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小说试论林徽因作品的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

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第一篇: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以了解一般;一说是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

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

四月,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

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

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

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

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

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本文从从林徽因的身世背景,时代环境,个性艺术与情感追求来揭示形成林徽因诗歌审美特点的原因,通过分析诗歌表达的内涵意蕴及诗人的精神气质谈诗歌的审美特点,重点讨论林徽因诗歌的理性美。

标签:林徽因诗歌理性美林徽因,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殊的女子,是建筑家、美术家、诗人、作家。

是文理兼通,学贯中西的“文艺复兴式”人物,曾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

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

她曾说:“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作品需诚实于作者客观所明了,主观所体验的生活。

”她嘲讽“真佩服一些人整天说着瞎话,自己支持着极不相干的自己”。

她反对用华丽的外表吸引读者的眼球,骗取读者的同情,她的文字是一种内心的剖白,引发读者自觉的发现熟知或了解的体验与情感,与读者进行真挚感情的交流,文字所传达的内容并不是浮在视像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心坎儿里,自然会有感动人的力量,充满着理性的光辉。

这也是我们探讨她诗歌的真正原因。

一、哲理的光辉林徽因的诗始终充盈着她独到的感悟,涵盖着丰富的哲学意蕴,梁思成曾说:“林徽因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哲理小诗在她为数不多的诗中随处可见,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怀,有对生命深刻哲理的智慧书写。

以不变写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吟》),通过今昔对比触景生情,浓浓的感怀之情中又蕴含着人生的沉思,有如晏殊《浣溪沙》的情中有思,面对去年的春红,无可奈何的落去,相同的季候,昨天和今天已吹成了长长的距离,惜春伤时之中蕴含着强烈的时间生命意识,人生无常,光阴有限。

“人间的季候永远不断在转变”,林徽因不禁发出这样的呐喊“什么时候再能有那一片静”,“什么时候还能那样满掬着希望”,“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

但诗人从不会让感伤的阴霾遮住理想的光辉,《莲灯》:“如果你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朦胧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旅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林徽因(1904年-1955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

她以其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的身份而闻名,对中国现代文化和建筑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诗歌创作方面,林徽因的作品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点,展现了她独特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她的诗作常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林徽因诗作的简论:
1. 古典与传统:林徽因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她的诗作中常常体现出传统诗歌的形式和意象。

她善于运用古典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诗歌中。

2. 自然与意象:林徽因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然景物和自然元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她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界美丽和变幻的感悟。

3. 情感与内省:林徽因的诗作深情而内敛,她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她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4. 女性主题:作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林徽因的诗作也经常涉及到女性的话题和体验。

她探索了女性在社会和情感层面的独特经历,传达了女性对自我身份和情感诉求的思考。

林徽因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贡献,同时也展现了她对文化、建筑和社会的关注。

她的诗歌作品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珍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温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温婉的气韵 独立的灵魂——试论林徽因诗歌中的女性意识

吴 正 毅 : 婉 的 气韵 温
独立 的灵 魂— — 试 论林 徽 因诗 歌 中 的女 性 意 识
5 7
中并不 多见。
的每个瞬问, 许多作品都体现出极富女性化的唯美意识, 这也正
这种女性主动把握爱情的姿态在《 一串疯话》 中有着更明显 是邵燕样曾说林徽因是“ 三十年代极富个性, 艺术上渐臻于炉火 的表露。诗中写道:如果你是五月, 百里为我吹开/ “ 八 蓝空上霞 纯青的女诗人” 的原因所在。 彩, 那样子来了春天/ 忘掉腼腆 , 我定要转过脸来 , / 把一串疯话全 林徽因常常通过暗示、 烘托、 对比、 联想等手段来传达内心的
细细读来, 可以发现其冷静独立的现代爱情内 的事, 用完全与男性平等的心态从容处理感情、 家庭与学术上的 缠绵的爱情外壳, 核。诗中的抒情女主人公虽然在爱情上也有彷徨 、 忧伤, 遗憾、 但 种种问题, 并以出色的成就与男性学者分庭抗礼。她将这种鲜明 再不是传统诗歌中被动、 柔弱的女性 的性格特征投射到创作中, 从意境古典、 语言唯美的诗歌中体现 始终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 仍然》表现的是女性对爱情的拒绝: , 尽管对方非常优 独立自 信的现代女性意识, 令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坛独树一 形象。如《
果断, 她的爱情诗恰好 现代特质兼备的女性, 她具有温婉优雅的气韵, 举手投足体现大 扰。但林徽因选择爱情的方式始终理性 、 体现了东西文化共同作用下的爱情观: 以西式的浪漫真挚为主, 家闺秀的风度, 但又个性极强,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 “ 的温顺, 却不断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 自由。… 她不曾高喊过 但又不乏东方的含蓄与理性。 ” 林徽因的爱情诗通过清丽的意象、 流畅的句式勾勒出温婉 激进的女权口号, 而是把女性的独立与上进当作一件理所当然
说在你的面前!好一个情窦初开 、 ” 活泼勇敢的女主人公形象。 微妙世界, 并以精美绝伦的比喻和象征来体现女性或是多愁善 或是娇憨顽皮 、 或是婉约细致的情怀。她的《 一首桃花》 这样 她不再像传统诗歌中的女性痴痴等待男性的告 白与肯定 , 而是 感、 主动把情话全对爱人说出, 并且理直气壮地要求对方为 自己“ 吹 写道 :桃花,那一树的嫣红/ “ /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 / 开蓝空上霞彩” 迎来爱情的美好春天。这样率性勇敢的女性形 , 娇艳 , /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 一瓣瓣的光致,3是些/ /( 柔的匀的

林徽因诗歌论

林徽因诗歌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林徽因诗歌论姓名:白晓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罗漫20050525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林徽因作为新月诗派的后期成员,并没有停留在对新月诗风的传承上,而是将不懈的艺术探索与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本文主要借鉴文艺学、语言学、和现代诗学等相关理论,从文本着手,试图从林徽因丰富的情感生成、其诗歌的创作渊源和她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等方面入手,以期对林徽因的诗歌作一整体观照,并尽力挖掘出其内在的理论闪光点,以确立其在现代诗歌史的文学史意义和地位。

首先,绪论部分阐述当前林徽因的研究概况、本文的写作动因、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其研究意义。

全文分3章进行论述,第1章主要从林徽因所处时代环境入手,涉及她的小说、建筑、绘画来分析其诗歌的情感生成,认为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点,从时代的选择和情感的释然两方面来说明其个性的解放。

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欧美化充彻、传统赤诚坦白的特殊的时期,更是一个“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的时代,人的思想感情大解放的时代。

第二点,从其小说作品中来发掘她特有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情愫和沉思的低唱。

林徽因以艺术家的全部气质捕捉灵感,从自我的女性经验出发,运用手中的笔向封建的男权社会发出叛逆的呼喊。

林徽因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以女性的性别情感特征以及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使得她的作品也抹上了一层“女性性别意识”色彩。

林以女性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思索人生,在那些男性作家的笔墨无暇或不屑于顾及的生活边缘处,展示出一个也许并不辉煌,却令人灵魂悸动的世界。

第三点,从其诗歌、建筑以及绘画作品中来阐述林徽因情感的张扬。

林把诗意盎然的精神生活和时代情绪熔铸成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世界,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揭示出了五四作家们面对时代大潮多重心理情绪,使其作品成为时代情绪的折射。

其次,第2章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现代诗歌神韵的汲取两方面来追溯林诗创作的源头。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

论林徽因诗歌的意境美林徽因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很多人,也被很多学者载入史册。

他的诗歌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引发了无数人心中的赞美之声。

本文将对林徽因诗歌中的意境美,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林徽因的诗歌中抒发的意境美,首先体现在其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上。

他的描写的独特,充满着神奇的想象力,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比如,他的名篇《梦》中,他用丰富的想像力描绘出时间沉淀而凝结出的一幅梦境:“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在这首诗中,他深深地表达了一种沉浸在梦中的心情,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品味着那梦境中不可思议的美感。

此外,林徽因的诗歌也抒发出温暖而柔美的感情。

他的诗歌深刻的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为我们解开了交往的真谛。

比如,他的诗歌《宿厦》中写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省闲花前谁家艳,半垣残照谁家痕”。

正是在这样的描绘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安详而温柔的情愫,一种细腻的情景,它就像一束阳光,映照在人们心中,抚慰着人们落寞的灵魂。

最后,林徽因的诗歌也通过一种诗意来表达自我觉醒和抒发深厚的哲理。

比如,他的诗歌《离骚》中让人细细品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在强烈地唤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的同时,也暗示着爱情的不断变化和多变的心情,让人们看到爱情中的美妙与纠结不可捉摸。

总而言之,林徽因的诗歌流露出温暖而又细腻的感情,抒发出清新而迷人的景物,更洋溢着思想的力量,正是这样独特的意象,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诗歌之作。

让我们一同感受林徽因的诗歌中的美妙,赞美这种触动心灵的独特艺术。

结束语:林徽因的诗歌洋溢着美好的意境,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思考和感受。

让我们深深地沉浸在诗歌的韵律中,去欣赏他无穷的美感,感受他柔美的心灵。

林徽因文章点评

林徽因文章点评

林徽因文章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3月1日),湖南长沙人,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之一。

林徽因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时尚品味,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和社会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林徽因的文学作品大多为散文和诗歌,深受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作品风格优美、思想深邃。

她的散文以印象派的笔触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透露出内心世界的细腻和独立。

她的诗歌则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充满了哲理和情感。

林徽因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还被视为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精辟点评。

在她的书信和杂文中,经常涉及对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问题的观点,展现出她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她对当时社会乱象和女性地位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比较,都体现了她独到的洞察力和思考深度。

林徽因的文章点评,既有批评社会现象的锐利视角,也有对文学艺术的独特品味。

她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常常以艺术和人性的角度出发,剖析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深思和共鸣。

她对当时文学趋势的批评和建议,也为当时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林徽因文章点评中的独特思考和独特见解,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和人文的视角,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当下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她的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的赏析,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和文化风貌的揭示和评价,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篇示例:林徽因的文章多以诗歌和散文为主,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

她的文字流畅优美,情感真挚深沉,常常能触动读者的心灵。

例如她的《错》一文,通过对爱情的诠释,探讨了人生的迷茫和选择,引人深思。

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则以家庭为主题,表现了她对家庭的热爱和珍视。

这些作品不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在思想层面上给人以启发。

林徽因的文章点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林徽因,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璀璨明星,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

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林徽因的短诗特点、意象运用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林徽因的短诗特点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简洁明了、意境深远为特点。

她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用短小的篇幅勾勒出丰富的意象和美感。

她的短诗通常只有数行,却能让读者在短暂的片刻里感受到浓厚的情感。

二、林徽因的意象运用林徽因的现代短诗的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内核传递给读者。

例如,她的短诗《湖》写道:"湖水寂寞无声,是昨夜雨之余温;是尘世外一方,你我唯有可。

" 在这首短诗中,林徽因通过对湖水的描绘,表达了内心寂寞孤独的情感,同时展现了对纯净和遥远的向往。

此外,在林徽因的短诗中还经常出现鸟、花、月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着自由、美好和宁静。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手法,将这些意象与自己的情感紧密联系起来,使得读者在阅读她的短诗时可以产生共鸣。

三、林徽因的短诗对当代文化的启示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不仅仅是对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当代文化的思考和启示。

她通过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感悟,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纯净。

她的短诗中常常流露出对现代社会浮躁和功利的担忧,呼吁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宁静。

此外,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也被广泛应用在当代文艺创作中。

她独特的短诗风格和独到的意象运用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她的短诗以其纯净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赋予了当代文学以新的生命力。

总结林徽因的现代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赞誉。

她的短诗通过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的特点以及对自然景物的别致描绘,成功传递了自己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她的短诗也对当代文化提出了警示与启示,呼吁人们回归内心、追求真实和纯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文学卷) $ ! % 梁从诫 & 林徽因文集 $ ’ % & 天津: 天津百花 出版社( !))): *)& $ * %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 %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 % 刘小沁 & 窗子内外忆徽因 $ ’ %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 社, *--!& ・!"#・
作实践上来, 无疑使作品的题材范围显得狭窄, 因而也 “ 客厅文学 ” 让一些人把她的作品简单看作是 的代表, 其实这是对她的一种误解。 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 她 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局促, 力图突破生活的限制, 进入 时代的洪流。 当耳闻目睹了乡民们的贫困生活, 了解到在自己 优裕生活环境里所无法了解的东西, 她深深地被这些 朴实的劳动者打动, 情不自禁地要去关注这一批不幸 者的命运, 或许她并没有像丁玲、 杨沫等女作家那样追 随时代的轩然大波, 但却以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展示了 “ 窗外 ” 对这个时代以及 生存状态的思考, 在她笔下我 《 九十九度中 》 们可以清晰看到时代的一个侧面。 小说 摄取了华氏 如同一幅上世纪 ,- 年代都市生活素描图, 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一组各个阶层的日常 生活镜头, 形象地展示了贫富悬殊、 阶级对立的现实: 有钱有势的人为祝寿兴师动众挥金如土, 穷挑夫染病 身亡无钱置棺; 老爷太太安坐在人力车上浮想联翩, 车 夫在滚烫的马路上汗流浃背……寒暑表中的水银一直 过到九十九度的黑线上, 人生的热闹已过了极点, 世态 的不公也到达了极点。 在这里, 林徽因再一次展现了她 中西合璧的完美写作技巧: 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意 识流的运用、 人物心理的联系, 加之对社会现实的严峻 《九十九度中 》 披露, 最终成为林徽因最负盛名的小说。 “只有这一篇, 作为京派小说的范本, 李健吾评价道: 最 富有现代性; 惟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 把人生 《 九十九度中 》 看作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 正是一个人 ” 生的横切面。 “许多作者误会了短篇的限制, 林徽因认为 把它的 ” “ 可能性看得过窄 , 又反对当时文坛盲目 趋向农村或 少数教育分子或劳动者的生活描写, 反倒撇开自己所 《九十九度中 》 熟悉的生活不写 ” 的现象, 因此在 的创作 中, 无论是表现形式的独具一格还是作品内容的以小 见大, 都可作为当时小说写作的一个榜样, 这正符合了 “ 现代性 ” , 即由崇尚理性转为反 理 *- 世纪西方文化的 性, 以个人化的主观想象更为深刻地表现现实世界。 “独特性 ” 《九十九度中 》 所谓的 , 的最大特色, 一是 场景转换的不着痕迹且每次转换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但时间空间始终是围绕酷热天气下北平城的一天, 情 节自卢先生离家始到卢先生归家终, 始终给我们一种 整体感; 二是意识流的运用明显经过改造, 有别于西方 严格意义上的意识流而具有内里的约束, 带有中国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 学传统中特有的 的叙事方式和感 物伤怀、 情景交融的审美方式。 林徽因更打破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狭义理 “ 所谓诚实并不是作者必须实际的经过 解, 在她看来, 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 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 活, 的确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极明了, 在感情上极能体 现出的情感或人性 ” 。 诚然, 林徽因个人的生活背景, 导 “旧派 ” “洋派 ” 致她在小说中对 或 权势者的揭露和批判 还谈不上有革命的含义, 但正因不是出自某种政治追 “诚实 ” 求, 反而使她的爱与憎显得分外 。 令她的观察与 分析表现出另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 由此可以 “现代性 ” 看出, 林徽因的 是中国式的, 是真正吸收西方 “独 影响却又保留中国传统特色的创造, 这便是她的
特性 ” 。 三、 成因—— — 家世经历 毋庸置疑, 家世出身造就了林徽因所有一切的基 础。 林徽因是幸运的: 她有一位开明而重视儿孙童蒙教 育的翰林祖父, 有众位旧学修养深厚且待她视如己出 的才女姑姑, 祖父与姑姑让她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她 有一位学识源博又懂培养女儿之道的父亲, 送她赴美 留学接受西方教育的洗礼; 她有一位学贯中西、 公认为 学界泰斗且钟爱这位儿媳的公公, 支持她留学并指导 她探寻西方的文化精神; 她还有一位爱她至深、 志趣相 投的丈夫, 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 回想林徽因 的生平, 应该说是亲人们为她悉心营造的教育环境, 加 “ 文艺的和科学 上她个人的颖悟与勤奋, 造就了这位 的, 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 东方的和西方的, 古代的 和现代的—— — 汇集于一身. 的杰女性。 研究林徽因的创作, 不能不提到徐志摩, 这不仅因 为两人之间曾有的一段情爱纠葛, 更因为徐志摩对林 徽因文学创作上所起的影响。 早在游历伦敦时期, 林徽 因就通过父亲接触到英国当时最杰出的一批文人, 而 “ 总是和雪莱、 她对徐志摩的回忆, 也 济慈、 拜伦、 曼斯 菲尔德、 伍尔芙等这样一些文学家的名字联系在一 林徽因在其诗作发祥地—— — 香山养病期间, 徐志 起.; 摩与她谈论诗艺时所提到的, 也正是这些作家; 比照林 徐诗作, 不难发现他俩的创作的确具有同源的影响和 明显的互相借鉴、 承接的印记。 据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闯进十六岁少女林徽因生命中的, 除却 !)*- 年的伦敦, 徐志摩炽烈的爱情, 还有他富于启迪性的友谊, 更有林 徽因文学创作的最初酵素。 林徽因的建筑家身份及其在美术、 戏剧方面的素 养, 使得她对于形体、 线条、 色彩和构图有着一种特殊 的敏感, 一种深刻而细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几乎在她 的每篇作品中, 都有对于形体、 色彩等的细致描述, 宛 如幅幅或清丽或斑斓的水彩画, 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 《 深笑 》 “ 是谁笑成这千层塔高耸, 视野中。 例如 : / 让不 知名鸟雀来盘旋? / 是谁 / 笑成这万千风铃的转动, /从 . 诗人将阵阵动人的 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 摇上 / 云天? 笑声与建筑中常见的塔、 琉璃檐角联系起来, 用建筑物 的立体形象表达了笑声的悠扬与高远, 使建筑成为表 现文学的一个符号, 显得别具一格, 让读者们获得了视 觉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美感。
’&am学报
总第 /" 期
456789: 5; <9=>698 ?7@98 A5B9C=589: B5::DED
FBC ’&&/

从诗歌小说试论林徽因作品的文化内涵
龚慧枫
$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 (
) 摘要 * 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 文理相通, 具有全面人文素养的林徽因, 代表着 ’& 世纪初中西文化 交汇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那批学界精英, 其成就不仅光大了中国传统文明, 也 无愧于当时的世界水平。 ) 关键词 * 林徽因; 诗歌; 小说; 文化内涵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赞颂自然为主题, 呈现出一片婉约、 恬美的情绪。 而到 了中后期, 当国破家困、 身染沉疴一并向她袭来时, 那 些原本就不多的诗作中便流露出明显的悲怆、 沉郁, 乃 至是苦涩意味。 但不论是抒发个人心绪还是讴歌自然 纯美, 都是源于她内心的真实情感, 都在追求与内心情 “ 为着 感一致的诗歌韵律。 林徽因认为, 写诗是一个人 一个愚诚的倾向, 把所感受到的复杂情绪尝味到的生 活, 放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的锅炉里烧炼成几句悠扬 铿锵的语言, 来完成他自己的艺术冲动 ” , 基于这种认 识, 她彻底地脱去了附加在文学上的种种外在功用, 回 归到诗的本身。 林徽因步入文坛之时, 仍以徐志摩为代 “ 发现了我们所标榜的 ‘ 格律 3 可 表的后期新月派承认 “ 危险 ” 怕的流弊 ” 及 , 正着手加以纠正。 新诗不再单纯 要打破传统一味地向西方看齐, 而是试图以西方现代 因素激活中国传统文学, 从中发掘出有意义之处并赋 予新的内容。 林徽因于是积极响应并自觉地投入到其 “新月派 ” 中。 值得注意的是, 与 渊源极深厚关系极密切 “ 新月派诗 的她, 生前却一直不认同世人将自己归入 人” 之列。 对此, 笔者的看法是, 在林徽因诗作中呈现的 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更大程度上是出于作者自我内心 的执着追求, 尽管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 但 坚持表现自我与追求诗歌内在韵律的宗旨却是一以贯 之的, 这不能简单归纳为文学流派的影响, 而更应视为 作者的个人因素使然。 这一切, 使林徽因的诗作在中国 现代诗的园地里尤显得别具一格, 她走了一条旁人所 没有走过的道路。 二、 小说—— — 富现代性 林徽因的作品, 随着体裁的不同分工亦有不同。 虽 《 年关 》 《微 然她的诗歌除了吟唱个人心曲之外, 也有 、 光》 这类描写人民生活艰难之作, 但真正趋于外向思 考, 有意识地要对当时她所观察到的社会现实有所反 映的, 则是她的小说。 由于独特的家族背境和个人经历, 从出生到成长, 林徽因始终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社会圈子中, 用她 “窗子 ” 自己的话说, 是一个 里的人。 外在生存空间的狭 窄, 反而促生出内在心灵空间的想象和超越, 使她的情 感具有一种内敛性, 显得纤弱、 忧郁。 反映到前期的创 在 ’& 世纪初始涌现的众多新文化女性当中, 林徽 因可谓是第一人。 近年来林徽因重浮历史地表, 却往往 “ 传奇美人 ” 被误读乃至亵渎。 人们仅关注 的情爱纠葛 “ 第一才女 ” 却不识 的才情文章。 在三十年的现代文学 史上, 林徽因写下了独具个性的一笔, 同时也是不应忽 略的一笔。 一、 诗歌—— — 独具美质 《 谁爱这不 林徽因在诗坛初试啼声, 发表 !0-! 年,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息的变幻》 一诗: 她的行径? 1 催一 阵急雨, 抹一天云霞……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 1 来抚慰恋爱的消失, 死亡的痛 1 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 2 诗人把自然的 轮回 1 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幻? 变幻轮回、 瞬间永恒看作是人们造的谎, 诗中流露出人 生如梦、 世事变幻的迷惘与空虚, 传达了对于生命神秘 及人生悲哀感到无可奈何的美丽。 全诗采用英式十四 行诗的格律, 并且严格遵循其对诗行、 押韵等表达方式 的要求, 这样的风格和技巧, 由林徽因写来可谓驾轻就 熟, 毫不勉强, 当中无疑离不开她对西方文学的高深造 诣和修养。 如果仅仅停留在西诗以及西方文学的修养上, 林 徽因的诗不免流于普通, 幸而不然。 早年的旧学熏陶、 浓郁的书卷气质同样散发在她的新诗创作中。 她擅长 把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与西方诗艺的表现技巧融合一 《去春 》 “人去时 1 孔雀绿的 处且能不着痕迹。 比如 一诗: “孔雀绿2 、 “白丁 园门, 白丁香花 1 相伴着动人的细致 2 , 2 香 , 富于中国传统的色彩意象, 读来处处透着典丽; 又 《 时间 》 “ 春去时你留下多处残红, 如 : 翩然辞别……现 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 1 辽远里, 剩下灰色长空一 ” 片 1 透彻的寂寞, 你忍听西风独语? 乍看是现代新诗, 细读则旧时意味呼之欲出: 西风黄叶、 秋云残红、 辽远 长空, 渲染着时日苦短的一缕闲愁, 令人不由想起马致 远感时伤世的元曲小令。 类似的描写在林徽因的诗作 《旅途中 》 《黄昏过 中处处皆是: 的山门小庙、 笠帽草履; 泰山 》 的山色青黛、 月夜长河……林徽因以西方诗歌形 式的现代诗, 传达中国古典诗词的诗情画意, 两者水乳 交融, 意趣天成。 林徽因前期的诗作大多以个人情绪的波澜起伏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