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班级:姓名:一、文章简介:《齐桓晋文之事》在《孟子》中是一篇长文,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全文以“保民而王”为核心逐层展开,既一气贯注,又收纵自如。

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明“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

二、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三、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2、作家作品:四、文章预习1.查出下列词的读音觳觫便嬖放辟庠序褊小邪侈胡龁忖度2.预习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3.思考探究:①比较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的异同点。

②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

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③结合原文,赏析孟子论辩的风格。

参考答案:背景知识自查1、社会背景介绍: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给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齐桓晋文之事》优秀导学案导学目标1.熟读文本,总体感知全文。

2.疏通文意,弄懂大意,学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3.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4.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思维发展与提升: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2.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一、关于孟子1.孟子思想①性本善。

(凡人都可以为尧舜)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国君傲然视之)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思考: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

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这对于王者来说,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有什么比百姓归附,国力强盛更令他们满意的呢?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如此,有谁不乐意做太平盛世的人呢?2.《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学案(含部分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文言文的结构、表达、运用,抓住关键词语。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者所论述的“保民而王”的思想,运用分析与思考、探究与联想等方法,体会孟子的仁者之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文言文的写作背景,感受论辩特色,体会艺术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孔孟”的儒家思想,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增加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意的理解。

难点: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预习案【知人论世】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的思想,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作品介绍】《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社会活动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背景链接】1.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2.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

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

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一、齐桓公的历史地位齐桓公,又称齐桓晋文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其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是齐国第十六代君主,掌握了齐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政治权力,是齐国统治者的代表。

齐桓公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是齐国第十六代君主,掌握了齐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政治权力,是齐国统治者的代表。

他曾经参与过许多历史事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齐桓公之乱”。

二、齐桓公之乱的事件经过齐桓公之乱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内乱,发生在齐桓公统治时期,也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一次内乱。

齐桓公之乱的起因是齐桓公改变了齐国的政治制度,他把齐国的政治权力从传统的宗法制转变为个人政治制,使齐国的贵族阶层受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发动了反抗。

齐桓公之乱的发生引起了周国的关注,周国派遣军队前往齐国,支持齐桓公改革,并帮助他镇压反抗者。

最终,齐桓公的改革得到了成功,齐桓公之乱也就此结束。

三、齐桓公之乱的影响齐桓公之乱对齐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齐桓公之乱使齐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齐桓公改变了传统的宗法制,把齐国的政治权力从传统的宗法制转变为个人政治制,使齐国的政治制度更加现代化。

其次,齐桓公之乱使齐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提升,齐桓公改革了军事制度,建立了新的军事体系,使齐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提升,从而使齐国在春秋时期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提升。

最后,齐桓公之乱使齐国的外交地位得到了提升,齐桓公改革了外交制度,建立了新的外交体系,使齐国在春秋时期的外交地位得到了提升,从而使齐国在春秋时期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四、总结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他掌握了齐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政治权力,是齐国统治者的代表。

他曾经参与过许多历史事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齐桓公之乱”。

齐桓公之乱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次内乱,发生在齐桓公统治时期,也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一次内乱。

齐桓公之乱的起因是齐桓公改变了齐国的政治制度,他把齐国的政治权力从传统的宗法制转变为个人政治制,使齐国的贵族阶层受到了威胁,于是他们发动了反抗。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1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一◆课前预习指导:一、预习目标:1.了解孟子的思想。

2.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3.归纳总结文言实虚词和重要句式。

二、预习作业:(一)、走近孟子:《孟子》的时代意义:社会的进步,常常需要从古代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孟子对于社会出路的探索,应该说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成分。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政治上诸侯纷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统治阶级“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广大劳动人民对联“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思想界百家蜂起,“处士横议”。

孟子从儒家的“仁政”思想出发,一方面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又要扫清阻碍推行这种主张的各种“邪说”。

首先,孟子这种求真的追求精神就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二)、基础整理: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2)无以,则王乎?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2、特殊句式:(下列句子属于那类特殊句式?请翻译。

)(1)臣未之闻也。

句式:()翻译:(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句式:()翻译:(3)何由知吾可也?句式:()翻译:(4)牛何之?句式:()翻译:(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式:()翻译:3.一词多义:爱: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百姓皆以王为爱也()B.吴广素爱人()道: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B.不足为外人道也()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D.任重道远()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若: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B.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

《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共3篇《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1近年来,在教育界内喧嚣起伏的“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已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

就如同山东人民出版社近日发布的《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推行“探究教学”,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式”单一模式,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名师导引,高效探究“探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通过问题解决、实践操作等途径,吸收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养。

基于此,山东人民出版社所编纂的《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中,也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旨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尝试更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

在导学案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纯传递者,而是扮演了“指导者”、“引领者”的角色,需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领思路,在学习时给予引导、支持和点拨,让学生在自由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从而形成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在导学案的内容方面,《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中涵盖了众多的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并通过“小组探究式”学习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团队合作、自我反思,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走向品位教学,绽放好教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以书本为中心,为了完成作业或者跟上进度大量地奔波在上课和自习之间。

相对而言,探究式教学的实现,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呈现出更高的学习效果和更好的学习体验。

在学校教育处处长李彦看来,“探究式教学”更多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自由、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变得高效、丰富、有趣。

但一款好的教育教材不仅仅求知识的丰富和条理,而是要将这些知识在学生心智中建立必要的联系和层次,使得学生对于知识更加深刻和敏感。

形成这样的教育教材需要令人称道的编辑和研究力量,这也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所确定的努力方向。

据悉,徐强、何显峰、韩正等多位著名学者、资深教师参与了《齐桓晋文之事》这一教材的研究、撰写、整理和删选等工作,全书始终沿用“文本翻译+文化解释”的编制特色,以精细的示范教案为特色,配以丰富的图表资料和比较注释等,从而形成了完整、易理解、有启示性的教学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孟子层层深入、跌宕起伏的说理技巧。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预习案】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胡龁.( hé)无以,则王.(wàng )乎彼恶.(wū)知之褊.( biǎn )小予忖度..( pián bì)..( cǔn duó)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 lì)中国商贾.(gǔ)皆藏于市吾惛.( hūn )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shàn )殆.( dài )有甚焉2、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王说说通悦,高兴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可得闻与与通欤语气词是罔民也罔通网,这里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跑来申诉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3、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爱:吝啬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所以:……的原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至于..兄弟至于:到了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儿女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中原地区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可以:可以凭借然后从而..刑之从而:跟随着4 、词类活用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形容词作动词,敬爱;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

危士臣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朝:使动用法。

使……朝见。

小固不可以敌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的势力;大:大的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形容词作名词寡:少的一方;众:多的一方弱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作名词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力量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加以刑法5、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6)百姓之不见保省略句(7)有牵牛而过堂下者(8)将以衅钟(9)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宾语前置句(10)臣未之闻也(11)莫之能御也(12)何由知吾可也(13)牛何之(14)舆薪之不见(15)何以异(16)未之有也状语后置句(17)王作于堂上(18)构怨于诸侯(19)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6、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诚然,诚有百姓者。

的确是诚何心也。

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果真,如果【课堂探究案】一、夯实基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A、吾不忍其觳觫..B、仰不足以事.父母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B、盖亦反其本矣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A、莫之能御。

B、何以异?C、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D、臣未之闻也。

二、理解赏析(一)、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鼓:战鼓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翻译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课后延伸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

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

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余,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歧。

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君。

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

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

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项羽既已死,汉王为帝。

其.秋,燕王臧荼反,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涿五千户,号曰涿侯。

以右丞相别定上谷,因.攻代,受赵国相印。

以右丞相赵相国别与绛侯等定代、雁门,得代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还,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

以右丞相击陈豨,残东垣。

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①,陷两陈,得以破布军,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

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将各一人,小将二人,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

其子寄,字况,与吕禄善。

及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吕禄为将军,军于北军②,太尉勃不得入北军,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③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遂诛诸吕。

是岁商卒,谥为景侯。

子寄代侯。

天下称郦况卖交..也。

孝景前三年,吴、楚、齐、赵反,上以寄为将军,围赵城,十月不能下。

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王自杀,除国。

孝景中二年,寄欲取平原君④为夫人,景帝怒,下寄吏,有罪,夺侯。

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续郦氏后。

缪靖侯卒,子康侯遂成立,遂成卒,子怀侯世宗立。

世宗卒,子侯终根立,为太常,坐法..,国除。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注】①前拒:前沿阵地。

②北军:汉朝驻守京师的部队,因驻扎在长安城北,故名。

③绐:欺骗。

④平原君:景帝王皇后的母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除:收回。

B.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不治:得了不治之症。

C.天下称郦况卖交..也卖交:出卖朋友。

D.为太常,坐法..,国除坐法:因犯法而判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川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秋,燕王臧荼反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曾从事B.因.攻代,受赵国相印不如因.而厚遇之C.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郦商“能征善战”的一组是①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

②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③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

④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

⑤还,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

⑥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A.①②③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曲周侯郦商自己聚集了一伙年轻人四处强拉人入伙,得到好几千人,后来到歧投靠了沛公。

B.郦商以右丞相加赵国相国的身份带兵和绛侯等人一起在平定代和雁门的战斗中,活捉了代国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员共十九人。

C.刘邦称帝后,藏荼、黥布相继叛乱,郦商奉旨平叛,再建勋功,晋封为右丞相,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户。

D.景帝中元二年,郦寄打算娶景帝王皇后的母亲平原君为妻。

景帝大怒,判定他有罪,把他贬为小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陷两陈;得以破布军。

(5分)(2)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

(5分)附答案一、1、A、恐惧发抖的样子B、赡养、奉养C、憎恨、痛恨D、等到;罔:通“网”,活用为动词,张开网罗捕捉,引申为“陷害”2、A、途--道路B、盍--何不(为什么不),返--回到C、型--作出榜样3、A、使动用法:使秦楚来朝见B、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王道统一天下C、名词活用为动词:施以刑罚D、名词活用为动词:穿4、A、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B、介词的宾语前置C、介词结构后置D、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二、(一)1、B、2A、3C、4、(1)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2)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二)1.B(不治:不能料理事物)2.C3.A4.D5.(共10分)(1)又以右丞相之职跟随高帝进攻黥布,郦商领兵向敌人前沿阵地猛攻,夺取了两个阵地,从而使汉军能够打垮黥布的军队。

(每句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2)于是就派人威胁强迫郦商,让他的儿子郦况去欺骗吕禄。

吕禄相信了郦况的话,就和他一起出去游玩。

(劫、绐、之、出。

游各1分,句子通顺1分,共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