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_陈尧

合集下载

何镜堂:“东方之冠”的建筑大师

何镜堂:“东方之冠”的建筑大师

他于 19 年主持设计 的虎 97 门鸦 片战争海 战馆这 座建筑 物 的设计 , 凝聚了他 的历史责任感 和艺 术灵感 。值得一 提的是 他 主持设计的沈阳九 ・ —八纪念馆 方案 , 是一个建筑与环境、 功能与 艺术高度结合 的实例 。 该设计在 19 8年 由沈 阳市工程设计招投 9 标中心组织的全 国竞赛中排名 第 一。 19 ,何镜堂被评选 为 9 4年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 9 9年底 , 19 何 镜堂迎 来 了他 人生 中的另外 个新起 点— — 当选为 中 国工 程 院院士 , 这是华南理工大学第 位中 国工程院院士 。 外 , 此 何 镜堂 还分别 担任 了全 国政 协第 九届 、 第十届委 员 , 有关部 门还 授予他全 国劳 动模范 、 国模范 全 教师等荣誉称号 。 编辑/ 王莎
古代建 筑构件—— 斗拱 映入 眼 是一种精神的传达 , 你可能觉得 帘, 顿时让他 眼前一亮 , 如果将它 它是一个斗拱 , 也可 能觉得它是
作为中国馆的主体结构 , 再好不
过了。

个粮仓 , 但大家都觉得它是中 国的, 希望它能表现 中国蒸蒸 日
伺镜堂院士确定了中国馆的 上 的景象 和人 民 自强不 息 的精 设计理念 “ 中国特色 , 时代精神” 。 神, 从而激发我们 的爱 国主义情 于是 , 一座仿斗拱层叠出挑 感 。何镜堂 院士说 。 的“ 中国器” 很快跃然纸上 。 , 4 5岁起步设计人生 为了评选 的保险起见 , 何镜 “ 我生 活 在 一 个 普 通 的家 堂院士和他设计的 团队 , 又拿 出 庭, 父母都没有高学历 , 我小 时 另外两个创意方案 : 一个来 自江 候受哥哥的影 响也 爱好画画 , 在 南园林 , 另一个则来 自 如意图形。 学校数理化也学得不错 , 老师建 这3 个方案都参加 了评选 。 议我 当建筑师 。 ”何镜堂报考 了 评选竞争极其残酷 。 4 3 4个 华南工学院 ( 后改为华南理工大 设计方案参加竞逐 , 初筛进 10 学) 0 的建筑 系 , 实现了工程师和 名时 , 何镜堂 院士选送 的 3个设 艺术家的双重梦 想。 计方案 ‘ 军覆没” 全 。 我 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 作为 令人没想到的是 , 评审专家 改 革开放 前沿地 区 的广 东省 开 对初选的前 2 个方案都不太满 始 创办深 圳特 区 ,需要 大量人 0 意, 于是将所有参赛方案又重新 才 。1 8 9 3年 5月 , 北京工作 在 筛选一遍 。 了1 0年的何镜堂夫妇应邀调回

栖居岭南,筑梦中华——何镜堂的建筑人生

栖居岭南,筑梦中华——何镜堂的建筑人生

后来 ,他报考 了华南工学院 ( 华南理工大学前身)的 建筑学专业 ,师从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家夏世 昌。求学期 间,他跟随导师从事了大量 的岭南 园林和公共建筑的调研 工作 。这为他 日后从事 岭南建筑研究奠定 了坚实基础。从
此 。何镜堂便与建筑研究结下 了不解之缘。
大学任教 ,9 2 1 9 年晋升为教授 ,97年被 聘为博士 19
不高 。于是他又 回到班上继续 念书 ,直到 1 6 9 5年硕 士毕 业后留校任教 。可是 后来碰上 “ 文革 ” ,何镜 堂被迫下放 到农村。1 6 9 7年 ,他才被安a 1 l 湖北省设计院。  ̄. 上个世 纪 B 0年代 ,改革开放 的春风 吹暖祖 国大地 ,
作为特区的深圳 ,其发展 日新月异。参观过深圳以后 ,何 镜 堂便 热血 沸 腾 ,意识 到 广东 的机 会 很 多 。于是 1 8 93
生 导 师 。9 3年起 , 19 享受 政 府 特殊 津贴 。0 1 , 20 年 获
国家首届 “ 梁思成建 筑奖” 。其主要作 品有 西汉越 王基博物馆 、 南理 工大学逸夫人 文馆 、 华 上海世博
初出茅庐 ,四十而立
15 9 6年 。何镜堂进校 念书 ,尽 管建筑专业 的学制是
园中国馆 等。 在雨果眼 中,建筑是一部关 于石 头的宏大史
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回广 州后 的第三天 ,深圳科学馆招
标设计方案。何镜 堂全 力以赴 ,把十几年来的热情和国外 的先进理念精髓全用上了。方案送到深圳 ,市政府 当晚就 采用 了。这对于初出茅庐的何镜 堂来说是个巨大的鼓舞 。
从这个项 目开始 ,他就给自己定下 目标 :任何一个重要设
划作 为一个系统工程 。要从整体上把握 ,把城 市设计 、风 景 园林 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 。可持续发展观着眼 于生态 . 提 倡人与 自然 的协调 ,科 技和文化的共同发展 。 “ 三性”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

何镜堂作品欣赏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另外,何镜堂院士还创立了“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广东省和全国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介绍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

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1996年初,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写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在学报上提出了何镜堂的创作思想。

后来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何镜堂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每年都在多次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交流。

2002年,何镜堂和倪阳副总建筑师承担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的设计,该馆选址于校园教学区的中心,位于东西两湖的交接处,视野宽广,环境优美。

何镜堂仔细研究了项目的条件,提出“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透不宜堵”的设计策略,创作了一个玲珑通透,与周围环境和谐,有岭南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新建筑,建成后已成为全校师生聚合和交流的地方,并被评为建设部和教育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金奖,获得建筑设计的最高荣誉。

何镜堂:建筑设计要符合“两观三性”

何镜堂:建筑设计要符合“两观三性”

(标题)何镜堂:建筑设计要符合“两观三性”(来源)广州名人网(简介)何镜堂把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定位为“两观三性”。

“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而“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 5月27日,“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应邀参加了中国(余姚)河姆渡国际论坛——世界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国际论坛,该论坛是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以“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幸福城魅力”为主题。

记者就建筑艺术和建筑理念采访了何镜堂院士。

记者:您是一个很有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建筑师,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何镜堂:我把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定位为“两观三性”。

“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而“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记者: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您对于建筑艺术是怎样理解的?何镜堂:建筑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在考虑建筑艺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功能,实用经济很重要,达到审美与实用的有机统一。

记者: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有哪些关系?何镜堂: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是有机的结合。

建筑艺术特性需要与历史、环境、地域、文化等结合,不能为了过于追求艺术而忽略和牺牲它的功能。

如果只讲求建筑艺术的特征,而不顾及低碳节能,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

为艺术而艺术是目前追求建筑艺术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建筑本身就能实现低碳的目标,一些现代科技在建筑中的过度运用没有必要。

以中国馆为例:“东方之冠”斗拱形象,不仅象征天下粮仓,展示着泱泱大国的风采,实际上还兼顾着冬暖夏凉的环保功能。

这个斗拱层叠架空,冬天时,每天有6个半小时太阳可以照进去,而到了夏天,却一点阳光也进不去,可以减少空调等电器的能耗,增加参观者的舒适度。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

何镜堂:用建筑精品记录前进中的中国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21年第14期从兴建虎门海战博物馆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科技馆到惊艳世界的“东方之冠”中国馆,他用20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了前进中的中国。

同时,他的人生也与新中国同频进步。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

深圳科学馆,开启事业新征程何镜堂,1938年出生在广东东莞,自幼喜爱绘画,1956年,考入华南工学院土木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毕业时又因学业优异被推荐为研究生,攻读民用建筑专业。

1973年,何镜堂工作调动,来到首都轻工业部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

他不仅在工作中完成了办公楼、厂区规划的设计任务,还在业余时间参加建筑绘画、小型铁路客站、农村住宅设计等竞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何镜堂心中“捂”了十几年的建筑师激情,也期待着有机会尽情燃烧。

他专程去了一次深圳,看到昔日荒凉的地方正成为繁忙的建筑工地,他感受到了“热土”的含义,内心也跟着沸腾了起来。

1983年,何镜堂带着家人从北京回到母校华南工学院。

回来的第三天,他就接到一个竞赛任务——设计深圳科学馆。

“本来还想去买点儿安家的东西,一听到竞赛,我想‘机会来了’,立刻放下手头其他事情。

”于是,何镜堂和同为建筑师的妻子李绮霞一起工作了20多天,把深圳科学馆的方案和模型作了出来。

“改革开放前沿的速度确实是快。

我的模型中午送到,下午就开始评选,傍晚便通知我中选了。

”在45岁的那年,何镜堂打响了人生第一炮。

何镜堂告诫青年人:“只要肯努力永远都不迟。

”此后的36年,何镜堂先后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映秀震中纪念地等2000多个建筑精品、200多项重大工程。

这些重大标志性工程见证了包括反法西斯战争、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一带一路”等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精神。

中国当代建筑名人何镜堂

中国当代建筑名人何镜堂

中国当代建筑名人何镜堂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 我常用"二观"、 "三性"来理解建筑创作,即建筑师要有"整体观"和"
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面对各种因素,分清主次.建筑创作首先要突出建筑的整体观,综合优选,
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活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创作要有特色,应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上下功夫.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域性本身就包涵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综
合体现,而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建筑师如能充分理解和综合运用"三性",就能创作出精品.
【总页数】2页(P90-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代建筑名人程泰宁 [J],
2.中国当代建筑名人——曹亮功 [J],
3.中国当代建筑名人——布正伟 [J],
4.澳大利亚会计名人堂:创设与评析——兼及中国会计名人堂建设的借鉴与思考 [J], 许家林;李想;李寒珺;邓越
5.美国会计名人堂:六十年的概览与评析——兼及中国会计名人堂建设的思考 [J], 许家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谈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谈



晰 作 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建 ! :

。 .
: ? : 砷 , 咖… … ’ :建 : 。 到 是 精 罡 建 锶 归底 时 神 国 : 征 根 ’代 决 i 特 i ; : ; : 嚣 !: : ;i 当 牡会生话方式、文: 价值观念部发 觉 收黧 优秀传统,融[ 并^类建氧z他粮 现 ? ; ::: 今 … : : 化念 观 暖地 域 文化 世 ’ … 。 : : : :: : 辄 职 :
斗 :
舡黼
雠张确晡 黠 黼 酣
帖趣轩 黔 舵虢赫 础 轭纳 呈甜帖 量 蚋醐 柏种啦 精触斛 舢 撤 蝻釉埔稚

加 矬 蕞 _
瓤 卧 轧 嬲舯 雠种 籍体 特 北 删形 依 瓤
黼舱相舡 碱棚 l _ 鲥戢
21 年 1 1 , O2 月 5日 何镜堂院士在 同 大 以 } 济 学 性 文化性 时代性——漫 谈建筑创造” 为题举 # 座 何院 士 畅谈 7自B在建 创造中以“ 筑 两观三性
2和 理墨中华t筑寓化的{ 心 增 奏 中 文明 远流 ,在漫长历史发 进程中 . 华 源 长 成了 懦道 补 的哲学 系以及与之相配的 体 ^台 师法 自 、和 共生、厚德载物 曲价值观 . 蠹 然 谐 其} 观念是 “ 和谐
自 理论基础 的实 体 ,并详细介绍了校园规划厦 践 会

文化博览建筑 、 历史 建 筑保 护与更新三个方面自
t 作 表
和谐观念认 同 世间 物 在保持其独特性、多样一 的基础上建立恰 当 良性 的 相互 关幕.以达到 和
同”的境界.这是中华文 明 各个雇面 的共同文化理{
桩懈 雌 瓣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谈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谈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

何镜堂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2012年1月15日,何镜堂院士在同济大学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漫谈建筑创造"为题举办讲座。

何院士畅谈了自己在建筑创造中以"两观三性"为理论基础的实践体会,并详细介绍了校园规划及建筑、文化博览建筑、历史建筑
保护与更新三个方面的代表作品。

【总页数】4页(P126-129)
【作者】何镜堂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G212.2
【相关文献】
1.让建筑与心灵对话——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 [J], 姜范
2.大器晚成谱华章--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馆之父”何镜堂 [J], 黄健;何镜堂
3.建筑一生梦想成就千秋功业--记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 [J], 柯宝
4.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何镜堂院士团队走出中国特色建筑创新之路 [J], 路平
5.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新型城镇化中建筑设计创新应采取四大对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建设单位: 何镜堂建筑创作工作室
设计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 何镜堂、郭卫宏、郑少鹏、黄沛宁、郑炎、
李绮霞、晏忠 等
建设地点:广东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设计时间: 2004年
竣工时间: 2011年
用地面积: 5100m 2
总建筑面积: 2600m 2
摄影:陈尧(除标注外)
总平面


花江路西



北江路
主入口次入口
次入口
次入口
门厅讨论室报告厅
24号
22号
20号
18号16号14号
30-31号
32-33号
34-35号
36-37号
设计作品 WORKS OF DESIGN
北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设计作品
锦鲤鱼池为庭园带来勃勃生机
上:室内空间按工作室功能需求进行改造
下左:新旧建筑以虚空间过渡
下右:利用夹层丰富室内空间层次(摄影:杨叔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