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物理书苏科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书苏科版

九年级上册物理书苏科版
目录
第一章:走进物理课堂
物理学与生活
物理学家与物理
物理学的探究方法
测量与单位制
第二章: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物质的三态
物质的温度和温标
汽化与液化
升华与凝华
物态变化的解释
第三章:物质的密度
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测量
密度与物质鉴别
密度的应用
第四章: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现象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第五章:汽化和液化
汽化和液化现象
蒸发和沸腾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化与应用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第六章: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现象
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应用
人造雨的方法
生活升华和凝华的应用案例第七章:电荷与电流
电荷的概念及其性质
电荷的相互作用和转移现象电荷量与电场力之间的关系电荷的量子化与物质电结构电荷的流动与电流的形成
电流的测量与电路元件的作用电路的连接方式及其规律
欧姆定律与电路计算方法
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案例静电感应现象及其应用案例
电容器的概念及充放电现象分析。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

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优秀4篇)苏科版初二物理教案篇一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基础,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

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容易接受,进一步巩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

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示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现这一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基本知识,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演算能力。

能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知识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巩固电荷的有关知识;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想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实验定性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在这个基础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现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照质点的概念进行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发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索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体现出了科学家的创造性。

如何充分利用这宝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行了尝试。

苏科版初中物理目录

苏科版初中物理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是什么?2、声音的特性3、令人厌烦的噪声4、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第二章物态变化1、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2、汽化和液化3、熔化和凝固4、升化和凝华5、水循环第三章光现象1、光的色彩颜色2、人眼看不见3、光的直线传播4、平面镜5、光的反射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1、光的折射2、透镜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5、望远镜与显微镜第五章物体的运动1、长度和时音质测量2、速度3、直线运动4、世界是运动的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1、物体的质量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3、物质的密度4、密度知识的应用5、物质的物理属性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1、走进分子世界2、静电现象3、探索更小的微粒4、宇宙探秘第八章力1、力弹力2、重力力的示意图3、摩擦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九章力与运动1、二力平衡2、牛顿第一定律3、力与运动的关系第十章压强和浮力1、压强2、液体的压强3、气体的压强4、浮力5、物体的浮与沉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1、杠杆2、滑轮3、功4、功率5、机械效率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1、动能势能机械能2、内能热量3、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第十三章电路初探1、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2、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3、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4、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第十四章欧姆定律1、电阻2、变阻器3、欧姆定律4、欧姆定律的应用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1、电能表与电功2、电功率3、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4、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第十六章节电磁转换1、磁体与磁场2、电流的磁场3、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4、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5、电磁感应发电机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信息与信息传播2、电磁波及其传播3、现代通信——走进信息时代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2、核能3、太阳能4、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5、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一、运动和力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现象。

运动有各种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2.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计算公式为:速度=位移/时间。

3. 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加快或减慢的物理量,它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改变量/时间。

4. 力的概念力是导致物体产生形状、大小或速度变化的物理原因。

力的单位是牛顿(N)。

5. 力的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或位置。

6.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力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能量1.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不考虑摩擦等非弹性因素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即机械能的总量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3. 功和功率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功的计算公式为:功=力 × 位移× cosθ。

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的效率,功率的计算公式为:功率=功/时间。

4. 能量转换能量可以在各种形式间相互转换,包括动能、势能、电能、热能等。

三、压强和浮力1. 压力压力是力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压力的计算公式为:压力=力/面积。

2. 压强压强是物体内部的分子对单位面积上的作用效果,压强的计算公式为:压强=压力/面积。

3. 浮力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四、波动和光学1. 波的基本性质波是一种传播能量和动量的振动现象,包括横波和纵波。

2. 声波和光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光波是一种电磁波,它是由电磁振荡引起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初中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 基本概念- 物质: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

- 质量:物体惯性的量度,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

-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力的作用-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 支持力:物体与支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加速度: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的直线运动。

4. 力与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机械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表示物体热量状态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2. 热传递-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的过程。

- 对流:热量通过流体运动传递的过程。

-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的过程。

3. 物质的相变-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 沸腾: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 凝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4.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描述了能量转换的方向性。

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反射光线形成虚像。

2.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苏科版2024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苏科版2024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的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

2.计算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平均速度和瞬
时速度的区别、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等。

3.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位移、速度和时间的
关系、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等。

4.物体的加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位移、速度和时间的
关系、加速直线运动的图像等。

5.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第二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和应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内容和应用、质量和物体惯性的概念等。

6.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自由落体运动的图像、自由落体运动中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自由落体运动中的位移和时间的关
系等。

7.物体的平抛运动:平抛运动的特点、平抛运动的图像、平抛运动中
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平抛运动中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等。

8.电流与电路: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闭合电路和开放电路的区别、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区别、电池的作用和原理等。

9.电阻和欧姆定律:电阻的定义和计量单位、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应用、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的计算等。

10.电功和电功率:电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能的转换和利用等。

以上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一部分,覆盖了初中物理学的基础概念、运动学原理以及电学基础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

江苏苏科版初中物理最全知识点一、力和压强1.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分类。

2.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

3.力的合成和分解:多个力可以合成一个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成多个力。

4.力的平衡和不平衡: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力的合力不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5.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等于垂直作用力的大小除以面积。

二、物体的密度和浮力1.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2.浮力的原理和计算:物体浸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上升推力称为浮力,浮力等于排挤的液体的重量。

三、机械运动1.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参考系: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2.物体的位移和速度:位移是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和方向,速度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3.物体的加速度和力:一些物体的速度改变量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速度改变量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4.牛顿第一定律和摩擦力:物体在受力为零时,速度将保持不变;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受力大小与物体的载荷和表面之间的摩擦系数有关。

5.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对此力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四、力和能量1.功和功率: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乘以物体的位移;功率等于功除以时间。

2.势能和动能:物体由于位置上的改变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势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

3.能源与能量:能源指的是能够转化为人类需要的能量的物质或物理现象,能量是一种属性,不会被消耗或产生。

4.能量转化和守恒: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能量守恒定律指出能量总是守恒的,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能从不存在的地方产生,也不能消失。

五、电学基础1.电荷和电流:电荷是物体所带的电性的属性;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

初中物理苏科和沪科的区别

初中物理苏科和沪科的区别

初中物理苏科和沪科的区别摘要:1.苏科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概述2.苏科版与沪科版教材的主要区别a.内容结构差异b.知识点呈现方式不同c.实践性与生活化程度3.针对不同地区学生的适应性4.教师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调整5.如何选择适合的教材版本正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区教材版本也在逐步更新和完善。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苏科版和沪科版分别是江苏、上海地区采用的教材。

本文将分析这两个版本教材的区别,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

一、苏科版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概述1.苏科版: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以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紧密结合江苏地区的教育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

2.沪科版: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是根据上海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编写,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苏科版与沪科版教材的主要区别1.内容结构差异:两个版本教材在内容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苏科版更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沪科版则强调学科间的整合。

2.知识点呈现方式不同:苏科版教材以传统的章节形式呈现知识点,系统性强;沪科版教材则采用主题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性与生活化程度:苏科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较强;沪科版教材则更注重知识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

三、针对不同地区学生的适应性:苏科版教材适用于江苏地区,注重培养学生适应高考的能力;沪科版教材适用于上海地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师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调整:针对苏科版和沪科版教材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如何选择适合的教材版本:选择教材时,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地区特点和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虑,以选出最适合的教材版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教学设计
司徒初中吕国维
一、设计思路
1、创新情境,引入新课
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精彩视频的场景,引出物体的运动,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的欲望。

2、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活动:比较两个纸锥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概况能力,让学生针对如何比较不同锥角的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提出采取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两种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3、理解感念,规范应用
速度感念的建立与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能领会速度概念的建立方法,并能记住公式,既要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又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

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在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并介绍汽车速度表,让学生既了解了速度常用单位又学会了汽车速度表的读数方法。

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公式,师范解题格式并进行反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4、合作实验,培养技能
学生活动:测纸锥下落的速度。

这个看似平常却能培养学生多种技能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自行分析实验原理、准备器材、设计记录表格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数分钟后,小组讨论试验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正确认识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敢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5、贴近生活,走向社会
介绍体育健儿用速度为国增光的一些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

此外学生表演情景短剧:“龟兔赛跑”,通过这一情感升华,告诉学生做任何事都要戒骄戒躁,坚持到底终能成功。

二、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展示了飞奔的猎豹与缓慢爬行的蜗牛,通过学生熟悉的动物世界的场景,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块有慢。

本节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不同问题情境下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案,并进行测量。

活动为学生设置了真实的物理问题情境,引导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首先对结果提出预测,进而为自己的预测寻找证据,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启发学生提出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对用物理公式测量、计算速度提出了要求,以此说明数学与实验是研究物理现象的重要方法。

本节的“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用自己的速度为国争光的事迹,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以前对速度应该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学生对速度的公式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将两种不同的比较速度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以一个合适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确实从方法上去理解这两种比较速度方法的合理性,需要在引导技巧上有所突破。

实验表格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也是较难突破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②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③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②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③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规范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五、重点、难点
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课前准备
米尺、机械停表、大小不同的纸锥(12组)、多媒体平台(课件)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5.2 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

2、速度(V ):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V=S / t
4、单位: m/s km/s
计算题格式:
已知:s=180Km v=100Km/h
求:t 解:由v=t s 得 h h
Km Km v s t 8.1/100180=== 答:汽车需要1.8h 可到达上海。

【教学反思】
1、问题引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奥运会百米飞人刘翔引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

上课时,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2、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

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3、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

这时采用提问或讨论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4、多举实例
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