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12-18课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8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8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阅读,了解西沙群岛的自然环境和物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学会使用总分结构进行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分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

2. 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3. 西沙群岛的自然环境和物产的了解。

4. 总分结构写作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掌握,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总分结构写作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总分结构写作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西沙群岛的自然环境和物产的深入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西沙群岛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西沙群岛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4. 生字词学习:学习并掌握生字词,进行朗读练习。

5. 课文理解:通过问题解答、情景模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写作方法学习:学习总分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7. 总结与反思:总结学习内容,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富饶的西沙群岛2. 内容:西沙群岛的基本情况,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写作方法学习。

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西沙群岛的图画。

3. 运用总分结构,写一段关于西沙群岛的介绍。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西沙群岛的自然环境和物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情景模拟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8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8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8课教案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等这类词组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2、运用理解重点词句和“边读边想象”的方法学习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的神奇,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品读感悟重点词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引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课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我们来复习一下,哪列小火车来(开火车读、齐读),大家都能把词语读正确。

很不错。

3、回顾全文(观看课件)师: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从古代流传至今,今天让我们一起作者再一次走进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看动画片)二、学习第3自然段1、齐读,画句子①师:天地分开之后,盘古担心它们会合拢在一起,他是怎么做的?翻开课本71页,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②盘古怕天地会再合在一起,他是怎么做的?请你画出相关的句子。

2、品读、感悟①出示句子,指名读。

如果去掉“使劲”这个词合适吗?如果盘古不使劲会怎样?②我们在朗读时“一边读一边想象”,就能体会到盘古顶立地的艰辛。

(指名读)③盘古做这样的动作只是一天吗?不是。

而是很久很久。

④出示句子,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盘古怎么做?100年过去了,盘古依然怎么做?1万年、100万年过去了,盘古仍然怎么做?(引读句子)⑤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了很久很久。

(贴盘古图)3、小结师:盘古伟岸的身躯就这样撑住了天和地,他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啊!三、学习第4、5自然段1、自由读第4段,画词组①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却累得倒了下去,(出示课文的第4自然段),课文的第4自然段写了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段用了很多优美的词组,请你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②你找了哪些词组,学生汇报。

2、词组训练课件出示:词组划线我们还可以说(怎样)的(什么)?3、品读感悟①齐读整段师:课文用上这些描写生动的词组,把盘古发生的神奇而巨大的变化,描写得更生动了。

三年级语文第12课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第12课语文教案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习目标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通过诵读品味,理解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4、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读课文,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意思。

难点:1、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2、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一、自主学习
1、读准读熟下面的词语。

召.集 骆驼..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恰.

2、结合课文理解下面的词语的意思。

召集 连绵不断 恰好 恍然大悟
3、从课文中找到三个AABB 式的叠词写出来
4、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学习 (默读一遍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画师给徒弟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题目?请在课文中画出来。

2、大徒弟是怎样画的?请用“ ”在课文中画出来。

3、二徒弟是怎样画的?请用“波浪线”在课文中画出来。

4、小徒弟又是怎样画的?请用“双直线”在课文中画出来。

从哪能看到他的作品呢?
5、画师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三、展示。

学习收获: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外延伸:在生活中,你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狼和鹿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狼和鹿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狼和鹿教案三年级语文老师教学《狼和鹿》时要注意让学生懂得遵守自然事物之间内在的规律,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狼和鹿》教案,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狼和鹿》教案1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教学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三、教学难点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分课时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具准备:小黑板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梗概。

1、板书课题“狼和鹿”,问:当你们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呢?2、读了文章之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二、初读指导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一边读课文,一边想想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狼鹿共处,鹿常受到狼的威胁。

(2)当地居民捕杀狼,25年中,共杀掉鹿的天敌6000多只。

(3)灾难降临,森林闹起饥荒,鹿的总数由10万只减少到8000只。

(4)人们总结了教训:不该大量捕杀狼。

2、学习生字新词。

(1)用“-------”标出要求学会的生字词,用“——”标出要求会人的生字词。

(2)认读所有的生字词。

a、联系上下文,自学理解词语。

b、讨论:怎么样抓住字的关键部件记字型?c、检查词义理解情况。

二、作业设计1、生字描红。

2、组词。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教案
课前先学:
1、根据老师预习常规要求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描写秋天的诗歌读一读。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四、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板书:
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蟋蟀
大雁田野匆匆来去
批注
教学(后记)反思: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批注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m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目标】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

会写“蓝、赖”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尤其是描写海水色彩和海域物产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多媒体出示祖国地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师简介西沙群岛:它是祖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

它由许多小岛组成,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2.多媒体播放风光片。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播放完)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1.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2.学生自由读课文。

a.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b.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a.检查生字新词。

b.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读画出文章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重点探究1.凸现重点。

a.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板书:海水(面)、海底、海滩、海岛)b.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c.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教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2课⼈教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2课《听听,秋的声⾳》教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粗知诗的⼤意。

2、⼀边读⼀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

设计理念:1、让学⽣运⽤精读课⽂中学到的⽅法⾃读⾃悟。

2、让学⽣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

⼒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提⾼学⽣的语⽂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从秋天的⾳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秋天特有的声⾳,如:风声、⾬声、蛐蛐声、鸟啼声等,和着轻⾳乐。

2、乐曲《⾦铃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享受⾳乐,发挥想象1、谈话导⼊:秋天,不仅有丰富的⾊彩,还有许多美妙的声⾳。

⼩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你听到了哪些声⾳?2、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还看到了什么?学⽣交流想象,教师引导学⽣表达清楚。

这节课,我们⼀起来学习⼀⾸好听的诗《听听,秋的声⾳》。

请学⽣读课题,要求读得美⼀点。

【⽤⾳乐与声响将学⽣带⼊美丽的⼤⾃然中,引起学⽣⽆限的遐想,创设了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的学习兴趣。

】⼆、欣赏朗读,感受诗情1、⾃读。

要求读准字⾳,读通句⼦,了解具体写了什么声⾳。

2、再读。

运⽤已学过的⽅法理解词语,然后⼩组交流,互相帮助。

3、听⽼师范读,可试着模仿。

(配轻⾳乐)4、找出你最喜欢的⼩节,多读⼏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5、展⽰朗读,展开想象。

(配乐)学⽣每读⼀⼩节,教师可让他说说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节的,还可组织其他同学⾃由评议,再引导学⽣想象说话。

如:第⼀⼩节,可以读出⼀点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树妈妈告别呢!假如你就是那⼀⽚黄叶,你会怎么和树妈妈告别?(提⽰学⽣注意表情和动作)第⼆⼩节,可以读得⾼兴些,因为⼩蟋蟀正张⼤嘴巴快乐地歌唱,它在唱什么呢?第三⼩节,⼤雁在对谁叮咛?怎样叮咛?秋风唱什么?第五⼩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然到处都有秋的声⾳……6、全班齐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教案(共5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教案(共5篇)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教案(共5篇)第一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教案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重难点:结合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

第一课时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3、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二、初步感知课文1、出示自学要求:(1)弄清文中的主要人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圈出生字和词语。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她:小姑娘(小伙伴)我:阮恒指点“恒”的读音。

(2)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男孩阮恒为了挽救小伙伴的生命,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

(3)检查词语:医院消息确认输血迫在眉睫血型是否掩盖啜泣拳头竭力制止轻柔周围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A、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5~11)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B、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出。

2、交流:A、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

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B、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

4、朗读课文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4)1、指名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请用三角形标出关键的词语。

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2.荷花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体会荷花的美。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会生字新词。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第__1__课时教学过程环节初案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初读课文。

1.多媒体出示美丽的荷花图。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上的植物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2.学生交流荷花的样子、荷花的种类、荷花的药用价值、有关写荷花的古诗文……3.过渡:是啊,荷花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植物,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都写过赞美和花的文章、诗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的题目是《荷花》。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的?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听了朗读,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3.过渡:请你带上你自己的感受去读读课文吧。

1.鼓励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标清小节数。

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为更好地感悟荷花的魅力!四、再读课文,初步读出感情。

五、指导写生字。

(2)画出文中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

(3)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分节读课文,边读边交流字词的自学情况。

3、分三个交流:能读准的字音;能读通的难句子;会理解的词语。

4.指导学生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多读几遍。

2、读出你所能体会的美来。

3、自由读。

4、指名读。

1、生字“蓬、骨、翩、蹈”的笔顺借助多媒体演示。

2、钢笔描红。

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让学生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课题12、荷花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第_2___课时教学过程环节初案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图片欣赏,激发兴趣:二、图文结合,感悟美读:1、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播放荷花图,让学生观赏。

3、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荷花吗?过渡语: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让我们也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动笔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试着说说你的体会?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学生做动作,体会什么是挨挨挤挤。

〈2〉指导美读这句话。

〈3〉指名读、评价、指名读做动作体会词语的意思,形象生动,体会深刻。

三、图画对比,深入体会:四、图文并茂,展开想象: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看图体会什么是“冒”。

〈2〉那就请你通过重读这个“冒”字让我们来感受荷花那顽强的生命力吧。

(学生自由练读)〈3〉指名读。

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1〉看图体会荷花的不同姿态。

〈2〉指名说说荷花三个不同姿态美在哪里。

〈3〉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美。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4〉荷花就是这三种姿态吗?想象一下他可能还有什么样的姿态?你可以用自己的动作告诉老师或同学们。

(指名说)4、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出示画面找学生当小解说员来讲解)过度语:是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就象是一幅活的画,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为什么要把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呢?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出示一幅荷花图与课件对比,理解他们的相同之处。

1、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荷花,刚才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了?2、当荷花竟有这么美妙的感受,我也想当一当荷花。

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从荷花身边经过的小动物,在向老师这朵荷花诉说。

通过换词语的方法来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准确,想象荷花的勃勃生机,亭亭玉立。

通过续写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课题1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学会3个生字,理解诗义,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背诵默写古诗。

能力——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和想象的能力。

情感——使学生感受到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课前准备生字卡,画画或书写用的纸张,多媒体课件。

第__1__课时教学过程环节初案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

二. 整体感知,理解诗句。

三.想象画图,融情于景1.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古筝乐响起)古人喜欢和着悠扬的乐曲吟诵诗歌,今天老师也想学一学,欢迎吗?2.老师配乐朗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3.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白的诗主要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再一次来领略李白的这种风格。

4. 学生齐读题目——《望庐山瀑布》1.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首诗呢?2.小组学习:先读准字音,理解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汇报:①能读好生字吗?你们怎么记住生字?②齐读全诗。

这首诗主要写什么?3.小组内探讨:怎样理解诗句的意思?1.启发谈话:李白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色,如果能用简笔画记录下来,那该多好呀!你们能行吗?2.小组合作画画,画出李白看到的景色。

深入透彻的了解李白的有关资料。

图文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感悟意境五. 拓展延伸、总结课堂3.教师相机板书:看到:太阳、香炉峰、紫烟瀑布想到:银河落九天4. 谈话:诗中用词用句非常巧妙,你觉得第几句哪个诗用得好?(注意理解:“生、挂、遥、飞、疑”的意思)5.作者抒发怎样的感情呢?相机板书:热爱祖国山河1. 谈话:我们也能读出“热爱祖国山河”这种感情吗?2.(出示诗句)想像: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这景色美吗?谁能把这一句读得很美?3.(出示诗句二)远远望去,瀑布像什么?多令人惊奇呀!谁能坊好这一句?4、(出示诗句三)瀑布的水流怎么样?谁来读这句诗,把瀑布的气势读出来,大家一起读更有气势。

5. 瀑布从这么高的悬崖上直泻而下,李白又想到些什么?(出示诗句四)想像多么丰富呀!大家读的时候也要轻一点慢一些,留给人们想像的余地。

(齐读)6. 学生按自己的理解,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7.分组背诵全诗。

1.同学们、你们想看看瀑布吗?(课件出示其他瀑布图片)2.你见过什么瀑布?3.你们想听听瀑布的声音吗?(课件播放瀑布视频)4.读一读描写瀑布声音的一节现代课——《瀑布》。

5.看见了瀑布,听听瀑布的声音,谁来赞一赞瀑布?6.过渡:李白一生浏览过许多名山大川,庐山瀑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许多书法家喜欢书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你们也能写吗?指导学生朗读诗句,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课题1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

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课前准备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第__2__课时教学过程环节初案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二,范读创设情境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

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

[齐读课题]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

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1、学习第一句(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

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

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了解我国诗歌的伟大成就,以及诗人的有关资料。

生动地语言描述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表演情境。

(3)介绍黄鹂。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

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5)读第一句诗。

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

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

(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1)描绘情境。

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说句意。

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3)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4、学习第三句讲解“千秋”、“含”。

(3)说诗句大意。

5、学习第四句诗(1)诗人凭窗远眺岷山雪峰,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赞叹不已,不知不觉,笔已经拿在手里很长时间了,诗人想起要写下诗句,一低头,却又看见门前的什么?2)你会解释东吴万里船的意思吗?(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那“万里”在这里是指什么?(路途遥远)现在同学们能解释这句诗的大意吗?1、刚才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理解了每句诗的大意,走近了诗人,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做大诗人杜甫,把诗人作诗的情景给大家表演表演。

2、学生表演想象诗歌描述的美景。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题练习4教学目标1.学会查词典。

2.进一步进行词语积累。

3.练习钢笔字的书写。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和诗句。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所有习题。

第__1__课时教学过程环节初案设计意图二次修改一、学习“学用字词句”。

二、学习“写好钢笔字”。

1、教师和学生分角色表演这一段话。

2、指导学生查字典。

3、总结查字典的方法。

4、学生练习查词典。

5、理解:大腹便便、绅士。

1.指导学生自读课本的三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