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腔内介入技术的进展

合集下载

膝下动脉腔内治疗的策略与挑战

膝下动脉腔内治疗的策略与挑战

8
问题之二:Angiosome的理念 如何?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9
Angiosome概念和意义
1987年,Taylor和Palmer提出,把机体分为 3D的组织区域,有特定的供养动脉和引流
静脉。Angiosome理念最早用于整形பைடு நூலகம்科。 小腿有5个Angiosomes,足踝区有6个AM。
3级: three-vessel runoff —足部有三条流出道 a. 若足部有正常顺行血流,无介入指征。
b. 若其中两条动脉<70%,第三条狭窄≥70%,组织缺失及坏疽区域血流受动脉 阻塞影响,应打通狭窄≥70%的动脉。 c. 若无组织缺失或坏疽,无介入指征。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7
Jenali 侧支评分系统
DSA造影
胫前动脉PTA(2.5mm×120mm球囊)
胫前A开口病变重30
足背动脉
0.014导丝尖端 3.0mm×120mm球囊扩张 保护导丝技术 造影胫前,后A显影 0.014英寸导丝穿过足部动脉31 弓
Case 2.男性,78岁,糖尿病足(胫后动脉逆行开通)
膝下仅剩唯一腓A
PTA
造影
远端胫后A显影32
1级:single-vessel runoff—仅有一条流出道
a. 足部只有一条血管供血,有正常的逆灌血流至ACA,无组织缺失或坏疽,没 有介入治疗指征。
b. 通过造影了解该动脉与组织缺血或坏疽区的关系,介入后应恢复对缺血区的 直接血流灌注
c. 流出道动脉有≥70%狭窄及Rutherford Becker 4级,需积极行介入治疗
access) 经侧枝/交通作顺行或逆向开通(trans-
collateral) 顺行+逆行的双向开通(SAFARI) 经足部/足底顺行/逆行开通(PPL)

BTK病变腔内治疗方法探讨(全文)

BTK病变腔内治疗方法探讨(全文)

BTK病变腔内治疗方法探讨(全文)膝下动脉的再血管化是CLI治疗的目标,也是促进患者疼痛缓解及溃疡愈合的唯一方法。

血管腔内治疗CLI病人是一种微创且有效的方法,近年来,腔内治疗已成为膝下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

技术与材料的发展,使得膝下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本文对膝下动脉腔内治疗方法进行一总结如下。

1.治疗策略:对于膝下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在术前应依据病情仔细地制定治疗策略,总的来说,可分为完全再血管化与依据Angiosome概念的伤口相关血管再血管化。

前者是指根据越多支血管供血则伤口越快愈合的原理,对于远端足有广泛组织缺损的患者,则应尽可能交将所有的膝下动脉均行再血管化。

后者则是按Angiosome概念行膝下动脉的再血管化。

2.腔内治疗的方法2.1 足弓技术足弓技术是一种较新颖的BTK介入治疗技术,它是利用导丝在足部从足背至足底动脉形成一个连续的弓形,将足背、足底动脉与它们的连接支再血管化。

其基础是在于足背与足底动脉在足的沟通形成一个完整的连接。

目的在于希望通过胫前、胫后动脉及足弓血管的重建,建立一通往足部远端的直线血流,以获得膝下与踝以远的全部再血管化。

足弓的形成主要是由足背动脉的穿支与足底动脉的侧支组成。

所有的弓均位于足的中1/3部分。

要想顺利地完成足弓成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术前要充分、彻底地评估足部的血流情况,可利用两个标准体位来获得良好的足部图像。

一是取对侧正斜位来显示足底动脉及其分支,另一是取同侧头侧斜位(平行于足背与足趾,并仅量将球管与足相靠近)来显示足背动脉及其分支;2、行DSA造影时,可用每秒约4帧图像,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到血管的侧支;3、术中适当地使用硝酸甘油可以解除血管痉挛;4、长鞘尖端应置于腘动脉处为好,以利于使用双导丝;6、导丝与导管的选择与配合尤为重要,开通膝下血管可用0.018导丝,但在踝以远足弓处多用0.014导丝,导管可选择支撑导管或DEEP球囊导管来配合。

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
李 光新 张曙光 于 振 海
山东大学 附属千 佛 山医 院
血 管外科 ( 东 济 南 山
20 1) 5 0 4
【 摘要 】 近年来血管腔内成形术 ( 丁 ) P A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S 迅速发展 , A O) 多种新 型介 入材料相
继问世并且应用于临床 , 血管腔内治疗的范围已从大中血管向中小血管扩展, 口动脉及远侧胫、 腓动脉
形 术 (eetn o st n lm n l n ip s , T 的 prua eu a s ia agol t P A) r u ay
F n ie分期, otn a 肢体 缺血 Ⅱ、 Ⅳ期患 者均 可行球囊 Ⅲ、
扩 张 成形 。尤 其对 广 泛性 动脉 闭塞 , 动 脉 以远无 胭 流 出道 , 尤法 行旁 路手 术 , 药物 治疗 效 果不 明显 , 患 者 面 临截 肢危 险 时 , 择球 囊 血管 成 形术 有 望获 得 选
发 展 . 种 新 型介 入 材 料 的相 继 问 世 + 多 I 腔 内 治 血管
疗 的范 围 已从 大 中血 管 向中小血 管扩展 。血 管腔 内 技 术 治疗 大 中动脉 ( 主髂 、 股 动脉 ) 塞性 疾 病 的 髂 闭
效果 已得 到广 泛认 同 , 而用 以 治疗胴 动 脉 及远 侧 的 胫、 腓动 脉 , 多数 学者还 是持谨 慎态 度 。但是 治疗下 肢 重症 肢体 缺 巾 (ri l i sh m a C I 的膝下 lcic mbi e i, L ) ta l c 动脉 P A, T 得到 多数 学者 的肯定 。
的治疗也在厂泛开展。 大量文献报道 , T P A治疗膝下 A O成功率高 , 症少 , S 并发 保肢率高 , 以作为膝下 可 AS 0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

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策略

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策略

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策略下肢动脉疾病是指动脉供血下肢的血管病变,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下肢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或栓塞,导致下肢血液供应不足,严重时可导致下肢坏疽和截肢。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已成为下肢动脉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下面将介绍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策略。

1.术前评估在进行介入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通过这些评估,医生可以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和病变类型等,从而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手术操作提供依据。

2.杂交手术对于下肢动脉疾病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杂交手术。

杂交手术是一种联合血管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方法,适用于主干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

该手术通过血管切开术和介入治疗的结合,可以同时解决病变血管的闭塞和狭窄问题,达到恢复下肢血液供应的目的。

3.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介入治疗的一种常见方法,主要适用于下肢动脉狭窄的患者。

该方法通过导丝将支架送至狭窄的部位,然后通过充气的方式将支架扩张,达到恢复血流通畅的目的。

血管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扩张狭窄的血管,改善下肢血液供应,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4.血管内腔成形术血管内腔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治疗的新方法,适用于下肢动脉疾病的病变部位较为复杂的患者。

该方法通过在病变血管内置入特殊的腔扩张器,然后通过充气或电生化的方式使腔扩张器扩张,从而恢复血流通畅。

血管内腔成形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同时还可以避免外科手术的创伤。

5.血管支架植入术对于严重闭塞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支架植入术。

该方法通过导丝将支架送至闭塞的部位,然后通过充气或机械的方式将支架放置在血管内,从而扩张闭塞的血管并恢复血流通畅。

血管支架植入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闭塞的问题,改善下肢血液供应,并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总结起来,下肢动脉疾病介入治疗的策略主要包括术前评估、杂交手术、血管成形术、血管内腔成形术和血管支架植入术等。

6-谷涌泉 膝下动脉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6-谷涌泉 膝下动脉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1)发病率高:全国已经接近1亿糖尿病患者,而且每年以120万人增加;下 肢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至少在10-50%----北京5所医院糖尿病中心研究结果: 有下肢动脉病变者占90.8%,其中重度以上者占43 .3% 。 (2)致残率高:截肢。 (3)致死率高:经常死于心脏或者脑血管意外,有时也可死于全身感染
5、下肢膝下动脉血供的重建方法
(1)下肢膝下动脉远端旁路移植 (2)下肢膝下动脉腔内介入治疗:包括单纯PTA,支架成形和血
管内斑块旋切等。 (3)下肢自体干细胞移植(骨髓血、外周血、脐血和胚胎干细胞) (4)其他措施:下肢静脉动脉化、动脉内膜剥脱、动脉内膜下成
形、大网膜下肢移植、近段的动脉旁路移植+小腿大隐静脉动脉 化等。
膝下动脉支架成形的历史
1、Dorros等于1993年首先报道了一例使用Palmaz-Schatz球扩支架成功治疗膝 下动脉内膜夹层的病例,这是支架用于膝下动脉病变的首次实践。
2、Feiring等于2004年率先对膝下动脉支架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大样本研究, 他们对82例(92条患肢)严重下肢缺血并且至少一支膝下动脉接受支架植入 患者的术后早期和一年随访结果进行观察,发现技术成功率为94%,1年保肢 率为96%。研究对象涉及的总共197枚支架,包括裸支架和肝素涂层球扩支架, 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反应事件,该文献第一次证实了膝下动脉 支架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血管腔内技术的进展
术前
术后
进展1,长球囊技术发展
长球囊技术的优势
1、简化操作; 2、出现夹层的机率较少; 3、球囊的柔韧性和顺应性强; 4、多种规格有利于个体化处理。
但是缺点: 1、仍有夹层的发生; 2、没有1.5mm 的长球囊; 3、仍有比较高的复发率。

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En o a c l r te t n n l we x r miis a t ro ce o i ie s d v s u a r a me ti o r e t e te r e is lr ss d s a e ( LEAD ) C A i n q u HE T a - i,W U J
e te t re is lr t c l i e d s a e xr miy a tro ce oi o cusv ie s .M e ho Nit te t o u de we tt e i tr e to l r a — c t ds n y pain swh n r n h ne n ina te t v
rt w s9 .%f /0. o ae i et a e t e r, vrg n l ba ha id x ( B ) l a o a a a 44 8 9 ) C mp rdw t t et n f e a eaea k r i e A I e vt nw s e 5 hh r m b o e c ln e i 0 2 .5 <o0 ) ih - ee a e t ( . w r f l e p rm 3 o tso 6 n s ot eai l . ±01 ( 2 P . . g t sv np t ns9 7 5 E y i 6 %) ee o o d o nh t s p r v y lw u f m t 3 mo h p o t e .
陈剑秋 吴 义生 李 学 东 李艳奎 李 宝玉 孙晋 津
回顾性分析本院
【 摘要 】 目的
评价腔 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中的应用价值 。 方法
20 0 6年 3月至 2 0 0 9年 9月 腔内介入治疗 的 9 0例下肢动 脉硬化闭塞症 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 随访 其疗 效 。结 果 全 组 手 术 成 功 率 9 . 8 /0 , 4 %( 5 )与治 疗 前 比较 , / 指 数 平 均 升 高 0 2± .5 差 异有 统计 4 9 踝 月 玄 . 01 , 2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

血栓治疗的新技术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栓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技术的引入和介入治疗的应用,为血栓疾病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就血栓治疗的新技术和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药物溶栓疗法药物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血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使其进入到血栓的局部,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血流。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便捷、有效的特点,适用于血栓较小、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

然而,药物溶栓疗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治疗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新的思路,采用介入治疗技术来改善治疗效果。

二、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一种通过导管介入将血栓压缩或切除的方法。

利用导管进入血管内部,通过机械切除或压缩血栓,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介入治疗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除血栓,对于病情严重或急需恢复血流的患者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前,血管成形术的技术越来越成熟,成功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同时,由于该方法对患者侵袭性小,康复快,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三、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术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段将支架放置在血管内部,解除血栓并保持血管通畅的方法。

通过丝网状支架的植入,可以将血栓压缩或挤压,使其恢复正常血流。

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血管狭窄严重或血栓较大的患者。

随着支架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血栓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具有创伤小、风险低、疗效稳定等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超声介入技术超声介入技术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特性来治疗血栓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栓形成的局部血流动力学状况,促进溶栓药物的渗透,提高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痛苦、安全可靠等优点。

超声介入技术在血栓治疗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研究发现,超声波的低频振荡可以增加溶栓药物进入血栓的速度和深度,提高溶栓效果。

这使得超声介入技术成为血栓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引言:近年来,现代医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种创新性的设备和手术方法正在被广泛运用。

其中介入手术技术的成功应用,正逐渐成为当今医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主要介绍介入手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介入手术技术的发展历程介入手术(Interventional Surgery)是指通过血管、导管、纤维镜等工具进入人体内部,实现疾病的治疗和检查的一种手术方式。

它相比传统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青睐。

介入手术虽然在近几十年才得到广为应用,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最早的介入手术是用导管将药物或碘剂注入到人体内部,以达到治疗或检查的目的。

直到20世纪,更先进的介入手术技术才逐渐成为现实。

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步拓展,目前已经能够应用于心脑血管病、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病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和检查。

第二部分:介入手术的现状当今,介入手术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医疗领域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以下是介入手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心血管病领域: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等疾病的首选方案。

2.消化道病变:包括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炎等。

介入治疗在约30%的肝癌患者、90%的胆囊癌患者和25%的阑尾炎患者中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3.泌尿系统病变:包括肾结石、前列腺癌等。

介入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肾结石的主流手段之一。

4.重症病患的救治: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

介入手术在急救场合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肿瘤治疗:包括消融、介入化疗等。

该技术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介入手术作为医学领域的创新性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疼痛和恢复时间。

同时,它也给医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更完备的技术和安全知识。

第三部分:介入手术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介入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研究,但是其发展方向和趋势还在不断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腔内介入技术的进展
作者:谷涌泉[1]张建[1]汪忠镐[1]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
关键词:谷涌泉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主要常见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已经接近1亿,而且有20-50%患者将患有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因此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造成的下肢缺血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糖尿病下肢缺血与非糖尿病动脉硬化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更为常见,2、发病年龄更小,3、没有性别的差异,4、多个节段发生病变,5、病变发生在更远端(主动脉-髂动脉几乎不累及)。

在国内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糖尿病下肢缺血治疗的难度和复杂。

传统的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的方法主要是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此方法疗效可靠,但是由于手术创伤大,有一定的死亡率,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尤其是此类患者经常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合并症时,动脉旁路移植的风险实在太大了。

因此,下肢动脉介入具有创伤小,手术后患者恢复快的特点,具有非常好应用前景。

然而,下肢小腿动脉的介入治疗严重下肢缺血一直是一个难题,无论对血管外科医师,或是对放射介入医师都是挑战。

之所以是一个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小腿动脉直径细小,无合适的球囊可以选择;2、小血管病变多发生于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此种斑块比一般动脉硬化的斑块要坚硬,不容易被扩张;3、距离心脏远,动脉的压力小,容易形成血栓,造成闭塞;4、远端流出道差,小动脉扩张后容易血栓形成。

因此,一旦介入技术失败,为了救肢,不得不紧急手术,以重建肢体远端血流。

不过对于下肢远端没有流出道的患者,一旦介入失败,就意味着要截肢处理。

目前人们随着介入器材的改进,对于膝下动脉病变动脉的介入的成功率也进一步提高。

在早期,Brillu2001报道了37例患者接受膝下动脉PTA的结果,其成功率和保肢率均为94.5%。

T.Kudo等2004年报道了111例患者138条患肢的经验,其技术成功率为96.4%,临床成功率为92.8%,截肢率为3.6%。

K.A.Giles等报告了采用膝下动脉PTA治疗163例176条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其技术成功功率为93%。

谷涌泉等在2006年国内首次报道采用单纯导管扩张2例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手术全部成功,保肢率100%。

随后庄百溪等[报告: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的闭塞性病变51例。

技术成功44例,成功率86.3%;临床成功47例,成功率92.2%。

术后平均随访4个月(2~8个月),临床成功的患者中除1例术后2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外,其他病例效果良好。

2007年谷涌泉等又报道了48条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治疗的经验。

平均随访8.5个月,术后疼痛缓解的33条患者中疼痛消失率64.3%,7例有溃疡创面的患者中创面愈合57.1%,创面明显缩小14.3%,救肢率达到88.1%。

结论为膝下动脉腔内成
形术在无法接受动脉旁路移植的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Dorros等于2001年报道了235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的小腿动脉PTA的5年随访的结果,其5年的保肢率达到91%,而且仅有8%的患者需要接受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

Kudo等报道了111例患者138条患肢膝下动脉PTA10年的结果,5年的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分别为75.5%+-5.7%和79.6%+-5.5%,而5年的保肢率为89.1%+-4.0%。

Giles等报告了采用膝下动脉PTA治疗163例176条严重下肢缺血患者,3年的保肢率为84%。

由于膝下动脉PTA在国内开展较晚,目前国内尚缺乏远期随访的资料。

不过最近我们在总结的116例II型糖尿病患者135条患肢的PTA治疗的随访结果发现:平均随访时间为21.5个月,71.7%仍然保持无疼痛,尽管有23.9%疼痛复发,但是保肢率仍然达到95.6%。

不过,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下肢小腿动脉介入的复发率比较高,不少患者在几个月或1-2年后症状复发,再次造影可以发现原来再通的动脉再次闭塞。

扩张的动脉回缩可能是血管再次闭塞的原因,是否需要在扩张后的小腿动脉内放置药物缓释支架,目前争议颇多。

不过,仍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尝试。

我们最近也完成了13例患者,随访1-15个月,除1例因为其他原因导致下肢动脉闭塞外,其他12例患者目前全部通畅。

而国外的资料也显示对于小腿动脉局限性病变植入支架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球囊成形。

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对膝下的支架的争论会少一些。

这也是小腿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一个进展之一。

下肢膝下动脉斑块切除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目前随着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的问世,能够为我们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患者提供又一个武器。

2003年,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获得FDA认证可以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到目前为止全球已治疗超过15万个病例,这些病历主要集中在国外,我国已经有少数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不过总的例数不是太多。

而且对于膝下动脉病变尚没有使用。

而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为膝下动脉病变提供了足够多的合适直径的导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采用这一技术会越来越多。

我们的经验发现其近期疗效不错,而远期则需要一些随访的资料验证。

由于下肢膝下动脉病变植入支架的技术争论较多,目前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着手研究下肢膝下的药物涂层球囊,据说也起到了支架的作用,而且没有支架的导致血栓形成的担心,我们认为这一技术的出现可能会给膝下介入技术带来一场革命。

我们也在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