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岩相古地理基础

合集下载

岩相古地理复习点

岩相古地理复习点

岩相古地理复习点
1、沉积环境、相的概念,相模式
2、相标志包括哪些
3、画出几种沉积构造或有指向意义的构造
4、瓦尔特相律
5、大陆环境有哪些
6、海陆过渡相有哪些
7、识别潮坪环境的主要标志;羽状交错层理
8、浊流的概念
9、鲍马序列
10、三角洲的类型及其实例、特征
11、曲流河与辫状河的区别
12、碳酸盐环境
13、CCD面含义
14、台地缓坡种类
15、威尔逊相模式图
16、生物礁的发育
17、牵引流、重力流概念及包括什么
18、河流、冲积扇、三角洲的亚相有哪些;河流的微相
19、河流三角洲的分类
20、层面构造有哪些
21、潮汐作用形成的层理;风暴形成的丘状层理
22、湖泊分类
23、滨岸沉积分类
24、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岩相古地理学》教学大纲

《岩相古地理学》教学大纲

岩相古地理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12Z10课程名称:岩相古地理学/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教材、教学参考书:1)刘宝珺主编,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年;2)何幼斌主编,沉积岩与沉积相.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年;3)里丁主编,周明鉴等译,沉积环境和相.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4)赖内克、辛格主编,陈昌明,李继亮译,陆源碎屑沉积环境.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79年;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地质学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本科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讲授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沉积岩和沉积相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沉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对沉积盆地沉积条件、沉积岩石学特征、沉积发育史及沉积演化史、恢复沉积古地理、建立沉积模式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研究的能力。

该课程对今后从事石油地质、煤炭地质、层控矿床地质、水文地质及沉积盆地研究等方向上的学生更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程。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知识:掌握陆相和海相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类型划分,掌握各种类型沉积相岩石学、沉积岩结构、沉积构造和古生物化石等方面的特征以及区别。

学会沉积相分析的基本手段,掌握沉积相类型在地质剖面、地球化学、测井以及地球物理资料中的基本特征和判别依据,建立依据地质、地化、测井和物探资料综合判断识别沉积相、亚相、微相的知识结构。

学会建立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相模式。

能力:依据沉积岩的沉积特征分析、判别沉积相类型,并具备根据岩矿组分、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和沉积韵律划分沉积亚相和微相的能力。

初步根据地化资料、测井资料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沉积相在点-线-面分布规律,具有根据沉积相平面分布和古地貌特征分析沉积相模式的能力。

岩相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
资勘1601 汪俊波
风暴岩是指在风暴影响下在海洋和水盆地中 形成的沉积岩。风暴岩主要沉积在正常浪基面 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特殊情况下也可形成于正 常浪基面附近或其上。 浊积岩是浊流沉积形成的各类沉积岩的统称。 常见的有硬砂岩质浊积岩、碎屑灰岩质浊积岩, 还有多种浊流成因的岩石类型。
①形成作用:风暴岩是由风暴作用及风暴退潮流作用形成的,而 浊积岩是由密度流的流动形成; ②层序组合:浊积岩属深水沉积组合,而风暴岩为浅水组合; ③垂向层序:风暴岩与浊积岩具有相似的鲍马层序,但风暴岩内 粒序层厚度不均匀,而浊积岩粒序层厚度均匀; ④沉积构造:风暴岩中常见丘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等波浪及流 动成因形成的层理,而浊积岩常见流动成因形成的层理; ⑤生物标志:风暴岩中化石组合标志着浅水陆架环境,而浊积岩 中既有浅水生物化石,也有深水生物化石,表现为原地和异地生

岩相古地理复习

岩相古地理复习

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物质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称之为沉积环境。

“相”理解为“沉积环境的古代产物”也就是说“环境中的物质表现”如生物学的综合表现即“生物相”,在岩性方面的综合表现即“岩相” 。

变质岩岩浆岩熔 浆生 物碎屑物沉积、固结作用风化作用 变质作用交代流化作用深溶、重溶、再生作用变质作用冷凝结晶地 幔溶解物层流的定义:流体的各部分沿着与流体边界相一致的面彼此滑过的流体。

紊流的定义:流体出现复杂的流动路线,典型的是曲线状的以及螺旋状的流动路线的流体。

(1)牵引流(牛顿流体) 既有推移,又有悬浮方式搬运。

牵引流体的搬运力表现为:① 流体作用与沉积物上的推力(牵引力),推力的大小取决于流体的流速。

② 沉积物的负荷力(载荷力),负荷力的大小取决于流量。

以下为沉积层的各种特征:成分:碎屑成分、填隙物及成岩物质等;结构:成分的形态等岩石的微观特征;构造:颜色、层理和层面等岩石的宏观特征;生物:种类及习性;定向性:特定的力学性质作用产物;层序:形成、产出、演化和时间;砂体的形态:大小等空间展布几何外形;剖面结构;宏观展布及韵律性;沉积岩中矿物成分(指岩屑和准成岩期的自生矿物) ,主要确定岩石类型、成因及沉积岩环境或古地理方面的某些特点。

因此,矿物成分是一种重要的岩石成因及相标志。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主要的成分的特点:1.岩屑:岩屑在沉积岩中的含量、种类及粒度是变化极大,这是因为取决于陆源区性质,远近和母岩本身的结构等。

它反映物源区和沉积区的古地貌,古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岩屑在沉积和成岩作用中非常不稳定,特别是在成岩作用中次生变化现象明显。

2.石英:石英的标性特征如包裹体,消光类型,颜色,微量元素,形状,圆度和表面结构特征等都具有环境及成因意义。

对石英碎屑中的包裹体研究。

可作物源标志的重要依据,如火成岩中的石英常具有针状包裹体(来自花岗岩类的针状金红石),变质岩中的石英一般具有等轴状自形晶的矿物包裹体。

含绿泥石的石英(乳白色),则几乎来源于热液脉。

考试必备-岩相古地理

考试必备-岩相古地理

沉积环境:指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面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相序定律:只有哪些没有间断的、现在能看到的相互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在垂向上叠加在一起。

相模式:以相序定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古代沉积研究为依据,归纳出的反映沉积物沉积特征的、具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空间组合关系。

相模式作用:1、比较的标准;2、观察的指南;3、新区研究的预测;4、水力学解释的基础。

相的分类:相组:陆相组、海相组、海陆过渡相。

1陆相组:冲积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2海相组:滨岸相、浅海相、半深海和深海相、重力流相3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障壁岛相、潮坪相、泻湖相和河口湾相。

相组:沉积体系的有机组合沉积体系:相的有机组合相:河流相、湖泊相(沉积相=相)亚组:相的次级单元,形成于相同的亚环境微相:亚相的次级单元,形成于相同的微环境沉积体系:与某些现象的或推测的环境和沉积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三度空间岩相组合。

冲积扇:洪流/洪水带的大量碎屑物在山前或山口由于沟谷坡度减小而停积下来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冲积扇形成的过程:强烈的构造运动;明显的物理风化作用;干热气候和山区洪水作用;快速水流作用和地形坡度变化;水流流速变慢和沉积物快速沉积。

冲积扇的分类:1干旱型:岩性粗、厚度大、面积小,河流作用不太明显;2湿润型:岩性较细、厚度较薄、面积大,河流作用较明显。

沉积类型:1、二种沉积过程,暂时性水流形成的牵引流-水携沉积物;泥流、泥石流等重力流-泥石流沉积物。

2、四种沉积类型,水携沉积物-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状沉积;重力流沉积物-泥石流沉积物。

筛状沉积:形成:砾石级沉积物沉积,渗透性好;特征:分选较好的砾石,块状,充填物少。

冲积扇亚相划分:扇根、扇中、扇缘;一、干旱型冲积扇:1、扇根:多为泥石流沉积;2、扇中:河床沉积砂砾岩;3、扇缘:薄层漫流沉积砂岩和泥岩,平行和交错层理;二、湿润型冲积扇:1、自近端到远端,沉积特征变化明显2、扇根:厚层、具交错层理砾岩;3、扇中: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砂坝多;4、扇缘:薄层槽状和板状交错层理砂岩,河道发育。

岩相古地理

岩相古地理

2.1.2辫状河沉积体系沉积特征根据传统的河型分类,辫状河流通常是指弯曲度小于1.5、分岔指数大于l的低弯度河流。

这类河流的特点是在整个河流的宽度范围(或河谷)内发育有许多被砂坝分开的河道,河道宽而浅,时分时合,频繁摆动,游荡不定,也称作游荡性河道。

辫状河形成于地形坡降大、流量变化大、河岸抗蚀性差、河载推移质/悬移质比很大的环境。

一般在河流上游位置,坡降大,流量变化也大,搬运碎屑物粗,很容易发育辫状河。

从区域构造上讲,辫状河发育区均为构造相对活跃的地区,剥蚀区与沉积区相对高差较大;从气候特征上讲,干旱、半干早地区的河流多为辫状河流,而在非干旱气候区只要有适宜的坡降和地形地貌也能发育辫状河。

骆杨: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及综合地质建模2009.5由于辫状河流量变化大、河水主流摆动不定,使得河道与河道砂坝摆动频繁,河床地貌形态变化快,沉积作用及沉积地貌复杂。

裘怪楠总结了陆相湖盆碎屑岩的8种充填方式,其中有5种模式就包含有不同类型的辫状河沉积。

辫状河道以水流的频繁分汉汇合为标志性地貌特征,宽而浅的河道被众多心滩分割,形成“辫子”状交织河流体系,一般不发育边滩和天然堤,从而形成“砂包泥”的沉积特点。

由于河道摆动频繁,各沉积单元不断遭到冲裂、侵蚀等改造,使得成因单元侧向连续性很差,常常多个单元在侧向连接成多边式砂体,或在垂向上叠加成多层式砂体。

辫状河的主要沉积单元是心滩坝,由于沉积作用的不同,心滩坝特征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

smithl84】根据河道砂坝的地貌形态、大小以及它们与水流的方向和河岸之间的关系提出了4种主要砂坝类型:纵向砂坝、横向砂坝、斜列侧向砂坝及曲流砂坝,其中在辫状河道中曲流砂坝较为少见(图2一4)。

图2一4辫状河室内模拟沉积模式图(张春生等,2001) 辫状河沉积复杂,目前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

根据沉积物的性质,可以分为砾石质和砂质辫状河;根据距物源区的距离,可以分为近源和远源辫状河112]。

岩相古地理资料

岩相古地理资料
4. 河流的二元结构:河流二元结构指的是在河流沉积物垂直剖面上的结构。洪 水期河流断面扩大,引起河漫滩洪水流速减小,洪水挟带的细粒泥沙,覆盖 在河床沉积物上,形成下部为粗沙和砾石组成的河床沉积物,上部为细沙或 粘土组成的河漫滩沉积物,构成下粗上细的沉积结构,叫“二元结构”。
5. 陆表海:也称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等,是指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 坡度十分平缓(平均坡度约 0.03-0.15m/km)、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2
CCD 面 控 制的远洋 灰泥沉 积。我国 古代碳酸 盐的沉积 相特征与 塔克的模 式极为吻 合。 (3)关士聪模式:2 个相组:台棚相组、槽盆相组;6 个相区:陆地边缘相 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浅海陆棚相区、次深海槽盆相区、深海槽盆 相区;15 个相带;这个综合模式,反映了我国晚期元古代至三叠纪总的沉积 特征及其环境组合规律。台地内台盆(沟)相带的提出,比较符合我国南方 古生代地层经常出现的碳酸盐台地与克拉通内部槽盆错综复杂的交错格局。 4. 粒度分析? 粒度分析方法主要决定于粒度大小和样品情况,常用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对 粗大的砾石或砾岩);筛析法(细砾和砂样、松散的或可解离的岩石,软的和 脆性碎屑样不宜做筛析);显微镜下分析(固结难于解离开的砂岩和粉砂岩)。 显微镜下的抽样方法:点计法、线计法、带计法。 粒度分析的步骤:数颗粒,一般统计 300-500 个颗粒。用费里德曼回归方程 式换算,D(筛析)=0.3815+0.9027D(薄片)。估算杂基含量校正,一般取估 测值的 2/3-1/2,并换算为Φ。投点作直方图、频率曲线图、累积曲线图、概 率累积曲线图和 CM 图。 CM 图是用 C 值(代表最大搬运能力)和 M 值(代表平均搬运能力)两个粒 度参数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分别为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作的一种图。因此 CM 图 是表示沉积物的最粗粒径与中值的关系图。此图能反映沉积物粒度与搬运方 式的关系,从而判断沉积环境。每段的含义: NO 段:代表分选好的粗粒滚动物质,C 值大于 1mm;OP 段:滚动物质与间 歇悬浮物质(跳跃)混合,C 值稍微变化即会使 M 值发生重大改变,即粒度 分析极不对称,粗细尾不均;PQ 段:间歇悬浮质为主,粗粒滚动值少,C 值 变化不影响 M 值,粒度分布较对称;QR 段:粒序悬浮段,C 与 M 成比例增 加,水体浓度和悬浮物粒度作有规律的递变(自下而上变稀薄,粒度变小); RS 段:均匀悬浮,C 变化不大,M 变化大,主要是细粉砂沉积物;T 区:远 洋悬浮物,M<10μ。

(完整版)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讲解

(完整版)岩相古地理复习资料讲解

第一章1.沉积学:研究沉积物的来源、沉积条件、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及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一系列复杂的成岩作用变化。

2.沉积古地理学:对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进行沉积相分析,研究当时不同地区的沉积环境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再造当时的海陆分布、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的学科。

3.沉积相: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4.沉积环境: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和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5.沉积(相)模式: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

6.相标志:存在于沉积岩(物)中对沉积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成因标志。

如水平层理、平行层理。

7.瓦尔特相律:没有沉积间断的条件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的相,才能在纵向上互相叠覆8.现实主义原则: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也曾以基本相同的强度在整个地质时期发生过,古代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作用加以解释9.沉积体系:沉积体系是成因上被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10.垂向层序:垂向层序通常是指某一沉积相内部随时间演化,沉积特征(粒度、沉积构造等)在垂向上的规律变化。

11.垂向序列:垂向序列通常是指几种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相在垂向上的组合关系。

12.进积型垂向序列:是指沉积物在不断向沉积盆地中心方向推进过程中,所形成的粗粒的或浅水沉积物覆于细粒的或相对深水沉积物之上的垂向序列。

13.退积型垂向序列:是伴随沉积盆地水体的不断扩张,形成的细粒的或较深水沉积物覆于粗粒的或相对浅水沉积物之上的垂向序列。

14.相分析的基本思路:通过观察沉积相,寻找相标志,得出沉积参数或者沉积条件,今儿推出沉积环境。

第二章风化作用: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母岩:风化前的岩石物源区:供给沉积物的地区陆源碎屑:母岩经过风化作用后的残余碎屑物质。

1、沉积物的四种来源1) 陆源物质—母岩的风化产物;2) 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3) 深源物质—火山碎屑物质和深部热卤水;4) 宇宙源物质—陨石、宇宙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入几种不同类型 的沉积体系示意图, 让学生对沉积体系 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图 1 洪水-漫湖沉积体系
第二节 沉积相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一、沉积相分析的原则 1、沉积相分析法 探讨地层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再造沉积时期古地理面貌的基本方法是沉积相 分析法。 2、相分析的主要原则 “现实主义”原则: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也曾以基本相同的强度在整个地 质时期发生过,古代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作用加以解释。 3、应用“现实主义”原则的注意事项 在应用现实主义原则时必须考虑到地质历史是发展的,各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方式 和特点既有继承性也有变化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决不能简单地把今日的现象与 古代完全等同看待,必须根据多方面的事实进行历史的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 二、沉积相分析的方法 1、传统方法 (1)野外相分析 野外相分析是指在野外对自然露头、人工露头、钻孔岩心等地质实体进行直接地观 察、描述、测量、取样以及制图。 (2)室内相分析 室内相分析指的是在实验室内对野外所取得的标本样品用各种仪器进行各种必要的 分析和测试,对野外所测量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研究,以充实补充野外观察的不 足。 (3)地下相分析 地下相分析是利用钻井过程所测得的地下各个地层的物性资料(简称测井曲线)进 行岩性判别和岩相分析。 2、实用方法 (1)野外沉积相分析 (2)取心井段(岩芯)沉积相分析 (3)录井资料沉积相分析 (4)测井资料沉积相分析 (5)地震相分析-转换沉积相分析 (6)地震资料沉积相分析 引入常见的沉积相 分析方法,强化学生


其硬度应在 4-5 之 间, 因此可定为 4.5。











第一章
一、沉积相 1、沉积相是地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目前文献中常见的相概念主要 5 类: ①相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岩性单位,一般也称为岩相。

岩相古地理基础
第一节 沉积环境、沉积相和沉积体系
②相是某种沉积作用的产物,这种概念能够解释岩石的成因,可称为沉积作用 相。 ③相是沉积条件或沉积环境的综合物质表现,赋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含义,可称 为环境相。 ④相是指某种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产物,常见于欧美文献中,在我国和原 苏联的文献中多称沉积建造。 ⑤相是指某种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这种相称为生物相或生态相。 2、不同沉积相概念的适用情况 不确定岩石的成因时,用岩相; 能解释沉积作用过程时,用解释性术语。 3、微相 “微相”是在薄片、揭片和光面上表现出来的古生物的和沉积的标志的综合。 二、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就是指发生沉积作用的地区的自然地理景观。 三、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由沉积作用维系在一起的沉积环境形成的相的集合体。 沉积体系域:同期沉积体系联接而成的等时地层体 注:要求学生掌握相 的五种定义方法
第一章
一、沉积相
岩相古地理基础
①具有一定特征的岩性单位 常见的 相概念 ②沉积作用的产物 ③环境相 ④某种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产物 ○ 5 某种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给出一组岩石让学生判断相的类型。
教 学 进 程 设 计
二、沉积环境定义 三、沉积体系 沉积体系和沉积体系域的概念 四、沉积相分析的原则 “现实主义”原则的涵义 五、沉积相分析的方法 1、传统方法 野外相分析 室内相分析 地下相分析 2、实用方法 野外沉积相分析 取心井段(岩芯)沉积相分析 录井资料沉积相分析 测井资料沉积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转换沉积相分析 地震资料沉积相分析
课 时 教 学 实 施 方 案
课程:岩相古地理 授课班级:勘查专 1301-1302 授课学期:2014-2015 学年第 1 学期


第一章 岩相古地理基础
计划学时
2

1. 2. 3.
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理解岩相古地理学的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掌握常见的沉积相概念、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分析原则。



重 点 难 点
目前常用的沉积相概念;沉积相分析原则
对“相”概念的理解。
教具 准备
PPT 课件;教案;岩相古地理学课本
教 学 后 记
本课程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油区岩相古地理的研究进展、研 究内容、研究方法。 本课程研究目标:恢复地质历史中的古地理面貌 ①研究沉积物来源 岩相古地理 研究内容 ②沉积岩的形成机理 ③沉积环境分析 ④恢复个地质时期的古地理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