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神经科学视角下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变化

合集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问题与挑战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问题与挑战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问题与挑战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问题与挑战,揭示了这一阶段所面临的多样化而复杂的挑战。

首先,青少年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社会、家庭和教育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青少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群体居多,其需求与特点各异。

社会结构的变化,也使得传统家庭角色与关系发生了动态的改变,这进一步增加了青少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其次,青少年在身份认同和社交关系方面面临独特的挑战。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的重新界定,常常成为性别、种族和社会背景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此外,由于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青少年在建立和维护社交关系时面临着新的困惑和压力。

第三,教育与就业问题也是青少年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与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青少年不仅要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还必须掌握各种技能和能力,以满足未来的就业需求。

因此,教育制度与职业指导的不足成为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矛盾点。

最后,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青少年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和社会期望的增加,青少年面临着焦虑、抑郁、自卑和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对个体自身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针对这些挑战,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框架。

通过分析社会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制度层面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改革建议,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群体行为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青少年群体行为、社交网络和社会化过程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青少年问题的本质,并为相关干预和支持提供依据。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叛逆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叛逆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叛逆问题研究作者:陈思璐郭晓蓓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3期摘要: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既是身体发育、智力成长的高速时期,也是从未成年向成年过度的转折期,同时还是最容易产生困惑并且导致各种不良问题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一旦因为叛逆产生偏差的行为和心理,极易引发日后更为严重的越轨行为和社会问题。

在此,可以藉由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予以介入并解决,帮助青少年平稳、健康的度过这一时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青少年;叛逆问题导致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家庭和学校环境因素。

而要改善青少年的叛逆问题,需要家长、老师以及同龄群体的合作,以进行系统性干预和综合性干预。

青少年叛逆问题一直是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叛逆问题,帮助广大青少年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并且培养其健康的思维和观念。

一、青少年叛逆的主要原因青少年产生叛逆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生理发育与心理成熟不一致、独立生活能力与自立能力不一致亦或青春期自主思想的萌芽等,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自身因素首先是智力与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普遍处于形式運算阶段,其感觉和知觉越发灵敏,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也显著增强。

但由于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不够深,导致其缺少社会经验而显得并不成熟,往往容易出现认知偏差,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容易走向极端,并产生一系列负面情绪。

其次是自我意识的形成。

青少年普遍喜欢思考、质疑与争论,这说明他们的独立意识在这一时期显著增强,希望周围人以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对待自己。

但是在实际中,青少年又往往对家庭和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就使得内心的独立性与现实的依赖性产生矛盾,继而成为叛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外界因素首先是学校教育方法。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较为敏感,在这个时期若是教育者不注重青少年的需求,一味地采取强制性手段而不尊重青少年。

同伴在场使青少年更爱冒险: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证据

同伴在场使青少年更爱冒险: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证据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7), 897-904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0.107107Peer Presence Makes Adolescents MoreRisk Taking: Evidence from Brain ScienceResearchDanli Cheng1, Kai Dou1,2*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2Research Center of Adolescent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School of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Received: Jun. 3rd, 2020; accepted: Jun. 20th, 2020; published: Jul. 1st, 2020AbstractAdolescence is a high incidence period of impulsive risk-taking. Engaging in risk-taking behavior will pose a great threat not onl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eenagers, but also to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eer presence exacerbates teenagers’ risky deci-sions than being alone. According to two-system model and triangular model, neuroscience stu-dies have also found that peer presence may influence adolescent risk-taking behavior by en-hancing reward sensitivity and reducing the level of cognitive control. Future research can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brain mechanism of peer presence influencing risk-taking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ural dynamic network, further standardize peer presence manipul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localization study of adolescent risk-taking behavior.KeywordsPeer Presence, Adolescents, Risk Taking, Neural Mechanism同伴在场使青少年更爱冒险:来自脑科学研究的证据程丹俐1,窦凯1,2*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广东广州2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广东广州收稿日期:2020年6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1日*通讯作者。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心理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心理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心理也在慢慢变化。

而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其心理健康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与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密不可分。

本篇文章将从社会学的视角来剖析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探索其成因并提供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启示和参考。

一、社会文化因素对青少年心理产生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群体中,人类生存和活动所处的具体生态环境、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以及这种环境所孕育的社会文化条件。

不难看出,这种环境与青少年的成长密切相关。

家庭、学校、朋友、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等,均是社会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家庭环境的稳定、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幸福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经济状况等,都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过渡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发展。

同时,学校里的课堂环境、同学关系、老师的教育方式等因素,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影响。

3、社交媒体因素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

青少年作为生活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更是离不开社交媒体。

正如钱颖一所讲,我们的休闲娱乐、交友、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在手机和互联网上一步到位。

然而,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使青少年受到各种抢夺注意力的信息影响,容易出现焦虑、孤独、学习压力等负面情绪。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症状与成因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情绪和行为两个方面。

根据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等实地调研数据,有以下常见表现:1、情绪问题青少年情绪问题比较常见,包括抑郁、焦虑、孤独、自卑、叛逆等。

青少年冒险心理的发展:多观点回顾

青少年冒险心理的发展:多观点回顾

青少年冒险心理的发展:多观点回顾作者:王维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回顾了三种研究青少年冒险心理发展的观点。

其中认知发展研究了决策能力的发展对于冒险的影响;情绪发展研究主要关注情感决策和情绪调控的影响;而社会发展研究倾向于研究亲子关系、父母教育策略、同伴关系等对于青少年冒险心理的影响。

虽然以上部分的研究依然相对独立,但未来将出现整合的趋势。

关键词冒险发展决策情绪管理社会化冒险心理发展的研究经常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分析冒险行为率,或者采用人工实验室任务,模拟儿童和青少年实际上会遇到的风险。

上述的方法各有长短,人们应该重视这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

1 认知发展和冒险传统上,认知发展的研究假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相比具有更低的认知精通和熟练程度。

例如,研究证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有着更好的理解能力、更有效的策略、更快的加工速度,更强的记忆策略和元认知技能。

以上每一种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有可能增加个体参与冒险的倾向。

然而,近年来对于冒险认知发展研究主要转向了决策技能的发展,行为决策是目前最热点的研究领域。

认知冒险理论致力于探索冒险和赌博情境下的选择趋势,将感知的合理性、冒险概率及其所产生的后果相联系起来。

沿着这条主线,认知发展研究尝试通过对冒险技能的分析,去解释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分析冒险。

人工实验室任务能够识别个体的冒险发展水平,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可以表现出更良好的冒险决策能力,但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影响了儿童时期的冒险认知的发展。

近来的研究认为4至6岁的儿童已有了运用直觉过程分析概率的能力,这可能是早期的冒险评价能力的雏形。

另一些研究建议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可能影响了冒险行为,例如有认知缺陷的青少年更加倾向于参与冒险。

许多其他的关于估计冒险不良后果概率的研究中,关注青少年冒险的有效性,暗示着儿童青少年时期冒险知觉和概率估计能力的发展是有限的。

在这种观点下,目前尚不清楚认知发展与冒险发展间的关系。

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中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他们容易从事冒险行为的时期。

这种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受伤的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很多人认为,青少年冒险行为是由他们对危险的诱惑所引起,但事实上,这种行为与他们大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大脑皮层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大脑皮层仍在发展中。

这是与思考、规划和决策有关的区域。

由于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因此他们很难理智地权衡冒险行为的利弊。

他们更可能专注于当前的刺激,而不是远期的后果。

2. 神经递质的发展
神经递质(神经对神经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的数量和质量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青少年的神经元连接和神经递质生成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强,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信息时更容易从事冒险行为。

尤其是与奖励相关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被发现对青少年参与冒险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3. 社会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行为也会受到社会影响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来自于同龄人的压力,也可能来自于媒体的影响。

青少年特别容易受到自我的身份认同压力和社交比较影响。

结论
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并不是单纯地受到对危险的诱惑所驱动,而是与他们大脑和神经递质的发展以及社会影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了解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大脑的变化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提供帮助和指导。

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教育现象学考察

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教育现象学考察

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教育现象学考察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教育现象学考察导言:在当今社会,青少年冒险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教育现象。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和身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冒险行为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刺激和快乐,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危险。

本文将从教育现象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冒险行为进行考察,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对青少年发展的启示。

一、冒险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冒险行为指的是故意违背常规、冒险尝试或者以自己身体、财产、安全为代价来获得刺激和快乐的行为。

冒险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冲动和无畏:青少年往往冲动、无畏地去尝试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行为,如攀岩、滑雪、跳伞等。

2. 探索和求知:青少年冒险行为反映了他们对未知事物和新经验的求知欲望,他们希望通过冒险行为来探索自我和世界。

3. 自我价值感的建立:通过冒险行为,青少年可以获得自我挑战的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二、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因素1. 生物因素: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血液中的荷尔蒙水平以及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冒险倾向。

2. 家庭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会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当父母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冒险活动,提供适度的支持和指导时,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更有可能得到合理引导。

3. 同伴关系: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同龄人中有冒险者,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其影响。

4. 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也会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媒体、电影以及其他大众文化作品中的冒险英雄形象往往会引发青少年的模仿和追求。

三、青少年冒险行为对其发展的启示青少年冒险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风险和危险。

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冒险行为有以下启示:1. 激发潜能:冒险行为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潜能,使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成长。

2. 培养勇气和坚韧:冒险行为让青少年学会面对困难和危险,培养勇气和坚韧的品质。

神经社会生物学视角下的男女行为差异研究

神经社会生物学视角下的男女行为差异研究

神经社会生物学视角下的男女行为差异研究在人类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行为和认知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男女行为差异的本质和起源,神经社会生物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研究视角。

本文将从神经科学、社会因素和生物学角度探讨男女行为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所在的意义。

一、神经科学的角度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男性和女性在大脑皮层的厚度上有所不同。

研究发现,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具有更大的大脑体积,并且这种差异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

另外,性激素也对大脑结构和功能产生着影响。

雄激素如睾丸酮可以促使脑细胞的连接增多,而雌激素如雌二醇可以增加脑区域的代谢活动。

这些差异在性别差异的形成和维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女性大脑的海马体和扣带回(cingulate gyrus)区域较大,并且与情感和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通路更为活跃。

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在情感表达和情感记忆方面更为敏感。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除了生物学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男女行为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社会期望对个体的行为、兴趣和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许多文化中,男性被期望在竞争和领导方面表现出色,而女性则被期望在社交和情感方面表现出色。

这些社会压力和期望可能导致男女在兴趣选择和行为表现方面出现差异。

研究发现,男性对于工具和机械方面的兴趣更为突出,而女性对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的兴趣更为突出。

这种差异可能与社会角色的塑造和社会期望的影响有关。

三、生物学角度的解释神经社会生物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探讨男女行为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这些差异可能起源于进化过程中的选择压力。

例如,男性在竞争中往往表现出更强大的身体力量和空间感知能力,这与他们在狩猎和保护领地方面的角色有关。

而女性在照顾后代和社交互动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这与她们在繁殖和社交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关。

另外,性激素在形成男女行为差异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神经科学视角下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变化李萍;马伟娜【摘要】青春期是个“疾风骤雨”的时期,相对于其它时期,容易出现冒险行为.社会神经科学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研究目标是了解社会过程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机制并且利用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启发和完善社会过程和行为.在社会神经科学领域,学者们开始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行为实验等方法研究青少年早期至成年早期之间的大脑结构变化,寻找童年期至青春期冒险行为上升以及青春期至成年期冒险行为下降的变化机制.文章对社会神经科学解释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变化机制进行了文献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结和展望.【期刊名称】《健康研究》【年(卷),期】2011(031)006【总页数】4页(P435-438)【关键词】青少年冒险行为;社会神经科学;多巴胺;心理社会成熟度;同伴影响【作者】李萍;马伟娜【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浙江杭州3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8.2+5青少年时期是指从11岁至20岁的人生发展期,分为青少年早期(11~14岁)、青少年中期(15~17岁)和青少年晚期(18~20岁)。

它是个多变的时期,因为青少年的荣辱观、价值观等还不稳定;辨别是非能力低;精力旺盛,情绪易激动,易受暗示,抵御诱惑能力差,因此容易做出冒险行为。

所谓青少年冒险行为就是青少年在其个人意志下所从事的行为,该行为可能对健康带来某些不确定的负面影响[1]。

如偷窃、校内斗殴、赌博、破坏公物、吸烟、酗酒、上网成瘾、盲目减肥、过早性行为等。

相对于其它时期,青少年时期冒险行为为什么明显增多,而到成年早期为什么明显减少,以往研究对该问题的回答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当来探讨其根源,对青少年自身生理变化和同伴影响并未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社会神经科学的观点来探讨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变化机制和发展轨迹。

社会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目标是了解社会过程和行为的生物学机制并且利用生物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启发和完善社会过程和行为的理论。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开始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其它影像技术研究童年期至成年期的大脑结构变化和功能变化,并将其与行为联系起来解释冒险行为变化的现象。

1.1 青春期多巴胺系统的重塑多巴胺由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

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与上瘾有关。

多巴胺也是大脑的“奖赏中心”,又称多巴胺系统。

多巴胺系统在青春期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很有可能塑造了社会情绪发展过程[2]。

因为多巴胺对情感和动机的调节起关键作用,而社会和情绪信息加工依赖情感和动机过程编码的网络基础,因此多巴胺对社会情绪发展有间接作用。

情感和动机过程编码的网络关键区包括:杏仁核、伏隔核、眼窝前额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和颞上沟[3]。

这些区域参与社会信息加工,包括识别、社会判断和社会推理等。

当青少年遇到社会刺激时,这些区域容易被激活,且与奖赏敏感性区域重叠,如腹侧纹状体和内侧前额叶区[4]。

多巴胺系统在出生后开始增加,在9或10岁时纹状体和前额叶皮质中的多巴胺受体密度开始下降,随后多巴胺重塑,虽然青春期多巴胺受体密度暂时减少,但前额叶皮质的多巴胺神经感应增强使其活跃程度比其它时期明显更高,对大脑奖赏环路有促进作用,感觉寻求上升,促使青少年出现更多冒险行为[5]。

有研究表明,在预期冒险后果时,儿童更关注消极结果,青少年则更关注积极结果,这是由于执行冒险任务时伏隔核活动增强引起的结果[6]。

1.2 青春期荷尔蒙增加青春期的神经生理和行为功能的有些变化与激素有关。

研究发现性腺类固醇影响边缘系统结构(包括杏仁核和伏隔核)中荷尔蒙的受体增殖,进而影响社会信息回忆和社会联系[3]。

早熟青春期的荷尔蒙对感觉寻求的影响可能比其它时期更强烈,研究表明,犯罪、吸烟、饮酒、药物、毒品和初次性行为的年龄明显降低[7]。

荷尔蒙不仅对社会联系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和记忆影响也很大。

相对于儿童和成年,青少年面对相同情境或社会信息时,边缘系统、旁边缘系统和内侧前额叶活跃度增强[8],情绪易唤醒,很在意他人的评价,而认知控制系统并未成熟,不能对其进行调节,因此容易出现冒险行为。

1.3 感觉寻求增强对于感觉寻求现象的研究始于感觉剥夺实验,研究表明人需要有不断的刺激输入,刺激贫乏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从而M.Zuckerman最先提出“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是指对多变的、新异的、复杂的和强烈的感觉和体验的寻求,通过以生理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冒险行为来获得这些感觉和体验的愿望[9]。

从定义本身可以看出,感觉寻求与冒险行为的出现之间密切相关,而且从感觉寻求的毕生发展趋势来看,感觉寻求在个体从幼儿到成人前期这一成长过程中呈上升趋势,大约到15岁达到顶峰,进入成人期后,感觉寻求水平开始下降。

感觉寻求等行为对进化有重要作用,冒险能使人在危险中幸存,还能使人们在“性淘汰”过程中显示优势,因此,他们乐于冒险,是获得和保持较高社会等级的一个策略。

甚至在当今社会,统治欲望和攻击性强的男孩更能得到青春期女孩的青睐[10]。

在现实生活中,青春期的男性冒险行为频率大于女性,而在冒险行为的实验室研究中并无差异。

但整体而言,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青春期冒险行为水平明显高于成年期。

1.4 心理社会成熟度低 Steinberg等人抽样研究了935名10~30岁(分为青少年早期,青春期,成年早期)的冒险行为的发展差异。

调查研究表明,冒险偏好、感觉寻求、报酬敏感性与年龄成倒U型的关系,13~16岁达到顶峰;而前途定位、冲动控制、抵制同伴影响、惩罚敏感性在10~20岁之间发展缓慢,即心理社会成熟度低,因此青少年容易出现冒险行为。

1.5 同伴影响关于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中易出现冒险行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青少年与同伴共处的时间长于成年人同伴共处的时间。

二是同伴在场激活了参与奖赏加工的脑区,驱使青少年感觉寻求更强烈。

为了验证同伴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促进作用,研究者对3个年龄群体(青少年、青年人和成年人,平均年龄分别为14岁、20岁和34岁)在单独一人和同伴在场的环境中研究同伴对冒险行为的影响,被试需完成驾驶游戏等[11]。

结果表明,实验环境出现主效应,单独一人时,年龄群体的冒险行为无显著差异,而同伴在场时,青少年冒险行为出现倍增,且青年人的冒险行为增加了百分之五十,而中年人则无变化;性别出现主效应,男性冒险行为多于女性。

该研究的fMRI数据表明在驾驶游戏时,同伴在场激活了一些脑区,即青少年大脑内侧额叶皮质、左侧腹侧纹状体、左侧颞上沟和左侧内侧颞叶结构活动增强。

也就是说同伴在场激活了社会情绪网络,使得情绪容易高涨,更具冒险倾向,引起更多冒险行为。

而单独一人时,这些区域并未得到激活。

研究还表明,同伴对任务或行为的态度很重要,同伴接纳比同伴拒绝更能激发参与奖赏的脑区(如,腹侧被盖区,杏仁核结构和腹侧苍白球)。

社会信息加工的神经环路和奖赏加工区域的重叠能够用来解释同伴在场时青少年冒险行为明显增加[12]。

2.1 认知控制系统结构成熟有研究发现青春期大脑结构中有三个重要变化。

第一,青春期大脑前额区的灰质减少,即出现突触消减(未使用的神经连接则退化死亡)[13]。

突触消减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前期至青年早期这段时间,与冒险行为有关的基本信息加工(工作记忆、流畅性)和逻辑推理在16岁至20岁左右得到较大提高[14]。

第二,前额皮质白质增加,即神经纤维出现髓鞘化,前额皮质连接性的提高增强了各种执行功能,如反应抑制、提前计划、风险和报酬权衡,并且可以同时考虑多个信息源。

这些功能的增强贯穿整个青春期直至20多岁[15]。

第三,各个脑区白质得到增殖,皮质之间、皮质和皮层下区之间的连接变得紧密,特别是前额区和边缘系统以及旁边缘系统更加紧密。

包括眼窝前额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背侧前额叶皮质、颞上沟、杏仁核、伏隔核和海马之间连接,这些脑区连接性的增强提高了情感和认知间的协调性,也促进了情绪和社会信息加工、认知控制加工,即心理社会成熟。

一直发展到30岁早期。

Steinberg L等[16]研究了10~30岁童年期至成年早期的一般智力和心理社会成熟度的发展过程,一般智力指的是工作记忆、数字广度、语言流畅性等的总成绩,心理社会成熟度指的是冲动性、风险认知、感觉寻求、未来定向、抵制同伴影响的总成绩。

一般智力从12岁开始迅速发展,在16岁接近成人水平;而心理社会成熟度在10~20岁之间几乎无变化,大约从21岁才开始迅速发展直至30岁仍在发展。

2.2 大脑连接性增强和抵制同伴影响的发展一是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网络形成了更多、更远、更致密的交互式连接;二是皮层(尤其是前额叶对低位皮层及皮层下结构的信息)抑制功能增强了,青年早期主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廓出,元调节能力形成,各种执行功能得到增强。

研究表明同伴在场对冒险行为的影响到青少年晚期(20岁左右)还明显存在[11]。

关于大脑结构和功能与抵制同伴影响的关系,研究者使用fMRI分析43个10岁儿童在情绪唤醒视频(生气的手部动作或生气的脸部表情)中的脑电研究,发现不易受同伴影响的被试,在前运动皮层(用来知觉他人的动作)活跃程度明显更高,易受同伴影响的被试在动作加工区和背侧前额叶皮质(做决策)的连接度明显更高。

这些结果表明易受同伴影响的青少年,不擅于抑制愤怒反应,另一个研究发现12~18岁的青少年抵制同伴影响的脑区连接性增强,前运动和前额区的功能连接越好,抵制能力越强。

3.1 青少年冒险行为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探讨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变化及其相应的脑机制 (1)儿童期至青春期冒险行为增多是因为社会情绪系统易被唤醒。

研究证实这与感觉寻求大幅度增加、大脑社会情绪系统中多巴胺路径重塑引起奖励显著和奖励敏感性的上升有关,又伴随着荷尔蒙明显增多而变化,也容易受在场同伴激惹去冒险。

(2)青春期至成年期冒险行为下降是因为认知控制能力提高。

一是认知控制系统的成熟,即前额皮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加强了个人制定长期计划和抑制冲动行为的能力。

二是大脑皮质连接性促进了认知和情感的协调性,使得人们面对社会和情绪信息时能更好地调节情绪,作出理性的推理和慎重的决策。

3.2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神经生物学变化和行为变化同时发展是事实,但只能认为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对于大脑结构变化及其与冒险行为的关系有待深入探究,如研究发现青春期冒险行为的增多与性激素有关,那么成年期之后神经递质的发展性变化可能会改变感觉寻求和报酬敏感性,使其冒险行为下降,这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可以尝试采用纵向研究方法探究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来寻找行为与脑机制的直接联系的证据是将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