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合集下载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是指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范围。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意味着它们是不受人类主观意识和意愿的影响的。

人类只能在自然界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并试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存在是指它的实际存在,不论人是否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自然界包括了地球、大气、水资源、植物、动物等一切在地球上存在的事物。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例如,地球的存在决定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生命的存在,水资源的存在决定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展。

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这意味着它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影响。

人类只能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自然界的存在,而不能通过主观意识的力量改变它的存在。

无论人类是否接受自然界的存在,它都会继续存在下去,并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

自然界的发展自然界的发展是指自然界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它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影响。

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包括了物质的生成、演变和消亡,生物的进化和繁衍等。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规律所决定的。

这些规律可以是物质的物理规律、化学规律,也可以是生物的生理规律、进化规律等。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循环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过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决定了物种的进化和分化。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进行的。

人类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试图理解和掌握它们。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逐步地、有限地认识自然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无限的。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每一次的认识都只是对自然界的一个片面的了解。

人们的认识受到观察对象的局限性、认识手段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等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去拓展我们的认识,以更准确地把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高中哲学知识点

高中哲学知识点

一、唯物论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一)联系的观点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相对的
辨一辨: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 两个命题谁对谁错?为什么?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
离开运动讲静止,把静止状态绝对化——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离开静止讲运动,否认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相对主义 诡辩论,是不可知论。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 人
汽磨产生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 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社 会
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是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 运
义社会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 化
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 的
之甚多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形而上学错误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
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心主义错误
4、运动的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5、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静止的含义:
一是指事物在它的一定发展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 变化; (性质的相对稳定)
运动 静止
角度 整个物 质世界
物质的具 体形态
区别
含义 宇宙中一切事物 的变化和过程
性质相对稳定; 位置或运动状态 相对稳定
联系
特点
无条件的、 静止是运
绝对的
动的特殊
状态,动
有条件的、 中有静,
相对的
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

2021年高二政治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备课资料 人教版

2021年高二政治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备课资料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备课资料人教版1.生命现象是一种物质过程生物属于有机界,但一般的有机物并不就是生物体,不具有生命现象。

生命是什么呢?恩格斯对于生命本质的揭示,是科学史上一项杰出的贡献。

恩格斯研究了当时的生物学和化学的成果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

”这就是说,生命区别于非生命的特征,从结构看,蛋白体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从功能看,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

如果蛋白体解体,那么生命就因为失去了物质基础而不复存在。

解体了的蛋白体,不过是组成蛋白体的一些化学成分,不再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这说明生命并不奥秘,生命现象同样是一种物质过程。

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大大加深了对于生命物质过程的了解。

恩格斯所说的蛋白体,从分子生物学的观点看,实际上是以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复杂体系。

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共有20种,一个蛋白质分子往往有几十个至几千个氨基酸。

核酸是由核苷酸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核苷酸含有糖、磷酸和碱基,一个核酸分子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

根据含糖的不同,核酸分为两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在生物体内,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具有代谢等功能,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生命运动……2.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向世界公布2000年6月26日,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中国6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工作草图。

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突破,标志着人类在认识自身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xx年底,一个邪教组织宣布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婴儿诞生。

科学家认为:肉眼看不见的基因犹如一部生命的“天书”,蕴藏着生命的秘密,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

科学家根据人体构造、人的情绪等与基因的密切联系,试图从基因组层面上而不是从单个基因上搞清涉及疾病的所有基因的变化规律。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的存在是基于物质的存在。

物质是自然界的基本元素,是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基础。

所有的物体和现象都是由物质组成和形成的。

物质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实际性和稳定性,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在不断地存在和变化。

其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所决定的。

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自然界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和基础。

例如,地球上的生命体是通过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和运动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

再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基于自然规律的。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规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客观的存在,不受人类主观意愿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决定了昼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人类的主观意愿是不能改变这些规律的。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然会导致不良后果。

总体而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它是基于物质的存在、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运动以及自然规律的存在。

人类只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而不能改变和控制它。

我们应当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干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们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人们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这说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匠不巧则宫室不善。

巧匠为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必以准绳。

”这段话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人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把事情做好。

“匠不巧则宫室不善”体现了这一道理。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以及客观要求行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工具。

“巧匠不宫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必以准绳”则体现了这一道理。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自然,但是这种改造不是盲目的、任意的,是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的。

只有才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及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及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1、下面是一组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材料材料1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

”“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

”材料2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提出了什么主张?(2)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绒山羊养殖超载现象。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1)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管仲和荀子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起来的主张。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国际市场的需求带来牧民增收的契机,牧民为了经济收益而超量养殖绒山羊,绒山羊破坏草原生态,最终恶化的草原环境又会影响牧民经济收益,乃至威胁到人的生存。

这正说明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绒山羊超载现象还说明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牧民在养殖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一定要在草场的合理载蓄范围内。

(3)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治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坚持无神论,反对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

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重点解决办法】l、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

(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看,突出这一点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的性质,在承认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中指出自然界的客观性就超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解,真正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一间题本身的意义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产生之后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们能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但其基础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服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第三,把这一部分作为教学重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可分为两层:一是"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讲解时抓住"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只是自然物的本身属性规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来进行举例说明;第二层"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讲解对抓住"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由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结构和具体形?quot;这两段课本中的话,讲解时,可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说明:“是的,人们可以创造许多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但是……"另外,还可通过一些例子分析以突破重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

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l)什么是世界观?(2)什么是哲学?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

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

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

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

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

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

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

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

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

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

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

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学生阅读第7页第3、4段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教师引导得出。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由学生阅读第7页第6自然段和第7页第1、2自然段得出。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议一议”(课文第7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

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

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

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

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

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

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页第3、4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

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

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克隆羊“阳阳”2001年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

“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

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

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

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

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

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

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

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回答是否定的。

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9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

这说明,人类产生后()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

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

上述事实说明()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