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
逍遥游表达3种境界的句子

逍遥游表达3种境界的句子1. 庄子《逍遥游》中揭示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境界的句子.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讲述道理,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具有寓真实于诡诞、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大胆借鉴神话传说,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展开奇异丰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有时用韵,颇富有诗意.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三段。
第1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这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
为了强调鹏鸟的“有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飘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
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
鹏鸟背宽翼大,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枪榆枋而知足。
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
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人生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说人生有三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听上去很神奇,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
那就看看庄子说的“无已”、“无功”、“无名”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宋荣子的境界庄子.逍遥游(七):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宋荣子又是什么人物?他算是个道家的高人了,是一个充满了个性的高人。
没有什么官位,一生穷困,就像灰雀嘲笑大鹏一样,宋荣子一生都在批评君王。
天下之人,小到一乡之名人,大到一国之君,都是成功学的奴隶,都在追求大鹏之志,把自己的荣辱看得比命还重。
这宋荣子却我行我素,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夸赞,也根本不在乎别人的批评,这就是“辩乎荣辱之境”。
天下之人一起夸奖他,他也不以此为荣,不会因别人夸奖就更加励志;天下之人一起批评他,他也不以此为耻,不会因别人批评而垂头丧气。
宋荣子为什么如此潇洒?因为他已经接近了“无已”的境界,这其实就是《齐物论》南郭子綦“吾丧我”的境界,灭了自己的小宇宙,自然把与生命无关的种种累赘分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老子说的“宠辱不惊”。
珍重生命,无视荣辱。
至人无已,不等于不食人间烟火,无已无的是自己的成心,不是天下。
《庄子.天下篇》说宋荣子:“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
意思是说:宋荣子心系天下民生,自己却不讲究,还经常挨饿,连弟子也饿得招架不住了,都这般窘困,还是心怀天下。
这么了不起的人,庄子却笔锋一转,说宋荣子也没有达到极致。
这其实只是一种笔法,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极致。
列子的境界庄子.逍遥游(八):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

庄子·逍遥游—搜狗百科释义《庄子·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
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
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
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
'至人无已',无已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
但是,《大宗师》载女仍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
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
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
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
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
《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赌篇均见'真人'一语,但也不象《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

14气 功丹 道2012.04第一种境界是“自足之乐”。
庄子之所以逍遥,既为脱却身心之拘碍,而与道合真而得逍遥,内无所累,外无所碍,而得“至足”之境界。
林希逸先生所言庄子的《逍遥游》,即在一个“乐”字。
而此中之乐,不是欲望之乐,而为不羡慕功名利禄,不挂怀自身的死生祸福的精神“至足”之乐。
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在《大宗师》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这就是得道之真人、圣人,他们可以忘怀自己的死生、功名利禄,他们无所求,他们无忧,他们一切都自然而然,一切至足逍遥无为。
第二种境界是“有功而不居功”。
人生在世无非是建功立业,常自恃以沾沾自喜,向世人炫耀。
最终的结果往往却是功名自焚。
而达逍遥境界的至人、神人则不同。
虽无心立功名,但却能名盖天下;虽然功名盖世,却又能韬光晦迹,不居功名,而逍遥自得。
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不争之人才是真正没有人可以跟他争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
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杳然丧其天下焉。
”在《应帝王》中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
”由此可以看出圣人虽然得大功德大造化,并马信任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提出了“逍遥”一词。
自此“逍遥”这一词语作为人们心之所向,一直被世人所追求;但是在追求的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达到逍遥的境界。
通过庄子《逍遥游》文本的解读,可以看出,庄子逍遥的境界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层级概念,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境界。
浅析庄子逍遥的境界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5丹 道气 功2012.04且名闻天下,但是却仍然能推功于外,恬淡无心,由此而得逍遥。
读懂庄子的《逍遥游》,你就明白了何为人生最高的境界!

读懂庄子的《逍遥游》,你就明白了何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当你感到焦虑时,怎么办?因为各种压力感到身心交瘁,又如何缓解?作家冯唐给出的建议是:读书,读《庄子》。
然后就会明白:宇宙浩瀚,人间沧桑,我们放不下的种种,其实一点都不重要。
他自嘲说,自己之所以没有在汲汲营营的岁月里变成精神病患者,要归功于《庄子》。
这本书,是道家文化的经典,它的首篇《逍遥游》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庄子用简洁优美的文字,讲述了几个小故事,引出了对人生境界的思索。
文章很短,故事很简单,却蕴含着为人处世的深邃智慧。
1关于认知•原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
说的是眼界与局限。
人生如旅,你来我往,每个人有自己要去的地方。
史铁生也说:“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
”和见识短的人争辩,纯属浪费精力;与层次低的人说理,就像对牛弹琴。
关于这一点,庄子两千多年前早就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过。
在北海,有一条大鱼,在起风的日子里变成大鹏鸟,因为它要借着这阵大风飞到南方去。
这一过程历尽艰辛。
蝉、斑鸠、麻雀这些小东西对大鹏鸟的举动不能理解,也很不以为然,讥笑鹏多此一举。
它们觉得,一辈子生活在草莽树丛就很好啊。
对于外界的各种不解、质疑、讥笑,大鹏没有多发一言,而是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乘风而行,一往无前。
人类社会,同样如此。
有些人惯用小聪明,有些人拥有大智慧。
有些人像故事里的斑鸠麻雀那样鼠目寸光,为眼前一亩三分地沾沾自喜;有些人和大鹏一样志存高远,愿意为远大志向砥砺前行。
认知决定层次,眼界决定境界。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能为友。
《庄子·秋水》中有三句话,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
”和井底的青蛙谈论大海,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天地大道,这些,都没有必要。
每个人都有认知局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偏偏喜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这才是最深的局限,也是最大的悲哀。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

论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三个层次作者:孙优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8期摘要:《逍遥游》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整体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内涵后,再对《逍遥游》反复研读,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重要门径,庄子正是以此构筑起庄学思想巨塔的。
关键词:逍遥游;无己;无功;无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08-01《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扛鼎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
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
我们可将其梳理为三个层次:“至人无己”逍遥、“神人无功”逍遥与“圣人无名”逍遥。
“逍遥”一词曾在《诗经》中出现,如《诗经·郑风·清人》所说的“河上乎逍遥”。
而在《庄子》中出现更多,有“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可知“逍遥”二字含义一般指悠闲的状态。
逍遥境界的阐释可概括为:逍遥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是无所挂牵的心境,属于内在心灵世界的追求,要除去各种束缚,顺乎自然本性的在宇宙间遨游。
一、“至人无己”:“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庄子对“至人无己”思想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申明自由的难得,并说明大小的分别,指出逍遥是有层次的,他所向往的是最高层面的逍遥!他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能做到逍遥游。
陈鼓应解读无己为:没有偏执的我见,即去除自我中心;亦即扬弃为功名束缚的小我,而臻至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达到“无己”逍遥的至人,庄子认为主要表现在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上,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逍遥游与庄子之乐的人生启迪与感悟

从哲学的角度谈一谈逍遥游与庄子之乐的人生启迪与
感悟
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重要哲学著作,描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逍遥游与庄子之乐给我们带来了以下人生启迪与感悟:
1.追求内心的自由:逍遥游提醒我们,人生不必过于拘泥于外界的期望和约束,而应该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和追求自我实现的自由。
通过超越物质欲望和社会价值观的束缚,我们可以寻找到内心深处的快乐和满足。
2.永恒变化的本质:庄子强调世界的无常和变化性,人们应该接受并顺应这种变化。
逍遥游中的主人公蓬莱仙岛即使移位千里,亦能保持无所谓的心态。
这启示我们要对待生活中的改变和挑战时保持灵活、积极的态度,学会适应变化,以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和平衡。
3.合乎天道与个体发展:庄子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
逍遥游中的无为而治和散发生命力的境界告诉我们,在个人的成长和追求中,应当符合自己的天性和内在需求,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
总之,逍遥游与庄子之乐鼓励我们从内心出发,超越世俗的追求,寻找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这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洞察人生的本质以及调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 次阅读2010-06-09 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子描绘的人生最高境界。
境界,从其基本的意义上来看,就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从人生的角度来诠释,就是指人的理智所面对的那个客观世界里,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所达到的层次,或者说人的主观理智超越客观存在的能力。
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逍遥游》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庄子的代表之作。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的文风最能体现庄子的这种风格。
当然,文以载道,《逍遥游》最精华的还在于文章的哲理性。
全文的主旨是论证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一个人应当突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达到优游自在,无牵挂、无阻碍的境地。
全篇以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用寓言和比喻的方法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使人的精神活动入乎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境地,必须顺其自然,超脱现实,明“无用之用”,臻于“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将自己与万物混为一体,而切不可为外物所役,为功名利禄、权势尊位所束缚。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来阐述他的逍遥境界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文章开头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在那无风洪波百丈,溟溟无端崖的海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当它腾空而飞之时,断绝云气,背负青天,垂阴布影,若天边弥漫之云。
这只鸟并不甘心在荒凉的北冥蛰居,它向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自由翱翔,它向往南冥的生活,于是,它振翅奋飞,击水三千,然后盘旋而上,高飞九万,飞至半年,到达天池,才满志而息。
在文中,他先是以大鹏形体之大、飞翔之高、凭借风力之厚和蜩与学鸠形体之小、飞行之低、凭借风力之薄作对比,描绘了不畏艰难险阻、执著于自己的追求、展翅翱翔的大鹏形象,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安于现状、不知进取、没有追求的蜩与学鸠。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对于学鸠的嘲讽,庄子斥责曰:“之二虫又何知!”。
接着,庄子转而从生命的长度上来论述见识的差异。
他展开想象,虚构出了以“五百岁为春,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甚至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并提出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并由此得出结论:此小大之辩也。
他善于运用这些子虚乌有的东西来阐释自己的哲学,毫不吝惜,却又真诚无比。
读庄子的文章不能在这些事情上较真。
庄子真正要解决的不是鸟的问题,也不是树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这些东西只是铺垫和过渡罢了,真实与否并不重要。
当铺垫得足够时,他就把自己神游的思想收拢到了现实中。
在《庄子》中,在《逍遥游》中,庄子行走在现实大地上的时间不多。
但这不多的现实正是庄子哲学的点睛之处。
这则寓言,从庄子对鲲鹏生活态度的肯定和对蜩与学鸠生活态度的否定,可见庄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此,需要辩明一个长期以来的传统观点。
郭象与成玄英是研究庄子的大家,他们研究的角度和观点虽颇多不同,但在解释《逍遥游》中的鲲鹏与蜩、学鸠的对比上,二人的理解大致相同,都主张物各异其性,性各异其情,不应按照一个统一的要求来衡量是否逍遥自由。
大鹏抟风九万,小鸟决起榆枋,虽然远近相差很大,在适性方面来说是一样的,各自都能尽己之能,取得自由。
故而,“虽复升沉性殊,逍遥一也。
亦犹死生聚散,所遇斯适,千变万化,未始非吾。
”应当说,这样的解释是违背了庄子《逍遥游》本旨的。
后人多承袭两人的观点,是没有理解透庄子的思想在达观中蕴涵着进取。
毛泽东念奴娇词中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往下看”中的豪情满怀,就是汲取了庄文中的乐观进取精神。
庄子不仅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他高举着理想主义大旗,引导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积极拼搏、努力探索、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同时他还告诫我们要重视积累,为实现人生的跨越打下基础。
他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以风为喻,强调了积累对成功的重要性。
进一步延伸来讲,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分子,如何去看清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呢?关键是从自身的条件、所处的环境、积蓄的能量来认识。
也就是《逍遥游》中所讲的明乎“小大之辩”。
人不论能力大小,只要善于积累,立志高远,那么即使如蜩、学鸠般决起榆枋,如芥为之舟般游于坳堂,也是以积极态度的态度入世。
“天生我才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终有展翅高飞的时候。
鲲鹏与蜩、学鸠的寓言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愿为理想付出艰苦的努力;有的人却把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司马光)“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激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张闻天)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没有追求的人生是可悲的。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就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如果人生能像大鹏一样遨游于九万里的高空、傲视万物,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是不是就达到了人生的顶峰呢?是不是就应该自我满足了呢?作为洞悉万物、洞察内心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人生正确的答案,提出了人生应当有更高的追求。
对于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的成就有些沾沾自喜,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
显然,宋荣子的人生境界要高出他们,他能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宋荣子能不被荣誉所累,不被世人的诋詈所毁,坚持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探索,这实是难能可贵的。
庄子以宋荣子为例,阐释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战胜自我,继续追求。
联系现实,庄子指出:一个人即使是能力胜任一个职位,德行堪为一方楷模,品质优异使国君信任,智慧足够治理一个国家,这些人也不应该洋洋得意。
他们的见识和蜩与学鸠差不多:不过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了逍遥罢了。
这些人跳不出三种情况:要么是为贪欲私心所累,要么是为功业之心所累,要么是为名誉声望所累。
所以,超脱了名利之心的宋荣子要笑话他们。
任何理想人格的构想,都离不开社会、时代的土壤,都要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
庄子所构想、追求的理想人格,是庄子对其所生活现实的回应、超越。
庄子生活于战国,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急剧动荡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转型时期,伴随着剧烈的阵痛。
其表现为战乱频仍,群雄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根据史载统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的战争达480多次,弑君36起,灭国52个。
面对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灵涂炭,敏感的知识分子能无动于衷吗?在庄子看来,“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庄子认为,追求名义、仁义、道德,这不但不能使社会达到太平,反而是社会动荡不安的原因。
庄子假孔子之口说:“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人间世》)名誉、仁义不仅是祸乱的根源,而且还会造成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
“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
”(《天运》)庄子对理想人生的蓝图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人只有在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中才会得到幸福。
庄子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自有上下等级分别以来,群己关系本已极不自然,一般统治者往往以圣贤自居,或自认为天命在身,因而日事忧劳,以利众人,他们的本心固然是好,但所提倡的仁义,礼乐和赏罚等分级,使社会纷扰不已,对此,庄子主张统治者的任务是要本乎群众的常性,维持一个素朴社会的存在,这才是君民正常相处的群己之道。
在这素朴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不再有一切相对价值观念,如尊卑、贵贱、高下、大小、美丑、善恶、得失、是非……所引生的惶恐和争斗。
耳目的错觉和欲望的纷驰都会被净化,因之,一切人为加诸于人类身心的羁绊也都解除,人生便能获得自在逍遥的境界了。
庄子对人生的探索不止于此,他指出宋荣子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为什么呢?作者以列御寇御风而行却犹有所待为例,说明他们未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跨越。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第三重境界是什么呢?庄子最后把逍遥的境界定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无穷”。
在这几句话中,包括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逍遥也不是虚无的,实现逍遥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掌握并驾驭自然规律”。
准确地讲是使自己的行为和自然规律完全吻合,从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即把自然规律完全内化成精神意识,把自己对客观规律的遵从转化为自觉和自然。
不但如此,庄子还把人生的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的、心中无我的崇高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的腾飞打下厚实的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的蓝天,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的动力。
其实,在几千年后,有一个官员倒是对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无欲则刚。
这个官员是林则徐。
但林则徐是有事业之心的,他写的两句诗证明他有功名事业之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他把国家看得重过了自己,所以他无怨无悔地死在流放地新疆。
以庄子的标准,虽然林则徐写出“无欲则刚”这样的话,他充其量只能是“至人”而已,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雷锋差不多在一个层次上。
当然,庄子以“苟全性命于乱世”为目的,他讲的“无欲”是无一切欲,是在做人上刚;林则徐以“挽狂澜于既倒”为己任,他讲的无欲是“无私欲”,是在做官上刚;雷锋讲共产主义理想是在阶级斗争上刚。
虽然由于知识局限,庄子没有将他的意思更科学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由于当时文章体制的不成熟,他也没有明确地把自己所讲述的逍遥境界分出层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