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合集下载

九十九度中分析

九十九度中分析
小说没有统一的故事和主人公,处处是故事人 人是主角,把不同人物的故事互相嵌入,在驳杂的 画卷中展示故事的延续: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为了 基本生活所需奔波在滚烫的马路上,官老爷们思量 着如何打发生活,官太太们互相攀比,妒忌和嘲笑 ,洋大夫阔老板喝酒打牌大谈疾病预防,穷人们求 医无门眼看邻居暴毙,平常人家女子最求自由恋爱 不得,无奈嫁入富人家做填房。 人世喜怒哀乐齐上场,热闹烦乱达极点,世态 炎凉不公也到极点,人世的美好愿望与真诚在烦乱 中冷却。
交错切换的画面展示了两类人迥然不同 的两类生活图景:挑夫、车夫、丫环——劳 动人民系列——他们的命运是病死、坐牢、 挨饿;卢二爷、张老太太、阿淑——富贵人 家系列——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空虚无聊、挥 霍无度、因循守旧。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漫散各处的事件元素 都被一个内在的东西辖持在一个整体之中, 达成一致,从而使你得出强烈的统一印象: 30年代的中国“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社会现 实和主人公对攘攘众生的人文关怀。
她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 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 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 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 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 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仍 然》 《激昂》 《一首桃花》、 《山中一个 夏夜》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一天》、《激昂》、《昼梦》、《瞑想》 话剧 《梅真同他们》 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 散文 《窗子以外》、《一片阳光》 代表作 《你是人间四月天》 小说 《九十九度中》
1、 题目 “九十九度”乃华氏计温、相当于摄氏37.3度的物 理意义。这种数字化的不完全命题,一开始就制造了悬 意,给接受者留下了空间。 2、截取“人生的横截面”进行对比 3、反讽手法的运用 4、时间、空间的转换 5、故事线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 6、场景:张宅寿宴、阿淑婚礼、点心店、拘留所、挑 夫家里、卢二爷家里、报馆

也谈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质素

也谈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质素
她 是 京 派 的 灵 魂 ” 文 坛 上 林 徽 因 更 是
景 , 物有 四 十 余个 , 谓 人 物众 多 、 面 人 可 场 纷呈 。 品发 表之 初 , 作 鉴赏 品 位很 高 的评 论
家李 健吾 即著 文赞 叹 :在 这 样 溽 暑 的一 个 “ 北 平 , 者 把一 天 的形 形 色 色 披 露 在 我 们 作
品在 中 国现代 文 学史 上 的崇 高 地位 。 林 徽 因 13 9 4年 发 表 的短 篇小 说 《 几十 这 样 一 位 女 作 家 . 最 快 利 地 明净 的镜 头 用 ( 智 ) 摄 来 人生 的一 个 断 片 , 且 缩 在这 理 , 而
九度 中》 以 内容 鲜 明 、 巧娴 熟 , 为 中 国 样 短 小 的纸 张 ( 幅 ) 。 ② , 技 成 篇 上 ” 现 代 文学 史 的经典 之 作 ,也 是 各类 文 学
谓“ 写什 么 ” “ 和 怎么 写 ” 同 - 个 问题 的不 是 - 一
满 幸福 ,但 作者 却 没有 让人 感 到她 有 任何 的幸福 感 , 反 , 相 在表 面 的 浮华 中 隐约 地表
可分 割的 两个 方 面 ,作者 所 写 的 内容总 是
可 以与形 式相 剥离 的 纯粹 内 容或 者 与 内容
篇 的 剧 本 《 真 同 其 他 》也 无 愧 同 时 期 的 道 : 一 个 女 性 的 细 密 而 蕴 藉 的 情 感 . 切 梅 , “ ~
上 承之 作 。林 徽 因研 究专 家 陈学 勇 评 价 她 在 这 里 轻 轻 地 弹 起 共 鸣 , 义 和 粼 粼 的水 却 为 中 国现代 诗 歌史 上 的 王之 涣 和 中 国现 代 纹 一样 轻 轻地 滑 开 。 怪 的是 , 我们 好些 奇 在 小 说 史 上 的 梅 里 美 , 明 其 为数 不 多 的 作 男 子 不 能 控 制 自 己热 情 奔 放 地 时 代 , 说 却有

林徽因的评价

林徽因的评价

开篇林徽因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学者和诗人。

我们小组通过这次人物评价的活动,对林徽因这个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更多层次的认识。

我们对这位人物主要从文学、建筑和感情生活方面进行评价。

浪漫的文学才女认识林徽因是缘于她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

这首充满爱与浪漫,描述了多少少女心中的情愫!渐渐地,知道更多关于她的文学作品。

她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出生书香世家,文化底蕴厚。

她随父亲游历欧洲期间,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并对新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1923年,林徽因就经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

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不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的。

还在伦敦刚相识之时,徐就经常写诗给林看,林的儿子梁从诫在《林徽因文集》中说到,林徽因曾对子女们亲口讲过,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

她先后又发表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

我在林徽因的影响下,也喜欢上那扑朔迷离的诗歌。

她让我明白《笑》是女人的含情回眸一颦;她让我《情愿》记着自己那羞涩怅惘的暗恋,“化成一片落叶,让风雨打到处飘零”;她更让我明白‘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的梦’!可是这《年关》将近,那热闹里再也没有我儿时的欢乐肆玩。

我和她只剩《记忆》。

《静坐》“空想”《人生》的《忧郁》!当然,在文学方面,她是那李清照式的闲愁闺怨。

这在她的《致志摩》的散文和《九十九度中》小说可以看出。

以至于冰心说她是做作卖弄情感。

可是,这也是我欣赏林徽因的原因。

她的诗歌融入了中国古典诗词以及西方唯美派的表现手法,以其丰富的感情和特有的情境,探索了生活和爱的哲理。

她的爱让众多才子爱慕,她的情让才女羡慕甚至嫉妒。

是她让我明白新新女性的追求与自主,让我懂得我要的爱情是什么,异性的友谊多么珍贵难得!所以林徽因的文学有其值得借鉴之处,尤其是那敢于直抒所爱所恶,毫不隐讳的坦率真诚!默默无闻的建筑师林徽因一直被称为“一代才女”,多数人只知道她在文学上的贡献,但其实文学只能算是她的副业。

九十九度中详解

九十九度中详解
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 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 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 “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岳霖自始至 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终生 未娶,爱了林徽因一生。
九十九度中
1、 题目 “九十九度”乃华氏计温、相当于摄氏37.3度的物
理意义。这种数字化的不完全命题,一开始就制造了悬 意,给接受者留下了空间。
小说《九十九度中》包含五组人 物画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 阿淑。
这五组画面是作品的原有形态, 作者一开始就“五子登科”般将五组 画面依次推出,每推出一个画面旋即 又用分离的笔触将画面打散:
“挑夫”:“进城-讨赏—喝酸梅汤-暴病-死亡” “卢二爷”: “找餐馆-闲聊-居家百无聊奈” “张宅”: “备寿-白日庆诞-夜宴” “车夫”: “讨债-打架-被捕-入狱” “阿淑”: 婚宴
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 日),原名林徽音,汉族,福建省闽侯县 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林徽 因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也被认为是 20世纪中国的才女。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 天分、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 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 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
2、截取“人生的横截面”进行对比 3、反讽手法的运用 4、时间、空间的转换
5、故事线索:挑夫、卢二爷、张宅、车夫、阿淑。
6、场景:张宅寿宴、阿淑婚礼、点心店、拘留所、挑 夫家里、卢二爷家里、报馆
文章结构
林徽因采用了现代建筑上“打散重构”的 原理作为《九十九度中》的结构方式。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1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1

2021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叙述策略范文 现代作家林徽因作为新月派诗人,其作品以诗歌见长,然而她也著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其中以《九十九度中》成就最高。

评论家李健吾曾称赞她的这部作品“在类似的平民生活题材的创作中,尽有气质更伟大的,材料更真实的,然而却只有这一篇,最富有现代性。

”[1](P154)作家创作技巧的运用“没有再比人生单纯的,也没有再比人生复杂的,一切全看站在怎样一个犄角观察;是客观的,然而有他性情为依据;是主观的,然而他有的是理性来驾驭。

而完成又有待乎选择或者取舍;换而言之,技巧。

”[1](P153). 按照这一观点,本文从创作技巧入手,采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情节结构安排三方面解读《九十九度中》的叙述技巧。

一、叙述距离的合理掌控 按照热奈特的叙事理论,叙述视角可分为三类:“零聚集或无聚焦、内聚焦、外聚焦。

”[2](P129-130)《九十九度中》整体上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也即“零聚集叙述”,“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它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述;既可以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以随意透视人物的内心”.[3](P204) 叙述者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小说主要叙述了张宅做寿、喜燕堂婚礼、挑夫生计、车夫打架这几个在不同场域空间展开的行动性事件,也叙述了卢二爷、阿淑、逸九等人的心理事件。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模式的采用,保证了叙述的自由性、灵活性与完整性。

正是因为全知叙述模式,叙述的空间才可以灵活跳转:奔向张宅的路上---东安市场路上---张宅厨房---张宅里院---喜燕堂外---喜燕堂内---冰激凌店---张宅喜鹏---张宅后院---挑夫家---张宅跨院---张宅厢房---报馆---拘留所---卢宅。

与此同时,人物内心的欢喜哀愁,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彼此牵连也戏剧性地同时呈现。

一般而言,由于全知叙述模式是在叙述者的操控下读者介入阅读,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同依赖于叙述者的讲述,因此,读者对作品人物的认识是被指示性的,读者能够跳脱出故事中人物内视角叙述的限制,从而更全面的认识人物命运、人生价值,保持了作品叙述主旨的顺畅传达。

林徽因故事5则

林徽因故事5则

林徽因故事5则林徽因故事5则寄语: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

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今天励志故事网为读者收录的是林徽因故事5则,希望大家喜欢。

林徽因的故事一:“太太客厅”逸事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住在北京东城总布胡同时,她家的客厅名为“太太客厅”。

当时,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包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等,常聚集在这里,一杯清茶,些微点心,谈文学,说艺术,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在“太太客厅”里,林徽因一直是最活跃的人物,读诗,辩论,她的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

朋友是林徽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优秀也是因为有他们的欣赏和激励。

作家萧乾就是在“太太客厅”里认识林徽因的。

那是在1930年,萧乾正与美国的安澜一同编辑期刊《中国简报》,经他的老师杨振声的介绍,萧乾访问了沈从文。

在这次见面后,他即以《当今中国一个杰出的人道主义讽刺作家》为题,写了一篇专访刊登在《中国简报》上。

1933年秋天,萧乾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蚕》寄给沈从文,请他指教。

当时沈从文正在编《大公报·文艺副刊》,他在萧乾的稿子上作一些修改后发表了,这使萧乾得益匪浅。

萧乾的这篇手稿现陈列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那天,还是燕京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萧乾穿了一件新洗的蓝布大褂,与沈从文一起来到“太太客厅”。

萧乾早就听说林徽因的肺病很厉害,想象中她应是一脸病容;谁知当他看到林徽因时,不禁呆了。

只见她穿了一套骑马装,显得美丽动人,像个运动员。

原来她时常和朋友到外国人办的俱乐部去骑马。

林徽因对萧乾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

”这话给了萧乾很大的鼓励。

沈从文是常常到林徽因家去的,他从小在湘西长大,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底子。

林徽因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因为那里有着很离奇的情节,很特别的人物,都是她闻所未闻的。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一、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民国四大才女之林

民国四大才女之林

在志摩死后,冰心说: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的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志摩的女人,无非说的是陆小曼与林徽因。本来志摩的死就让很多人把罪责推在林徽因身上,冰心的这番话更是让两 家的后代也心存了芥蒂。后来林徽因的儿子提起冰心时,也是怨气溢于言表,在后来柯灵编选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时,也 未能得到林徽因的著作,原因是丛书请了冰心做名誉主编,而林徽因的儿子说什么也不肯授予版权了。 总之,冰心与林徽因之间,相处从未友善过。不像苏青和张爱玲,两人文字相当,却相互欣赏。也许是冰心对林徽因 得来的才华到底不能欣赏吧。如果不是志摩相帮,林徽因那么容易就混成诗人和小说家吗?而建筑史上的名气,也多少借 了些梁思成的光。绯闻甚少的冰心,在文字上,也多多少少借助了政治上的力量。两个人之所以会较着劲,也是在才情上 相差无几吧,正是一个比一个高不出太多,才会处处攀比。
• • • • •
• • • •
好戏总是不长,新婚不久的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羽化成仙了。出事的缘由却又是因林徽因而起。 1931年徐志摩本在南京陪陆小曼,他的工作和朋友都在北平,所以徐常常往返两地。11月19日这天 徐志摩急于赶到北平参加当晚林徽因的一场演讲而搭乘邮件运输机,飞至济南一带,遇大雾,坠毁。 噩耗传到北平,文化界哀叹英才早去,林徽因听闻后更是当场晕倒。之后梁思成受同仁之托到失事现 场收拾徐的残骸,他还带去了林徽因亲手赶制的小花圈,算是对这位朋友的纪念。梁思成回去的时候 按照林的嘱托拾了块飞机残骸,林将它挂在她的书房,每日相对,在以后的苦难岁月里,这块残骸始 终没有离开林的身边。

徐志摩 正是林去伦敦的那年,徐志摩离开美国克拉克大学渡海赴伦敦剑桥学习,不久就结实了林家父女。作

为诗人的徐志摩一见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林徽因立即被迷倒,心痒难耐的徐志摩很快就展开了 他情场多年练就的爱情攻势。当时只有16岁的林徽因情窦初开,面对着徐的才华和感情差点沦陷。估 计是碍于父亲,林也没有做出过多的回应。但当时的林家父女并不知道,此时的徐志摩其实已经是有 妇之夫了,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尚在国内。 第二年,也就是1921年,林家父女回国。在剑桥读书的徐志摩当时虽然发妻已经来到身边,但还是寂 寞难耐,整天满脑子都是林徽因的音容笑貌,他最后的决定是,尽快回国,去见林徽因,一解相思之 苦。第二年他便匆匆结束学业,同时和张幼仪正式离婚,早已受够了冷落的张幼仪尽管已有身孕但还 是立即答应了。同年秋,两人在柏林签字离婚,徐志摩为了爱情抛妻弃子。离婚后的张幼仪投靠二哥 张君劢之后怎样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徐志摩离开伦敦时意气风发,自认为从此再无牵挂可以尽情而为了,留下一首著名的《再别康桥》马 不停蹄的“销魂今日进燕京”。 刚到北京的徐志摩还没来得及去见令他销魂的林徽因就听闻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即将结婚的消息。风流 的诗人遭受打击后多日都没缓过劲来。 但徐志摩毕竟是徐志摩,失去了林徽因的他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一代名媛陆小曼的身上。 陆小曼同样是一代才女兼美女。她遇见徐志摩的时候已经嫁给了西点军校出身的王赓,但王赓毕竟是 军人,哪有徐志摩那样讨女人喜欢,所以陆小曼面对徐的追求毫不犹豫的与王离婚,跟着再和徐闪婚。 抱得美人归的徐志摩在和陆生活的那段时间里创作了不少的诗歌,陆小曼就是他灵感的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赏析
一、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为避免同海派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改署此名,偶尔也署徽因。

笔名尺捶、灰因,又有西名菲莉斯(phyllis)。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祖籍福州,生于杭州,十岁后迁居天津、北京。

林徽因十四岁随父亲旅欧一年有余,曾就读英国St. Mary's College,并有机会结识欧洲众多学者、作家,后来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联姻。

不久赴美留学,所学美术而志在建筑,终生以此为本职,归国与梁思成先生一起创办了我国大学的第一个建筑系。

建国后还参加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

主要著述:
1、《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诗歌),1931年4月《诗刊》第2期。

2、《梅真同他们》(四幕剧)第一﹑二﹑三幕分别连载于1931年5﹑6﹑7月《文学杂志》。

3、《窘》(小说),1931年9月《新月》月刊第3卷第9期,署名林徽音女士。

4、《平郊建筑杂录》(散文),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3卷第4期。

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歌,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
卷第1期,署名林徽音。

6、《九十九度中》(小说,代表作),1934年5月《学文》第1卷第1期,
署名林徽因。

7、《窗子以外》(散文),1934年9月5日《大公报•文艺副刊》。

8、《清式营造则例》(建筑工具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4年。

二、作品简析
1、创作背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等为宗旨而展开的。

也即对于传统的东西是“破”字当头;同时又大力提倡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文艺思想理论和创作。

林徽因作为深受20年代新月派影响的诗人及30年代京派的代表性作家,其创作风格及流向也显得趋向和贴近这两派。

譬如新月派的“理智节制情感”及“和谐、均齐”的传统东方美学理想;京派的有意和时代性强的重大而尖锐的题材保持某种距离,追求恬静、淡远、含蓄、超脱的审美取向等均在林徽因的创作中有所投射,形成其内敛式的情感发抒方式。

作为一位有社会良知和爱国心的知识女性,林徽因早期所受的新式教育得力于她的父亲。

如在她年少时,父亲“为了让她多观览诸国事物增长见识,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而带她出国考察,使她的创作视域不可能完全局囿于以静态美学对“窗内”的生活世界的观照。

尤其是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结婚后,为搜集古典建筑材料而足迹遍及荒郊野外,极大地拓展了她的生活视域和丰富了她对人生、社会的知识容量。

这自然会影响作者文艺思想的细微变化。

《九十九度中》便是她试着以“入世者”的眼光突破“窗子”对她的局囿,开始打量“窗外”喧嚣的世界。

2、主要内容:《九十九度中》是林徽因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于1934年发表于《学文》的创刊号上。

小说截取了华氏九十九度高温的一天中北平城
内各阶层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表现特定的新旧交替的社会中的人生百态。

在这里,有钱有势的人为庆祝寿辰而兴师动众、挥金如土;穷挑夫和车夫们为了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奔波在滚烫的马路上;官老爷们思量着如何打发生活,如何喂饱肚肠里的馋虫和保养看美女的眼睛;官太太们在衣着上费尽心思,互相攀比、妒忌或者嘲笑;洋大夫、阔老板喝酒打牌大谈疾病预防;穷人们求医无门眼看着邻居走向死亡;大家闺秀和公子哥在娇揉做作的打情骂俏,门外穷人家的丫鬟在期待着祝寿筵席的尽早结束,好“享受”小姐大爷们的残羹冷炙;平常人家的女子追求自由恋爱而不得,无奈的嫁入富人家当填房……在这里,寒暑表中的水银一直过到九十九度的黑线上,人世的喜怒哀乐一同上场,热闹繁乱已经达到了极点,而世态的炎凉不公也达到极点。

人世的美好的愿望与真诚在烦乱中冷却。

3、艺术特点: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是最富有现代性的一篇小说,其现代性既表现在和谐美、以传统为平台的立异创新、无技巧的技巧、对人生的现代性的感悟等方面,也表现在现代动力意识与不确定性的内容断裂和形式断裂(包括"人生横断面"的对照手法、现代反讽手法、电影蒙太奇手法等)上。

林徽因以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以及意识流的运用,理智冷静的将生活的众生相摊于阳光之下。

在《九十九度中》短小的篇章里,潜藏了种种对比:贫穷与奢侈;忙碌奔波与娱乐消遣;婚礼的喜庆与内心的凄凉;场面的热闹繁华与人们的虚伪争斗;气温的闷热与世态的炎凉;以及作者以冷静的笔调抒发的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将一个个深沉的故事不动声色的展现出来,浅尝辄止;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浮出与纸面,不做仔细刻画,却表现出了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启发着读者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