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微因最经典中篇散文
林徽因散文精选

林徽因散文精选林徽因,一位杰出的现代女作家、建筑师和设计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女性的先驱。
她的散文作品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富有内涵和哲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精选林徽因的几篇代表作,让您感受她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
一、《蝴蝶夫人》《蝴蝶夫人》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寓言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关于爱与自由的故事。
林徽因通过蝴蝶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追求梦想和独立人格的渴望。
她将蝴蝶与女性的命运相比较,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
这篇散文激发了读者反思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呼吁女性敢于追求自我,展翅飞翔。
二、《城市与家园》《城市与家园》是一篇反映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对比的散文。
林徽因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描述了家乡的美丽与宁静,反而城市的喧嚣、浮躁和污染使她感到厌倦。
她对于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人的流失、家庭和亲情的疏离感到痛心,呼吁人们保持对家园的热爱和关怀,珍惜乡愁与乡情。
三、《孤独与沉默》《孤独与沉默》是林徽因笔下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她通过对自己孤独与沉默的体验的描写,展示了一个强大而富有智慧的女性内心世界。
她在孤独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个人的价值,她抛弃了传统女性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这篇散文鼓励人们在孤独面前坚持自己、坚持信仰,并勇敢面对困境。
四、《绿酒窝》《绿酒窝》是林徽因温柔深情的散文之一,她借助酒窝这个小小的细节,表达了对于真爱和美好的向往。
她把爱情比喻成一杯美酒,幸福的人上满了酒窝。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告诉人们爱情是需要用心去呵护和经营的,而真爱才是最有价值的。
五、《风景遥远处》《风景遥远处》是林徽因笔下一篇富有哲思的散文。
她在文中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她认为,风景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人类内心的寄托。
她呼吁人们多去欣赏自然美景,通过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力量。
以上所选的林徽因散文作品仅仅是她众多作品中的一部分,但无疑体现了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散文全篇

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散文全篇
林徽因是一位文学家、建筑师、设计师,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但她仍然一直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在林徽因的成名作《若只如初见》中,她描写了一段时光荏苒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写出了一个人在时光流转中寻求爱和追求美好的精神旅程。
林徽因在这篇文中表达了对爱情、生命和美好的向往和渴望。
林徽因在文中用“若只如初见”来感叹人生的短暂,她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一句话表达了她对青春逝去和光阴流转的感慨和忧伤。
青春短暂,时间匆匆,如果人生可以永远停留在初见的那一刻该有多好。
但是人生不可能停留在初见那一刻,时光流转,人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所以林徽因在文中以一种悲怆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在文中,林徽因还写到了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她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一句话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不放弃的态度。
虽然时光流转,过去的爱情已经成为了回忆,但是林徽因仍然对爱情怀有憧憬和向往。
最后,林徽因以一种激昂的口气写下了最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一句话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她认为,人生应该要像初见那样充满热情和活力,不要让岁月的风雨磨去我们的锐气和朝气。
总结来说,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这篇散文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启迪着无数的人。
人生短暂,我们不应该沉迷于凡事的得失,而是应该拥有一颗朴素而纯净的心,用爱和美好去填补我们生命中的空缺。
林徽因的散文三篇

林徽因的散文三篇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林徽因的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林徽因的散文一:蛛丝与梅花真真地就是那么两根蛛丝,由门框边轻轻地牵到一枝梅花上。
就是那么两根细丝,迎着太阳光发亮……再多了,那还像样么。
一个摩登家庭如何能容蛛网在光天白日里作怪,管它有多美丽,多玄妙,多细致,够你对着它联想到一切自然造物的神工和不可思议处;这两根丝本来就该使人脸红,且在冬天够多特别!可是亮亮的,细细的,倒有点像银,也有点像玻璃制的细丝,委实不算讨厌,尤其是它们那么洒脱风雅,偏偏那样有意无意地斜着搭在梅花的枝梢上。
你向着那丝看,冬天的太阳照满了屋内,窗明几净,每朵含苞的,开透的,半开的梅花在那里挺秀吐香,情绪不禁迷茫缥缈地充溢心胸,在那刹那的时间中振荡。
同蛛丝一样的细弱,和不必需,思想开始抛引出去;由过去牵到将来,意识的,非意识的,由门框梅花牵出宇宙,浮云沧波踪迹不定。
是人性,艺术,还是哲学,你也无暇计较,你不能制止你情绪的充溢,思想的驰骋,蛛丝梅花竟然是瞬息可以千里!好比你是蜘蛛,你的周围也有你自织的蛛网,细致地牵引着天地,不怕多少次风雨来吹断它,你不会停止了这生命上基本的活动。
此刻……“一枝斜好,幽香不知甚处,”……拿梅花来说吧,一串串丹红的结蕊缀在秀劲的傲骨上,最可爱,最可赏,等半绽将开地错落在老技上时,你便会心跳!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
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炉火都能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
记起了,也就是说到梅花,玉兰。
初是有个朋友说起初恋时玉兰刚开完,天气每天的暖,住在湖旁,每夜跑到湖边林子里走路,又静坐幽僻石上看隔岸灯火,感到好像仅有如此虔诚的孤对一片泓碧寒星远市,才能把心里情绪抓紧了,放在最可靠最纯净的一撮思想里,始不至亵渎了或是惊着那“寤寐思服”的人儿。
那是极年轻的男子初恋的情景,——对象渺茫高远,反而近求“自我的”郁结深浅——他问起少女的情绪。
林徽因经典散文欣赏:窗子以外

林徽因经典散文欣赏:窗子以外林徽因经典散文欣赏:窗子以外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铁纱窗以外,话可不就在这里了。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风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你站起来,穿上不能算太贵的鞋袜,但这双鞋和袜的价钱也就比——想它做什么,反正有人每月的工资,一定只有这价钱的一半乃至于更少。
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散文全篇

林徽因人生若只如初见散文全篇林徽因,一个优秀的中国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故事与传奇。
而她的名言“人生若只如初见”,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林徽因的一生经历了爱情、事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风风雨雨。
她与徐志摩的相遇,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一刻。
初识时的激动和心动,仿佛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
那种初见时的感觉,让她认识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美妙。
她在《初见》散文中写道:“人生中难得有这样的一种宽静;难得有这样的一种孤独;难得有这样的一种与世无争的自由。
”初见时的感动,让她深深明白了爱情的珍贵,也让她坚守了对徐志摩的深深思念。
人生若只如初见,意味着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和对真诚的热爱。
林徽因是一个热情洋溢、真诚坦率的人。
她在文中写道:“初见似乎预感着整个未来”,这种敏感和预感,让她在生活中总能捕捉到一些美妙的瞬间。
她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美和诗意。
她追求的是内心的丰盈和情感的强烈,而不是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
她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文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人生似乎有无穷的美,只要你能用一种初见的心情去感受它”。
这样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纯真而热爱生活的心灵,才能真正体味到生命的美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意味着对待事物保持初心与热情。
林徽因是一个有着追求完美的艺术家。
她对待设计、建筑和文学等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孩童般的热情与纯真。
无论是设计一间简朴而温馨的住宅,还是创作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她总是倾注了全部的心力与热情。
她在文中写到:“我惊叹过,昔日的心情如今仍可呈现。
”这种对待事物的热情和初心,让她的作品充满了灵动和艺术的魅力。
人生若只如初见,最重要的是对爱情坚守和执着。
林徽因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女性,她与徐志摩的爱情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
她对于初见时的感动和思念,始终牢牢地放在心中,成为她一生中最深沉的情感。
她在文中表达了对徐志摩的思念与心痛:“初见时的兴奋一去,思念与痛楚才随之而至”。
她的坚守和执着,以及对爱情的追求,让她的人生充满了意义与价值。
《窗子以外》赏析

林徽因《窗子以外》文本解读《窗子以外》属于生活杂感类的散文,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
既可以冲破表达方式的局限,也有着选材上的充分自由,甚至可以拥有审美上的独特个性等。
但,散文也讲究“形散神聚〞,也讲究“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
阅读散文要求依循文学作品的本质规律,寻找解读文本的“达芬奇密码〞。
首先,破“题〞。
“窗子以外〞四个字值得玩味。
“窗子〞是个富有诗意的意象,曾有一句话说“上帝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窗子〞无疑代表了美好和希望。
人们可以在窗子以温暖的世界去窥探窗外的秘密,、草地、新鲜的空气,似乎都可以通过窗子伸手可触。
作者要写“窗子以外〞的新奇抑或美丽吧?!然而,很快我们就发现,作者所写的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我们沿着“窗子〞这条线索看下去,发现作者是由自家的“铁纱窗〞写起,又写到玻璃窗、扇形的六边形的窗子,最后写到“无形的窗子〞。
像很多哲理散文那样,作者由“实〞入“虚〞,赋予“窗子〞以更丰富的涵。
然而,“窗子〞的涵不是凭空参加其中的,而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悟、感情、感受、感觉融注其中的。
所以,为了读懂“窗子〞,还必须仔细品味作者的“情〞,走进作者的心境。
郭风曾说:“阅读散文佳作就像倾听哲人睿智的絮语,心灵会承受到雨和一般的滋润和照耀。
〞阅读文学作品要走进去,用心灵去“悟〞,就如同阅读“天秋木叶下〞就会于心头生出凛凛的秋风来。
作者开篇信笔写来,继而描写了窗外的几个人,写他们“黯黑〞“褪色〞的头巾,吸着“旱烟〞,还隐约听见“几段梆子的声调〞,简单的几行字就勾勒出形象,甚至可让人猜度出其身份;也极细腻,甚至那“兰花烟的香味〞也随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
作者的表示极为平淡,似乎是在拉家常,但接着作者发出感叹:“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作者的慨叹不是没来由的,定然与那“铁纱窗〞外的几个人有关!在下文中,我们似乎发现了端倪:作者先说“你并不是不能看到〞(第四段),后又说“可是你如此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名家散文】林徽因:彼此

【名家散文】林徽因:彼此【名家散文】林徽因:彼此那陌生的城市,在地图上指出时,你所经过的同他所经过的也可以有极大的距离,你同他当时的情形也可以完全的不相同。
但是在这里,个别的异同似乎非常之不相干;相干的仅是你我会彼此点头、彼此会意,于是也会彼此的笑笑。
朋友又见面了,点点头笑笑,彼此晓得这一年不比往年,彼此是同增了许多经验。
个别地说,这时间中每一人的经历虽都有特殊的形相,含着特殊的滋味,需要个别的情绪来分析来描述。
综合地说,这许多经验却是一整片仿佛同式同色、同大小、同分量的迷惘。
你触着那一角,我碰上这一头,归根还是那一片迷惘笼罩着彼此。
七月!这两字就如同史歌的开头那么有劲八月,九月带来了那狂风,后来,后来过了年那无法忘记的除夕又是那一月、二月、三月,到了七月,再接再厉的又到了年夜。
现在又是一月二月在开始......谁记得最清楚,这串日子是怎样地延续下来,生活如何地变?想来彼此都不会记得过分清晰,一切都似乎在迷离中旋转,但谁又会忘掉那么切肤的重重忧患的网膜?经过炮火或流浪的洗礼,变换又变换的日月,难道彼此脸上没有一点记载这经验的痕迹?但是当整一片国土纵横着创痕,大家都是“离散而相失......去故乡而就远”,自然“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跖”,脸上所刻那几道并不使彼此惊讶,所以还只是笑笑好。
口角边常添几道酸甜的纹路,可以帮助彼此咀嚼生活。
何不默认这一点:在迷惘中人最应该有笑,这种的笑,虽然是敛住神经,敛住肌肉,仅是毅力的后背,它却是必需的,如同保护色对于许多生物,是必需的一样。
那一晚在____江心,某一来船的甲板上,热臭的人丛中,他记起他那时的困顿饥渴和狼狈,旋绕他头上的却是那真实倒如同幻象,幻象又成了真实的狂敌杀人的工具,敏捷而近代型的飞机:美丽得像鱼像乌......!这里黯然的一掬笑是必需的,因为同样的另外一个人懂得那原始的骤然唤起纯筋肉反射作用的恐怖。
他也正在想那时他在____车站台上露宿,天上有月,左右有人,零落如同被风雨摧落后的落叶,瑟索地蜷伏着,他们心里都在回味那一天他们所初次尝到的敌机的轰炸!谈话就可以这样无限制地延长,因为现在都这样的记忆比这样更辛辣苦楚的在各人心里真是太多了!随便提起一个地名大家所熟悉的都会或商埠,随着全会涌起怎样的一个最后印象!再说初入一个陌生城市的一天这经验现在又多普遍尤其是在夜间,这里就把个别的情形和感触除外,在大家心底曾留下的还不是一剂彼此都熟识的清凉散?苦里带涩,那滋味侵入脾胃时,小小的冷噤会轻轻在背脊上爬过,用不着丝毫锐性的感伤!也许他可以说他在那夜进入某某城内时,看到一列小店门前凄惶的灯,黄黄的发出奇异的晕光,使他嗓子里如梗着刺,感到一种发紧的触觉。
林徽因经典散文

林徽因经典散文那个像风一样的女子林徽因经典散文(通用8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
“形散而神不散”。
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那个像风一样的女子林徽因经典散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林徽因经典散文篇1曾有人说过林徽因是一朵白莲,我想应是如此吧!当这个冰雪聪明的才女出现在这个世间时就已经注定了,世界因她而绽放。
她带来了江南水乡的灵秀,带来了西湖白莲的清韵,也带来了青石小巷那一季的烟雨,她以清绝的姿态,独自行走在人间四月天。
曾几何时,我识得了那一袭素衣女子,是在安意如笔下聪明独立的林徽因?还是白落梅笔下理智美丽的林徽因?我想,当我为一朵花低眉,为一片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时,我便与林徽因相识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里吧!这个像风一样的女子,来自于美丽的烟雨江南,带着诗意的情怀,成为了亿万人心中期待的白莲。
也正因为如此,徐志摩为她唱了那场空前绝后的康桥之恋,也正因为如此,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也正因为如此,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的守候一世。
我不知道要怎样欣赏这样一个女子,她不允许感情的放纵,只是温和的面对,所以不存在多少破碎。
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更没有三毛的放逐。
她活得乐观而执着,诗意又真实。
林徽因是优秀的,徐志摩是浪漫的,梁思成是真实的,金岳霖是执着的。
也许,浪漫注定只是一场心喜的邂逅,至多眼前一亮而已。
浪漫冒傻气的徐大才子自以为一往情深,其然命运早已注定,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在那样混乱的年代,依然纯净自然,携手挚爱一起修建北京古城,以不懈的努力去对抗蒙昧的现实,即使四处碰壁,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
这个像风一样的女子,又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她。
林徽因经典散文篇2带着仰慕,走近你,你的美,你的才,你的智慧,你的理性,你的细致,你的敏锐,你的一切我可以感知的,如同春光中潋滟的花次第绽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林微因最经典中篇散文篇一:冰心与林徽因作品比较i中国现代文学史短篇小说作品比较——《钟绿》和《斯人独憔悴》《钟绿》原载《大公报·文艺副刊》第156期(1935年6月6日),题名为“模影零篇(一)钟绿”。
《钟绿》是林徽因早期创作的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其中之一,同时也是林徽因仅有的六篇短篇小说中的一篇。
《斯人独憔悴》于1919年10月7日至11日连载于《晨报副刊》冰心在参加“五四”运动后,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创作了一些“问题小说”,《斯人独憔悴》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我本人身为女性,对于女性眼中的社会有很大的好奇。
同一段历史,在男性和女性的眼中、笔下,总会有许多不同。
平日里,不管在历史著作中还是文学著作中,我们对男性的视角和观点都见识的太多了,我因此决定拿两个女作家的作品出来比一比。
之所以选择林徽因和冰心,不仅是因为她们的作品都带给了我极大的审美享受,同时,这两位女作家仿佛也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女作家,甚至是女性的两种截然不同却都极美的精神面貌。
我也曾听闻过一些两人之间的逸闻趣事,不论其真假,我相信,两人之间的分歧和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两人笔下的女性人物也是迥乎不同。
钟绿所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美丽,所谓“绝代佳人”,不难看出,这种形象也是林徽因所推崇和标榜的。
这种美丽充满自由和浪漫的气息,不论是让女同学一辈子忘不了的“简单静穆,直像一张宗教画”的“美到令人不敢相信的中世纪小尼姑”形象,还是男同学所描述的“在那狂风暴雨中,她那样扭头一笑,村姑似的包着三角的头巾”“城市中的味道在她身上总那样的不沾着她本身的天真”“像顽皮的村姑,没有笼头的野马”“消失在那水雾迷漫之中”,都使人感到那种奇异的美丽。
这美人是个西方美人,带着一种传统中国女性不曾具有过的灵动,“幽默地她写下去那样顽皮的牢骚”,“自然地,活泼地,一件一件将自己的衣服脱下,裸露出她雕刻般惊人的美丽”“所有举动,全个体态,都是那样的有个性,奏着韵律”。
看着钟绿,同时也仿佛看着卓越而惊艳的林徽因本人,洒脱而不受拘束,追求彼此“完全是了解的”爱情,追求个人生命的完美境界和他人对自己的推崇和艳羡。
林徽因仅有的六篇短篇小说中,似乎也唯有《钟绿》较为明显地投射着她本人的自我期许。
而对于当时大多数女性,林徽因更多的像对待“绣绣妈”一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指责她们对夫软弱而多怨,待子暴躁而无能。
而《斯人独憔悴》中的姊姊颖贞,虽然并非主角,却也可借此看出些冰心所推崇的女性形象了。
从“颖贞看见她兄弟热血喷薄,改了常态,话语渐渐的激烈起来,恐怕要惹父亲的盛怒,十分的担心着急,便对他使个眼色”“都是你们校长给送了信,否则也不至于被父亲知道。
其实我在学校里,也办了不少的事。
不过在父亲面前,总是附和他的意见,父亲便拿我当做好人,因此也不拦阻我去上学”等处可以看出,颖贞对待自己顽固迂腐的父亲是很有一套方法的。
她也是进步青年,但并不是尖锐以致锋芒毕露的,她实在地知道自己和弟弟都尚且并不具有和父亲同等对话的能力,因此她用一种与弟弟们截然相反的“顺从”与柔韧,成功地瞒过父亲,确保了自己能够继续学习和参加爱国运动。
这是一种中式女子特有的柔韧,自古以来,中国女性长期承受着与她们弱小力量极不相称的苦难,在顺从与抗争之间游走而寻觅出这样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柔韧之术。
然而柔韧并不代表妥协,颖贞劝诫两个弟弟时说:“外交内政的问题,先不必说。
看他们请愿的条件,哪一条是办得到的?就是都办得到,政府也决然不肯应许,恐怕启学生干政之渐。
”颖贞对于妥协的做法是不赞同的,认为“两方面都用柔软的办法,回数多了,也都觉得无意思,不但没有结果,也不能下台。
”“不过多住几回警察厅”“还是做一点切实的事情”,她目标切实而明确,又不失为国效力的情怀。
冰心对女性在维系家庭中的作用十分看重,这点在她的《两个家庭》以及后期的几篇“关于女人”的散文中都有所体现。
她对女性的要求包含着维系家庭幸福,辅佐男子建设事业的任务。
这一点不仅在今天可能被所谓“女权主义者”诟病,即使在当时男女知识分子都大谈妇女解放的氛围中,也显得过于保守了。
这种要求显然无法在承受着各种苦难的底层妇女身上达成,但对于冰心这样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上流社会女子却并非没有意义,这种要求看似为其施加压力,事实上为其寻求了对女子传统社会分工的信仰和对独立、自由的追求之间的平衡。
从这一角度说,林徽因似乎更善于引领那些同样先锋而极具五四精神的女性,而冰心对于处在价值观激烈变化动荡时期的传统女性,可能有着更为广泛的感召力。
两位女作家的作品带给人的审美享受也不尽相同。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中的对话写得很吸引人,角色们十分直白地表述自己的思想,情绪激动,言辞尖锐。
父亲化卿先生的语言便很典型。
“要论到青岛的事情,日本从德国手里夺过的时候,我们中国还是中立国的地位,论理应该归与他们。
况且他们还说和我们共同管理,总算是仁至义尽的了!现在我们政府里一切的用款,哪一项不是和他们借来的?象这样缓急相通的朋友,难道便可以随随便便的得罪了?”的一番言论,很容易让读者领会其厚颜无耻、卖国求荣。
而“眼看着这交情便要被你们闹糟了,日本兵来的时候,横竖你们也只是后退,仍是政府去承当。
你这会儿也不言语了,你自己想一想,你们做的事合理不合理?是不是以怨报德?是不是不顾大局?”又展现了他善于强辩的特点,仿佛它自己当真是极为国家着想的,学生们当真是极不懂事的。
同时他也极擅长利用自己作为父亲的地位(抑或是本身的封建家长式思维)镇压儿子,如“好!好!率性和我辩驳起来了!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你们是国民一分子,难道政府里面,都是外国人?若没有学生出来爱国,恐怕中国早就灭亡了!照此说来,亏得我有你们两个爱国的儿子,否则我竟是民国的罪人了!”等处。
次子颖石有些五四青年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却缺乏激进的五四风貌。
他的发言是大多是没什么底气的,如:“这是校长他自己误会,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就是因为近来青岛的问题,很是紧急,国民却仍然沉睡不醒。
我们很觉得悲痛,便出去给他们演讲,并劝人购买国货,盼望他们一齐醒悟过来,鼓起民气,可以做政府的后援。
这并不是作奸犯科”。
在父亲的刺激下,他终于说出了“父亲不要误会!我们的同学,也不是血气之徒,不过国家危险的时候,我们都是国民一分子,自然都有一分热肠。
并且这爱国运动,绝对没有一点暴乱的行为,极其光明正大;中外人士,都很赞美的。
至于说我们要做英雄伟人,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学生们,在外面运动的多着呢,他们的才干,胜过我们百倍,就是有伟人英雄的头衔,也轮不到??”这样的话,似乎已经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父亲的斥责下,再也不敢做出回应。
全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文章结构自然而顺理成章。
相比较而言,林徽因的小说显然更富巧思,结构唯美华丽。
在正式向读者介绍钟绿之前,极尽铺陈之能事,先讲自己多么渴望见到绝代佳人,钟绿如何为同学们称道,如何教男青年们恋得发狂,钟绿写过怎样的信。
随着这铺陈,读者跟随作者一起“不自觉地便对于钟绿动了好奇心”“记下这个一辈子忘不了的印象”“又得到一个对钟绿依稀想象的背影”“想象中就又加了另一个隐约的钟绿”“心里又来了一个古典的钟绿”,最后和作者一道,进行和钟绿的第一次会面。
再次之前,关于钟绿的一切,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是听说而已,缺乏真实感,却又被吊起了全部的好奇心。
在这之后不论是钟绿“我顶爱坐帆船了。
”“我希望有这福气。
”“死在爱人怀里”还是“我”的“一定请你坐我家乡里最浪漫的帆船。
”都状若不经意的闲聊,又仿佛两个女孩心神相交的表现,很难预料到其背后的宿命感。
包括前文“常听到一些红颜薄命的故事,老早就印下这种迷信,好像美人一生总是不幸的居多。
”也包含着让人难以察觉的暗示性。
行文至和钟绿告别的时候,再一次重申“就算你做个梦吧。
现在你信不信昨夜答应过人,要请她坐帆船?”结尾“钟绿的爱人竟在结婚的前一星期骤然死去”“因为这消息,我却时常想起钟绿试装中世纪尼姑的故事,有点儿迷信预兆。
美人自古薄命的话,更好像有了凭据。
”“我真是没有想到钟绿竟死在一条帆船上。
关于这一点,我始终疑心这个场面,多少有点钟绿自己的安排,并不见得完全出自偶然。
”“我耳朵里似乎还听见钟绿银铃似的温柔的声音说:‘就算你做个梦,现在你信不信昨夜答应过请人坐帆船?’”给人一种神秘感和悲壮感,读者甚至不会怀疑这这种精妙的照应是作者有意为之,而就像是玄妙莫测的生命本身。
相关研究i《唯美的叙事——林徽因小说解读》郭彩云20XX年2月《美的创造心灵的感悟——关于安娜与钟绿的形象塑造》张佐娟20XX年9月《林徽因小说创作的审美风格》陈娇华2000年8月《两股社会势力的激烈冲突——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分析冰心小说》晗丹20XX年7月《冰心、罗蕙锡、宫本百合子文学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沈丽瑛20XX年3月孙篇二:读《林徽因传》有感读《林徽因传》有感10数媒班罗佳学号:110333170105题记:她叫林徽因,是许多人梦中的白莲,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深情的等待一场旧梦可以归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为完成使命而相约白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痴心不改地守候一世。
世人因为爱情的缠绵悱恻而记住了这个浪漫迤逦的女子,却也因这无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风范。
再一次重温她的一生,似乎她教会我更多的是女人的一生应这样走过。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对她的爱恋,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爱恋她而终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
但她的才,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角怎样,我不了解。
对林徽因,我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水平上。
直到读了《林徽因传》。
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