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精神思修三引其诗彰显精神

合集下载

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修”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思维方式,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宇宙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生命、人生、社会等的思考。

思修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知行合一”的弘扬。

一、“知行合一”思修中国精神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知行合一”。

这是一种要求人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步的理念,也就是说,人们的思想应该与其行为相一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发扬真理、做正义、尊重生命、追求幸福。

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实践为中心,要求人们实践自己所认识到的真理,并将认识转化为行动,从而达到实现和谐、发展、进步的目标。

二、道德至上思修中国精神还强调道德至上。

在这种思想中,人们应该努力遵守传统道德准则,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克服自己的偏激情绪,克服自我利己主义,不断发展道德实践。

这是一种以道德为中心的文化理念,强调以和谐、自律、克制的方式来构建社会。

三、生命可贵思修中国精神还强调生命可贵。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则。

在思修中国精神中,人们应该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大自然,不断地发展意识形态,不断地努力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存水平,不断地发掘个体潜能,以此来促进全体成员的发展。

四、正义与和谐思修中国精神还强调正义与和谐。

在这种理念中,人们应该以正义的方式来衡量行为,不断地发展正义意识,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

正义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要尊重法律、尊重权利、尊重义务,不断地努力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协调关系,最终实现和平、公正、协作的目标。

五、坚定信念思修中国精神还强调坚定信念。

这是一种对真理的信仰和对正义的执着。

它要求人们要坚定地相信真理,勇于面对困难;要执着地奉行正义,不畏惧危险。

它要求人们要勇于发掘真理的真相,勇于实践真理的原则;要敢于承担应尽的义务;要勇于承受时代变迁带来的考验。

思修2018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

思修2018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
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
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 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 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1)团结统一 (2)爱好和平
(3)勤劳勇敢 (4)自强不息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继承民族精神的一切成 果,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 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 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 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 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 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案例:
延安精神(1935年到1948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 创新 ,实事求是 。
西柏坡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严守纪律, 团结一致;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依靠群众,为 民创业;艰苦奋斗,不断革命。实质和核心是: 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第一节
弘 扬 中 国 精 神
中国精神的是兴国强国之魂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 神的统一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道德理想,也称人格理想,指人们在做人方面所向往和追求 的目标。道德与信念密切相关,它是靠内在的信念和社会舆 论来维系的,人的良心就是一种道德信念的形式。一个人认 为自己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形成什么样的人格形象, 学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这是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理想追 求。追求高尚的理想人格,使自己富有人格的魅力,成为一 个为社会所需要、为他人所喜欢的人,既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又是生活幸福的根本。

辽宁专升本思修第三章 中国精神考点

辽宁专升本思修第三章 中国精神考点

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一、选择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2.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4.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5.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

6.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崇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7.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兼相爱,交相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人伦”9.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推崇“真人”、“至人”,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呼吁“新民”10.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11.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12.爱国主义成为动员和鼓舞人们为祖国的生存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旗帜。

13.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14.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15.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16.改革是破除社会发展障碍、激发社会发展活力的引擎,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总结(第三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一、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表现: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古人对理解的不懈追求上。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亦表现在对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二、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内含: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内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的集体意识。

时代精神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伴随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

思修认识之中国精神

思修认识之中国精神

思修认识之中国的精神与“精神”对于媒体带着强烈红色文化标志的“某某领导的重要精神”、“某某文件的重要精神”等等,相信国人早已耳旁生茧。

谈“精神”,对于国人来讲是比其杯面的杯盖上沾走的蔬菜碎屑还要伤感。

与之对应的国情、社会背景表现为文化缺失严重以及国民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和自信缺失。

新中国至今,中国经历了从政治为中心到改革开放的以经济为中心,时至今日方才意识到文化发展的狭隘。

经济与文化的畸形发展伴随着的是利益化思维的高度渗透。

八年前,郎平率领美国队于北京奥运击败了中国队。

彼时的官媒、网媒的“汉奸”、“卖国贼”骂声不绝于耳”。

里约奥运女排绝地反击夺冠,面对这“女排精神”,郎平教练作出回应,“不要一赢球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我们努力的过程。

女排精神一直在,但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郎总的这句话深刻否定了习惯于趋炎附势的人们的价值观。

这种现象并非是从鸦片战争睁眼看世界至今仍进行的“西化”所致,而在于传统的缺失、文化的断层、体制的制约和过分强调“精神”的束缚。

对比台湾、日本、韩国,我们的文化仍是软弱的。

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

从古至今的中国优秀传统,一直是重精神的。

特别是在儒学这种宗教性质文化的长期渗透下,中华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

韩愈用“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来实现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其深沉的民族感召力至今仍存在人们心中。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曾这么说道。

这种精神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文化的沿袭,也包含了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

沿袭传统是回望历史,找到文化的根;谈时代精神是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未来的展望;强调爱国主义则是让人们找到归属,得到认同感、尊严与荣誉共同感。

但人们对政府、官媒提出的“精神”往往表现冷漠,这体现出人们对存在诸多问题、不重视传统的官方的冷遇。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思修考点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精神的表现有:●①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②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兼相爱,交相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③对品格养成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教化的目的“明人伦”,是培养有道德的人,而且提出了“改过”“慎独”“重行”“内省”“自讼”“居敬”等行之有效的修养方法。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伟大创造精神●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伟大工程●伟大奋斗精神●开拓辽阔海疆;开垦广袤粮田;治理大江大河●战胜自然灾害;建设城镇乡村;发展各类产业●伟大团结精神●共同保卫祖国、抵御外辱●伟大梦想精神●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国国家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气质,它包括仁爱、谦虚、勤勉、节俭和克己奉公等价值观以及儒家、道家和佛教等传统哲学观。

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精神的根源,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精神体现出的仁爱是永恒不变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行动和语言上,无论是朝廷对民众的治理,还是个人对家庭的精神支持,都充满了仁爱的气息。

谦虚是中国精神里的一项美德,它强调在个人成长方面要做到尊老爱幼、有礼貌、谦虚避开傲慢,这样才能保证和谐和平。

其次,勤勉是中国精神的一大特点,它主要体现在人们致力于自己的职责、尊重劳动、感恩主人和以勤奋求实的精神上。

勤奋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使人们享有令人满意的成就感,这也是中国精神里一大特色。

同时,节俭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

节俭体现在节约资源、爱惜粮食和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

教育部也重视节俭的重要性,并将其摆在提倡全民教育的社会意识中。

节俭不仅能有效改善家庭财务状况,还能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克己奉公是中国精神的一大特点,它要求人们要优贤近贤、有序爱民、负责行事,并遵守法律制度。

克己奉公的精神也体现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中,将节制自我放第一位,将忠诚诚实放第二位,明辨是非和脚踏实地放在最后。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是一种经过多个历史时代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它包括了仁爱、谦虚、勤勉、节俭以及克己奉公等一系列价值观念。

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发展。

因此,推崇这种中国精神有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人民的共同进步。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思修名词解释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指中华文化的核心,它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仰、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的集合体。

它激励着中华民族建立文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致力于实现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

从公元前2000多年的西周时期开始,中国精神就正在快速发展,受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军事政治变革和道家儒家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获得了非常强大的推动力。

首先,中国精神重视仁、义、礼、智和信仰,认为这些是正义、礼节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

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来培养自我约束的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中国精神重视和谐,认为民族的和谐是获得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追求仁慈、平和、包容和无私。

中国精神强调民族的大同,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基于团结合作和谐一致。

最后,中国精神强调信仰,认为信仰是人们追求真理和道德完美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它敦促人们坚持正义,勇于创造和实现一个和谐的世界。

总之,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财富,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它是中华文明的元素,也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中国精神让中华民族拥有美好的未来,也让人们活得更加精彩。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中国精神思修三引其诗彰显精神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
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
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系题二首,此为第二首。

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

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赏析】
林则徐的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是温总理常引用诗
词中较多的一首。

xx年的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 __作为新任__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正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作为其履职的誓言,开始了10年的总理任期。

xx年, __再次在“两会”的记者会上提及此诗句:“我曾面
对大家立过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
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在xx年3月14目的“两会”记者会上评价自己的工作时,温总理再次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表达其“人民公仆”的信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温总理对这两句诗的喜爱和这两旬诗的深远意义。

林则徐的这首诗从诗体上看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则是一首咏怀诗。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

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抒怀,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这首诗最感人的当数颔联,这一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诗中的颈联最有意蕴,这一联从字面上看似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顷波澜。

“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
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

亦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

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

”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有鲜明的特点,它对仗工稳而灵活,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

“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

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