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守望教育的原乡

合集下载

守望教育的本真(全文)

守望教育的本真(全文)

守望教育的本真“秋兰姐”―最美的心灵呼唤自从踏上三尺讲台,我就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的本真呢?是让孩子们考上理想的大学吗?显然不仅仅是。

是教会孩子们文化知识吗?显然不仅仅是。

是传道授业解惑吗?韩愈说是。

我想,依旧还不仅仅是。

那,教育的本真是什么呢?有人问我任教的学生:“为什么叫陈校长为‘秋兰姐’?”他们很严肃地反问:“你以为‘秋兰姐’是浪得虚名吗?”原来,在学生们的心中,我是他们的“姐”,是亲人!这一声“姐”,道出学生对我教学的充分肯定,只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

如同玫瑰花蕾绽放有早晚之别一样,孩子的成长也有快慢之分。

我认为在学习中表现欠佳的所谓“差生”,只要善于引导,他们和优秀生一样都存在巨大的学习潜质。

所以,我相信每一个学生,努力用爱心、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在我的鼓舞与陪伴中,我任教的每一届学生都能在学业上实现大幅度的自我提升。

这一声“姐”,道出了学生对我的教育满满的信任,只因为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把“使学生正直和聪慧”作为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所谓聪慧,即有知识、有智慧、有能力;所谓正直,是指有德行、有正气、有正义。

相较于聪慧,我认为正直对一个人的人生更为重要。

所以,走上讲坛后,我一直不遗余力地挖掘教学中的育人因素,努力为学生成为一个正直之人点燃指引的明灯。

我教过的很多学生,他们或许已经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政治知识,但依旧记得上课时的激情与快乐,依旧记得在我的课堂里学会的“梨本无主,我心有主”的价值坚守,记得“态度决定高度”的人生格言。

正因为如此,学生喜欢叫我“秋兰姐”!在我看来,这一声“秋兰姐”是学生与我心灵相通的最美语言,是最让我的心灵震撼而难忘的歌谣!我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学生送给我的一张奖状,奖状上写着“送你一朵小红花,奖给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虽然我远没达到,但我情愿一辈子为之努力!教育的本真,首先是无私热爱每一个生命,用博大的爱去包容、去尊重、去呵护每一个生命个体。

师爱如泉 乡村教育的坚守与奉献演讲稿

师爱如泉 乡村教育的坚守与奉献演讲稿

师爱如泉乡村教育的坚守与奉献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有幸在此分享我的主题——《师爱如泉:乡村教育的坚守与奉献》。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有一首歌最为动听,那是师德的颂歌;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是教师的生命旅程;有一道风景最为绚丽,那是师魂的光辉。

我们不辞辛劳,不计贫富,因为我们拥有无数颗炽热的心。

我们用爱谱写师德,用爱铸就师魂!师德,是什么?师德是阳光,驱散愚昧的黑暗;师德是清泉,滋润荒芜的心田。

师德,是爱,是责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更倾注了我们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

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能与学生心贴心。

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

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着想,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所在的桥小,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乡村中心小学。

这里有许多可亲、可敬的老师,他们用实际行动和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师德的内涵。

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天刚蒙蒙亮,你总能在校园里看到一个身影,他一边挥动着扫把,一边指导学生如何打扫。

现在,不同的是,凑到跟前的人多了,“刷刷、刷刷”的响声此起彼伏,学生们总是老远跑过来甜甜地叫一声:“校长早上好!”他,就是我们的校长叶庆东。

他率先垂范、治学严谨,更关心教师的冷暖、学生的成长。

教师生病住院,他必定亲自去探望;老师子女升学、结婚,他也必亲自过问,奔走操办。

他爱生如子,走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你都会看到他用手抚摸着孩子,还会把孩子揽入怀里,问这问那,聊得很开心。

记得上学期,我班一名学生在午睡时突然晕倒,正好被路过的他看到了。

他二话不说抱起孩子直奔医院,到了医院,他跑上跑下为孩子挂号、叫医生、交钱,忙得满头大汗。

得知孩子并没有什么大碍,只是有点中暑,他才松了一口气,把孩子交给了我,并一再嘱咐我多给他喝水,注意观察,并及时联系家长说明情况。

坚守教育初心,述我教育故事——用爱浇灌时代之花

坚守教育初心,述我教育故事——用爱浇灌时代之花

坚守教育初心,述我教育故事——用爱浇灌时代之花发布时间:2022-07-16T09:02:58.135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5期3月作者:王秋萍[导读]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

王秋萍山东省肥城市桃都实验学校 271600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教育理论的本质特征。

德育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赋予较高的地位,“德育为先,五育并举”是教育发展的目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党育人是我的职责与使命,做好“四个引路人”、争做“四有教师”,应做到坚守师德师风,爱国敬业,立德树人,不忘初心,为党育才。

而在教育这条道路上,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更加需要坚守教育初心,用爱心和耐心浇灌新时代之花。

关键词:教育初心;初中;班主任;教育故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作为教育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在工作中也应该不忘初心承担育人责任,同时作为教师,也需要重视自身师德师风建设,争当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以下将基于笔者个人的教育管理经验进行德育阐述:一、以身立教,无形的导向师者,人之模范也,是学生学识的导师,更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领者。

前苏联思想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中,每天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我们。

”这就要求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1]。

教师的一言一行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每年临近教师节时,学校都会倡议同学们制作一份贺卡,写上诚挚祝愿的话,送给自己敬爱的老师,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今年也不例外,9月10日那天,好些学生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卡挤进办公室送给老师,老师们都会满脸笑容地说:“谢谢,你的贺卡做得真漂亮!我一定好好珍藏这份礼物。

坚守大山里优秀教师发言稿

坚守大山里优秀教师发言稿

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大山深处的教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故事和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坚守在大山里的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虽然没有繁华的城市、丰富的物质,但却拥有无尽的希望和梦想。

在这里,我们用爱心、耐心和恒心,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首先,我想谈谈坚守大山里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我认为,坚守大山里的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定的信念。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坚定信仰,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在困境面前,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用信念支撑自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二是深厚的爱心。

爱心是教育事业的灵魂。

我们大山里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往往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爱心洒向每一个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是坚韧的毅力。

坚守大山里的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艰苦的生活环境,还有教学条件的落后。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有坚韧的毅力,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秉持着这样的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教师的职责。

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是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因此,我始终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二是提高自身素质。

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们,我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是改善教学条件。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我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四是关爱学生。

我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守护乡村教育践行教育家精神

守护乡村教育践行教育家精神

守护乡村教育践行教育家精神作者:王昌福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年第10期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要靠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靠教育家精神。

作为一名在鄂西北大山中的乡村坚守近三十年的教育人,我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巨变。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乡村孩子需要的老师呢?我想应该是具有甘于奉献、心有大我、乐教爱生、躬耕教坛的教育家精神的老师。

乡村教育的堅守是需要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奉献精神的。

我所在的郧西县三官洞林区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乡村小学,大多数的学生小小年纪就要远离父母独立生活。

这里的老师扮演着两种角色,上课时是授业的人师,下课时是学生的“临时父母”。

从穿衣吃饭到识文断字,从修身立德到人生立志,从日头升起到星月高挂……老师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

可这背后,如果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没有视生如子的责任感以及对乡村教育的热忱是无法坚持的。

荆楚好老师陈敦珍,为了托起山里娃的“求学梦”,扎根乡村教育三十六载,先后辗转于郧西县最偏远地区任教,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

退休后,陈老师主动参加湖北省“银龄讲学计划”,到郧西六郎乡兵营铺村教学点支教。

她一个人教三个年级,带八门文化课,成了这所乡村小学里五个孩子的希望。

她深知教育对山区孩子的重要意义,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是这朴素而又伟大的教育情怀,让乡村教育事业的光更亮了一些。

我身边有很多人也像陈敦珍老师一样,把青春甚至整个一生都献给了乡村。

“燃灯校长”张桂梅,深深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尽管病魔摧残了她健康的身体,但她用知识改变辍学女孩的命运,用教育照亮贫困山区学子未来的路。

这是最好的榜样,这是乡村教师应该践行的教育家精神。

乡村教师是乡村学生启智开慧、人格养成、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指引这些天真孩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灯塔。

乡村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也是懵懂无知的,老师是打开他们认知的一扇窗,对他们的心理人格、理想信念有着重要引导作用,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乡村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教师征文

乡村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教师征文

乡村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教师征文乡村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教师是社会的桥梁,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

当今社会,乡村教师作为基层教育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

乡村教师们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私的奉献,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平凡的土地孕育出杰出的人才。

乡村教师不畏艰辛,甘于奉献。

乡村环境的艰苦与贫困,并没有阻挡住他们坚守在教育一线的脚步。

他们在长期艰苦的条件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坚守岗位,默默耕耘。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愿意为孩子们的未来付出一切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去引领乡村孩子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乡村教师传播知识,传递希望。

他们身上具有着丰富的教育知识和丰富的乡村经验,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为孩子们传授知识。

他们通过真实的教学案例,深入浅出的解释,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乡村孩子们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提高了学习动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村教师扮演孩子们的引路人。

他们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和家人。

乡村教师经常耐心倾听孩子们的困惑和烦恼,给予他们精神的支持和鼓励,成为孩子们心灵的依托和寄托。

乡村教师们像一盏明灯,为孩子们指引前进的方向,让他们远离迷茫和错误,选择正确的道路。

乡村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默默奉献,他们是乡村人民的希望,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

乡村教师的辛勤付出,为乡村培养出了无数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努力让乡村焕发了新的生机。

乡村教师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教育的力量和教师的伟大。

强国有我,乡村教师躬耕教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让我们向乡村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为他们点赞,让他们的辛勤工作得到更多的肯定与支持。

唯有如此,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越来越富强。

回归教育本真 守望育人情怀

回归教育本真  守望育人情怀

回归教育本真守望育人情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品质学校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教育的本真在于“使人成为人”。

秉承“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依托“习惯教育”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成人的基础上成才,让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提升,让教育回归宁静,回归基础,回归科学,回归本真,努力办好让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社会满意的高品质学校。

一、崇尚文明,知行合一,以文化建设助力素养提升。

多年的悠久历史。

厚重的文化积淀润泽了七中人的气质,涵养着一批批学子的家国情怀。

学校文化建设以爱国为基调,处处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随处可见的“且知且行、明德明理”的校训让我们铭记知行合一是做人的信条;“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的巨幅领导人画面彰显出七中人的办学理想;“厚积薄发的毛竹精神”壁画渗透出学校做扎根教育的办学理念。

学校一楼古朴的传统文化墙镌刻着“仁、孝、礼、智、信、俭、勤”七个大字,凝视着来来往往的七中学子。

每个楼层都精心制作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每一个人。

走进,你总会发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国歌响起,无论在操场还是在走廊,师生都会肃立致敬,因为爱国永远是我们教育的主旋律;走进校园,无论是操场还是室内,都保持整洁的环境,双城同创就从“弯腰行动”开始;早读让同学们畅游知识的海洋,校园里永远是书声琅琅;早操和大课间让同学们体验锻炼与坚持的快乐,各种体育、艺术、科技活动让青春与活力更加飞扬。

这静态的文化与动态的活动构成的文化体系,让的学生更有辨识度,助力师生文明素养的形成。

二、守正笃实,研培一体,以队伍建设助力品质提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要,德艺双馨。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首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品质学校建设的关键也在于教师。

因此,培养铸造一支甘于奉献、善于研究、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就成为首要任务。

在守望中走向教育的远方

在守望中走向教育的远方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7年第5期(总第245期)名家理念▲在守望中走向教育的远方钱希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们总是愿意把仰望星空比作是追寻理想的一种姿态,而把脚踏实地比作是实现理想的一种行动。

倘若只是仰望天空,没有脚踏实地的耕耘,那么再美的天空终究只是一个无法靠近的梦;倘若只专注于脚下的耕耘,而缺失对天空的仰望,那么,不断的耕耘会容易止步于简单的重复,而无法在不断的自身超越中走向教育的远方。

从教三十多年,在脚踏实地与仰望天空之间,我找到了一个引领我走向教育远方的词:守望。

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所谓的“守”,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始终坚守,所谓的“望”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寻,正是在“守”与“望”的不断切换中,使我无论是带着一脸的稚气初涉讲台时,还是历经一次次教学历练,走向“省培”“国培”的讲台时;无论是坐在最普通的课堂里倾听老师们家常课的时候,还是带着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课堂里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无论是和老师们在一个个夜晚切磋教学问题的时候,还是每次学术会议向同行们讨教的时候,“找寻属于自己的教学”始终是自己不变的教育愿景。

正是这份愿景,养成了守望的自觉,即使是那些最平凡的课堂或者研讨活动,我都会带着一份感恩与欣赏,用心去体察与思考,并及时记录那些随感随思,不知不觉中,感觉通向教育愿景的路在敞亮、在舒展……2016年的盛夏时节,当我的第三本教育专著《找寻属于自己的教学》出版的时候,感觉自己是个农民,在过去漫长却又短暂的一个个日子里,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辛勤播种的过程中,不时地坐在田埂上仰望天空,似乎看到了童年时代满是星星闪烁的星空,看到了自己从一个青涩的教师在走向教育的远方。

一、在思考中看到教育的愿景记得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小威廉姆斯·E·多尔教授在他的《课程愿景》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去创造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句话起码表达了如下两层意思:一是美好的未来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要靠我们的努力才能实现;二是美好的未来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唯有不断的努力方能不断地收获不断更新着的美好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定守望教育的原乡
作者:赵华
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18年第09期
【摘要】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回归儿童天性,让多彩的社团照亮学生潜能的星空,回归属于教育的原乡。

学校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让校与校、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在联动中产生情谊,在联通中互通有无,在联璧中积聚力量,在联袂中共享智慧,在联谊中碰撞火花;学校以教育者的“慈者情怀”,带领兄弟学校砥砺前行,让每个学生的品格得提升、德性获升华、智慧有彰显、个性能张扬。

【关键词】教育价值;历史内涵;教育境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1-0037-02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化学教研员,江苏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指导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四个“引路人”的要求: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些都指向教师成为学生榜样的四个核心:德性、专业、创新和担当。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作为全省第一批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正在努力践行着,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学生品格的涵养必须依靠“敦品有格的教师”,依托“品端格致的学生”。

一、有一种力量叫“联生智”
《论语·里仁》有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学生品格的濡染须“里仁”,让学生在高尚人文的环境中,在儒雅智慧的群体中,“相观而善谓之摩”。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联合区域内的13所学校,创建镇江市中小学社团学校联盟,破解中小学社团活动资源不足,化解社团师资(辅导老师)匮乏,消解社团研究乏力的困局。

新平台创造新机遇,新机遇催生新动力,新动力策动新成果。

这一种力量我们将它称之为“联生智”。

组织联动,让13所兄弟学校化为一个整体;课程联通,让多个社团的各类课程能够共享;资源联璧,共享“三中心”(社团指导中心、社团互动中心、社团评价中心),共建“三园”(农耕文明教育园、现代农业体验园、手工劳技培植园),建成“三基地”(生命科学教育基地、信奥与创客基地、全国校园气象研究基地);教师联袂,培训、指导1000名社团辅导教师,形成社团学校联盟卓越教师团队;活动联谊,社团学校联盟的“五个一”活动形成品牌:每年一次研讨会、每月举行一次学生专项交流会、一份社团简报、一系列“走教”“游学”活动、一场学术研讨会。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坚定地行走在聚众而行的路上,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我们坚定守望,它是教育理想,是唤醒梦想,更是点燃希望。

二、有一种力量叫“慈故勇”
老子《道德经》有云:“慈故能勇。

”何为慈?是慈爱,是仁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是博大的胸襟,是从容的教育姿态。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以教育者的“慈者情怀”,带领兄弟学校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种使命就是让阳光下的每个学生的品格得提升、德性获升华、智慧有彰显、个性能张扬。

慈者能够生发勇气,这种勇气就是担当,就是不顾一切的教育情怀,就是眼中只有学生的忘我。

一亩多的“心怡园”是“田园诗情”社团的根据地,是“慈者”的勇于实践。

俏皮的紫色茄子、憨憨的青绿菜椒、怒放的太阳花、摇曳的格桑花……就好像学生们享受在社团活动中的场景再现。

国学馆内学生们吟诵的“竹杖芒鞋轻胜马”道出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顿悟,“也无风雨也无晴”体悟出诗人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这是让学生们在体会“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的学习哲学。

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让学生们的潜能得到激发,也让教师的特长得以发展,更让“慈故勇”扎根教师心中,成为一种坚定的教育守望。

三、有一种力量叫“回归教育原乡”
始终有两种力量,在我们一生中激荡。

一种推着我们向外走,一种拉着我们向内收。

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

教育也不例外,有时走着走着,诱惑就让我们迷失了方向。

互联网时代,拇指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游走的距离,也许超过双脚走过的路程,但是没人去计算它不经意间吞噬的时间与记忆,可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教育原乡”的人却越来越少……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正是借着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坚毅地走在“回归教育原乡”的路上。

他们清晰地知道,让学生们触摸自然、拥抱自然、回归天性的重要;他们清醒的知道,让教师聚智养品、厚德敦品、敬业有品、慈勇兼济的重要。

因此,在下一个路口或不远的将来,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的实践可能告诉你:回归儿童天性,让多彩的社团照亮学生潜能的星空,回归属于教育的原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