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路聚合技术介绍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五之三链路聚合配置应用介绍课件

计算机网络技术之五之三链路聚合配置应用介绍课件
动态链路聚合可以通过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协议实现。
LACP协议通过发送LACP数据包,自动协商成 员链路的状态,并自动调整聚合组的成员链路。
动态链路聚合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同时可以减少人工干预。
链路聚合协议的选择
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基于IEEE 802
应用场景:数据中心内部网络、数据中
01
心与外部网络之间的连接 链路聚合技术:将多个物理链路聚合成 02 一个逻辑链路,提高带宽和可靠性 优势:提高网络性能、降低延迟、提高
03
网络可用性 应用案例:大型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 04 政府机构等数据中心网络中广泛应用
企业网络
企业内部网络:提 高带宽,降低延迟,
A
合时,需要手动配置聚合组和成
员接口。
B
静态链路聚合的优点是配置简 单,易于管理。
静态链路聚合的缺点是当某个成
C
员接口出现故障时,需要手动配
置新的成员接口来替换故障接口。
静态链路聚合的配置步骤包括:
D
创建聚合组、配置成员接口、配
置负载均衡等。
动态链路聚合
动态链路聚合是指在链路聚合组中,动态地添 加或删除成员链路。
提高网络可靠性
企业分支机构网络: 实现分支机构之间 的高速互联,提高
数据传输效率
企业数据中心网络: 提高数据中心内部 网络带宽,实现 企业云平台之间的 高速互联,提高云
服务性能
校园网络
01
校园网是学校内部 网络,用于连接各 个教学楼、实验室、
图书馆等场所。
02
校园网通常采用链 路聚合技术,提高 网络带宽和稳定性。

链路聚合技术介绍

链路聚合技术介绍

链路聚合技术介绍一、聚合原理链路聚合技术是一种将多个物理链路组合成一个逻辑链路的方法,以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可靠性。

通过链路聚合,可以将多个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聚合链路,从而提供更高的带宽和冗余性。

二、聚合类型链路聚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根据聚合链路的动态性,可以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

静态聚合是指预先配置好的聚合链路,而动态聚合则是指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整的聚合链路。

根据聚合链路的实现方式,可以分为以太网聚合和IP层聚合。

三、聚合优势链路聚合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提高带宽:通过将多个物理链路组合在一起,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满足高带宽应用的需求。

2. 增加冗余性:通过捆绑多个物理链路,可以提供冗余性,确保网络的高可用性。

3. 简化网络管理:通过链路聚合,可以将多个物理链路统一管理,简化网络管理的复杂性。

四、聚合协议链路聚合通常使用以下协议:1. 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用于动态建立链路聚合的协议,通过LACP协议,可以自动发现可用的物理链路并建立聚合链路。

2. LAG(Link Aggregation Group):是一种静态配置的链路聚合方式,需要在网络设备上手动配置LAG参数,以建立聚合链路。

五、聚合实现链路聚合的实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聚合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静态聚合或动态聚合方式。

2. 选择物理链路:选择可用的物理链路进行聚合。

3. 配置聚合参数:根据所选的聚合方式和物理链路,配置相应的聚合参数,如MAC地址、IP地址等。

4. 测试聚合链路:在配置完成后,需要对聚合链路进行测试,确保其正常工作。

六、聚合模式常见的链路聚合模式包括负载均衡和主备两种模式。

在负载均衡模式下,数据流量会被均匀分配到各个物理链路上,以充分利用带宽资源。

在主备模式下,主链路用于数据传输,备链路则作为主链路的备份,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基础通信学习之链路聚合技术

基础通信学习之链路聚合技术

基础通信学习之链路聚合技术1. 链路聚合技术链路聚合是指将⼀组物理端⼝捆绑在⼀起作为⼀个逻辑接⼝来增加带宽的⼀种⽅法,⼜称为多端⼝负载均衡组。

通过在两台设备之间建⽴链路聚合组(Link Aggregation Group, LAG ),可以提供更⾼的通信带宽和更⾼的可靠性,⽽这种提⾼不需要硬件的升级,并且还为两台设备的通信提供了冗余保护。

本节将对链路聚合的实现进⾏介绍,包括以下3点。

1. 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2. LACP协议3. 链路聚合的实现⽅式2. 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链路聚合,也称为端⼝捆绑,端⼝聚集或链路聚集。

链路聚合是将多个端⼝聚合在⼀块形成⼀个汇聚组。

使⽤链路汇聚服务的上层实体把同⼀聚合组内多条物理链路视为⼀条逻辑的链路。

⼀个汇聚组好像就是⼀个端⼝。

如下图链路聚合在数据链路层上实现,部署链路聚合组的⽬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 增加⽹络带宽:通过将多个连接的端⼝捆绑成为⼀个逻辑连接,捆绑后逻辑端⼝的带宽是每个独⽴端⼝的带宽总和。

当端⼝上的流量增加⽽成为限制⽹络性能的瓶颈时,采⽤⽀持该特性的交换机可以轻⽽易举地增加⽹络的带宽。

例如,可以将4个GE端⼝连接在⼀起,组成⼀个4Gbit/s的连接。

业务流量能够以负载分担的⽅式运⾏在这4条GE链路上。

2. 提⾼⽹络连接的可靠性:当主⼲⽹络以很⾼的速率连接时,⼀旦出现⽹络连接故障,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速服务器以及主⼲⽹络连接必须保证绝对的可靠。

采⽤端⼝聚合的⼀个良好的设计可以对这种故障进⾏保护,例如,聚合组中的⼀条链路出现故障或者维护⼈员由于误操作将⼀根电缆错误地拔下来,不会导致聚合组上的业务中断。

也就是说,组成端⼝聚合的⼀个端⼝连接失败,⽹络数据将⾃动重定向到那些好的连接上。

这个过程⾮常快,交换机内部只需要将数据调整到另⼀个端⼝进⾏传送就可以了,从⽽保证了⽹络⽆间断地继续正常⼯作。

在创建链路聚合组,将物理链路加⼊链路聚合组时需确保以下参数保持⼀致,其中的逻辑参数指的是同⼀汇聚组中端⼝的基本配置。

链路聚合技术介绍

链路聚合技术介绍

链路聚合技术介绍
链路聚合技术是一种将多个不同链路或网络连接合并成一个更强大和可靠的连接的技术。

它旨在提高数据传输的速度和可靠性,以满足现代社会对高速网络的需求。

在过去,人们通过单一的网络连接来传输数据,这种传输方式存在一些限制,比如速度慢、容易中断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链路聚合技术应运而生。

它通过同时使用多个网络连接来传输数据,从而提高了传输速度和可靠性。

链路聚合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多个网络连接合并成一个虚拟连接,使得数据可以同时通过多个连接进行传输。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其中一个连接出现故障,数据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连接继续传输,从而保证传输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链路聚合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比如互联网接入、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等。

在互联网接入方面,链路聚合技术可以提供更快速的网页加载速度和更稳定的网络连接,从而改善用户的上网体验。

在企业网络方面,链路聚合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可靠的网络连接,满足企业对数据传输的需求。

在数据中心方面,链路聚合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从而提升整个数据中心的性能。

总的来说,链路聚合技术是一种通过同时使用多个网络连接来提高
传输速度和可靠性的技术。

它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提供更快速、更稳定和更可靠的网络连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链路聚合技术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信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链路聚合技术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链路聚合原理

链路聚合原理

链路聚合原理
链路聚合原理
链路聚合是一种用于将多个网络连接结合成一个逻辑连接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使网络带宽更大,并且还可以提高网络的可用性。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链路聚合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链路聚合的原理是将多个物理链路连接到一起,使它们表现为一个逻辑连接。

在这个逻辑连接上,数据可以通过所有的链接来传输,并且它可以自动检测和纠正任何数据丢失。

这种技术的实现需要多个物理连接,一个网络设备和一个协议。

链路聚合的实现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以太网链路聚合协议。

这种协议可以将多个以太网连接聚合成一个逻辑连接,并且它可以在下层物理设备上进行。

当数据传输时,它将在多个逻辑连接中传输,并且它将自动重新构建,以使传输更加可靠。

链路聚合还需要一个网络设备,如交换机或路由器,以便将多个物理链路连接在一起。

这个设备必须支持链路聚合协议,并且它必须能够检测到链路故障并且重新路由流量。

总之,链路聚合是一种有效的技术,可以将多个网络连接结合在一起,以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可用性。

这种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比较简单,
只需多个物理连接,一个网络设备和一个协议即可。

尽管链路聚合要
求网络设备支持链路聚合协议,并且它必须能够检测到链路故障并且
重新路由流量,但是它仍然是为解决网络带宽和可用性问题提供一个
优秀的解决方案。

关于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关于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关于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是一种网络技术,可以将多个物理链路(也称为端口)组合成一个逻辑链路,提供更高的带宽和冗余性。

基本概念如下:
1. 物理链路:指计算机网络中的实际连接,通过网线或光纤等物理媒介实现。

2. 逻辑链路:由多个物理链路组合而成的虚拟链路,具有更大的传输能力。

逻辑链路可以看作是多个物理链路的集合。

3. 链路聚合组:由多个物理链路组成的逻辑链路的集合。

每个链路聚合组都有唯一的标识符,称为聚合组编号(Aggregate Group Identifier)。

4. 聚合组成员:属于同一个链路聚合组的物理链路。

通过链路聚合,可以将多个物理链路合并成一个逻辑链路,实现带宽的叠加效果,增加网络的吞吐量和性能。

链路聚合还提供冗余性,即当某个物理链路发生故障时,其他链路可以接管数据传输,确保网络的可靠性。

在链路聚合中,有多种聚合协议可供选择,如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和PAGP(Port Aggregation Protocol)。

这些协议允许网络设备之
间进行链路聚合的协调和管理,确保链路聚合的正常运行。

链路聚合还可以分为静态链路聚合和动态链路聚合两种方式,具体应用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链路聚合技术

链路聚合技术

链路聚合技术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一、链路聚合简介1.链路聚合原理将两个或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该信道以一个单个的更高带宽的逻辑链路出现。

链路聚合一般用来连接一个或多个带宽需求大的设备2.作用将多个物理以太网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组,使用链路聚合服务的上层实体把同一聚合组内的多条物理链路视为一条逻辑链路CP协议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链路聚合控制协议LACP 协议通过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与对端交互信息。

使能某端口的 LACP 协议后,该端口将通过发送LACPDU 向对端通告自己的系统LACP 协议优先级、系统MAC、端口的LACP 协议优先级、端口号和操作Key。

对端接收到LACPDU 后,将其中的信息与其它端口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Selected 状态的端口,从而双方可以对端口处于Selected 状态达成一致。

操作 Key 是在链路聚合时,聚合控制根据端口的配置(即速率、双工模式、up/down状态、基本配置等信息)自动生成的一个配置组合。

在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 状态的端口有相同的操作Key。

4.链路聚合的端口的注意事项1 端口均为全双工模式;2 端口速率相同;3 端口的类型必须一样,比如同为以太口或同为光纤口;4 端口同为access端口并且属于同一个vlan或同为trunk端口;5 如果端口为trunk端口,则其allowed vlan和nativevlan属性也应该相同。

5.链路聚合配置命令1)CISCOa)把指定端口给聚合组,并指定聚合方式SW(config)interface Ethernet0/1SW(config-ethernet0/1)#port-group 1 mode(active|passive|on)b)进入聚合端口的配置模式SW(config)#interface port-channel 1进入该模式可以配置一些端口参数c)名词解释Port-channel 组号:范围是1-16聚合模式active(0)启动端口的LACP 协议,并设置为Active 模式;passive(1)启动端口的LACP 协议,并且设置为Passive 模式;on(2)强制端口加入Port Channel,不启动LACP 协议。

1、链路聚合和堆叠技术的原理和作用

1、链路聚合和堆叠技术的原理和作用

链路聚合和堆叠技术是网络领域中常用的两种技术,它们在网络通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链路聚合和堆叠技术的原理和作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1. 链路聚合技术的原理和作用链路聚合技术是指将多个物理链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绑定,形成一个逻辑链路来传输数据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通过数据包的分发算法来实现多个物理链路的负载均衡,以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可靠性。

作用:(1)增加带宽:通过链路聚合技术,可以将多个物理链路绑定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链路,从而增加网络的带宽,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2)提高可靠性:链路聚合技术还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当一个物理链路出现故障时,数据包可以自动切换到其他正常的物理链路上进行传输,从而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2. 链路堆叠技术的原理和作用链路堆叠技术是指将多个网络设备通过特定的接口进行堆叠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逻辑设备来管理和传输数据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是通过堆叠协议来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作用:(1)简化管理:通过链路堆叠技术,可以将多个网络设备进行堆叠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逻辑设备来管理和控制,从而简化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2)提高扩展性:链路堆叠技术还可以提高网络的扩展性,当网络需要扩展时,可以通过添加新的设备进行堆叠连接,从而扩展网络的规模和容量。

3. 链路聚合和堆叠技术的结合应用链路聚合和堆叠技术可以结合应用在网络中,通过将多个物理链路进行聚合,然后将多个网络设备进行堆叠连接,形成一个高带宽、高可靠性的网络架构。

结合应用的主要作用:(1)提高带宽:通过链路聚合技术和链路堆叠技术的结合应用,可以实现网络的高带宽传输,从而满足大规模数据传输的需求。

(2)提高可靠性:结合应用还可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当一个物理链路或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通过其他正常的链路和设备来保证数据的传输。

总结:链路聚合和堆叠技术作为网络领域中常用的技术,对于提高网络的带宽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域网协议目录
目录
链路聚合 (1)
链路聚合简介 (1)
链路聚合的作用 (1)
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1)
链路聚合的模式 (2)
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 (4)
链路聚合
链路聚合简介
链路聚合的作用
链路聚合是将多个物理以太网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组,使用链路
聚合服务的上层实体把同一聚合组内的多条物理链路视为一条逻辑链路。

链路聚合可以实现出/入负荷在聚合组中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分担,以增加带宽。

同时,
同一聚合组的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彼此动态备份,提高了连接可靠性。

链路聚合的基本概念
1. 聚合接口
聚合接口是一个逻辑接口,它可以分为二层聚合接口和三层聚合接口。

2. 聚合组
聚合组是一组以太网接口的集合。

聚合组是随着聚合接口的创建而自动生成的,其
编号与聚合接口编号相同。

根据聚合组中可以加入以太网接口的类型,可以将聚合组分为两类:
z二层聚合组:随着二层聚合接口的创建而自动生成,只能包含二层以太网接口。

z三层聚合组:随着三层聚合接口的创建而自动生成,只能包含三层以太网接口。

3. 聚合成员端口的状态
聚合组中的成员端口有下面两种状态:
z Selected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接口可以参与转发用户业务流量;
z Unselected状态:处于此状态的接口不能转发用户业务流量。

聚合接口的速率、双工状态由其Selected成员端口决定:聚合接口的速率是Selected
成员端口的速率之和,聚合接口的双工状态与Selected成员端口的双工状态一致。

关于如何确定一个成员端口的状态,将在“静态聚合模式”和“动态聚合模式”中
详细介绍。

4. LACP协议
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是一种基于IEEE802.3ad标准的协议。

LACP协议通过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与对端交互信息。

处于动态聚合组中的接口会自动使能LACP协议,该接口将通过发送LACPDU向对端通告自己的系统LACP协议优先级、系统MAC、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端口号和操作Key。

对端接收到LACPDU后,将其中的信息与其它接口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Selected状态的接口,从而双方可以对接口处于Selected 状态达成一致。

5. 操作Key
操作Key是在链路聚合时,聚合控制根据成员端口的某些配置自动生成的一个配置组合,包括端口属性配置(包含端口速率、双工模式和链路状态配置)和第二类配置(所含配置内容请见表1)。

表1第二类配置
类别配置内容
端口隔离端口是否加入隔离组、端口所属的端口隔离组
QinQ配置端口的QinQ功能开启/关闭状态、添加的外层VLAN Tag、内外层VLAN 优先级映射关系、不同内层VLAN ID添加外层VLAN Tag的策略、内层VLAN ID替换关系
VLAN配置端口上允许通过的VLAN、端口缺省VLAN ID、端口的链路类型(即Trunk、Hybrid、Access类型)、基于IP子网的VLAN配置、基于协议的VLAN配置、VLAN报文是否带Tag配置
MAC地址学习配置是否具有MAC地址学习功能、端口是否具有最大学习MAC地址个数的限制、MAC地址表满后是否继续转发
说明:
还有一些配置称为“第一类配置”,此类配置可以在聚合接口和成员端口上配置,
但是不会参与操作Key的计算,比如GVRP、MSTP等。

同一聚合组中,如果成员端口之间的上述配置不同,生成的操作Key必定不同。


果成员端口与聚合接口的上述配置不同,那么该成员端口不能成为Selected端口。

在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状态的成员端口有相同的操作Key。

链路聚合的模式
按照聚合方式的不同,链路聚合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z静态聚合模式
z动态聚合模式
1. 静态聚合模式
静态聚合模式中,成员端口的LACP协议为关闭状态。

系统按照以下原则设置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
z当聚合组内有处于up状态的端口时,系统按照端口全双工/高速率、全双工/低速率、半双工/高速率、半双工/低速率的优先次序,选择优先次序最高且处于up状态的、端口的第二类配置和对应聚合接口的第二类配置相同的端口作为该组的参考端口(优先次序相同的情况下,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为参考端口)。

z与参考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和第二类配置一致且处于up状态的端口成为可能处于Selected状态的候选端口,其它端口将处于Unselected状态。

z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状态的端口数是有限制的,当候选端口的数目未达到上限时,所有候选端口都为Selected状态,其它端口为Unselected状态;当候选端口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制时,系统将按照端口号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一些候选端口保持在Selected状态,端口号较大的端口则变为Unselected状态。

z当聚合组中全部成员都处于down状态时,全组成员均为Unselected状态。

z因硬件限制(如不能跨板聚合)而无法与参考端口聚合的端口将处于Unselected状态。

2. 动态聚合模式
当聚合组配置为动态聚合模式后,聚合组中成员端口的LACP协议自动使能。

在动态聚合模式中,成员端口处于不同状态时对协议报文的处理方式如下:
z Selected端口可以收发LACP协议报文。

z处于up状态的Unselected端口如果配置和对应的聚合接口配置相同,可以收发LACP协议报文。

系统按照以下原则设置成员端口的选中状态:
(1) 本端系统和对端系统会进行协商,根据两端系统中设备ID较优的一端的端口
ID的大小,来决定两端端口的状态。

具体协商步骤如下:
z比较两端系统的设备ID(设备ID=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系统MAC地址)。

先比较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如果相同再比较系统MAC地址。

设备ID小的一端被认为较优(系统的LACP协议优先级和MAC地址越小,设备ID越小)。

z比较设备ID较优的一端的端口ID(端口ID=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端口号)。

对于设备ID较优的一端的各个端口,首先比较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
级,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端口号。

端口ID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端口的
LACP协议优先级和端口号越小,端口ID越小)。

z与参考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和第二类配置一致且处于up状态的端口、并且该端口的对端端口与参考端口的对端端口的配置也一致时,该端口才成为可能处
于Selected状态的候选端口。

否则,端口将处于Unselected状态。

z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状态的端口数是有限制的,当候选端口的数目未达到上限时,所有候选端口都为Selected状态,其它端口为Unselected状态;当
候选端口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制时,系统将按照端口ID从小到大的顺序选择一
些端口保持在Selected状态,端口ID较大的端口则变为Unselected状态。

同时,对端设备会感知这种状态的改变,相应端口的状态将随之变化。

(2) 因硬件限制(如不能跨板聚合)而无法与参考端口聚合的端口将处于
Unselected状态。

说明:
对于上述两种聚合模式来说:
z聚合组中,只有与参考端口配置一致的端口才允许成为Selected端口,这些配置包括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和第二类配置。

用户需要通过手工配置的方式保持各
端口上的这些配置一致。

z当聚合组中某成员端口的端口属性配置或第二类配置发生改变时,系统将重置该端口的选中状态。

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
聚合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负载分担聚合组和非负载分担聚合组。

系统按照以下原
则设置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
z当存在聚合资源时,如果聚合组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Selected端口,则系统创建的聚合组为负载分担类型;如果聚合组中只有一个Selected端口,则
系统创建的聚合组的负载分担类型与设备的型号有关,请以设备的实际情况为
准。

z当聚合资源分配完后,创建的聚合组将为非负载分担类型。

说明:
z负载分担聚合组中至少有一个Selected端口,而非负载分担聚合组中最多只有一个Selected端口,其余均为Unselected端口。

z聚合资源分配完后创建的聚合组为非负载分担类型。

此时如果把占用聚合资源的聚合组删除,后来创建的非负载分担聚合组不会成为负载分担类型。

如果需要设置其为负载分担类型,建议用户先关闭该聚合组对应的聚合接口、然后重新打开此聚合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