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自然观第一讲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课件

• 第二个含义表明:物质是可知的,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是可以为 • 人类所认识的。这属于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 过
•
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
•
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可作以下三种划分:
自然观
第一讲、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第二讲、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第三讲、人 与 自 然
第一讲: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提问)
一、物质性(以物质形态存在着) 二、系统性(以系统方式存在着) 三、层次性(以层次结构存在着) 四、运动性(以运动方式存在着)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三个含义) 1、物质的客观性与可知性 2、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3、物质形态的统一性四、自然界的运动性 Nhomakorabea•
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
物理运动
•
化学运动
•
生命运动
小结: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 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形态是多样的
• 2、自然界物质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
• 3、自然界物质系统是有层次的 • • 4、自然界物质系统是运动着的
第二讲: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一、自然界的历史过程性 1、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2、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生物的起源与演化
• 子核和电子层次上证明了自然界物质结构的统一性。
• 第三次突破是1919—32年: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建立
•
发现了原子核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至今人类已发
• 现了400多种基本粒子,这就在基本粒子层次上论证了自
• 然界物质结构的统一性。
二、自然界的系统性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1

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行星的物质来源, 二是行星的形成方式 。
• 关于行星物质来源的假说不下数十种之 多,择其要者不外四大类。 • 一是分出说(包括各种灾变说、爆发说 和抛出说)。
• 二是俘获说。
代表人物:施密特(前苏联)
• 三是大爆炸宇宙说。 这是西方比较流行的 一种假说,主要观点 来自伽莫夫等。他们 认为宇宙始于一次大 爆炸,整个范围出现 一种热平衡,物质成 分由平衡条件而定。
根据
• 黑箱方法的根据是结构与功能的辩 证联系。结构深藏于内,功能表现 于外,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 结构的表现,功能对结构也有反作 用,我们通过研究系统的功能就可 以推测和认识其结构。
黑箱方法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1)它提供了研究复杂系统和不能打开或不便 打开的黑系统的研究方法。 (2)科学面对的原初系统,一般都是黑箱,如 早期的人体、人脑、细胞、原子、地球等。随 着使用黑箱方法对这些黑系统的研究,使许多 研究对象逐步转化为灰系统或白系统,人们的 认识就是一个不断地接触黑箱、研究黑箱、转 化黑箱的过程。
一、天体的起源和地球的演化
• (一)天体的起源 • 什么是天体? 宇宙间各种星体,例如,星云、恒星、 卫星、彗星和流星等,包括地球在内统 称天体。
• 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生命起 源属于自然科学的三大基本问 题。
太阳系的起源
什么是太阳系?太阳 系是太阳、行星、卫 星、小行星、流星体 及星际物质组成的天 体系统。
• 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制约 • 一方面表现为结构决定功能 • 另一方面表现为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
• 例子:猿的劳动 直立行走 手的进化 • 尾巴的退化
4、系统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二)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制约关系 • 整体由部分组成,整体必须依赖部分; •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必须受到整体的控 制和支配。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是指包括地球和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范围。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意味着它们是不受人类主观意识和意愿的影响的。
人类只能在自然界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并试图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规律。
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存在是指它的实际存在,不论人是否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自然界包括了地球、大气、水资源、植物、动物等一切在地球上存在的事物。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并且相互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例如,地球的存在决定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生命的存在,水资源的存在决定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发展。
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这意味着它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影响。
人类只能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认识自然界的存在,而不能通过主观意识的力量改变它的存在。
无论人类是否接受自然界的存在,它都会继续存在下去,并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
自然界的发展自然界的发展是指自然界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自然界的发展是客观的,它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影响。
自然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包括了物质的生成、演变和消亡,生物的进化和繁衍等。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规律所决定的。
这些规律可以是物质的物理规律、化学规律,也可以是生物的生理规律、进化规律等。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决定了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循环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过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决定了物种的进化和分化。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进行的。
人类通过观察和研究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试图理解和掌握它们。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只能逐步地、有限地认识自然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无限的。
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每一次的认识都只是对自然界的一个片面的了解。
人们的认识受到观察对象的局限性、认识手段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自身主观意识的影响等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去拓展我们的认识,以更准确地把握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
《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授课提纲1

《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授课提纲1绪论辩证法的含义在哲学上,有时是指能正确说明一切真实存在的学问,有时是指关于或然性问题的学问,有时也指逻辑学。
通常意义上对辩证法的理解: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存在的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基本哲学思想。
一、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科学技术发展与研究活动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辩证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延伸和拓展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哲学的学科,它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并占据一个独立的层次。
面向理工农医管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主体与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的关系本体论—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为世界本原认识论—主体能否到达客体,思维能否认识存在,世界是否可知方法论—主体如何到达客体,思维如何认识存在价值论—客体对主体是否有用,在多大程度上有用(多利羊价值分析)课程主线中心线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对象:客体——自然界自然界的辩证法主体——人类科学研究的辩证法中介——科技活动科技发展的辩证法内容体系:大学科说(对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反思及各类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三大块说(自然观,方法论,科技观)四篇结构(自然篇,科学篇,技术篇,科学技术社会篇)基本特点:整体性,交叉性,开放性“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同时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内容自然篇讨论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法对自然界的物质构成及演化作出合理的说明把握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对人类至关重要的那部分自然界的发展趋势对人类自身的前途、命运作出严肃的预测科学篇讨论科学发展与研究的辩证法侧重于狭义的科学观,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视角理解科学发展介绍科学理论讨论科学方法技术篇讨论技术发展与研究的辩证法侧重于技术史、技术哲学的视角,讨论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探索技术的本质及具体的结构总结概括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社会篇讨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辩证法从科学技术的外在社会特性视角讨论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二、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研究的学科基础1、自然辩证法历史的必然:19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重大进展的必然结果2、科学哲学20世纪20-50年代,科学哲学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实证主义)50年代以出现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证伪主义)60年代兴起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逻辑主义着重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追求科学语言的清晰和准确批判理性主义可以视为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过渡,他们主要是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科学进行逻辑的分析,力图对逻辑主义进行“理性重建”历史主义是焦点聚集在对科学的社会-历史考察上,认为只有逻辑的考察不能准确地理解科学3、科学社会学1931年苏联格森《牛顿力学的社会经济根源》1039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系统地探究了自然科学史、科学的社会作用、社会经济因素对科技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发表巨著《科学的社会功能》1938年默顿发表题为《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博士论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科学知识社会学出现4、科学技术史三、自然、科技、社会与辩证法的学习意义和要求意义1、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自然界存在与演化的辩证规律。
09-10a03讲 系统自然观——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完成一篇和自然观内容有 关的论文,题目自拟。 交作业时间:11月23日 交作业时间:11月23日 要求: 交作业时一定写清姓名和学号。 字数:3000字左右。 字数:3000字左右。 交电子版,发到任课教师电子信箱。 E-mail: ziranbianzhengfa09@163. com mail:
二、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 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 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 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 (1)生命遗传规律的探索 分子生物学的建立(1953,DNA) (2)分子生物学的建立(1953,DNA) (3)基因工程的发展 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植物 克隆技术 干细胞研究
(2)量子力学
普朗克( 普朗克(Maz K.E.L.Planck,1858—1947) K.E.L.Planck,1858—1947) 1900年12月 1900年12月4日,《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律 的理论》 提出能量子基本假设( hν), ),量 的理论》,提出能量子基本假设(ε= hν),量 子力学诞生。 子力学诞生。 经过一批科学家的努力, 20世纪 年代 世纪20年代, 经过一批科学家的努力,到20世纪20年代,量子 力学体系被建立起来。 力学体系被建立起来。 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 量子力学标志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 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 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 凸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 凸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打破了机械决定论 的观念。 的观念。
2、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 、 整体性、相互作用) (整体性、相互作用)
(1)整体性(自然物质系统是具有不可还 整体性( 原的性质的整体) 原的性质的整体) 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 加和性 非加和性
自然界的存在

(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层次结构指的是,若干要素经相互作用构 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互作用而构成新 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参与构成的系统称为低层 系统,构成后的新系统称为高层系统。
1、构成性:层次结构特征之一
层次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低层系统对高层 系统具有构成关系:低层系统必须是高层系统 的构成部分,而高层系统也只能以低层系统为 存在基础。 层次结构中的构成性关系是物质系统之间的纵 向的或垂直的有序关系,即子系统与母系统、 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包含和相互作用,它反 映出不同层次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3)微观领域中有:110多种元素;400多种基本 粒子(含两大类:轻子类,包括光子族和轻子族; 重子类,包括介子族和重子族)。
(2)生命世界
从生物大分子、细胞、微生物到植物、动 物、生物圈更是五彩缤纷、形态万千。 目前,人们已发现其存在的动物(含昆虫) 就有150多万种; 植物30多万种; 微生物8~9万种。
第1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存在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自然界是 由各种不同的物质实体组成的,而 所有的物质实体又是以系统的方式 存在着。
一、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从基本粒子到天体,从具 有生命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到人,都是物质的不 同形态。 自然界就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之中。
(一)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与多样性
(二)层次结构的结合度
由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其结合度的差异性和
递减性等特征。
一般随着层次由低向高推进,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 而递减: 从将夸克结合为基本粒子的力量到将中子和质子结合为 原子核的核交换力;从将原子核与电子结合 的电磁力 到将原子结合为分子的共价键或离子键;从将化学分子 结合为生命大分子到将多细胞结合为生命整体;直至维 持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力量,不但具有巨大的强弱差 异,而且是依次递减的。
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

(1)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
太阳系中的太阳、行星都有相同的化学元素。
人们对生命物质基础进行化学分析,发现构成生命的元 素并不多,主要有C、H、O、N四种,还有S、P及其他 一些微量元素。我们知道组成生命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 水分和无机盐三大类。元素分析表明,蛋白质一般含碳 50%~55%、氧20%~23%、氮15%~18%、氢6%~ 8%、硫0%~4%,有些蛋白质还含有微量的P、Fe、Zn、 Cu等。
二、物质系统的辩证原理
1、系统是系统与要素的辩证统一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表现为也服从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系统是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 结构,是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内在的关系和组织方式,是要 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功能,是特定结构的物质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与关系 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结构是功能的内部根据,是相对稳定 的;功能是结构的外部表现,它随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而呈 现多样性和易变性。 3、系统是系统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对称与对称破缺:对称是指事物或运动以一定的中介进 行变换时所保持的不变性。 非对称是指事物或运动以一定的中介变换时出现的变化 性,非对称又称为对称破缺(Symmetry breaking)。
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向
有退化和进化两个分支 进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无序到 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 化一般是指物质客体演化中由有序到无 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 自然过程是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彼 此消长,交替出现。
自然系统的基本特征
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 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1、物质要素、物质关系、物质系统 物质要素包括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物 质形态。 物质关系包括时间关系、空间关系、数量关 系等。 物质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经过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而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自然界的演化过程(1)宇宙、天体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包罗万象,中国古代就有人做出了“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的概括。
宇宙是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的总体。
目前人们所观测到的“宇宙”,总星系的范围约为200亿光年。
关于宇宙的起源,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了大爆炸宇宙假说。
后来由于出现了理论困难,诸如视界问题、量度问题、磁单极子问题等无法克服,从而导致了古斯暴胀宇宙论的产生。
按照这些学说,宇宙起源于一个超高温、超高密的原始火球经过瞬时的大爆炸,膨胀而成。
当宇宙膨胀到原来的1050倍,像夸克、轻子、玻色子等最基础的基本粒子产生时,标志宇宙的形成。
(2)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是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迄今已有46亿年。
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
“冷”起源说认为,原始地球在形成初期温度是比较低的,后来由于压缩效应、冲击效应和放射性衰变,使原始地球温度上升,物理化学作用使物质形态相互转化。
当地球内部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构成地球的物质开始熔融、分化。
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下,铁、镍等重元素组成的物质开始下沉,逐渐形成地核,而较轻的物质硅酸盐等上浮形成地幔。
地幔进一步分化,更轻的物质从地幔中上浮到地表,形成原始地壳。
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
当地球内部重力分异时,大量气体放出地面,在地球引力作用下,附着在地球周围,形成原始大气圈。
其中主要成分是342NH CH CO CO 、、、和O H 2蒸汽。
地壳运动。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整个地壳被划分为若干个大的板块,板块不受海底地壳或大陆地壳的限制,板块驮在地幔的软流圈上,随着软流圈的热对流发生移动。
因此,不仅大陆在飘移,海底也在飘移,整个地壳都由于板块的移动而进行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3)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
”这个定义是依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做出来的。
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看,蛋白质应该是指蛋白质和核酸两大类生物大分子的复杂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命世界
从生物大分子、细胞、微生物到植物、动 物、生物圈更是五彩缤纷、形态万千。 目前,人们已发现其存在的动物 ( 含昆虫 ) 就有150多万种; 植物30多万种; 微生物8~9万种。
2、依据不同的物质聚集状态
据此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可以划分为: 固态、液态、气态; 等离子态; 超密态; 真空场 反物质(其根据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反粒子)。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括:加和性与非加和性关系两种。
所谓加和性关系,是指各部分可以用简单相加的办法逐渐建立整体的特性, 即整体的特征能够分解为各个要素的特征之和。 但由各部分之间的相干性造成的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却使系统出现其组 成部分所没有的新属性,使系统与其构成要素之间出现质的差异。 相干性是指一种耦合关系。 耦合各方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选择、协同和放大。 约束和选择意味着耦合各方原有自由度的减少乃至部分属性的丧失; 协同和放大意味着耦合各方在一种新的模式下协调一致地活动,其原有的 属性可以被拓宽放大。 它们交错重叠在一起,共同导致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形成。
3、质能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也是自然界物质 形态统一性的一个有力证据。 核物理在研究核聚变反应过程中,发现有“质量亏损” 的现象。 “质量亏损”并不是质量真的丢失了,而是指静止质 量的减少,但与此同时运动质量则相应增加,或实物 状态的物质以能量的形式转化成场状态的物质,亏损 的静止质量转化成场的质量,所以整个系统的总质量 仍然守恒。这种守恒通常表现为质能守恒。
第1 节
自然界的系统性存在
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自然界是 由各种不同的物质实体组成的,而 所有的物质实体又是以系统的方式 存在着。
一、
自然界是物质的,从基本粒子到天体,从具 有生命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到人,都是物质的不 同形态。 自然界就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之中。
(一)
自然界的物质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统一 性,而且其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 同时,这种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 是其统一性的前提条件。
二、
整个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客体,从微观粒子到宇 宙天体,从生物大分子到整个生物圈,无不以系 统的方式存在着。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所组 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自然界 的一种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所具有的不可还原 的整体性质,即作为物质系统的整体,出现 了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或者失去了组 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 物质系统的“整体”与“堆”有着显著的区 别。 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非加 和性关系的表征。
摘要幻灯片续五
三、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人口问题 2、环境问题 3、资源短缺 (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 2、协调发展的方式 3、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4、实现协调发展的条件 思考题
第二讲 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自然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包括非生命世 界、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 狭义的自然界则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 质世界,即人类社会生活的自然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
非加和性关系成因例证
在一个原子中,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制约使电子受到时空状态、 随机性、自由度等方面的约束;由于约束,排除了一部分可能的 状态,保留了另一部分可能的状态,这便意味着选择,最终使得 核与核外电子协同构成原子,使原子具有了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不具有的新属性。 如果整体由于部分的相干性出现新属性,则整体(已成为系统)在 相关的属性上,便表现出非加和性。 这种非加和性特征表明,物质系统的整体特性既不能归结为它的 组成部分的特性,也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堆积”。 它所反映的是某种具有新质的联系,是标志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 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联系方式。
(二)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尽管多种多样,各 不相同。 但不同形态的物质客体又具有统一性。
1、化学元素上的统一性
经光谱分析发现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 其一,宇观世界都是由在地球上均可找到的化学元 素所组成; 其二,无机物与生命物质在化学成分上也有着同一 性; 最后,对微观领域物质形态统一性的论证已深入到 基本粒子层次,而且在基本粒子之间也有着相互转 化。
摘要幻灯片续一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 1、系统的整体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稳定性 1、系统稳定性的衡量标准 2、系统稳定性与耗散结构 3、系统稳定性的相对性 四、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摘要幻灯片续二
1、构成性 2、相干性 (二)层次结构的结合度 (三)层次结构的因果链 第2节 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界的演化过程 (一)宇宙和天体的起源与演化 (二)地球的演化 (三)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生物圈
1、根据能否自我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
据此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 态划分为: 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
(1)非生命世界
1)宇观世界中有:星云、行星、恒星、星系、 星系团、超星系团、类星体、总星系等不同的物 质形态。 2)宏观世界包括:有机物、无机化合物(100多 万种)、单质等形式。
3)微观领域中有:110多种元素;400多种基本 粒子 ( 含两大类:轻子类,包括光子族和轻子族; 重子类,包括介子族和重子族)。
摘要幻灯片续三
二、自然界的演化方向 (一)退化及其根据 (二)进化的根据和条件 (三)进化与退化的关系 三、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一)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二)自然界演化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表现 2、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一)人的受动性及其表现 (二)人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二、人工自然的扩大 1、人工自然的本质 2、人工自然与生态平衡 3、生态系统 4、生态规律
2、物质基本形态上的统一性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可归结为实物和场两种基本形态,其 间存在着统一性。 一方面,实物与场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有实物存 在就有实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场,任何场都是某种实物之 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实物与场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电子和正电子相遇时可“湮灭”而转化为光子,即转 化为电磁场;反之,在核子场中光子的能量足够大时, 光子也可以转化为正、负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