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测量工操作规程及巷道中腰线标定
井下测量工操作规程及巷道中腰线标定

一、主要危险源(一)井下作业时1.检查测量时,顶、帮破碎没有进行“敲帮问顶”。
2.在车辆运行、运输设备工作时开展测量工作。
3.人员登高放线时,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二)野外作业时1.人员在找点时,遭遇危险动物的袭击。
2.在采空区测量时,陷入采空区裂隙。
3.在盘煤时煤堆滑坡。
4.高压电线下手持长杆状工具作业。
二、适用范围第1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矿井地面、井下测量工。
三、上岗条件第2条必须学习《测绘法》,熟悉《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测量规程》,必须经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3条必须掌握测量工作的一般安全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测量仪器性能,掌握其操作方法,熟悉测绘资料整理、计算及图纸填绘等工作。
四、安全规定(一)一般规定第4条遵守《煤矿安全规程》,严格按照《测绘法》、《煤矿测量规程》中各项技术要求进行测量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
第5条应根据工程精度要求确定施测等级,各项观测限差均应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规定和要求。
第6条不得在测量原始记录、资料计算、汇总、图纸填绘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第7条测量人员应以施工设计、规程、任务通知单为依据,没有施工设计或任务通知单、或与设计或规程要求相违背的,有权拒绝作业。
第8条在高空或井筒中设点观测时,作业人员应佩戴保险带。
仪器上下搬运应采取有效安全措施,仪器箱和其他用具须放置牢靠,严防坠落,确保仪器和人身安全。
第9条用于煤矿井下的所有测量仪器、设备等必须防爆。
第10条观测时应遵守以下安全规定1.在主要运输大巷及运输石门等运输繁忙地段,必须提前与有关部门、人员联系,在测量作业区段内禁止车辆通行、机械运转。
其他巷道和工作面的运输设施影响观测时,亦应立即停止运行。
作业中应加强前后瞭望,做好监护,保证人员与仪器安全。
2.在有架线巷道和电力设施的地点施测时,应特别注意人员和仪器的安全,必要时应停电作业。
3.在上、下山等坡度较大的巷道内作业时,应事先联系禁止斜巷绞车运行,必要时停止工作面施工,然后方可施测。
巷道施工测量-中腰线的标定

标定巷道开切点和开掘方向的工作,习惯上称为“开门子”,如
图 1 所示,虚线表示新设计的巷道,AF 为巷道的中线,8、9 点为原
有巷道内的导线点。标定前,应在图上量取(或计算出)8 点到 A 点
的距离 L1 和 9 点到 A 点的距离 L2,L1+L2 要等于 8-9 导线边长,再量 出 8-9 边与 AF 间的夹角β。习惯上称β为指向角,L1、L2 和β即为所需 的标定要素。
之间的水平距离,根据巷道设计坡度计算出各中线点处沿垂线方向至
所设置水平位置的距离,并做好相应标记。将激光指向仪悬挂至中线
点后,保证激光穿过三根中线点的同时穿过所标记的腰线位置,或者
与腰线点距离相同常数。
图 6 利用全站仪在中线上标定腰线
第四节 激光指向仪
1、概述 激光指向仪是利用激光器产生的光线进行指向的仪器。激光是一
法确定开切点 A,然后在 A 点用全站仪按照一般方法测设水平角β,
得到 AF 方向,在此方向上标定 2 点,在 A、2 两点之间标定 1 点,
得到一组中线点 A12.
8
L1
β
A
12
F
L2
9
8
L1 β A1 2 L2
9
B3 4
C5 6
图 2 用经纬仪标定巷道中线
图 3 直线巷道中线的延伸测设
随着巷道向前掘进延长,中线也要不断向前延伸测设。一般情况 下,每掘进 80—100 米时施放一组中线点。延伸测设方法如图 3 所 示,在 B 点安置全站仪,先检查 B 处的一组中线点是否为一直线, 若满足要求,后视前一组中线点 A,用测设水平角的一般方法测设 180°角,标定下一组中线点 C、5、6。
巷道开切口和掘进方向一般采用全站 8
井巷施工和巷道中腰线的标定与检查

xxxxxxx煤矿中腰线标定记录xxxxxxx煤矿2014年井巷施工和巷道中腰线标定管理办法为了加强煤矿测量工作管理,规范井巷施工和巷道中腰线标定工作方法,确保测量工作顺利进行,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测量规程》等法规,编制本管理办法。
一、技术管理规定1、新开工巷道和曲线巷道必须有标定工作设计图;须对起算数据的上一级导线进行检测。
重要贯通测量及500米以上巷道贯通测量应有设计并审批。
精度符合规程规定和工程要求,贯通通知单应提前(岩巷20-30米,煤巷30-40米)发送施工单位、相关部门和领导。
坚持巷道开门、停头、复工、停采及工程进度等通知制度。
2、新开工巷道标定中腰线的起算数据,应由两人单独抄录,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在井下点号不清时,标定前必须量边检查起算点。
开口线必须测量两次进行标定,或第一次标定开口线后,掘4~5米后及时进行第二次标定。
3、中腰线标定工作必须有专用记录本。
记录本要求封面、目录、备注栏、起算数据来源、草图等内容齐全。
4、中线点必须成组设置,每组均不少于3个,点间距离不小于2米,最前面的一个中线点至掘进工作面的距离,大巷、硐室、采区巷道最大不超过20米;回采巷道最大不超过30米。
5、腰线点15米一组,每组不少于3个,点间距离不小于2米;也可每30—40m设置一个,但须在帮上画出腰线;腰线距巷道底板(轨面)的高度在本矿井中为轨面以上1.0m,或巷道底板以上1.0 m。
最前面的一个腰线点至掘进工作面的距离,最大不超过20米;遇到巷道起伏,中线无法照准工作面,掘进队要及时通知地测科延设中线。
6、采用激光指向仪指示巷道方向时,激光指向仪安置必须安全牢靠,爆破掘进工作面,仪器至掘进工作面的距离应大于70米;综掘工作面,仪器至掘进工作面的距离应大于20米。
其光束方向应根据仪器标定的中腰线确定。
所用的中腰线点一般不少于3个,第一点距离指向仪不小于2米,第一、二两个中线点点间距离应不小于2米,第二、三中线点点间距离应不小于20米。
井下测量工操作规程

井下测量工操作规程一、开工前准备1、接收任务,明确工作要求。
认真检查、复核设计图纸。
2、抄录起始数据和放线数据,有关数据必须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
3、根据工作需要支领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钢尺、棱镜等测量工具,检查仪器工具是否完好并登记台账。
4、正确携带测量仪器,防止仪器跌落、震动。
路上注意来往车辆、防止滑倒,确保人身和仪器安全。
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一)井下经纬仪观测方法1、在已知测站上将仪器严格整平,对中。
风速过大,对中困难的地段,可采用镜上光学对中,或采用挡风措施以确保对中精度。
2、照准后视目标,安置水平度盘的读数略大于0度。
3、顺时针旋转照准部照准前视目标,读取度盘读数。
4、纵转望远镜照准后视目标,读取度盘读数。
5、逆时针旋转照准部照准前视目标,读取度盘读数。
(二)基本控制导线边长丈量方法1、钢尺两端各有一人拉尺,精确对准测点,通过信号联络后,由两司尺员精确读数;每尺段应以不同起点读数三次,读至毫米,长度互差应不大于3毫米。
2、分段丈量时最小尺段不得小于10米,定线偏差应小于5厘米。
3、对钢尺施以比长时的拉力,悬空丈量或托平丈量,并测记温度。
4、丈量时钢尺不得扭曲或触及障碍物。
5、边长必须往返测量,丈量结果加入各项改正数的水平边长互差不得大于边长的1/6000。
6、在边长小于15m或倾角在15度以上的倾斜巷道中丈量边长时,往返水平边长的允许互差可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边长的1/4000。
(三)一般导线边长丈量方法1、钢尺两端各有一人拉尺,精确对准测点,通过信号联络后,由两司尺员精确读数;2、可凭经验拉力,不测记温度,采用往返测量或错动尺位(1米以上)的方法丈量两次,其互差均不得大于边长的1/2000。
(四)三角高程测量方法1、当倾角大于6度时采用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可与导线测量同时进行。
2、观测两点间的倾角,正倒镜观测,并往返观测。
量取仪器高和觇标高,量至毫米,并量注测点至底板高度。
煤矿开掘巷道中腰线标定标准

开掘巷道中腰线管理规定为了进一步规范巷道中腰线的标定、使用、保护,确保巷道按设计图纸施工,特制定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一、中腰线的标定、使用及保护1.直巷每30~40米地测队给一组中心线(开口、拐弯、变坡等特殊情况除外),每组中心线不少于3个中线点,中线点间的距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大于2米。
不沿煤(岩)层顶板既按设计坡度施工的巷道,根据设计坡度每30~40米放一个腰线点,沿煤(岩)层掘进的巷道,煤(岩)层顶板坡度即为巷道施工坡度,不再另给施工腰线。
中腰线点应有明显的标记。
2.在现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测队尽量给出巷道的正中心线,以方便施工单位使用。
因客观条件或精度需要只能给偏中心的,要以业务通知书的形式书面通知施工单位偏中心和正中心的相对位臵关系。
3、新开口的巷道,开拓科按规定提前3天把开口通知单送给地测队。
地测队组织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会审并进行闭合验算,确认无误后,按开口通知单要求的日期,根据巷道的设计方位和设计顶(底)板标高给定中腰线。
4、巷道开口或拐弯的中线,可用图解支距法或用直径大于0.5m的量角器根据控制距离和设计夹角标定。
为确保工作质量,要求由测量组组长和包头测工一同作业。
掘进4-8m时用仪器重新进行精确标定。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直接用仪器标定。
为了及时发现标定错误,要求正巷施工50米前要进行第一次导线测量。
5、巷道开口或变坡的腰线,原则上同中线一起用经纬仪标定。
精度要求较低的巷道也可用坡度规(矿用半圆)给腰线。
并在业务通知单上注明腰线距底板的距离。
腰线至底板的距离是指腰线点沿垂直于巷道底板的法线方向到底板的距离,一般有1米、1.5米、巷道断面的拱基线高度三种规格。
6、施工单位要求放线的当班,现场必须有一名技术员以上跟班干部协调放线工作,当班验收员必须在现场配合,以利于测量放线的顺利实施和现场测量人员向施工单位交代中心点位臵及注意事项。
7、保护好标定的中、腰线点和导线点(现场有标记和点号)是施工单位的义务,导线点下不准堆放物料。
矿井中腰线管理规定

为保证井下巷道按设计施工,提高巷道工程质量,规范中、腰线的管理。
根据《煤矿测量规程》等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1、各类巷道的开工前必须有施工设计或开口通知单,并提前三天下发到矿有关单位。
2、主要巷道中、腰线标定时,测量人员应对设计数据进行复算,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及时解决。
3、临时中、腰线标定后4-8 米,测量人员必须用仪器重新标定,并检查标定的正确性,精度必须符合规定。
4、施工过程中一般不超过50 米(转弯、变坡例外)生产技术科测量人员要对巷道的中、腰线进行一次标定。
中腰线点要设置成组,每组不少于三个。
5、用激光指向仪指示中、腰线时,测量人员要根据标定数据及时向工程主管人员发出标定通知书。
通知书要表明激光到顶、底、腰线的尺寸,并说明有法线距离或锤球距离,且有示意图。
施工单位要根据生产技术科提供通知书的尺寸进行施工。
激光使用期间不得乱动,发现偏差及时与生产技术科联系,由测量人员重新标定。
6、施工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施工工程的中、腰线负全面管理责任。
7、施工单位技术员负责迎头200 米之内中、腰线的延伸工作及施工工程中、腰线监督管理工作。
8、施工单位带班队长对当班中、腰线的现场管理工作负全面责任。
9、施工单位当班班长对当班巷道工程中、腰线负现场实施责任。
10、生产技术科测量人员对全矿分管范围内巷道中、腰线负测量、给线及监督责任。
对没按中、腰线施工的工程,要及时发出整改通知单,并跟踪监督,落实整改。
11、对发出整改通知单的工程,施工单位负责人尽快落实整改。
对不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一律算无效进尺。
12、因测量原因造成施工事故的,将根据公司有关规定。
对有关测量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13、中腰线由专门测量人员测定,并作标志,各施工单位严禁私自调线及破坏中、腰线,以免造成误会,引起中腰线偏差,否则发现一次处罚责任人500 元。
煤矿地测工作是矿山生产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煤矿建设、生产、改造和编制长远规划等各项工作的基础。
煤矿测量工操作规程_煤矿

煤矿测量工操作规程_煤矿煤矿测量工操作规程(一、经纬仪观测)1、在搬运、测量时,必需妥当疼惜仪器、工具,不得磕碰;观测时,仪器架设后,测站(和镜站)不准离人;测站搬家时,必需卸下仪器装进仪器盒。
如测站距离较短,可以不卸下仪器,但必需怀抱仪器,用手托住架脚。
行进时,不得跳动或快跑。
2、测量外业观测应选择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楚稳定的时间内进行。
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假如成像模糊或跳动猛烈,不应进行观测。
三角高程测量还须选择大气折光比较稳定的时间观测。
3、在高标和建、构筑物上设点观测时,作业人员应佩戴保险带。
仪器上下搬运应实行有效措施,仪器箱和其他用具须放置牢靠,严防坠落,确保仪器和人身平安。
4、观测时,要按以下要求进行:(1)仪器转动要平稳,用望远镜垂直丝照准目标时,应将目标置于水平丝四周;并按观测挨次依次观测其他目标。
使用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或用测微螺旋对准分划线时,其最终旋转方向应为旋进。
(2)每次照准目标,不得过分拧紧水平和垂直固定螺旋,微动螺旋应尽量使用中间部位。
(3)观测过程中,照准部水准器的气泡偏离中心不得超过一格,接近一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4)当望远镜旋转超过了要观测的目标时,必需旋转一周后重新照准,不得反向旋转。
(一)地面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1、观测前应清除觇标、脚架四周杂草,并依据土质状况实行打脚桩或其他措施,使脚架稳固。
观测时应避开日光照射,以便于操作和保证测角精度。
2、方向观测要选择一个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楚,并与测站大致等高的方向作为零方向。
3、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应均匀地分布在度盘和测微器上的不同位置。
度盘和测微器的变换位置应按规程规定的度盘表进行。
4、在垂直角超过±3°时,每测回间应重新整置仪器,使水准气泡居中,或者实行在观测过程中,加入垂直轴倾斜改正的方法。
5、观测时的补测、联测、重测和取舍及观测限差、记录格式都必需严格执行有关规范的规定。
矿井中腰线管理制度

矿井中腰线管理制度一、各类巷道的开工,业务部门必须以委托书形式提前2-3天通知地测科,以便准备资料按要求放线。
停头要通知地测科收尺,复工要通知地测科复核。
重要井巷工程开工还必须提前半月将生产图交地测科。
严禁无措施无设计放线开工。
二、标定中腰线前,测量人员必须对设计图上的数据、几何关系进行验算、检核,重要工程的设计导线、标定设计须经测量技术员审查签字确保无误后,方可标定给线。
三、巷道开工临时中腰线,若现场情况限制,可用罗盘仪标定。
当巷道掘进出4-8米后必须用经纬仪重新标定。
四、中腰线点要成组设置,每组点不得少于3个,点间距应不少于2米,最前面中腰线距迎头的距离,应在25—30米。
腰线也可25-30米设置一个点,并在帮上划出腰线,腰线至底板的高度要在规程措施中规定。
五、延设中腰线时,必须对所用的和新设的点进行检查。
巷道每进100米应检测校正一次中腰线。
六、最前一组中腰线点距迎头的临时中腰线,由生产单位负责延线,各生产单位应建立延线制度。
七、巷道中的测点和中腰线点,生产单位必须保护好,严禁敲动或用测点吊挂重物。
如是锚喷巷道,喷碇前要加以保护,严禁喷覆。
如遇测点损坏或有怀疑时,生产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要及时告知地测科,否则出现错误后果自负,地测科的测量人员若不及时处理,出现错误由测量人员负责。
八、地测科测量人员给线时,生产单位要密切配合,负责打眼、提供方便。
给好线后应当场向生产单位现场人员交待清楚有关数据,以便掌握生产。
九、地测科的测量人员对按中腰线生产情况要经常检查,发现未按线生产,要及时通知生产单位改正。
若偏线严重可拒绝给线,并立即向业务部门和分管领导反映,拿出处理意见。
十、若中腰线造成偏差,但不影响使用,对单位处200元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员各处100的罚,对造成返工的则对责任单位处500一2000元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处200一500元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要危险源(一)井下作业时1.检查测量时,顶、帮破碎没有进行“敲帮问顶”。
2.在车辆运行、运输设备工作时开展测量工作。
3.人员登高放线时,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二)野外作业时1.人员在找点时,遭遇危险动物的袭击。
2.在采空区测量时,陷入采空区裂隙。
3.在盘煤时煤堆滑坡。
4.高压电线下手持长杆状工具作业。
二、适用范围第1条本《操作规程》适用于矿井地面、井下测量工。
三、上岗条件第2条必须学习《测绘法》,熟悉《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测量规程》,必须经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3条必须掌握测量工作的一般安全知识和专业知识,熟悉测量仪器性能,掌握其操作方法,熟悉测绘资料整理、计算及图纸填绘等工作。
四、安全规定(一)一般规定第4条遵守《煤矿安全规程》,严格按照《测绘法》、《煤矿测量规程》中各项技术要求进行测量资料的收集、汇总工作。
第5条应根据工程精度要求确定施测等级,各项观测限差均应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规定和要求。
第6条不得在测量原始记录、资料计算、汇总、图纸填绘等工作中弄虚作假。
第7条测量人员应以施工设计、规程、任务通知单为依据,没有施工设计或任务通知单、或与设计或规程要求相违背的,有权拒绝作业。
第8条在高空或井筒中设点观测时,作业人员应佩戴保险带。
仪器上下搬运应采取有效安全措施,仪器箱和其他用具须放置牢靠,严防坠落,确保仪器和人身安全。
第9条用于煤矿井下的所有测量仪器、设备等必须防爆。
第10条观测时应遵守以下安全规定1.在主要运输大巷及运输石门等运输繁忙地段,必须提前与有关部门、人员联系,在测量作业区段内禁止车辆通行、机械运转。
其他巷道和工作面的运输设施影响观测时,亦应立即停止运行。
作业中应加强前后瞭望,做好监护,保证人员与仪器安全。
2.在有架线巷道和电力设施的地点施测时,应特别注意人员和仪器的安全,必要时应停电作业。
3.在上、下山等坡度较大的巷道内作业时,应事先联系禁止斜巷绞车运行,必要时停止工作面施工,然后方可施测。
4.严禁擅自进人盲巷、独头、独巷或已失修巷道进行测量。
5.在特殊地点进行测量作业,必须编制专项措施,报总工程师批准。
6.井下工作面标定放线需打眼固定中腰线的,应由现场施工单位负责,测量人员不得违章操作。
(二)仪器管理及使用规定第11条测量仪器、工具必须定期进行检校和维修。
各种新购置的仪器,必须按《煤矿测量规程》规定的项目进行全面检校。
在生产中使用的仪器每年必须定期进行全面的检校、计量。
重要工程施测前应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全面的检校。
第12条仪器下井或外出作业前必须检查仪器箱的背带、提手、搭扣是否牢固,锁扣是否完好,三角架各部螺丝有无松动、损坏,否则应及时加以修理。
第13条背着仪器行走、乘车或上下罐笼时,应注意仪器安全。
仪器从箱内取出或用后装箱时应双手把握仪器,做到轻取轻放。
仪器架设后,操作人员不得离开仪器第14条夏季在地面使用仪器,应避免阳光暴晒,必要时使用遮阳伞。
使用光电测距仪不准将测距镜头照准阳光和反光较强的物体,以免损坏仪器。
第15条在测点下进行仪器对中时,应防止所挂的垂球突然滑下损坏仪器,仪器安置好后,应及时将垂球取下,再进行观测。
第16条移动测站时,必须卸下仪器装进仪器箱。
如测站距离较短,可以不卸下仪器;但必须怀抱仪器,用手托住架腿。
行进时,不得跳跃或快跑。
第17条井下作业时,若仪器上凝结有水珠,切忌用手或毛巾擦拭物镜、目镜,必须用专用擦镜纸将水珠擦干,也可稍等片刻,待水分蒸发后再开始工作。
第18条仪器箱不准坐人,不得将仪器箱、三角架腿、标尺等作“脚手架”使用。
第19条各种仪器应按规定操作,用力要轻,制动螺丝不要拧得太紧,微动螺丝的旋转速度要均匀。
第20条仪器使用结束后,须将仪器及其附件及时装箱,并将各个部分固定装置锁好。
上井后必须及时打开仪器箱,将仪器晾干、擦净,然后存入仪器柜。
第21条测距仪(全站仪)一般应每月定期充放电一次,陀螺仪、激光指向仪每三个月充放电一次。
五、操作准备(一)一般规定第22条作业前,根据工程需要合理选择相应级别的测绘仪器,并按规程规定进行各项检验与校正。
第23条作业前,必须明确工作地点、工作任务,备齐必需的仪器、工具、材料等。
第24条携带专用的原始记录簿、必需的经检查无误的起始资料、设计施工图纸及标定数据等。
(二)测点的设置第25条井下测点按其相应级别及使用时间的长短分永久点和临时点两种。
具体设置方法按《煤矿测量规程》中第80条、第81条执行。
第26条在井下进行采区测量时,测点的设置可由前视人员完成。
前视点应确保通视,尽量考虑到前后视距及下一个前视有利或巷道特征处,在稳固的顶板或巷道棚梁上设置,且便于仪器架设。
设置好后,应及时量取必要的测点要素。
六、正常操作(一)注意事项及操作程序第27条经纬仪观测1.仪器转动要平稳,使用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或用测微螺旋对准分划线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应为旋进。
2.每次照准目标,不得过分拧紧水平和垂直固定螺旋,微动螺旋应尽量使用中间部位。
3.观测过程中,照准部水准器的气泡偏离中心不得超过一格,接近或超过一格时,应重新整置仪器并重测。
4.当望远镜旋转超过了要观测的目标时,必须旋转一周后重新照准,不得反向旋转。
第28条水准仪观测1.使用补偿或自动安平水准仪时,在观测前,圆水准器应严格校正,观测时必须严格置平。
2.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的仪器和前后视标尺的3个位置,应尽可能接近一条直线,并且要求前后视距尽量相等。
第29条光电测距仪观测1.作业前,要根据需要的充电时间为电池充电,并按规范规定的项目对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进行检测,符合要求方可作业。
2.要选择良好的气象条件和有利的观测时间进行测距作业。
观测时按以下要求进行:(1)操作人员必须认真阅读测距仪使用说明一书,并按说明中的规定操作仪器。
(2)测距开始前,应使测距仪与作业温度相适应。
测量时,光强信号应在保证测距精度的情况下进行测距作业。
(3)在晴天作业时,应给测距仪、反射镜打伞,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测距仪的主要电子附件应避免暴晒。
(4)测距仪与反射镜必须配套使用。
若更换反射镜时,必须重新测定仪器的加、乘常数,检查经纬仪望远镜光轴和测距仪光轴间的距离与反射镜中心到视标中心问的距离是否相等,如相等时,应进行校止或考虑测冲结果的修正。
(5)宜根据测程范围采用规定的反射镜个数。
测距时,必须使反射镜镜面垂直于视线方向。
(6)测距作业时,避免有另外的反光或发光体位于测线或测线的延长线上,否则应采取措施。
(7)测距时应暂停无线电通话,以免干扰。
(8)测距作业时,一般应用检定测距仪时所用的温度计和气压计。
测距作业前应预先打开温度计和气压计,待10min后方能正式读数。
在测量前后,应在测线两端点上测定温度和气压数据。
等外控制各类边长,可只在测站上测定。
(9)测量气象元素时,气压表应平置,读数时要防止指针搁滞。
温度计应悬挂在与测距仪和反射镜近似同高、不受阳光直射、受辐射影响小和通风良好的地方。
在使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时,应按其使用说明书上所规定的通风时间测记温度。
3.操作程序(1)在测站上安置测距仪,应严格仔细地进行对中、整平。
对于分离式或组合式测距仪,需将测距头、控制器(箱)与经纬仪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接好电缆线,并检查接装是否牢靠、接触是否良好,防止测距仪晃动。
(2)精确对中、整平反射镜,反射镜面与测线要近似垂直。
(3)对于具有米、英制或360°及4O0°制的各种不同制式的测距仪,应首先将程序选择器放在所需的位置上(我国通用360°和米制)。
(4)接通电源,进行仪器自检,待运行正常后即可开始测距。
(5)照准反射镜可采用“电子照准”的方法,使光强信号适当时再进行读数。
(6)按测距键,根据所测边的等级,按照规范所规定的测回数及读数次数进行读数。
第30条全站仪观测1.注意事项(1)作业前,要根据需要的充电时间为电池充电,并按要求对仪器进行检测,符合要求方可作业。
(2)作业开始前,应使全站仪设置与作业要求相适应。
(3)全站仪与反射镜必须配套使用,若更换反射镜时,必须重新测定仪器的加、乘常数。
2.观测程序全站仪的具体观测程序视各仪器而定,一般有如下程序:(l)在测站上安置全站仪,严格进行仪器整平。
(2)打开电源键,正镜上下转动望远镜,屏幕为基本测量屏幕后,进行精确对中。
(3)正镜瞄准后视点,归零或输人起始度数,再精确瞄准后视,读水平角HA,按导线级别需要读垂直角VA,按测量键,读斜距SD。
(4)顺时针转动仪器,瞄准前视,分别从屏幕读HA、VA、SD。
(5)倒镜,瞄准前视,读HA、VA 、SD ,逆时针转动仪器,瞄后视点,读数,一测回完成。
(6)重复(3)、(4)、(5),完成另外测回,根据需要读温度和气压或提前将观测值输人以自动改正。
(7)一测站结束后按电源键,再按回车键关机。
第31条陀螺仪经纬仪观测1.注意事项(l)仪器使用前,应按要求对电池充电。
(2)使用外援电源供电时,电压应与仪器要求的电压一致,正负极不能接错。
(3)同一待定边的定向测量应由同一观测者完成。
(4)在工作过程中,输出电压应达到额定电压值,否则应停止作业,充电后再进行观测。
(5)启动和制动陀螺马达时,陀螺马达必须置于托起锁定状态,严禁在悬挂状态下启动和制动马达。
(6)启动陀螺前和制动陀螺到静止,陀螺必须锁紧。
陀螺没有制动到停止状态时,不许转动经纬仪,更不能把陀螺仪从经纬仪上卸下来。
(7)启动陀螺时,应尽量使陀螺轴与陀螺北保持一致。
(8)释放陀螺使之处于自由摆动状态时,转动陀螺仪应保证光标线在视场范围内。
2.操作程序(l)在观测点上架设经纬仪,严格整平、对中,小心谨慎地将陀螺安置在桥形支架上。
(2)检查仪器的各开关位置是否在初始状态,部件、电器线路连接是否良好。
(3)测定测前零位:①.将仪器望远镜视准轴近似安置指北方向;②测定测前零位;③零位观测一般读记3 个读数,测毕,应立即将陀螺托起;④在观测零位的同时测记自摆周期。
(4)测记测前方向值。
(5)确定陀螺近似北方向:①利用定向边已知的概略坐标方位角推算;②利用陀螺经纬仪粗略定向;③利用罗盘、图纸和太阳位置确定。
(6)精确测定陀螺北方向①开始启动并测记启动时间;②启动完毕后,细心、缓慢、均匀地释放陀螺;③采用跟踪逆转点法、中天法或其他方法进行定向测量;④测定完毕托起并制动陀螺。
(7)测定测后零位。
(8)测记测后方向值。
(9)陀螺定向观测结束后,应立即锁紧,直至锁紧红圈旋至看不到为止,达到陀螺锁紧的目的。
(10)陀螺制动操作,应将启动开关转到“制动”位置,大约50s,速度指示由白色变为红色,再将陀螺制动。
开关逆时针转到“运行”位置上,停留1s后转到“关闭”位置,最后关闭电源开关。
3.操作方法(1)一般采用逆转点法观测,其步骤如下:①以一个测回测定待定边的方向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