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步态分析与康复策略

合集下载

康复医学概论10-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概论10-步态分析

3、骨关节损伤的病理步态
Ⅰ、短腿步态
短腿步态由于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先天 畸形、截肢、手术等造成的躯干、骨盆、髋、 膝、踝、足静态畸以上者,该腿着地时同侧 骨盆下降,引起同侧肩倾斜下沉,对侧摆动腿 髋、膝过度屈曲、踝背伸加大,出现斜肩步 如缩短超过4cm,则步态特点可改变为患肢 用足尖着地以代偿
②承重反应 指足跟着地后至足底与地面全面接触瞬 间的一段时间,即一侧足跟着地后至对侧 下肢足趾离地时,是重心由足跟转移至足 底的过程 由于此时双足均在地面,故称之为双支 撑相,双支撑相的时间与步行速度成反比 跑步时双支撑相消失,表现为双足腾空
③支撑相中期 指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位于该侧(支撑) 腿正上方时,为单腿支撑期,此时重心位于 支撑面正上方 ④支撑相末期 为单腿支撑期,指从支撑腿足跟离地时到 对侧下肢足跟着地 ⑤摆动前期 指从对侧下肢足跟着地到支撑腿足趾离地 之前的一段时间,为第二个双支撑期
Ⅱ、脑瘫步态
痉挛型脑瘫患者常见小腿肌肉痉挛导 致足下垂和足外翻或足内翻、髋关节内 收肌痉挛导致摆动相膝关节屈曲、足偏 向内侧等,行走时双膝内侧常互相摩擦 碰撞,足尖着地,步态不稳,呈剪刀步 或交叉步,交叉严重可使步行困难 共济失调型脑瘫患者由于肌肉张力的 不稳定,步行时通常通过增加足间距来 增加支撑相稳定性,通过增加步频来控 制躯干的前后稳定性,通过上身和上肢 摆动的协助,来保持步行时的平衡, 因 此在整体上表现为快速而不稳定的步态, 类似于醉汉的行走姿态
2、定量分析法
步态的定量分析是评定者借助器械或专 门设备对步态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
(1)运动学分析
运动学分析是对患者步行时肢体运动的 时空参数和关节运动模式等进行分析判断 的方法
Ⅰ、足印法
是步态分析最早期和简易的方法之一 检测时在患者足底涂上墨汁,在步行通道铺 上白纸,患者走过白纸,留下足迹,通过测量 便可以得到相关数据 也可以在黑色通道上均匀撒上白色粉末,让 患者赤足通过通道,留下足迹 步行同时用秒表记录时间 目前临床使用较少

步态分析在康复中的应用

步态分析在康复中的应用

步态分析在康复中的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个⼈的步态分析会像⾎压、体温那样,从⼀个侧⾯反映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变特征。

步态分析技术在康复领域已有⼴泛的应⽤:可进⾏康复训练前后的⾜底压⼒对⽐测试,评价康复训练的效果;也可⽤步态分析的数据与曲线鉴别、评定肢体伤残的程度,为制定整体的康复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等等。

穿戴式步态分析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医疗监测技术,其突破了以往医疗机构监测诊断的空间范围限制,连续记录运动状态下的步态情况,实现对动态⼈体活动的⽇常监测,可为⼈体⾜部医疗保健、运动姿态矫正提供依据。

考虑到医院科室的病⼈实际情况,对此希望仪器具备以下条件:1,佩戴⽅便,使⽤简单且可在⾃由活动状态下进⾏测量。

2,对病⼈的测量更为安全、准确、简便、快速,提供定量依据。

3,希望⾼精确度测量步态的同时可测量⾝体活动状态、能量代谢等。

4,可进⾏任意环境下评测:不受场地限制,姿势转换、上下楼,⾃由⾏,沙⽯地,运动场,普通⽣活场所等,测量不同环境下病⼈步态、活动能⼒、平衡性、协调性等。

5,国际认可度⾼,SCI等⽂章发表较多。

美国MINISUN公司⽣产的IDEEA穿戴式智能化步态分析仪则具备上述指标,可以佩戴简单⽅便、精确、连续、⾃动、定量的分析和评估测试者真实活动时的⾏⾛状况及能⼒,输同报告⾃动标注患者的步态异常,并提供与同类⼈群正常步态的标准参考值。

为制订临床、科研、教学、治疗计划和评定治疗效果、检查治疗质量提供帮助。

此外IDEEA穿戴式智能化步态分析仪还可同时提供姿势、平衡及能量消耗的监测,包括:从睡眠、姿势及变换,坐位保持与平衡,坐到站,站⽴保持与平衡,上下楼梯,步⾏轨迹,转弯,绕过障碍物等协调运动等。

还可进⾏步⾏测试(6分钟⾃由⾏、50⽶⾃由⾏)等,同时对异常步态提供评估标准,,成为可穿戴式步态分析仪⾏业中的佼佼者。

步态训练运动康复方案

步态训练运动康复方案

步态训练运动康复方案步态训练是一种常见的康复方案,适用于各种步态障碍的患者。

下面是一个700字的步态训练运动康复方案。

步态训练运动康复方案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周)在这个阶段,目标是调整患者的肌肉平衡,增强患者的核心稳定性和肌肉控制。

1. 基础平衡训练:患者可以尝试单脚站立、双脚踮起、踩高步等平衡训练动作,每个动作持续10-15秒,每天进行2-3组。

2. 核心肌肉训练:包括腹直肌、背阔肌、臀大肌等核心肌群的训练,每天进行1-2组。

3. 瑜伽或普拉提:这些练习可以帮助改善核心稳定性和肌肉控制,每周进行2-3次。

4. 有氧训练:例如步行、骑自行车、跑步机等,每天进行20-30分钟。

第二阶段:恢复阶段(4周)在这个阶段,目标是恢复患者的步态模式和步态能力。

1. 双腿训练:包括单腿深蹲、后踢腿等动作,每个动作进行2-3组,每组10-15次。

2. 转向和绕障训练:患者可以尝试行走时转弯、绕障等动作,每天进行2-3次。

3. 前行和后退训练:包括快速前行和后退等动作,每天进行2-3次。

4. 动态平衡训练:使用平衡板、稳定球等器械进行训练,每天进行2-3组。

第三阶段:进阶阶段(6周)在这个阶段,目标是提高患者的步态控制和耐力。

1. 快走和慢跑训练: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快走或慢跑训练,可以逐渐增加速度和距离。

2. 弹性带训练:使用弹性带进行肌肉训练,每天进行2-3组。

3. 前蹬和后搂训练:每天进行2-3组前蹬和后搂训练,每组10-15次。

4. 灵敏度和协调性训练:使用平衡板和球类进行训练,每天进行2-3组。

第四阶段:巩固阶段(8周)在这个阶段,目标是巩固患者的步态控制和稳定性,并提高其运动技巧和耐力。

1. 健身房器械训练:包括腿部训练器械、腹肌训练器械等,每天进行2-3组。

2. 羽毛球或篮球等运动:每周进行2-3次羽毛球或篮球等运动,提高脚步协调性和灵敏度。

3. 包涵性训练:诸如瑜伽、普拉提等全身性运动,每周进行2-3次,提高肌肉灵活性和控制能力。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临床步态分析是指通过观察、分析和评估患者的步态,揭示患者的运动障碍、神经肌肉功能异常和骨关节病变等临床问题,为制定有效的康复方案和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步态分析常常与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使用,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以及判断治疗效果。

临床步态分析的步骤主要分为观察、记录、解剖分析和诊断评估四个方面。

观察步态是步态分析的第一步,包括站立、行走和跑步等动作。

观察站立时,可以评估患者的身体对称性、肢体姿势、重心平衡和肌肉张力等指标。

例如,站立时偏斜的头部可能是由颈椎病变引起的,下肢无力可能与脊髓病变有关。

观察行走时,可以评估患者的步幅、步频、步态节律以及双下肢的协调等指标。

例如,短步态和小步幅可能是肌无力患者的共同特点,脚拖地可能是神经病变引起的步态异常表现。

记录步态是步态分析的第二步,主要通过摄像、运动捕捉系统和测量工具等方式进行记录。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2D或3D摄像仪拍摄患者的正面、侧面和背面等不同角度的步态图像。

运动捕捉系统可以测量患者的步态角度、力量和速度等指标。

测量工具主要有步态仪、脚踝支持器和歩数计等,可以评估步态的稳定性、对称性和协调性等指标。

通过记录步态,可以客观地分析患者的步态异常,为进一步的解剖分析和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解剖分析是步态分析的第三步,主要通过临床解剖学的知识和相关生物力学原理,分析患者的步态异常所涉及的骨骼、肌肉、神经和关节结构等。

解剖分析中常用的指标包括支撑期、摆动期、步长、步频和步态周期等。

例如,摆动期缩短和跨越期延长可能是因为肌肉功能不良或神经损伤导致的。

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评估是解剖分析的重要参数之一,可以评估关节的活动度、受损的肌肉和神经功能,并帮助判断步态异常的原因。

诊断评估是步态分析的最后一步,主要根据观察、记录和解剖分析的结果,评估患者的步态异常类型、程度和影响等。

常见的步态异常类型有瘫痪性、痉挛性、跛行性和病态性步态等。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运动捕捉系统
使用红外相机和标记点,精确测量关节角度和运动轨迹。
电极贴片
通过贴片在肌肉上收集电信号,分析肌肉活动和协调性。
常见步态失调的原因和影响
神经系统问题
如中风、脊髓损伤等,导致身 体姿势和运动异常。
肌肉骨骼问题
如肌无力、肌肉萎缩等,影响 步态平衡和力量。
疼痛和创伤
如关节炎、骨折等,限制运动 范围和步态流畅性。
使用最新的步态分析技术 和设备,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3 个性化服务
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 案,关注每个细节。
结论和展望
通过康复医学的步态分析,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未 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步态分析将变得更加精确和智能化。
步态分析的意义和应用
1 功能评估
通过步态分析评估一个人的行走功能,揭示潜在问题和改进潜力。
2 康复治疗
根据步态分析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提高步态质量和生活品质。
3 疾病研究
步态分析可用于研究特定疾病的影响,如中风、帕金森病等。
步态分析的常见方法和技术
传感器技术
使用传感器测量步行动作和力量分布,例如加速计、压力垫等。
康复医学-步态分析
康复医学中的步态分析是研究人体行走过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相 应的康复治疗计划制定的重要方法。
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
运动学
研究人体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包括步伐长度、步幅、步周期 等。
动力学
研究影响人体运动的力量和力 学特性,如肌肉力量、关节活 动度等。
康复应用
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为 步态康复治疗提供客观数据和 指导。
个体化步态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

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康复治疗步态分析及步行训练在康复医学领域中,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对于帮助病患恢复正常步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步态分析和步行训练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步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步态分析是通过对人体行走过程中的动作进行观察和分析,来评估步行功能和诊断步行障碍的一种手段。

它主要包括步态周期、步数、步长、步行速度、双侧对称性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计算机辅助的步态分析系统。

这种系统利用各种传感器和摄像设备,可以全面准确地记录下患者行走时身体的各项数据,并通过计算和分析来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系统不仅提供了客观准确的数据,还能够帮助治疗师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步行问题,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

二、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治疗师对患者的步行功能进行客观评估,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通过分析步态数据,治疗师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步态异常,如步态不稳、行走速度缓慢等,并从中找出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和病因,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步态分析也可以用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每个患者的步行问题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原因,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通过步态分析,治疗师可以准确了解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根据其步态异常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如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康复护具的使用等,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除此之外,步态分析还可以用来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

在患者接受康复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可以重新进行步态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数据差异,以评估康复效果。

通过这样的评估,治疗师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三、步行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步行训练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通过系统的训练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行功能。

步行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步态分析在康复中的应用

步态分析在康复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个人的足底压力和步态会像血压、体温那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变特征。

步态分析技术在康复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可进行康复训练前后的足底压力对比测试,评价康复训练的效果;也可用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的数据与曲线鉴别、评定肢体伤残的程度,为制定整体的康复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等等。

步态分析在康复中的应用1、足底压力(PlantarPressure)与步态分析(GaitAnalysis):步态分析是利用力学的概念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对人体的行走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足底压力是人体在静止站立或者动态行走时,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足底在垂直方向上受到的一个地面的反作用力。

足底压力测定是步态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分析和衡量异常足底应力分布和步态的基础,它对运动系统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功能及疗效评定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足底压力分布能反映下肢乃至全身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对足底压力的研究可揭示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特征,即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学特性。

当下肢功能及足内结构轻微变化时,都将改变足底压力负荷的分配,因此研究人体不同状态下(正常人与病人之间、站立和步态之间)的足底压力的变化,可以用来进一步分析并获得人体各部位的受力情况和生理、病理学参数,从而可以与病史、其他检查联合使用对人体健康程度进行诊断。

2、步态分析在临床医疗领域的应用:步态分析技术提供定量的功能评估,该技术是重要的定量检查与分析的手段,从而改变了沿用已久的定性分析和直观描述,可揭示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特征,即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学特性。

它已逐渐成为临床生物力学研究与足部康复评定的重要手段,为足疾的功能康复、疗效评定和手术后效果鉴定提供客观评价。

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临床医疗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测量技术也不断的发展成熟,指标也逐步丰富,测量的精度也随之提高。

康复治疗 步态分析及训练

康复治疗 步态分析及训练

步行能力障碍
步行学习:
A—基础能力障碍(稳定性、自立性障碍) B---应用能力障碍(速度性、持久性障碍)
运动特征: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
A---综合能力障碍(稳定性、波动性、圆滑性、效率性、速度性) B---局部能力障碍(制动性、驱动性、移动性、支撑性、离地性)
动作内容:
A---应有动作能力(前后左右移动 ) B---关联动作能力障碍(站立、坐位、立位保持、变换方向)
步行障碍诊断
确定病名 明确病因 查清病态 判断预后 预测控制
步行障碍诊断方法
问诊: 病史、合并症、体力、感觉
诊察: 临床、形态、功能、步行
检查: 生理学和工程学分析法
步态周期与时相
足跟着地期 站立中期 推离期 加速期 摆动前期 摆动中期
摆动后期
左右单支撑相 双支撑相 摆动相
步态分解示意图
改善步行障碍实施方法
步态分析与训练


步态障碍-----临床 判断改善-----证据 制定方法-----参考 中枢神经——外周神经 —肌肉 骨关节—运动 以偏瘫为例
步行障碍
步行功能障碍:
步行节奏顺序 身体平衡控制 随意运动控制 神经肌肉传递 肌肉紧张控制 身体支撑机构 步行代偿控制
步行能力障碍:
步行学习 运动特征 动作内容
悬吊减重平板训练 矫形器应用 功能再建术、 抗痉挛药物 平衡杠、台阶、录象 减轻体重
治疗性步行训练
四交画击拍抗持持减步防
肢叉线掌球阻棒球小行膝
协步步步步步步步步节过
调行行行行行行行幅奏伸
步训训训训训训训训训步
行练练练练练练练练练行



练Hale Waihona Puke 应用步行训练基础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 对侧足离开地面至对侧 足胫骨与地面垂直 关键点 控制地胫骨前移 ROM: 骨盆 10度前倾 髋0度, 膝 0-5度, 踝5度背屈 肌肉活动: 髋外展肌,比目鱼肌
站立未期
Body Progresses past the forefoot



定义: 对侧足胫骨与地面垂 直至对侧足足跟着地 关键点: 足跟提起,踝关节在背屈 位,观察侧下肢后置 ROM:


骨盆 10度前倾,5度旋后,5度同 侧下降 髋关节10度屈, 膝 40度屈,踝关 节 20蹠屈

无明显肌肉收缩
摆动初期(toe off)
thigh begins to advance, knee continues to flex, foot clears the ground




定义: 观察侧下肢足趾离开地 面至膝最大屈曲 关键点: 髋屈曲15度,膝屈曲60度 ROM: 骨盆10度前倾,5度旋后 髋关节屈15度, 膝关节屈 60度,踝10度蹠屈, 肌肉收缩: 骼腰肌及辅助屈髋 肌,屈膝肌及胫前肌
临床实用步态分析 及康复策略
陆晓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E-mail: luxiao1972@
1
步态周期
2
Gait Cycle
3
4
承重反应 (foot flat)
Shock absorbed, momentum preserved, foot flat position achieved
17
肌力
肩前屈4级 肩外展4级 屈肘4级 伸肘4级 屈腕4级 伸腕4级 屈髋3-级 伸髋3级 髋外展3-级 屈膝4级 伸膝4级 踝背伸3-级(踝跖屈张力 高的情况下)
握力4-级
18
专科检查


右侧病理征(+),膝踝反射活跃,踝阵挛 (+) 右侧肢体浅感觉减退,本体感觉正常
19
下肢康复措施



骨盆 10度前倾,5度旋后 髋 20度伸直, 膝0度, 踝10度 背屈

肌肉收缩: 小腿三头肌
摆动前期(heel off)
Foot remains on the floor, knee rapidly flexes, weight shifted to other limb


定义: 观察侧足足跟提起至足 尖离地 关键点: 被动膝屈曲至40度 ROM:
23
虚拟现实步行训练的优越性

比人类教练更有耐心和一致性,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观察模仿练习 减少在真实环境中由错误操作导致的危险 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反馈信息,使枯燥单调的运动康复训练过程更轻松、更有 趣和更容易

虚拟现实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设置, 将运动训练、心理治疗及功能测评有机地 结合起来, 针对患者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康复训练计划。

腓肠肌肉毒毒素注射 小腿三头肌牵伸 肌力训练: 臀中肌肌力训练、股四头肌离心收缩训练、胫前肌、屈 髋肌肌力训练 腓骨长短肌生物反馈电刺激 踩车训练 骨盆旋前训练 患侧负重训练 步态训练
20
GaitWatch步态训练
21
GaitWatch系统软件-运动训练
模式切换 单关节训练
训练历史记录
多关节联动 行走训练
22
GaitWatch步态训练
• • • • • • • 多达十几种的训练项目 情景互动和虚拟现实相结合 训练记录会进行保存和对比,增加参 与训练的积极性 可对下肢单个关节进行训练 可对下肢多个关节进行联动训练 可以根据病人步态测试结果进行有针 对性的参数设置和训练 认知训练与运动训练相结合


定义:足跟着地瞬间 关键点 足跟首次着地 ROM:

骨盆 10度前倾,5度旋前 髋 30度屈曲, 膝 5度, 踝 0度

肌肉收缩: 胫前肌, 股四头 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
站立中期
Controlled body progression over foot, contralateral limb provides momentum
16
专科检查



右侧肢体Brunnstrom分期:上肢-手-下肢5-5-4。 右手指指试验,指鼻试验(+) 右踝跖屈张力在直膝位时改良Ashworth3级, 屈膝位时改良Ashworth1级,被动关节活动度 差5度到中立位,余肌张力正常。 坐位平衡3级,立位平衡2级



定义: 观察侧腿足跟着地至对侧下 肢离开地面 关键点: 髋稳定, 控制的膝屈曲及踝蹠屈. ROM:

骨盆 10度前倾,5度旋前,5度对侧下降

髋 30屈曲, 膝 20屈曲,踝10 蹠屈 臀大肌、股四头肌、胫前肌

肌肉收缩:

首次触地 (heel strike)
Moment when foot strikes the ground
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与 康复策略
13

7390(背面)

7391(侧面)
14
步态临床评估

步速慢 患侧负重不足 患侧足下垂 患侧支撑相时膝过伸 摆动相屈髋屈膝不足 患侧骨盆旋前不足 患侧支撑时躯干向患侧摆动明显 (Trendelenburg步态)
15
专科检查

专科检查: 神志清,言语清晰流畅,听理解可。眼球 活动度自如,无偏盲和偏侧忽略。两侧瞳孔等 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伸 舌稍偏右,吞咽反射存在。
ROM:


肌肉收缩: 胫前肌
摆动未期
The leg reaches out to achieve step length



定义: 观察侧腿胫骨与地 面垂直至足跟着地前 关键点: 膝伸直至中立位 ROM:


骨盆 10度前倾,5度旋前 髋屈曲30度, 膝0, 踝0度

肌肉收缩:

同首次触地
摆动中期
thigh continues to advance, knee begins to extend, foot clearance maintained

定义: 观察侧腿最大膝屈曲至 胫骨与地面垂直 关键点:

髋屈曲至30度,踝背伸至0度 骨盆 10度前倾 髋屈30度, 膝屈曲 25度, 踝 0性, 在虚拟环境中习得的运动技能能更好 的迁移到现实环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