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九十九度中分析

交错切换的画面展示了两类人迥然不同 的两类生活图景:挑夫、车夫、丫环——劳 动人民系列——他们的命运是病死、坐牢、 挨饿;卢二爷、张老太太、阿淑——富贵人 家系列——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空虚无聊、挥 霍无度、因循守旧。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漫散各处的事件元素 都被一个内在的东西辖持在一个整体之中, 达成一致,从而使你得出强烈的统一印象: 30年代的中国“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社会现 实和主人公对攘攘众生的人文关怀。
她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 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 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 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 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 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仍 然》 《激昂》 《一首桃花》、 《山中一个 夏夜》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一天》、《激昂》、《昼梦》、《瞑想》 话剧 《梅真同他们》 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 散文 《窗子以外》、《一片阳光》 代表作 《你是人间四月天》 小说 《九十九度中》
1、 题目 “九十九度”乃华氏计温、相当于摄氏37.3度的物 理意义。这种数字化的不完全命题,一开始就制造了悬 意,给接受者留下了空间。 2、截取“人生的横截面”进行对比 3、反讽手法的运用 4、时间、空间的转换 5、故事线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 6、场景:张宅寿宴、阿淑婚礼、点心店、拘留所、挑 夫家里、卢二爷家里、报馆
也谈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质素

景 , 物有 四 十 余个 , 谓 人 物众 多 、 面 人 可 场 纷呈 。 品发 表之 初 , 作 鉴赏 品 位很 高 的评 论
家李 健吾 即著 文赞 叹 :在 这 样 溽 暑 的一 个 “ 北 平 , 者 把一 天 的形 形 色 色 披 露 在 我 们 作
品在 中 国现代 文 学史 上 的崇 高 地位 。 林 徽 因 13 9 4年 发 表 的短 篇小 说 《 几十 这 样 一 位 女 作 家 . 最 快 利 地 明净 的镜 头 用 ( 智 ) 摄 来 人生 的一 个 断 片 , 且 缩 在这 理 , 而
九度 中》 以 内容 鲜 明 、 巧娴 熟 , 为 中 国 样 短 小 的纸 张 ( 幅 ) 。 ② , 技 成 篇 上 ” 现 代 文学 史 的经典 之 作 ,也 是 各类 文 学
谓“ 写什 么 ” “ 和 怎么 写 ” 同 - 个 问题 的不 是 - 一
满 幸福 ,但 作者 却 没有 让人 感 到她 有 任何 的幸福 感 , 反 , 相 在表 面 的 浮华 中 隐约 地表
可分 割的 两个 方 面 ,作者 所 写 的 内容总 是
可 以与形 式相 剥离 的 纯粹 内 容或 者 与 内容
篇 的 剧 本 《 真 同 其 他 》也 无 愧 同 时 期 的 道 : 一 个 女 性 的 细 密 而 蕴 藉 的 情 感 . 切 梅 , “ ~
上 承之 作 。林 徽 因研 究专 家 陈学 勇 评 价 她 在 这 里 轻 轻 地 弹 起 共 鸣 , 义 和 粼 粼 的水 却 为 中 国现代 诗 歌史 上 的 王之 涣 和 中 国现 代 纹 一样 轻 轻地 滑 开 。 怪 的是 , 我们 好些 奇 在 小 说 史 上 的 梅 里 美 , 明 其 为数 不 多 的 作 男 子 不 能 控 制 自 己热 情 奔 放 地 时 代 , 说 却有
李健吾 评九十九度中

李健吾评九十九度中李健吾《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作我不明白内容和形式怎样分开。
一件将军的铠甲只是铠甲,并不是将军:剥掉铠甲,将军照样呼吸。
杀掉将军,铠甲依旧存在。
这不是一个妥当的比喻。
如若“陀斯妥夫斯基往往是被当做好像没穿制服的将军”,并不妨害陀氏之为伟大。
所以铠甲不是形式,而是辞藻。
形式和内容不可析离,犹如皮与肉之不可揭开。
形式是基本的,决定的。
辞藻,用得其当,增加美丽;否则过犹不及,傅粉涂红,名曰典雅,其实村俗。
一个伟大的作家,企求的不是辞藻的效果,而是万象毕呈的完整的谐和。
他或许失之于偏,但是他不是有意要“偏”,这只是他整个人格的存在。
所以批评家唯恐冒昧,轻易不敢把这叫做“偏”,而另寻别的字样象征,例如有力,深刻,透辟等等。
他的作品(由一个全人格产生出来的作品)根据着他全部的生活,而支配作品的方向的,多半是他先天的性情。
一部作品和性情的谐和往往是完美的符志。
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驶。
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
一部文学作品之不同于另一部,不在故事,而在故事的运用; 不在情节,而在情节的支配;不在辞藻,而在作者与作品一致。
因为思想或者背景的同异,读者可以否认某些材料的使用,然而绝对没有权利抹杀它们的存在。
一件作品的现代性,不仅仅在材料(我们最好避免形式内容的字样) ,而大半在观察,选择和技巧。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九三五年,我却偏要介绍一九三四年的一篇短篇小说,那篇发表在《学文》杂志第一期的《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女士的制作。
我相信读者很少阅读这篇小说,即使阅读,很少加以相当注意。
我亲耳听见一位国立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向我承认他完全不懂这不到一万五千字的东西。
他有的是学问,他缺乏的便是多用一点点想象。
真正的创作,往往不是腐旧的公式可以限制得下。
一部杰作的存在,不仅在乎遵循传统;然而它抛不掉传统,因为真正的传统往往不只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阶。
九十九度中详解

九十九度中
1、 题目 “九十九度”乃华氏计温、相当于摄氏37.3度的物
理意义。这种数字化的不完全命题,一开始就制造了悬 意,给接受者留下了空间。
小说《九十九度中》包含五组人 物画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 阿淑。
这五组画面是作品的原有形态, 作者一开始就“五子登科”般将五组 画面依次推出,每推出一个画面旋即 又用分离的笔触将画面打散:
“挑夫”:“进城-讨赏—喝酸梅汤-暴病-死亡” “卢二爷”: “找餐馆-闲聊-居家百无聊奈” “张宅”: “备寿-白日庆诞-夜宴” “车夫”: “讨债-打架-被捕-入狱” “阿淑”: 婚宴
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 日),原名林徽音,汉族,福建省闽侯县 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林徽 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也被认为是 20世纪中国的才女。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 天分、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 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 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
2、截取“人生的横截面”进行对比 3、反讽手法的运用 4、时间、空间的转换
5、故事线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
6、场景:张宅寿宴、阿淑婚礼、点心店、拘留所、挑 夫家里、卢二爷家里、报馆
文章结构
林徽因采用了现代建筑上“打散重构”的 原理作为《九十九度中》的结构方式。
赏析《九十九度中》,看不一样的

赏析《九十九度中》,看不一样的摘要: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
小说运用极具现代风格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片段。
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现代创作手法的分析,洞察故事背后作者不为人了解的另一面,以期为读者理解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九十九度中》人生横断面蒙太奇意识流林徽因引言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女士小说创作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于1934年发表于《学文》的创刊号上。
小说截取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描写了新旧社会交替的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百态人生。
被认为是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
小说中,作者通过运用“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和意识流式的描写,理智冷静地将生活的众生相摊于阳光之下,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本文将从以上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上对《九十九度中》进行分析,以求为读者品读小说、理解作者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作为京派小说的范本,李健吾曾这样评价《九十九度中》:“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惟其这里包含着一种独特的看法,把人生看作一根合抱不来的木料,《九十九度中》正是一个人生的横断面。
”[1]小说在张府寿宴的情节中,穿插描写了在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之中,有人在欢乐,有人在失恋,有人在庆寿,有人在成亲,有人在死亡。
他们愚昧、无知、麻木,在世风日下的都市生活中迷失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
作者通过对普通人城市生活的描绘,展示了现代人生活的错厄和怪诞。
一天之内,随着场景的转换,各色人物悉数登场:饭店的挑夫肩上各挑着有“美丰楼”字号的大圆篓,走在一条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马路上;张宅里,为庆祝老太太的七十大寿,“簇新的喜棚支出瓦檐丈余尺高,两旁红喜字玻璃方窗由胡同的东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2],仆役们忙里忙外,张罗着喜宴;喜燕堂内,屈从父母之命的新娘阿淑正在机械地举行着婚礼,“一鞠躬,一鞠躬地和幸福作别”[2];机关职员老卢、老孟和摩登少年逸九在点心铺里边聊边吃,同时还专注着眼前两个情人模样的男女;打着油纸伞的刘太太,端坐在洋车上去参加张府的寿宴,要车夫猛冲猛闯以显威风,因为她的“老爷”是局长;得到赏钱的挑夫因为渴得难受,买了冰凉的酸梅汤,回去后中暑发病,因得不到救治而数小时毙命;高级西医丁大夫置中暑穷车夫的生命于不顾,依然喝酒打牌;卢二爷的车夫杨三因为十四吊钱的债务与欠他钱的王康扭打在一起,被巡警弹压后双双入狱……所有人都在这个炎炎夏日里忙着自己的事情,貌似人物、事件的简单罗列,实则对生活横断面的真实截取。
九十九度中阅读答案

九十九度中阅读答案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
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拢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
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富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
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
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
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l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
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
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
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
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缠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找碴。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
原来用的就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没多久就变为“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变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
这时,我如果韦松两句,其结果“你们”可以立即变为“你”。
孩子革命了,抨击的矛头便立即迁移至我头上,批评我散漫,不快乐干净,待人大大咧咧,卖东西又便宜又次,等等。
怎么办不好呢?我想要最关键的还是必须切实有效地协助孩子提升成绩,于是,我已经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
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走冲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拎回去一个99分后。
我大喜。
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见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顾得上闪光就消失了。
她往椅子上一偏瘫:“我就是搬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拎不出那最后1分后!'我大为愤慨,本想要顶回去:“你上时小学托福过几个100分后?我看看连90分都难得。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一、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读后感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读后感
这篇文章一上来就像个万花筒,各种场景、人物一股脑儿地塞到你眼前。
你看啊,有富贵人家大摆宴席的热闹,也有贫苦车夫在烈日下挣扎的惨状。
就像把一幅生活的大画卷猛地展开,那画卷上有鲜亮的色彩,也有灰暗的角落。
九十九度,那可快开锅啦,就像这生活,看似平静,实则已经到了沸点边缘。
里面的人物啊,看似各自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却又被一种无形的东西牵扯着。
比如说那些在宴席上谈笑风生的人,他们哪里知道就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人正为了一口饭、为了活下去而苦苦煎熬。
这就像咱们生活里,大家都在自己的圈子里忙活着,可其实都在同一个大锅里头呢。
林徽因写人物也特别绝。
她没有长篇大论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就通过那些人物的动作、对话,就把人给写活了。
像那个挑着菜的老头儿,你就能感觉到他的那种疲惫和无奈,他和那些穿绸子衣服的太太小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让我想起咱们平常走在街上看到的场景,形形色色的人,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轨迹,可又都在同一个空间里交汇。
还有那描写的节奏,一会儿快,像一阵热风刮过;一会儿又慢下来,就像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地上。
她在文字里玩起了魔术,带着咱们读者在这九十九度的生活里穿梭。
读完之后呢,我就感觉林徽因就像一个生活的记录者,也是一个生活的解读者。
她把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呈现给我们看,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篇文章不像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展示生活的切片,每个切片都有着不同的滋味,合在一起就成了生活这道大餐,酸甜苦辣咸,啥都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一、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
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
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作为一位有社会良知和爱国心的知识女性,林徽因早期所受的新式教育得力于她的父亲。
如在她年少时,父亲“为了让她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而带她出国考察,使她的创作视域不可能完全局囿于以静态美学对“窗内”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尤其是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结婚后,为搜集古典建筑材料而足迹遍及荒郊野外,极大地拓展了她的生活视域和丰富了她对人生、社会的知识容量。
这自然会影响作者文艺思想的细微变化。
《九十九度中》便是她试着以“入世者”的眼光突破“窗子”对她的局囿,开始打量“窗外”喧嚣的世界。
2、主要内容:《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于1934年发表于《学文》的创刊号上。
小说截取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内各阶层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表现特定的新旧交替的社会中的人生百态。
在这里,有钱有势的人为庆祝寿辰而兴师动众、挥金如土;穷挑夫和车夫们为了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奔波在滚烫的马路上;官老爷们思量着如何打发生活,如何喂饱肚肠里的馋虫和保养看美女的眼睛;官太太们在衣着上费尽心思,互相攀比、妒忌或者嘲笑;洋大夫、阔老板喝酒打牌大谈疾病预防;穷人们求医无门眼看着邻居走向死亡;大家闺秀和公子哥在娇揉做作的打情骂俏,门外穷人家的丫鬟在期待着祝寿筵席的尽早结束,好“享受”小姐大爷们的残羹冷炙;平常人家的女子追求自由恋爱而不得,无奈的嫁入富人家当填房……在这里,寒暑表中的水银一直过到九十九度的黑线上,人世的喜怒哀乐一同上场,热闹繁乱已经达到了极点,而世态的炎凉不公也达到极点。
人世的美好的愿望与真诚在烦乱中冷却。
3、艺术特点: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是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其现代性既表现在和谐美、以传统为平台的立异创新、无技巧的技巧、对人生的现代性的感悟等方面,也表现在现代动力意识与不确定性的内容断裂和形式断裂(包括"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电影蒙太奇手法等)上。
林徽因以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以及意识流的运用,理智冷静的将生活的众生相摊于阳光之下。
在《九十九度中》短小的篇章里,潜藏了种种对比:贫穷与奢侈;忙碌奔波与娱乐消遣;婚礼的喜庆与内心的凄凉;场面的热闹繁华与人们的虚伪争斗;气温的闷热与世态的炎凉;以及作者以冷静的笔调抒发的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将一个个深沉的故事不动声色的展现出来,浅尝辄止;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浮出与纸面,不做仔细刻画,却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启发着读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