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二十四孝故事 埋儿奉母的故事及评价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_历史故事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历史是现实的纪录,莫说十几年前的现实都难以记清,就更遑论几千年前的现实。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十四孝图》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一: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二:涌泉跃鲤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三: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二十四孝图》的故事篇四: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概括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埋儿的故事
郭巨埋儿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
郭巨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的父亲去世后,他把家产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奉养母亲。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的母亲常常挨饿。
郭巨深感愧疚,于是他决定把自己的儿子埋了,以减轻母亲的负担。
郭巨挖好坑准备埋葬儿子的时候,他发现坑里有一坛黄金。
原来这是上天对他的考验,看他是否真的愿意为了母亲而牺牲自己的儿子。
最后,郭巨和他的母亲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盲目地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孝敬父母,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
此外,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放弃希望。
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和帮助过我们的人。
毁三观系列之-郭巨埋儿

毁三观系列之----郭巨埋儿亲爱的女儿,你好:今天老爸要讲的这个故事叫做“郭巨埋儿”,又一个关于孝顺的故事。
这个故事,曾被奉为二十四孝之首。
济南市长清区西南的孝堂山上有一座石祠,号称是郭巨墓石祠,建于公元1世纪东汉初年,是目前经考证的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
建筑是真的。
但后面墓的主人是否为郭巨,其实待考。
老爸倾向于后人附会。
证据如下:首先,历代普遍认为郭巨是河南林州人,没有做官记录。
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迁徙并不容易。
长清和林州千里之遥,郭巨死在长清的几率很小。
其次,最早关于孝堂山的记载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曰:今巫山(即孝堂山)之上有石室,世谓之孝子堂。
压根没提郭巨。
第三,郭巨埋儿故事的最早出处是《搜神记》。
这是一本古典志怪小说。
因此,有没有郭巨这个人其实都存疑。
郭巨埋儿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郭巨原本出身于殷实之家,老爹死后,郭巨把财产都分给了两个弟弟,自己只把老娘接来独自抚养。
后来家里经济条件越来越差,一家人经常吃不饱。
老娘疼孙子,总省下饭来给孙子吃。
郭巨担心母亲的身体,想来想去,一咬牙,一跺脚,决定干脆把儿子埋了,这样家里少一张嘴,母亲就能吃饱了。
为了说服老婆,郭巨给了个强悍的理由: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
郭巨的老婆也是位牛人,立即拍手答应:好啊,好啊。
于是两个人马上动手,上山挖坑。
坑挖到一半,竟然一不小心挖出了一坛金子。
并且坛子上还写着: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得到黄金之后,立即从屌丝升级为富豪,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你没看错,这就是二十四孝的首孝故事,几百年来在民间流传,郭巨也被奉为大孝子的典型代表。
每当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脊背阵阵发冷。
不是为埋儿的情节,而是为这个故事入选《二十四孝》。
前面提到,故事的原版来自于《搜神记》,是一本讲神讲怪的古典小说,情节荒诞怪异是其本质特点,不必太认真。
就像我们看童话故事没必要认真一样。
《二十四孝》则不同,是向普罗大众宣扬儒家思想的重要通俗读物,代表的是儒家思想的浓缩精髓。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二十四孝子之埋儿奉母 埋儿奉母讲的是什么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古代二十四孝子之埋儿奉母埋儿奉母讲的是什么故事?鲁迅先生这一生骂过无数人,这些人有官僚,有学者,也有当世名人,无一不被他骂得狗血淋头。
他敢骂这些当代人,也敢骂古人,骂那些道貌岸然的可怕孝子们。
他写过一篇文章名叫《二十四孝》,重点批判了二十四孝子中的郭巨。
众人不解,一个被古人推崇千年的模范孝子为何也受到鲁迅的批判?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真不是鲁迅先生没事找事,而是这孝子郭巨的孝行实在是太恐怖了。
郭巨是汉朝人,他家里很穷,上有高龄老母,下有三岁幼子,还有一个老实妻子,日子过得实在揭不开锅了。
郭巨的老母亲经常把自己的那份食物省下来给孙子吃,久而久之身体越来越衰弱,最后还一病不起。
郭巨见母亲病重,就对妻子说:“咱家太穷了,我们的儿子还去吃母亲的食物,这样下去母亲迟早会死的!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却只有这一个,不如我们把儿子埋了,多留点食物给母亲吧!”郭巨的妻子不敢违抗,便哭哭啼啼的和郭巨一起挖坑,打算活埋了他的三岁儿子。
等挖到三尺深的时候,郭巨挖到一罐黄金,罐子上还写着一句话“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个故事里面,孝子郭巨最终没有埋掉儿子,而是得到一罐黄金,但他的孝行却传开了,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但是,几百年后还真就有这么一位“埋儿奉母”的孝子,他就没郭巨这么幸运了!这个人和郭巨一样都是郭姓,全名叫做郭世道,生活在公元400年左右,为南朝刘宋时人。
这个人厉害了,他奉养的不是亲母是继母,少年时期他的父亲便过世了,之后他便出去打工养家糊口。
等他长大了,郭世道就娶了一个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
可是生下儿子不久他就被生活重担给压得喘不过气了,他和妻子商量说,他挣的钱养活母亲都不够,现在还加上一个孩子,就更不够了。
最后夫妻俩决定把孩子埋了,之所以说他们没郭巨幸运,那是因为他没挖到黄金,而是真的把儿子给埋了!郭世道泯灭人性的行为竟然受到当时百姓的推崇,他们不认为郭世道没人性,反而尊其为仁厚道德的典范,皇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免去了郭世道的税收,朝廷还有人推荐郭世道做官!总之,郭世道没有受到惩罚,史书也说他的后代全都是孝义之人。
为母埋儿读后感

为母埋儿读后感《为母埋儿》是一个深深打动人心的故事,它源自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
故事讲述了汉代一个叫郭巨的人,因为家境贫寒而无法供养母亲,决定埋掉自己的孩子,以减轻负担。
然而,在他挖掘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罐黄金,上面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孝道的重视,同时也传递了一种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思想的碰撞。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家庭、孝道与人性的冲突。
郭巨的困境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一个孝子在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时,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而这种选择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
人们常常需要在孝道与生存之间做出抉择,这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看法和理解上,我认为这个故事有几个优点。
首先,它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母埋儿》通过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传达了孝道的重要性,让人深刻理解到孝顺是一种传统美德。
故事中黄金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奇迹,也是对郭巨孝道的奖励。
这让我们认识到,孝道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感动天地,得到上天的眷顾。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观。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依然适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孝道依然是人们心中的重要价值观。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孝顺父母都是一种基本的人伦道德。
同时,孝道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能不需要像郭巨那样为了孝道而埋掉自己的孩子。
但我们应该明白,孝道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照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和关爱。
我们应该尊重和关心年老的父母,同时也要教育和引导下一代传承孝道的精神。
《为母埋儿》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珍惜亲情和家庭。
家庭的幸福和和谐是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最容易忽视但实际上最宝贵的财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不能忽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二十四孝图令人反感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令人反感的故事1、孝感天动地虞舜从小被父亲、继母和弟弟各种谋害,好几次都是死里逃生,可是他不光不怨恨,对他们亲厚有加,甚至在登天子位之后对父亲十分恭顺,还尊弟弟为诸侯。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若是人人都像舜这样,以德报怨,那么不是助长了那些害人之风。
2、埋儿奉母郭巨此人简直天理难容,把家产分给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一个人赡养母亲,明明没能力还要逞能,分不清现实情况,此为一罪。
家贫无粮照顾老母,他不知道送给有能力的弟弟们赡养,让母亲跟着自己吃苦,反而是要杀了自己的孩子,省下一个孩子的口粮给母亲。
你怕是个智障吧,先不说孩子能有大人吃的多,其次虎毒尚且不食子,作为父亲他是如何不顾人伦,做此等伤天害理之事情的。
还敢劝说妻子,重点是妻子居然同意了,孩子啊,你可长点心吧,这样的父母你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啊。
3、刻木事亲丁兰怕是一个智障吧,他自己幼年父母双亡,将木像刻成双亲的模样带在身边,本是孝道无可厚非,但之后对木像的种种行为实在令人觉得可怕,早晚问安,与木像同食,而他的妻子连公婆的面都未见过,却要在成亲之后忍受一个不像正常人的丈夫每日做些荒唐诡异之事,本想断了丈夫念头,遂用针刺木像,结果竟被丈夫休妻。
太好了,这样的丈夫别说日夜相处了,就是多见一面身为一个正常人都会瘆得慌。
4、涌泉跃鲤姜诗其人看不到妻子走六七里地取江水给婆婆的辛苦,看不到妻子经常做鱼给婆婆吃的辛苦,看不到风大妻子取水会不会有事的危险,只看到一次取水晚归便休妻。
这样的男人请你原地爆炸好吗?还夸赞他孝顺?他是孝顺吗?他是愚蠢。
若真是孝顺,取水、做鱼这些事就应该他自己来。
娶到如此孝顺的妻子,不好好珍惜,随意弃之,真是猪油蒙了心。
5、卧冰求鲤王祥又是一个圣母白莲花一样的人物。
继母待他如敝履,他对继母似亲妈,以德报怨的事情就那么值得宣扬吗?继母生病非要吃鱼?还必须是活鲤鱼?她咋不上天呢?王祥智商是得多低下啊?不会砸开冰面,不会生火融化冰面,偏偏要用自己的体温跟冰面死磕,咋了?你是火神啊?能站人的冰得有多厚啊?还没等你融化开,继母怕是就要病死了。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奉母”,这真的是孝嘛?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奉母”,这真的是孝嘛?本文导读: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
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晋书》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东晋学者干宝《搜神记》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
兄弟三人,早丧父。
礼毕,二弟求分。
以钱二千万。
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
居有顷,妻产男。
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
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
’于是名振天下。
”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由于入选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不为过。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
郭巨埋儿《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
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
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
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
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晋书》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东晋学者干宝《搜神记》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
二十四孝故事

二十四孝故事:“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都是“二十四孝”中的孝顺父母的故事,鲁迅在其写的《二十四孝图》中极力批判这两个故事里所反映的孝道,《老莱娱亲》为了孝,不择手段,一味讨好父母,失却了自我;《郭巨埋儿》更不可取,为了母亲,竟然想把儿子埋掉,虽然结局皆大欢喜,但是做法不可取,任何人都是生命,不能为了所谓的孝,就任意践踏生命。
老莱娱亲: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
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
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
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
老莱子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
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
”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
于是,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
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者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
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
”郭巨埋儿: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后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二十四孝故事埋儿奉母的故事及评价
导语: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故事郭巨,家贫。
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故事
郭巨,家贫。
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妻不敢违。
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郭巨靠给人打长工为生,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为了赡养老母,他说服了妻子,决定将不懂事的幼儿埋掉。
当他们抱着幼儿在荒郊野外掘地时,却意外地挖出一个罐子,里面全是黄金,罐内还有帛纸一张,上面写着“这罐黄金是上天赐给郭巨的,官府不得夺走,别人不得拿取。
”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成为后世所列“二十四孝”之一。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评价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
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
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