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精神总论
明代的诗歌理论与批评总论

敞开。)
“天没有我德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
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了。”人的灵明成了一切的主宰,而物则
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王艮(泰州学派),狂傲之风,市民化倾向。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二点 四十四分。
2、性灵说、童心说与心学的关系。性灵一词,出现于六朝,如颜
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性灵”一词。杜甫诗歌说:“陶冶
性灵成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作为一种文学理论思潮,明
代诗文批评中的性灵说萌生于隆庆、万历之际。李贽《童心
李梦阳的复古思潮略早于王阳明的良知之学。王阳明曾受复古思
想的影响,后更弦改张,转向自己的内心,提出良知。阳明心 学的出现,是主观对客观的吞没,是内容对形式的颠覆,而从
文学发生上来说,则是性灵说对感物说的取代。具体来说有如
下几个方面: (1)、“本色论”。
嘉靖间崛起的唐宋派文人如王慎中、唐顺之等,与王阳明的思想 轨迹相似,初受复古思想的影响,后接受王学,思想发生变化, 才改而倡唐宋诗文。王慎中曾在南京听王畿讲解王守仁遗说, 遂多有启悟,重视内心的体会、本性的探求。唐顺之提出“本 色”论,( 1)要求为文当有“真精神”,也即“千古不可磨灭 之见”。( 2)当“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他说“真精 神”“非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具千古只眼者,不足以与此。” 其实就是王守仁所倡“虚灵明觉之良知”。唐宋大家“文以明
“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与丘长孺》)汤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中文考研远离尘嚣)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2.兴观群怨3.文质论4.以意逆志5.知人论世6.知言养气7.得意忘言8.“虚静”和“物化”说9.“三表法”10.“发愤著书”11.《毛诗序》12.文气说13.诗缘情而绮靡14.风骨15.六观16.应感17.《体性》18.《情采》19.文以明道20.不平则鸣21.气盛言宜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23.点铁成金24.夺胎换骨25.竟陵派26.肌理说27.理、事、情28.《南词叙录》29.童心说30.“脂评”31.《艺概》32.《饮冰室诗话》33.古雅说:二、简答题: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5.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6.《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7.“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8.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1.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12.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13.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14.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15.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6.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7.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19.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20.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21.简述殷璠的诗歌理论。
22.简述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24.简述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
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
26.皎然的“复变”观。
2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28.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29.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30.简述苏轼的传神论。
31.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诗歌的“壮美”品格及文质相衬、情文并茂发展道路的初步确立——曹植

琳“ 微为繁富” 曹丕 《 ( 与吴质 书》 、 ) 王粲“ 文若 春 与壮 大 的结合 , 以古 人 也谓 “ 安 诗 , 而 不华 , 所 建 辨 华” 曹植《 ( 王仲宣 诔》 、 干 “ )徐 怀文 抱质 ” 曹丕 质而不 俚 , ( 风调 高雅 , 格力 道 劲 。 ( ” 范温 《 溪 诗 眼 潜 《 与吴质书》 、 ) 阮璃 “ 文词英拔” 张溥 ( ( 汉魏六朝 诗宗建 安》 “ 安诸 子, )建 雄赡 高华。 ( 应麟 ”胡
卷四) 刘祯 “ 、 笔气隽逸” 陈祚明《 ( 采菽堂古 沈约《 宋书 ・ 谢灵运传论》 “ 日: 至于建安 , 辨体》 曹 卷七) 所以刘师培先生以“ , 华靡 ” 鲁迅先 、 氏基命 , 二祖 、 陈王 , 咸蓄盛藻 , 甫乃以情纬文 , 以文 诗选》
华 被质 。 的确 , ” 建安 以 前 的 中 国诗 歌 , 体 上 重质 轻 生 以“ 丽 ” 来概 括建 安诗歌 这一 美学 品格 。 总 建安诗歌“ 慷慨 以任气 , 磊落以使才。造怀指 文, 质盛 于 文 , 不 说 先 秦 道 家 文 论 倡 导 “ 素 抱 且 见 不求纤 密 之巧 ; 辞 逐貌 , 驱 唯取 昭 晰之 能 。 ( ” 刘 朴 ” 《 子》 (老 十九章 ) 以“ 色 乱 目” “ , 五 、 五声 乱 耳 ” 事 , 文心雕龙 ・ 明诗》 这种明朗刚健 、 ) 慷慨悲壮 的 ( 庄子 ・ 《 天地》 而主张“ ) 灭文章 , 散五采 ” 《 ( 庄子 勰《
第2 8卷 第 6期
V0 N7 — 5 8 2 1 .6 0 2 o:2 3 6 / . s .6 20 9 .0 0 0 . 2 s
中国诗 歌 的“ 美 ” 壮 品格 及 文 质 相 衬 、 情 文 并茂 发 展 道 路 的初 步 确 立—— 曹植
新教材适用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素质升级检测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
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
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
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
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
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
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
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
“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
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
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_屈光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屈 光本文对意象概念的形成过程、意象概念的界定、意象概念的内涵、意象的分类、意与象之间的联系、意象创造过程中的意识状态、意象的真实性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指出意象理论与意识流理论紧密相关,说明了意象概念能将众多表现手法统摄起来,试图构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体系的粗框架,并希望在鉴赏和创作上具有实践指导功能。
关键词 意象 内意 外意 意识状态 意识流 意象的真实性作者屈光,1945年生,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意境、意识流、意象是三个有关深层文艺心理的课题。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环境互感的抒情艺术氛围;意识流是精神特质,是文本中所呈现的以非理性、非逻辑性为特征的真实心理流程①;而意象是以独特的审美表现创造出的具有双重意义的艺术形象。
对于意象理论的研究,近二十年来间有著述,对意象的概念、意象的分类、意象的组合、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而于本文多有启发。
但是迄今为止的意象理论研究尚远未深入,尚不足以搭成意象理论体系的框架,缺乏对鉴赏和创作的指导功能。
弥补这些不足,正是本文希望能达到的目的。
一、意象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没有系统的意象理论,甚至连古人著述中的“意象”二字,在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上都有不同。
比如,刘勰说:“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②,“意象”指匠人想象中应该切入的点。
王昌龄说:“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③,“意象”指意识所要搜寻的物象,没有寻到,才说“(思)未契意象”。
以上两个“意象”都是名词性词组。
清人叶燮说:“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又说:“划然示我以默会想象之表”④,“意象”与“想象”同义,是动词。
·162·①②③④叶燮:《原诗》内篇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30—31页。
王昌龄:《诗格》,《格致丛书》本。
《文心雕龙·神思》。
参见拙文《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道家思想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张竹坡的《金瓶梅》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基本知识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诗品》: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

《诗品》: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20年第02期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钟嵘的《诗品》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章学诚语)而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双璧”。
这部书以汉魏六朝的五言诗为评论对象,较为系统而又深入地评价了五言诗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体现出的诗学史观、诗歌发生论、诗歌美学和批评方法等都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卒年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有关史料推断,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卒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一生经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
钟嵘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又有书香传统的家庭里,这对他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顺利进人仕途,并且热衷于文学活动都有很大影响。
南朝齐永明三年(485),齐武帝下诏设立国子学,钟嵘以官宦子弟得以人选。
因其好学、有思想、考试成绩优异而得到国子监祭酒卫将军王俭的赏识,并推举他为颍川秀才,出任王国的侍郎,从此钟嵘开始走上仕途。
《诗品》中称呼王俭为“王师文宪”,尊其为师,又称其谥号,可见二人的师生关系非常亲密。
齐明帝建武初(495年左右),钟嵘在南康王萧子琳(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的弟弟)手下任侍郎,此时,他同萧子良召集的“竞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颇有来往。
“竞陵八友”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个文人集团,他们彼此唱和,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和这些人一起谈诗论文,丰富和发展了钟嵘的文学理念。
由齐入梁,钟嵘又做过临川王萧宏的参军(即幕僚),以及衡阳王萧元简、晋安王萧纲的记室(掌管表、章、文书等),因此又有“钟记室”之称。
在政治上,钟嵘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不多。
史书记载,齐明帝当政时,对国家大小事务无不亲自过问,所以朝廷各部门以及郡县的政务都要等候皇帝的旨令来办,这直接导致了官员行政效率低下。
钟嵘当时是王国侍郎,位末名卑,但他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上书皇帝,直言进谏,提出皇帝的责任是颁布政令,量才授官,而不是事无巨細地处处过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國 詩 歌 精 神 總 論
吟 誦 第講 一師 講班 詩 學
•
中國詩歌藝術精神全貌
• 中國古代詩歌不僅僅是一種文學藝術,她 還是中華民族在悠遠的歷史歲月中所選擇的 一種生存方式和表達形式,積澱著整個中華 民族的精神體系、文化結構、思維模式、品 格智慧以及終極價值等等。
一、言志· 性情
八、創體、風格
• • • • • 文心雕龍· 體性 人品與詩品 鍾嶸詩品風格 司空圖詩品風格 雄奇悲壯、豪放飄逸、清麗典雅、自然純 樸、華彩富豔、奇崛險怪……
• 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裁,非关 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 · · · · 诗者,吟 咏情性也。”
二、明道· 觀風
• • • • • 文心雕龍 文以載道 興觀群怨 毛詩序 禮記· 樂本
三、美刺· 中和
• • • • 上官體、沈宋體、西昆體、台閣體 論語 中庸 儒家詩教
四、隱逸、憂患
• 《尚書· 堯典》:“诗言志。” •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孔颖达《诗大序正义 》疏曰:“诗者,人志意之所适也。虽有 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 发见于言,乃名为诗。”“感物而动,乃 呼为志。志之所适,外物感焉。” •
• 《毛诗序》:“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 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 司马迁《报任安书》:“《诗》三百,大抵圣贤 发愤之所作也。” •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 · · ·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 •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华声 ,实义。”
• • • • 憂患意識: 傷 哀 愁
五、造景· 神思
• • • • 二十四詩品 滄浪詩話 造景兩端:境、思 文• • • • 孟子—— 浩然之氣 典論· 論文——文氣說 詩品——風力華彩說 雕龍——風清骨健 陳子昂——風雅興寄 雕龍· 比興
七、詞采、韻律
• • • • 文心雕龍· 情采 樂記 毛詩大序 四聲八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