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种法定传染病

合集下载

39种法定传染病

39种法定传染病

引言概述:
正文内容:
1.大点1:疟疾和其他寄生虫传播的疾病
1.1小点1:疟疾的传播和病理特点
1.2小点2: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检测方法
1.3小点3:地方性斑秃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
2.大点2:病毒性肝炎和呼吸道传染病
2.1小点1:乙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2小点2:丙型肝炎的传播和诊断方法
2.3小点3:流感的流行模式和疫苗接种策略
3.大点3:肺结核和其他细菌感染疾病
3.1小点1:肺结核的传播和诊断方法
3.2小点2:炭疽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3小点3:大叶性肺炎的病因和病理特点
4.大点4:肠道传染病和泌尿道感染
4.1小点1:细菌性痢疾的病原和传播途径
4.2小点2:寄生虫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
4.3小点3: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和治疗原则
5.大点5:性病和其他传染病
5.1小点1:梅毒的传播途径和分期表现
5.2小点2:淋病的临床症状和检测方法
5.3小点3:莱姆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原则
总结: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第二批法定传染病清单中的39种疾病。

这些疾病涵盖了疟疾、肝炎、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肠道传染病、泌尿道感染,性病以及其他传染病。

了解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病理特点和防治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疾病的认识,并且积极参与相关的预防和教育工作,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方法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方法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方法--中公卫生临床资料库中公卫生人才网今天带大家一起学习《法定传染病的分类方法》。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传染病的分类是考查的重点,更是考查的难点,传染病的分类内容很多,记忆起来很困难,中公卫生人才网的医疗专家讲师将该部分内容编写成了口诀,方便大家记忆。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

传染病共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办法管理的: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

口诀一:26种乙类传染病的分类破麻布,百钩悬“破”:破伤风“麻”:麻疹“百”:百日咳“钩悬”:钩端螺旋体飞禽集合吸脑干“飞”:非典“禽”:禽流感“集”:流脑脊髓膜炎“合”:结核“吸”:血吸虫“脑”:乙脑“干”:乙肝灰犬热,红梅寒“灰”:脊髓灰质炎“犬”:狂犬病“热”: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寒”:伤寒、副伤寒白米登临艾滋坛“白”:白喉“米”:阿米巴痢疾和细菌性痢疾“登”:登革热“临”:淋病“艾滋”:AIDS“坛”: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属于乙类甲管。

口诀二:11种丙类传染病流感流腮伴伤寒,包虫丝虫腹感染,麻风风疹血膜炎,手足黑热丙类全“流感”: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腮”:流行性腮腺炎“伴伤寒”:斑疹伤寒“包虫”:包虫病“丝虫”:丝虫病“腹感染”:其他感染性腹泻病“麻风”:麻风病“风疹”:风疹“血膜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手足口病“黑热”:黑热病法定传染病的分类方法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希望可以帮助到正在备考医疗卫生招聘考试的小伙伴们。

法定传染病39种

法定传染病39种
丙类
(11种)
监测管理
24小时内上报
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风疹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麻风病6.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7.黑热病8.包虫病9.丝虫病10.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11.手足口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
(共39种)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
甲类
(2种)
强制管理
城镇2小时内;农村不超过6小时
1.鼠疫2.霍乱
乙类
(26种)
严格管理
城镇6小时内;农村不超过12小时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甲型H1N1流感3.艾滋病、4.病毒性肝炎5.脊髓灰质炎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7.麻疹8.流行性出血热9.狂犬病10.流行性乙型脑炎11.登革热12.炭疽[肺炭疽]13.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4.肺结核15.伤寒和副伤寒1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7.百日咳18.白喉19.新生儿破伤风20.猩红热21.布鲁氏菌病22.淋病23.梅毒24.钩端螺旋体病25.血吸虫病26.疟疾

(整理)39种法定传染病.

(整理)39种法定传染病.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 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一个人只要心存希望,坚强坚韧,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地去追寻,去探索,去拼搏,他总有一天会成功。

正如郑板桥所具有的人格和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梦想在,希望在,人就有奔头;愿奋斗,勇拼搏,事就能成功。

前行途中,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生活,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挫折,只要坚定执着地走在充满希望的路上,就能将逆境变为顺境,将梦想变为现实。

实现人生的梦想,我们必须希望和拼搏同在,机遇和奋斗并存,要一如既往,永远走在充满希望的路上!。

58种传染病列表

58种传染病列表

58种
(一)法定传染病(39种)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二)非法定传染病
水痘、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肝吸虫病、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非淋菌性尿道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埃博拉病、猴痘、黄热病、人变异性克雅氏病、鼻疽和类鼻疽、基孔肯雅热、广州管圆线虫病、AFP病例、不明原因肺炎。

法定传染病病种(39种)

法定传染病病种(39种)

法定传染病病种(39种)
甲类 (2种):鼠疫, 霍乱
乙类 (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

现共39种。

1.卫生部2008年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 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 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1)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中的禽流感、非典、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如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2)对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录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出现一过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持续1-2w后消失,转入无症状感染期;
无症状感染期(II期):
无任何临床症状;
HIV+或抗体+
持续2-10y或更长—感染者、病毒携带者
艾滋病期(III期)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各种机会性感染;单纯疱疹V;
巨细胞V;
念珠菌;
卡氏肺孢子虫;
结核杆菌等
NS症状;
继发性肿瘤:卡波齐肉瘤;
好发部位—腹股沟、腋下和颈部;
多为单侧。
肺鼠疫:最为严重。
除严重中毒症状外,
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咳嗽、咳粘液性或血性泡沫痰;
呼吸急促、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和紫绀;
肺部可闻及湿罗音或胸部摩擦音。
X线呈支气管炎、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
多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败血症鼠疫:
高热寒战、谵妄、昏迷,
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DIC及皮肤出血和坏死。
肝功异常>半年;乙肝表面抗原+;
慢性体征-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肝纤维化、肝硬化

急性丙肝
病程:<6月
慢性丙肝-50%
肝功异常>半年;丙肝抗体+;

急性
诊断
慢性丁肝—70%

急性起病。
症状体征同甲肝;
老年多见;黄疸程度深
重型肝炎
急性:--爆发性
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
肝进行性缩小;
黄疸迅速加深;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抗逆转录酶抑制剂(RTIS)
核苷类
NRTIs非核苷类NNR来自Is蛋白酶抑制剂(PIs)
预防:
1)加强监测
自愿咨询检测门诊;
住院、手术和就诊病例血清初筛;
高危人群哨点监测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3)保证献血和输血安全;
4)保证血制品安全;
5)加强对捐献器官组织等的检测;
6)减轻危害:安全性行为;美沙酮替代
7)加强个人防护
8)患者治疗;
9)感染儿童的计划免疫
传播途径
无防护的性行为;
诊断
流行病学:高危人群性乱交;静脉注射毒品;
输入血液制品或单献血浆
判断标准:1)HIV抗体或HIV P24抗原+;
2)出现两项主要体征及一项次要体征
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
主要症状:1)体重减轻10%;
2)发热>1月;
肝性脑病-<14天出现;
明显出血倾向,PTA<40%;
急性肾衰竭、脑水肿、脑疝
亚急性:--亚急性肝坏死
15d-24w;
胆红素每天↑≧17.1mmol/L;或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
出血倾向:PTA<40%;
慢性: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的亚急性肝坏死
15.
6.
脊髓灰质炎
概述:
1.由脊髓灰质炎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重型肝炎
加强营养支持
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报告
早隔离
早治疗
急性期住院隔离治疗
慢性病人、携带者—
餐饮托幼等重点人群加强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
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重点人群乙肝和甲肝疫苗
流行时措施
甲戊
及时发现病人、早隔离治疗,及时报告,密切注意疫情动态
工作人员防护服、口罩、长筒胶鞋、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严禁探视和病人间来往;
死者应火葬或深埋
三报三不:在鼠疫疫源地内
三报---病(死)旱獭和其他病(死)动物;
疑似鼠疫病人;
不明原因高热和急死病人
三不---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
不剥食疫源动物;
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发病前10天到过疫区或接触过疫源动物、或有实验室接触;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般检查:
RBC、WBC和Hb↓
淋巴细胞明显↓;
出现浆细胞样淋巴细胞;
含空泡的单核细胞;
CD4/CD8比例倒置;
血清学:
HIV抗体-ELISA初筛;
蛋白印迹确诊
HIV-P24抗原
HIV RNA RNA印迹
/RT-PCR
细胞培养:
仅特定情况下
患者
病毒携带者
1-3月有抗体;
5-7年发病
一般不需要进行隔离
丁肝-IgM+;RNA+
戊肝-IgM+
肝脏穿刺:
超声
甲和戊-
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病人;
乙丙丁-
急性和慢性病人
病毒携带者
1-3月有抗体;
5-7年发病
甲戊
4周
乙丙丁
血液
体液
消毒:
甲肝
煮沸5分钟;
乙肝
煮沸10分钟;
0.2%新洁尔灭
0.5%过氧乙酸
急性肝炎
一般支持为主
干扰素+
病毒唑
慢性肝炎
一般支持
干扰素
核苷类似物
3)持续性或间歇性慢性腹泻>1月;
次要症状:1)咳嗽>1月
2)全身瘙痒性皮炎;
3)复发性单纯性疱疹;
4)口咽部白色念珠菌感染;
5)慢性进行性、播散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6)全身淋巴腺瘤、淋巴结肿大;
7)组织发生广泛的Kaposi肉瘤及隐球菌性脑膜炎。
5.病毒性肝炎
概述:
1.甲、乙、丙、丁、戊型肝炎V引起
疫点消毒:含氯消毒剂
公共场所:经常性消毒2周
流行病学调查
密切接触者—接种免疫球蛋白、甲肝疫苗
改善公共卫生及卫生措施

急性乙肝
急性起病,多不伴发热;
其余同甲肝
病程:ALT-大多3个月恢复正常;
HBV阴转和产生保护性抗体-6月至半年
传播途径
甲和戊-
粪口途径;
接触散发
乙丙丁-
母婴、
血液
性接触
密切接触
慢性乙肝-5%;
病死率高达100%。
鼠疫
杆菌
G-
敏感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如旱獭、黄鼠;
鼠疫病人
1.鼠-蚤-人;
2.接触-剥取皮毛或剥食;
3.人-人:飞沫
1-8d;
Nh-3d
腺型:炎症消散;
肺型: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3次痰菌阴性(每隔3天1次)
首选链霉素;
或四环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
氯霉素
和金霉素
治疗原则:
7.连续9天无继发病例,解除封锁。
2.
霍乱
概述:
1.由O1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烈性传染病;
2.典型临床特征:剧烈泻吐、脱水、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3.起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
4.先后7次世界大流行;
5.国境检疫传染病;
6.甲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潜伏期
隔离期
血清凝聚试验4倍以上增高;
杀弧菌抗体8倍以上增高
3)疫源地+首次便培养阳性前后
各5天出现腹泻症状
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概述:
1.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3.主要临床表现—发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肺部炎症;
4.严重—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
肺部体征:
初期-不明显
进展-中或大量湿罗音;
严重-肺实变;
重症:其它脏器表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般检查:
WBC正常或↓
血氧分压↓
肺部X线或CT:
片状或絮状阴影、
阴影逐渐融合成片;
双侧改变;
多在中下肺;
2w内变化迅速
病原:
咽拭子或漱口液查病毒核酸
两部位;
同一部位间隔两天;
同一标本两种方法;
血清学:
特异性IgM和IgG
健全疾控组织和疫情报告网络;
医院加强肠道门诊建设;
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预防;
健康教育;
三管一灭—水源、饮食、粪便、苍蝇
报告:属地管理;网络
接触者预防:每日粪检;预防服药
诊断
疑似诊断:1)典型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接触史+吐泻
临床诊断:1)流行期间疫区内;
2)典型临床症状
确诊病例:1)腹泻+便培养阳性
2)流行期间疫区内+腹泻+双份血清
2.肝脏炎症和坏死
3.甲、戊---消化道;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4.乙、丙、丁—血液和体液;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5.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传染源
潜伏期
隔离期
特异性治疗
防控措施

无黄疸型占90%
急性起病,伴发热;
消化道症状: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
黄疸者尿色加深、皮肤和巩膜黄染;
少数呼吸道,部分肝脾肿大;
大多数肝区叩击痛
病程:3个月以内
血常规-WBC正常或略高,淋巴细胞相对↑;
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异常
肝功能试验:
血清酶-ALT↑;AST↑
胆红素-↑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凝血酶原时间PT
病原学检查:
甲肝-IgM+近期
乙肝-DNA;HBeAg和HBc IgM
丙肝-RNA;和/或抗体+
患者
1-14d;
一般4-5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