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氏第一准则及眼图观察
奈奎斯特第一准则的物理意义

1 011000 1011 0 110111 1001 1 101111 0010 0 +2 0 0 +2 +2 +2 0 -2 0 0 0 +2 0 0 +2 +2 +2 0 0 0 0 1 01100 01111
[Ck]mod2=[bk+bk-1]mod2=bk⊕bk-1=ak
第一类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2W (t TS ) 2
G ( )
5T S
2
3T S
2
0
TT
S
S
22
3T 5T
S
S
22
第一类部分响应信号
t 0
T S
第一类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 时域与频域表达式
sin 2W (t TS ) sin 2W (t TS )
g(t)
2
2
2W (TS )
2W (t TS )
2
2
sin
(t T S )
Ts
Ts
Ts
-
Ts
O
Ts
(e)
i
H
(
2i TS
)
TS
TS
奈奎斯特理想信道传输
• 系统传递函数为理想低通滤波器
H (ω) TS , 0,
ω
π TS
其它
-/TS 0 /TS
• 冲击响应为:
-4TS -3TS--24TTSS -4-T-3STTSS-2-T03STS-2TTS-S TS -02TTSS 3T0TSS T4S2TTS S 3T2STtS 3T4STS 4TSt t
定为TS),则系统不在抽样时刻没有码间串扰。
00FF数据通信 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阶段作业

数据阶段作业一一、判断题(共10道小题,共50.0分)1、误码率与信噪比成正比。
(标准答案: B 错误)2、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冲激响应波形有符号间干扰,不宜做为基带形成网络。
(标准答案: B 错误)3、数字数据传输系统中主要采用X.51建议。
(标准答案: B 错误)4、单边带调制的频带利用率是双边带调制的2倍。
(标准答案: A 正确)5、正交调幅系统M越大越好。
(标准答案: B 错误)6、国际电报2号码是5单位代码。
(标准答案: A 正确)7、信号码元与传输代码总是相同。
(标准答案: B 错误)8、数字调制中频带利用率最高的是正交调幅。
(标准答案: A 正确)9、相对调相的参考相位为0。
(标准答案: B 错误)10、四相数字调相与4QAM的矢量图一样,所以它们是一回事。
(标准答案: B 错误)11、数据通信系统中的数据终端设备一律是计算机。
(标准答案: B 错误)12、数据通信系统中的DCE一律为调制解调器。
(标准答案: B 错误)13、X.50建议的复用方式是比特交织。
(标准答案: B 错误)14、频带传输系统与基带传输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增加了调制、解调器。
(标准答案: A 正确)15、DDN是传输网。
(标准答案: A 正确)16、理论上讲,只有横截滤波器N时,才能消除符号间干扰。
(标准答案: A 正确)17、数据传送速率大于数据传信速率。
(标准答案: B 错误)18、数据与数据信号不是一回事。
(标准答案: A 正确)19、我国DDN一般采用分层结构。
(标准答案: A 正确)20、X.51建议比X.50建议用得多。
(标准答案: B 错误)21、三种基本调制方式中,FSK的频带利用率最低。
(标准答案: A 正确)22、基带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基带形成滤波器对应着一个物理设备。
(标准答案: B 错误)23、基带传输的信道是电缆信道。
(标准答案: A 正确)24、数据链路与数据电路是一回事。
(标准答案: B 错误)25、二线和四线线路均可以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
数据通信原理复习资料整理(期末考试必备)

第一章概述1、数据通信——依照通信协议,利用数据传输技术在两个功能单元之间传递数据信息;2、传输代码常用的传输代码有:·国际5号码IA5(7单位代码)——ASCII码(常在后面加1位奇偶校验码)·国际电报2号码ITA2(5单位代码)·EBCDIC码(8单位代码)·信息交换用汉字代码(7单位代码)3、数据通信系统的构成●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输入、输出设备——数据数据信号·传输控制器-—主要执行与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过程控制(即传输控制),包括差错控制、终端的接续控制、传输顺序控制和切断控制等(完成这些控制要遵照通信协议)。
●数据电路·传输信道——为数据通信提供传输通道·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综合练习习题与解答》简答题第2题)-—是DTE与传输信道之间的接口设备,其主要作用是将来自DTE的数据信号进行变换,使之适合信道传输。
当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时,DCE是调制解调器(MODEM),发送方将DTE送来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将其频带搬移到话音频带上(同时变成模拟信号)再送往信道上传,收端进行相反的变换。
当传输信道是数字信道时,DCE是数字接口适配器,其中包含数据服务单元与信道服务单元。
前者执行码型和电平转换、定时、信号再生和同步等功能;后者则执行信道均衡、信号整形等功能。
●中央计算机系统主机——进行数据处理通信控制器(又称前置处理机)——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其作用与传输控制器相同.●数据电路与数据链路的关系——数据链路由数据电路及两端的传输控制器组成.●只有建立了数据链路通信双方才能有效、可靠地进行数据通信。
4、信道类型物理实线电话网传输信道;数字数据传输信道;5、传输损耗传输衰减=网络的输入端功率—输出端功率;传输损耗:;信噪比:;6、计算机通信网包含数据通信网;计算机通信网不等于计算机网络,前者明显地参与管理;7、数据传输方式●并行传输与串行传输(按代码传输的顺序分)1、并行传输概念—-并行传输指的是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多条并行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
08第八讲:部分响应系统和时域均衡

的进制依赖于 的进制数和R i的取 值,一般比 大 2 .相关编码规则为: N为时延器个数, 3 收端判决规则为: 4 根据 ,N的取值不同,将部分响应编码分为5类 为加权系数,为正、负整数和零
g (t ) = S a (πt / Ts )
G (ω ) = G 2π (ω )
Ts
G (ω ) = G 2π (ω ) 1 + e − jωTs
例: 设 发
为0 0 1 1 1 0 0 1 0 1,则有 0011100101 00010111001 0001011100 0011122101 0011100101
收
优点:采用第一类部分响应编码,可实现每赫兹2Baud的码速, 优点 且能消除码间干扰 缺点: 序列是由一个二元序列 及其延迟序列 缺点 相加而成,又称双二元编码。接收的 是三电平信号,抗 干扰性能比二电平系统要差。
Ts
Ts
π π g (t ) = − S a ( t ) + 2S a (t − Ts ) − S a (t − 2Ts ) Ts Ts Ts
π
G (ω ) = G 2π (ω ) − 1 + 2e − jωTs + e − j 2ωTs = G 2π (ω )e − jωTs [− 2 j sin(ωTs ) + 2]
三、部分响应系统的码间干扰 设输入的二进制码元序列为 发送码元 时,接收波形 则有: 其中 表示 前一 码元在第 个时刻上的 抽样值 的可能取值有三种情况,即0、+2、-2。如果 码元已经判 定,则由接收端收到的 减去 可得到 的值。该判决方法 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可能会造成错误的传播,即只要一个码元 发送错误,则这种错误会相继影响后续的码元误码扩散 误码扩散。 误码扩散 利用部分响应波形 作为传送波形,系统的频带利用率可以达 到2波特/赫。其代价是:存在一定的码间干扰。 ,设 的取值为+1、-1,当 在相应抽样时刻上的值 为:
快速学习奈氏图判断稳定性(精选)PPT文档26页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5.5 部分响应系统 09

北京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教研室 郭宇春
ychguo@
2020/7/29
通信系统原理-5.5
1
Chap 5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
1. 数字信号码型 2. 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 3.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与码间干扰 4. 奈氏准则与基带信号波形形成 5. 部分响应系统 6. 误码性能 7. 均衡 8. 眼图
= Rb/B= RB/B
=2bit/sHz
2020/7/29
通信系统原理-5.5
9
码元序列的叠加波形
设输入为{ak}
ak可取0、 1
接收波形g(t) 抽样值{Ck}
Ck = ak + ak-1 Ck可能取值0、1、2(三电平)
则有ak = Ck ak-1 若以RB= 1/Ts 速率传送时,则在抽样时刻上仅有发送
2020/7/29
通信系统原理-5.5
2
5.4 部分响应系统
1. 奈奎斯特第二准则 2. 部分响应系统
第I类部分响应系统 第IV类部分响应系统 一般的部分响应系统
2020/7/29
通信系统原理-5.5
3
问题的提出: 回顾
奈氏第一准则: 若系统传递函数H(ω)满足等效低
通特性,只要以RB =2fN 码速发送输入信号,则系 统输出信号在抽样时刻kTs 上不存在ISI。
1
0
1
0
0
1
1
1
0
1
0
0
2
1
1
1
0
1
2 2← 1
1
0
1
1
1
1
0
1
-1
1 1 ← 0 ← 1 ← -1 ← 2 ←
通信原理填空画图

第一章 绪论一、填空题2、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用 传输速率 衡量,可靠性用 差错率 衡量。
3、模拟通信系统的有效性用 传输带宽 衡量,可靠性用 信噪比 衡量。
5、通信系统的有效性衡量指标对于模拟通信系统为 传输带宽 ,对于数字通信系统为 传输速率 。
6、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衡量指标对于模拟通信系统为 信噪比 对于数字通信系统为差错率 。
7、一个M 进制基带信号,码元周期为T S 秒,则传码率为 1/T S 波特 ,若码元等概出现,一个码元所含信息量为 log 2M (bit) 。
9、模拟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 连 续 取值的信号,数字信号是指信号的参量可 离 散 取值的信号。
10根据信道中所传输信号特征的不同,通信系统可分为 模拟 通信系统和 数字 通信系统。
二、画图1、画出模拟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2、画出通信系统的简化模型。
三、计算题1、对于二电平数字信号,每秒传输300个码元,问此传码率R B 等于多少?若该数字信号0和1出现是独立等概率的,那么传信率R b 等于多少?band R B 300 s bit R b /300第三章 随机信号分析一、填空题1、窄带随机过程可表示为)](cos[)(t t t c ξξϕωα+和t t t t c s c c ωξωξsin )(cos )(-。
2、广义平均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方差与时间无关,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有关。
3、随机过程的基本特征是:它是 时间 的函数 ,但是在 某一时刻 上的值却是不确定的,是一个随机变量。
4、随机过程的统计特征可通过它的分布特征或数字特征来描述。
5、一个均值为零方差为2n σ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它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均是平稳高斯过程。
而且均值为0,方差为2n σ6、一个均值为零方差为2n σ的窄带平稳高斯过程,其包络的一维分布服从瑞利分布,相位的一维分布服从均匀分布。
7、平稳随机过程的各态历经性可以把统计平均简化为时间平均,从而大大简化了运算。
891通信系统原理一

一、891通信系统原理(一)1.系统概述(1)通信基本概念:通信、消息、信息、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熵)(2)通信系统的组成:基本概念、框图(3)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效性、可靠性(4)通信信道:分类、常用信道特征2.信号与噪声分析(1)随机变量:概率、统计特性、数字特征(2)随机过程:随机过程的概念、统计特性、数字特征、高斯过程(3)平稳随机过程:平稳性、数字特征、各态历经性、功率谱(4)随机过程传输特性: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5)噪声分析:高斯噪声、白噪声、高斯白噪声、窄带高斯噪声、余弦信号加窄带高斯噪声3.模拟调制系统(1)调制:概念、分类、作用(2)幅度调制:各种幅度调制信号的时/频域特征、线性调制模型、功率和带宽计算、希氏变换(3)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解调原理、噪声性能分析、信噪比增益比较、传输衰减(4)角度调制:角度调制波时域表达式、频谱特征、单音调角、参数分析(5)角度调制信号的解调:解调原理、噪声性能分析、门限效应(6)频分复用:概念、带宽计算4.模拟信号数字化(信源编码)(1)线性 PCM 概念:取样定理、 PCM 编码/解码原理、基本参数(2)量化噪声分析:均匀及非均匀量化的噪声功率、量化信噪比计算(3)线性 PCM 系统中的误码噪声:误码噪声(信道噪声)和量化噪声对信噪比的影响(4)对数压扩PCM:两种压扩特性、A 律 13 折线 PCM 编解码方法(5)时分复用:时分复用概念、PCM复用群、帧同步、复帧同步、传码率计算(6)增量调制:实现方法、不过载条件、量化信噪比分析、传码率计算(7)预测编码:DPCM、ADPCM基本概念5.数字信号基带传输(1)数字基带信号码型:常见码型及其特点、传输码型的理想特征、常见传输码型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功率谱特征、主瓣带宽(2) 基带传输系统组成及符号间干扰:符号间干扰概念及产生原因、对通信质量的影响(3) 波形形成:奈氏第一准则、互补滚降特性、升余弦频谱、奈氏带宽、传输速率、传输带宽(4) 基带传输误码率分析:误码率的分析方法、最佳判决门限及其确定条件(5) 部分响应系统:第一类、第四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实现原理、系统框图、编码和接收判决方法(6) 眼图与信道均衡:眼图及眼图模型、均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6.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1) 二元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分析(2) 四元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分析(3) 多元数字调制:系统框图、频带利用率分析(4) 现代调制技术:QAM、CPFSK 和 MSK原理和基本性能分析7.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1) 信号空间分析:信号空间概念、信号正交化方法、信号点与星座图、信号距离(2) 最佳接收问题:不同的最佳接收准则及其等效性(3) 匹配滤波器法:匹配滤波器的概念、设计、输出信号波形、匹配滤波器法最佳接收机(4) 相关接收机:相关接收机原理、与匹配滤波器最佳接收机的相互等效性(5) 误码率:最佳接收误码率分析方法、最佳数字基带传输系统8.信道编码(1) 差错控制基本原理:差错控制编码分类、汉明距离及其与纠检错能力关系,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2) 线性分组码:线性分组码特点、监督方程组、一致监督(校验)矩阵、生成矩阵、纠检错能力、伴随式解码、对偶码、汉明码、完备码(3) 循环码:循环码特点、码多项式、生成多项式、生成矩阵、系统码及非系统码的编解码方法(4) 卷积码:卷积码概念、卷积码编码方法的代数描述和图解描述、维特比解码方法二、892通信系统原理(二)1.系统概述(1)通信基本概念:通信、消息、信息、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熵)(2)通信系统的组成:基本概念、框图(3)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有效性、可靠性(4)通信信道:分类、常用信道特征2.信号与噪声分析(1)随机变量:概率、统计特性、数字特征(2)随机过程:随机过程的概念、统计特性、数字特征、高斯过程(3)平稳随机过程:平稳性、数字特征、各态历经性、功率谱(4)随机过程传输特性: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5)噪声分析:高斯噪声、白噪声、高斯白噪声、窄带高斯噪声、余弦信号加窄带高斯噪声3.模拟调制系统(1)调制:概念、分类、作用(2)幅度调制:各种幅度调制信号的时/频域特征、线性调制模型、功率和带宽计算、希氏变换(3)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解调原理、噪声性能分析、信噪比增益比较、传输衰减(4)角度调制:角度调制波时域表达式、频谱特征、单音调角、参数分析(5)角度调制信号的解调:解调原理、噪声性能分析、门限效应(6)频分复用:概念、带宽计算4.模拟信号数字化(信源编码)(1)线性 PCM 概念:取样定理、 PCM 编码/解码原理、基本参数(2)量化噪声分析:均匀及非均匀量化的噪声功率、量化信噪比计算(3)线性 PCM 系统中的误码噪声:误码噪声(信道噪声)和量化噪声对信噪比的影响(4)对数压扩PCM:两种压扩特性、A 律 13 折线 PCM 编解码方法(5)时分复用:时分复用概念、PCM复用群、帧同步、复帧同步、传码率计算(6)增量调制:实现方法、不过载条件、量化信噪比分析、传码率计算(7)预测编码:DPCM、ADPCM基本概念5.数字信号基带传输(1)数字基带信号码型:常见码型及其特点、传输码型的理想特征、常见传输码型数字基带信号功率谱:功率谱特征、主瓣带宽(2) 基带传输系统组成及符号间干扰:符号间干扰概念及产生原因、对通信质量的影响(3) 波形形成:奈氏第一准则、互补滚降特性、升余弦频谱、奈氏带宽、传输速率、传输带宽(4) 基带传输误码率分析:误码率的分析方法、最佳判决门限及其确定条件(5) 部分响应系统:第一类、第四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实现原理、系统框图、编码和接收判决方法(6) 眼图与信道均衡:眼图及眼图模型、均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6.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1) 二元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分析(2) 四元数字调制:信号时域表达式、波形和功率谱特点、发送接收原理、系统框图、误码率分析方法、频带利用率分析(3) 多元数字调制:系统框图、频带利用率分析(4) 现代调制技术:QAM、CPFSK 和 MSK原理和基本性能分析7.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1) 信号空间分析:信号空间概念、信号正交化方法、信号点与星座图、信号距离(2) 最佳接收问题:不同的最佳接收准则及其等效性(3) 匹配滤波器法:匹配滤波器的概念、设计、输出信号波形、匹配滤波器法最佳接收机(4) 相关接收机:相关接收机原理、与匹配滤波器最佳接收机的相互等效性(5) 误码率:最佳接收误码率分析方法、最佳数字基带传输系统8.信道编码(1) 差错控制基本原理:差错控制编码分类、汉明距离及其与纠检错能力关系,简单的差错控制编码(2) 线性分组码:线性分组码特点、监督方程组、一致监督(校验)矩阵、生成矩阵、纠检错能力、伴随式解码、对偶码、汉明码、完备码(3) 循环码:循环码特点、码多项式、生成多项式、生成矩阵、系统码及非系统码的编解码方法(4) 卷积码:卷积码概念、卷积码编码方法的代数描述和图解描述、维特比解码方法三、893集成电路设计基础(一)1.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概论(1)集成电路发展简介(2)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基本概念(3)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流程2.MOS器件物理基础与建模(1)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基础(2)CMOS工艺与技术基础(3)MOSFET开关与结构(4)MOS器件I/V特性(5)MOS器件二级效应(6)MOS器件版图与电容(7)MOS器件小信号模型与SPICE模型(8)NMOS与PMOS器件的比较(9)长沟道器件与短沟道器件的比较3.单级放大器(1)单级放大器基本概念(2)共源级放大器(3)源跟随器(4)共栅级放大器(5)共源共栅级放大器(6)器件模型的选择4.差动放大器(1)单端与差动的工作方式(2)基本差动对分析(3)共模响应(4)MOS为负载的差动对(5)吉尔伯特单元5.无源与有源电流镜(1)基本电流镜(2)共源共栅电流镜(3)有源电流镜分析6.运算放大器设计与分析(1)运算放大器基本概念与应用(2)一级运算放大器(3)二级运算放大器(4)增益的提高(5)运算放大器性能比较(6)共模反馈(7)输入范围限制(8)转换速率(9)电源抑制四、895经典控制理论(一)本科目考试主要涉及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范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系统时间设置:通常设系统Start time=0。为能够清晰观察码间干扰影响,在仿真时一般取系统Stop time=10T~15T;为观察眼图,一般取系统Stop time=1000T~5000T。
2.仿真电路图
1)奈奎斯特第一准则验证电路图如下图3。
图3验证奈奎斯特第一准则
2)二进制眼图的观察
奈氏第一准则及眼图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无码间干扰传输的基本条件和原理,以及通过观察眼图来分析码间干扰和噪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熟练掌握Systemview 在通信仿真方面的应用。3.进行仿真电路的设计以及对仿真 Nhomakorabea果进行分析。
二、仿真环境
Windows98/2000/XP
SystemView5.0
由输入输出信号叠加波形图可知,信号在传输过程当中无码间干扰。这是因为基带信号的码元素率为100Baud,而升余弦滚降滤波器和FIR滤波器的等效带宽为50HZ,满足了奈氏第一准则的条件。输入输出波形波形的一致性充分说
明码元在传输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发生码间干扰。
2)有码间干扰
码元速率为110Baud时,不满足奈氏第一准则,则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叠加如图10。
这种滤波器减小了码元干扰并且对定时提取都有利,不足之处就是频带利用率低。
2.眼图
虽然噪声也可能使基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码间干扰,但是在信噪比较大的情况下,不会对信号的传输产生太大的影响,而且噪声是不可消除的,一般情况下,只能尽量减少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每个传输系统都具有一定抗噪能力,一旦噪超过这个抗噪限度,基带信号将会差生严重的码间干扰。
三、基带传输特性及眼图
EQ 1.基带传输特性
要获得良好的基带传输系统,就必须使码间干扰和噪声足够小。基带系统的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图1基带系统的分析模型
设输入的基带信号为: n ,Ts为基带信号的码元周期。 则系统输出的信号为: nh(t-nTs)
其中 h(t)=
要达到无码间干扰必须使基带传输系统在时域满足:
图10 输入输出信号波形的叠加(有码间干扰)
2.眼图的观察结果(加入噪声)
1)二进制时的眼图
图11 二进制无噪时的眼图
图12二进制有噪时的眼图
2)四进制时的眼图
图13 四进制无噪时的眼图
图14 四进制有噪时的眼图
由以上的四个眼图可以看到,当输入基带信号为二进制时,有一个眼睛,为四进制是有三个眼睛,这是与判决门限相对应的,二进制是由一个判决门限,四进制有三个判决门限。在图上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它们的判决门限。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有噪声时,眼睛明显的变小,阴影区域增大,也反映出了信号的畸变范围也在增大。
h(kTs)=
频域满足:
H =
如下图2所示:
图2理想基带传输特性
由于理想的低通滤波器不容易实现,而且时域波形的拖尾衰减太慢,因此在得不到严格定时时,码间干扰就可能达到最大。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满足:
︳ ︴
基带信号就可实现无码间干扰传输。这种滤波器克服了拖尾太慢的问题。
从实际的滤波器的实现来考虑,采用具有升余弦频谱特性的H 时是适宜的。当滚降系数为1时。这时 可用下式表示:
眼图反映了系统的最佳抽样时间,定时的灵敏度,噪音容限,信号幅度的畸变范围以及判决门限电平,因此通常用眼图来观察基带传输系统的好坏。
四、 仿真电路设计
1.仿真参数设置
1)信号源参数设置:基带信号码元速率设为 波特,低通截频设为 。
2)系统抽样率设置:为得到准确的仿真结果,通常仿真系统的抽样率应大于等于10倍的信号最高频率。本次仿真取1000Hz。
图4 观察二进制眼图
3)四进制眼图的观察
图5观察四进制眼图
五、仿真结果参考
1.奈奎斯特准则验证
1)无码间干扰
图6输入信号波形(经延迟)
图7信号经过升余弦滤波器后的波形
通常情况下,在实验的时候将高斯噪声源先断开。在观察噪声产生干扰时才将接入电路。
图8输出信号波形
图9 输入输出信号波形的叠加(无码间干扰)