成型,椭圆形或液滴形的散热片热传系数较高,但成型比较不易。
散热器设计方法

散热器设计1.常用散热器介绍对于安装在PCB表面的元器件来说,其内部热量主要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入PCB和元器件表面,之后通过对流换热和热辐射的方式进入周围环境;由于元器件表面的面积要远小于PCB表面积,所以通过元器件表面散热的热量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在元器件表面安装散热器,使得元器件上方的散热面积得到扩展(如上图所示),更多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进入元器件上表面,之后再由散热器进入周围环境中。
散热器的材料、加工工艺和表面处理是散热器生产的三个重要因素,会影响到散热器的性能和价格。
1.1散热器材料散热器的材料主要有:铝、铝合金、铜、铁等。
铝是自然界中存储最丰富的金属元素,而且质量轻、抗腐蚀性强、热导率高,非常适合作为散热器的原材料。
在铝中添加一些金属形成铝合金,可以答复提升材料的硬度。
在上章的材料介绍中,我们知道铜的导热率是最好的(比铝高将近一倍),但是它的密度也比铝要大3倍,所以相同体积的散热器要比铝重很多;铜存在着加工难度大、熔点高、不易挤压加工以及成本高等缺点,所以铜散热器的应用要比铝合金少很多,但是随着对电子产品性能要求的越来越高,导致单位体积的功耗大幅增加,所以铜材料散热器的应用越来越多。
1.2散热器加工工艺散热器的加工工艺主要有CNC、铝挤、压铸、铲齿、插齿、扣Fin。
1. 铝挤型:铝挤型散热器是将铝锭加热至460℃左右,在高压下让半固态铝流经具有沟槽的挤型模具,挤出散热器的初始形状,之后再进行切断和进一步加工。
——铝挤型工艺无法精确保证散热器的平面度等尺寸要求,所以通常后期还需要进一步加工。
1, 铝挤型散热器模具成本可以分摊到每一个散热器中,对于大批量产的应用成本较低;2, 齿片高度和齿片间距的比值(Z/X)有限制,通常不建议超过15。
2. 压铸:压铸是一种将熔化合金液体在高压的作用下高速填充钢制模具的型腔,并使合金液体在压力下凝固而形成铸件的加工方法;压铸散热器如下图所示,其尺寸不够精确、表面不光洁(热辐射小)以及星体复杂等特点,后期需要进一步加工;1, 压铸散热器的成本主要在于压铸模具、原材料、机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其模具成本较高,适合大批量生产的场合(分摊模具成本);2, 压铸散热器形态比铝挤压性散热器更加多样性,但是散热性能相对更差;3. 铲齿:铲齿是将长条状金属板材通过机械动作,成一定角度将材料切除片状并进行校直,重复切削形成排列一直的翅片结构,如下图所示;铲齿散热器没有模具费用,适用于小批量生产需要的场合,其生产成本主要是:原材料、铲齿加工、CNC加工、表面处理等,铝合金和铜是常用的铲齿散热器材料。
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

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在现代计算机领域,机箱的散热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散热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计算机硬件温度,提升性能,并延长硬件寿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机箱的导热与散热风道布局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设计。
一、导热与散热的重要性计算机硬件在长时间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散热,硬件温度将会迅速升高,甚至引发过热现象。
过热对计算机硬件的稳定性和寿命都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合理的导热与散热设计是确保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
二、散热风道的设计原则1. 拟定散热风道规划在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散热风道的规划方案,这取决于所使用的硬件配置以及机箱体积等因素。
一般而言,散热风道应从前部或下部,将冷气引导至热源附近,然后排出机箱。
2. 合理设置散热风扇散热风扇是机箱散热的关键部件之一。
在布局风扇时,应根据热源的位置和排气方向合理设置。
通常,热源附近的风扇速度应高于其他位置,以确保热量能够迅速有效地排出机箱。
3. 合理设置风道的进出口在设计散热风道的进出口时,应避免过大或过小的开口;过大的开口会导致热量的泄漏,降低散热效果,而过小的开口则可能导致阻塞,减少空气流动,使散热不畅。
4. 优化散热风道的材质选择合适的材质对于优化散热风道也是极其重要的。
耐高温、导热性好的材料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度的上升以及热量的损失。
三、机箱内部导热设计1. 合理布局硬件组件在机箱内部设计时,应合理布局各硬件组件,避免过于集中排布,以减少热源对周围硬件的影响。
同时,应保证硬件之间有充足的间距,以有利于空气流动。
2. 使用散热片或导热胶在紧密的硬件组件之间,可以使用散热片或导热胶来提高导热效果,使热量能够更快速地传递到散热风道。
3. 确保散热片与散热风扇的紧密接触散热片与散热风扇是提高散热效率的另一重要因素。
在设计中,应确保散热片与散热风扇之间的紧密接触,以确保热量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散发。
设计散热系统时风扇选型的计算

足够的冷空气与散热片进行热交换,也会造成散热效果不好。
一般铝质鳍片的散热片要求风扇的风压足够大,而铜质鳍片的散热片则要求风扇的风量足够大;鳍片较密的散热片相比鳍片较疏的散热片,需要更大风压的风扇,否则空气在鳍片间流动不畅,散热效果会大打折扣。
所以说不同的散热器,厂商会根据需要配合适当风量、风压的风扇,而并不是单一追求大风量或者高风压的风扇。
无论Intel 还是 AMD 的CPU 都已经到了与散热器不可分割、甚至丝毫也不能马虎的程度。
CPU 的风扇和散热片可以说是目前最实效、最方便、最常用的 CPU 降温的方法,因此选购一款好的 CPU 散热器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空气散热三要素的原理,热源物体表面的面积、空气流动速度以及热源物体与外界的温差是影响散热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所有 CPU 散热器的设计也都是围绕更好地解决这三个问题而进行的。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 CPU 散热器的性能参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扇功率风扇功率是影响风扇散热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功率越大通常风扇的风力也越强劲,散热的效果也越好。
而风扇的功率与转速又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风扇的转速越高,风扇也就越强劲有力。
目前一般电脑市场上出售的都是直流12V 的,功率则从 0.x 瓦到 2.x 瓦不等,购买时需要根据你的 CPU 发热量来选择,理论上是功率略大一些的更好一些,不过,也不能片面地强调高功率,如果功率过大可能会加重计算机电源的工作负荷,从而对整体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风扇口径该性能参数对风扇的出风量也有直接的影响。
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风扇的口径越大出风量也就越大,风力作用面也就越大。
通常在主机箱内预留位置是安装 8cm×8cm 的轴流风扇。
对于该指标,笔者认为应选择的风扇口径一定要与自己计算机中的机箱结构相协调,保证风扇不影响计算机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以及保证计算机机箱中有足够的自由空间来方便拆卸其他配件。
(完整版)散热片设计准则参考

散热片设计一般准则一、自然对流散热片设计——散热片的设计可就包络体积做初步的设计,然后再就散热片的细部如鳍片及底部尺寸做详细设计1、包络体积2、散热片底部厚度良好的底部厚度设计必须由热源部分厚而向边缘部份变薄,如此可使散热片由热源部份吸收足够的热向周围较薄的部份迅速传递。
底部之厚度关系底部厚度和输入功率的关系3、鳍片形状空气层的厚度约2mm,鳍片间格需在4mm以上才能确保自然对流顺利。
但是却会造成鳍片数目减少而减少散热片面积。
A、鳍片间格变狭窄-自然对流发生减低,降低散热效率。
鳍片间格变大-鳍片变少,表面积减少。
B、鳍片角度鳍片角度约三度。
鳍片形状鳍片形状参考值C、鳍片厚度当鳍片的形状固定,厚度及高度的平衡变得很重要,特别是鳍片厚度薄高的情况,会造成前端传热的困难,使得散热片即使体积增加也无法增加效率鳍片变薄-鳍片传热到顶端能力变弱鳍片变厚-鳍片数目减少(表面积减少)鳍片增高-鳍片传到顶端能力变弱(体积效率变弱)鳍片变短-表面积减少4、散热片表面处理散热片表面做耐酸铝(Alumite)或阳极处理可以增加辐射性能而增加散热片的散热效能,一般而言,和颜色是白色或黑色关系不大。
表面突起的处理可增加散热面积,但是在自然对流的场合,反而可能造成空气层的阻碍,降低效率。
二、强制对流散热片设计——增加热传导系数(1)增加空气流速这个是很直接的方法,可以配合风速高的风扇来达成目的,(2)平板型鳍片做横切将平板鳍片切成多个短的部分,这样虽然会减少散热片面,但是却增加了热传导系数,同时也会增加压。
当风向为不定方向时,此种设计较为适当。
(如摩托车上的散热片)散热片横切(3) 针状鳍片设计针状鳍片散热片具有较轻及体积较小的优点,同时也有较高的体积效率,更重要的是具有等方向性,因此适合强制对流散热片,如图九所示。
鳍片的外型有可分为矩形、圆形以及椭圆形,矩形散热片是由铝挤型横切而成,圆形则可由锻造或铸造成型,椭圆形或液滴形的散热片热传系数较高,但成型比较不易。
散热片设计准则范文

散热片设计准则范文散热片是用于散热的重要元件,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汽车发动机、空调等领域。
散热片的设计对于提高设备的散热效率、延长设备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散热片设计的几个准则:1.热传导性能:散热片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热导性能,以便迅速将热量从热源传导到散热片表面。
常用的散热片材料包括铝合金、铜及其合金等,它们具有较高的热导率。
2.散热片尺寸:散热片的尺寸和形状应合理选取,以确保能够充分覆盖热源,并且有足够的面积来进行热量交换。
过小的散热片尺寸会导致散热不够彻底,过大的尺寸则会增加制造成本,并且占用过多空间。
3.散热片表面积:散热片的表面积越大,散热效果越好。
因此,在设计散热片时,应尽量增加其表面积,可以通过增加散热片的数量、增加散热片的鳍片数量或是采用多层叠加的方式来实现。
4.散热片间距:相邻散热片之间的间距对散热效果也有影响。
如果散热片间距过小,容易造成热量堆积,导致散热不畅;如果间距过大,则会降低散热表面积,影响散热效果。
在设计散热片时,应在考虑散热效果的同时尽量减小散热片间距。
5.鳍片设计:散热片的鳍片是实现热量交换的关键。
鳍片的数量、形状和间距都会影响散热效果。
较多的鳍片可以增加散热片的表面积,提高热量交换效率;合理的鳍片形状可以减少空气阻力,增强对流散热效果。
6.散热片与热源紧密结合:散热片与热源的接触面积越大,热量传递效果越好。
因此,在设计散热片时,应尽量使其与热源紧密结合,可以采用焊接、粘接等方式固定。
7.附加散热措施:除了散热片本身的设计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附加的散热措施来提高散热效果。
例如,在散热片表面增加散热剂,提高表面导热系数;在散热片周围增加风扇或风道等辅助设备,增强对流散热效果。
总之,散热片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热传导性能、尺寸和形状、表面积、间距、鳍片设计、与热源接触方式以及附加散热措施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选择,可以提高散热效果,保证设备稳定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编号:Page 1 of 4
会签记录
更改记录
一.目的
为用于清华同方电脑的AMD CPU散热器设计提供技术规范,使得相关的各供应商能更清晰的了解清华同方电脑对AMD CPU散热器的技术要求,更好、更快配合清华同方部门完成与散热器相关的各项工作,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使用AMD CPU的清华同方电脑A TX机箱中的CPU散热器设计。
三.基本要求
*:风扇设计需要保证:1、风扇端子12V直流电源正负两级反接,10min内时不会被烧毁;
2、风扇转动过程中,扇叶被强制止住,10min内不会被烧毁;
3、风扇不得存在启动死角,即扇叶停止在任何位置,风扇均能正常启动运转;
**:SK7成分如下:
四.补充说明
以上要求是清华同方对适用于AMD平台的CPU散热器设计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开发中,针对具体的机型以及相应的CPU,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设计要求。
五.帮助资源
开发过程中若对部分规范存在疑问,可以联系清华同方相关工程师进行确认:
附录:参考文件
1、AMD: Processor Thermal Design Guide for AMD Athlon TM 64, AMD Athlon TM 64, AMD Operon TM , and AMD Sempron TM Processor. V ersion: 26633_3_12,
2、AMD: AMD Socket AM2 Processor Thermal Design Guide. V ersion: 40136_1_00,
2、同方:同方台式电脑AMD平台温控规范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