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简介

合集下载

林徽因生平简介PPT

林徽因生平简介PPT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 享年51岁。林徽因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 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4月3日, 林徽因追悼会在北京市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去 世后,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上 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 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 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 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 徽因。
• 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 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 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 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丈夫梁思成 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发生了激烈的 争论。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 管理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 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 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随后,林徽因的 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
他人评价
胡适:“林徽因就是中国一代才女。”无疑这是所有对林徽因的评价中最高的一个了, 而且没有人反驳。
冰心:“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比较林徽因和陆小曼时,更以为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 与林徽因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几乎都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她当年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是如何地 令她们倾倒
卞之琳:“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 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作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 金华、孝丰等地。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 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 总长等职;叔叔林觉民。
• 丈夫梁思成;公公梁启超
•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 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 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 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 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 《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 传诵。

才女林徽因(简介)

才女林徽因(简介)

始建于1929年 的吉林西客站由林 徽因和丈夫梁思成 设计
建国后,作为唯一一位 女性,她参与设计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徽。绘图,试做, 讨论,修改全在病中完成。 她带领学生跑工厂作坊, 抢救景泰蓝——代表中国艺 术最高成就的国宝工艺,而 完成时药物无法控制她的病 情。
她生命最后的英雄乐章 是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工作中承担纪念碑须弥座 装饰浮雕设计,并亲自为 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的 饰纹,特别是底座上的一 系列花圈。
1904年6月,林徽因 出生于浙江杭州,随祖 父母居住 。8岁,移居 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 学习。1916年入北京培 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 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 游历。在伦敦受到房东 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 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 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 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 浓厚兴趣。
1923年参加新月社 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 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 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 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 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 学戏剧学院。1928年婚 后,与丈夫梁思成一起 考察多处古代建筑。
就是这样的林徽因, 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 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 和贫困。沙龙上作为中心 人物被众星捧月的是她; 家乡僻境中不辞艰辛考察 古建的也是她;在建筑学 领域叱咤风云的是她;在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方面建树颇多的也是她; 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 身仍执意留在祖国的还是 她。
个步信 仰美奇 爱轻步 止质世 的移走 林当、间阅 人,来 徽世集果读 间笑的 因,傲然林 四语美 ,光岸有徽 月嫣丽 一照,这因 天然多 个来也样, 。,才 从人集的滋 玉的 人。热女生 手女间 爱人出气佩 出她婷 一、, 一莲婷 体集惊 。
几场梅雨,几卷荷风, 她的故乡江南已是烟水迷 离。小院里湿润的青苔在 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 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 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 浮动的神秘幽香。不知多 少人会记得有个女子,曾 经走过人间四月天,又与 莲开的夏季有过相濡以沫 的约定 ……

大姒嗣徽音

大姒嗣徽音

• 与梁思成
•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同时赴美 攻读建筑学。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 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 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又因林长民是段祺 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做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 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 新婚之夜,梁思成问她:“这个问题我只问一遍,以后再也 不提,为什么你选择的人是我?”林徽因说:“这个问题我 要用一生来回答,准备好听我回答了吗?” •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 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 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 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 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 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 世人所知。
• 与金岳霖
• 金岳霖, 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 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 一直恋着林徽因。 •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 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 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 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 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 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 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人物介绍
• 1、人物相关评价
• 2、与她相关的三个男人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一、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才女,著有著名的现代诗篇,辞藻飘逸轻灵,集诗气才气美貌于一身。

林徽因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少年时期赴美留学,与丈夫梁思成共同修习了建筑学,因此她也是我国少有的女建筑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林徽因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林徽因的生平简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

1921年回国于复人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

人物素材:林徽因

人物素材:林徽因

• 虽然与这几位文化名人结下的生死交情被传为佳话。但 正如著名作家张洁说的那样,“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 ,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了徐志摩。” 作为女性,林徽因的一生是幸福美满的。在爱情上,她 忠贞于和梁思成的溪水长流;在友谊上,她胸怀坦荡, 和徐志摩、金岳霖诚心互助。凭林徽因绝世的魅力和杰 出的才华,受到大家众星捧月般的爱慕,即使她也在这 爱的漩涡中跟着打转,也并没有什么奇怪。但她能以坦 诚的心很理智地把握住了自己,最终维护了丈夫和孩子 ,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女性的高尚情怀。他们彼此之间 的敬重和理解,肝胆相照的情谊,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这一切故事背后都大写着两个字:人格。就连梁思成后 来的妻子林洙也感慨地说:“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与情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每个人只能站在 自己的高度去观察去理解社会。”
• 作为素材,本文适用于严谨求实、踏实肯干、合作 双赢等话题。

现实中的30年代,存在一个太太的客厅,这客厅
自然是林徽因的客厅。一个女人的客厅。一个漂亮的
• 【精华素材】
• 1、超越情感定义的精神之美
• 翻阅中国近代史,”才貌双全”一词用在林徽因身上 ,最恰如其分。而谈论林徽因就不能回避她生命中 遇到的三个男性,她的丈夫梁思成、朋友诗人徐志 摩和哲学家金岳霖。
• 林徽因,无疑是那个时代令男人们动容的精神情人! 其中,大诗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追求可谓惊天地泣鬼 神。他公然在给梁启超的信中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 我这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而 林徽因对于诗人的感情是纯净而自持的,她虽然有着 女性对于完美爱情的向往,但也对理想爱情与错综现 实有着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她在感情上并没有成为脱 缰的野马,目光始终理性地长久地注视着梁思成。因 此,在面对徐志摩和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赴美留学 归来的金岳霖的情感,都没有动摇林徽因对梁思成的 爱。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林徽因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

汉族。

出生于浙江杭州。

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梁思成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男,广东省新会人,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徐志摩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金岳霖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生于湖南长沙。

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

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

林徽因最经典的诗句

林徽因最经典的诗句

林徽因最经典的诗句一、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女,1904年出生于福建福州,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她深受西方现代派建筑的影响,为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她才华横溢,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二、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林徽因早年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文学才华,尤其在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她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句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她最经典的诗句。

1.《泪的建筑》•披着斗篷的黑煞笼罩了高屋,•冬天来了。

•病假的院长•用素白的汗珠瓦跺跺木地坐在黝黑病床•的黑煞前。

这是林徽因在《泪的建筑》一诗中的开篇之句,诗歌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凄凉的冬天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奈的情绪。

2.《长恨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林徽因在《长恨歌》一诗中的四句,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她对生命和流转的深刻体悟。

3.《伊人》•雪北冷,风切切,•北风青树怒吼冤魂;•号遥声,林中客,•狼嚎哭悼幽墨殉孤魂。

这是林徽因在《伊人》一诗中的四句,通过诗情画意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同时也抒发了愤世嫉俗的情感。

三、林徽因诗句的艺术魅力林徽因的诗句充满着浓厚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思想的冲击。

以下是一些林徽因诗句的艺术魅力的表现方式:1. 感官的表达林徽因的诗句往往通过对色彩、声音、味道等感官的描绘,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意。

比如《泪的建筑》中的“披着斗篷的黑煞笼罩了高屋”,通过对黑暗的描绘,使诗中场景显得更加真实而有感染力。

2. 深刻的意象林徽因的诗句常常使用意象来突出诗意,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绪和情感。

《长恨歌》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通过对黄鹤楼和扬州的描绘,展现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将读者带入到江南水乡的想象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民国时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艺比萧红和张爱玲等显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她不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